文化毕业论文

学校课程制度文化的建设

时间:2021-02-04 11:51:15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学校课程制度文化的建设

  学校课程制度文化的建设【1】

学校课程制度文化的建设

  【摘 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根深蒂固的课程制度文化与教育发展前景发生日渐明显的冲突,人们对课程制度文化方面的研究也越来多。

  本文借鉴前面学者的研究,介绍了学校课程制度文化的含义和特征,简要分析了出现的明显弊端,并试图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课程制度文化;相对稳定性;主人翁意识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中心。

  课程文化包括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课程行为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

  在建设课程文化这个“大厦”中,四个部分的建设都缺一不可,其中对“大厦”起保障作用的课程制度文化,既可达课程文化的表层又触及其里层,因此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学校课程制度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课程是制度化教育的产物,是国家、地方及学校为了学生有效率、有效果地学习经验知识的一种特定组织形式,这说明课程制度是一个长久形成的事物,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并根深蒂固在人们的脑海里。

  正是由于其长久历史,随着课改的深入,一些不适应发展规律的制度文化逐渐呈现出明显的弊端。

  一些学校固步自封,拒绝改革;一些学校走上极端,把形成新的课程制度当做是目的而非手段来实施改革,本末倒置,结果越改越后退,因此有必要认识学校课程制度文化。

  1.学校课程制度文化的含义

  学校课程制度文化,是指在学校时空范围内形成和制定的、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程序,是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对课程制度的价值判断和对待课程制度的方式,是师生在课程实施中形成的各种外显和内隐的规则体系和文化认知体系。

  2.学校课程制度文化的特征

  (1)相对稳定性。

  制度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和行为标准,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较稳定的特性,随着课程制度稳定性不断增加,逐渐从某一方面或某一时间的特殊规则、规范转变为大家较长期遵守的行动规则与规范,在更长期、更大范围内发挥其功能时,就形成了稳定的制度文化。

  (2)公共性。

  学校课程制度的建设是为了在课程活动过程中,更有效地规范和管理各种关系和参与人员的行为,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正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学校课程制度具有公共品的性质,它广泛适用于参与课程活动的相关利益者。

  (3)文化性。

  从其定义可知,学校课程制度文化是长期形成的学校人员对课程制度的价值判断和对待态度,是存在于人们意识里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具有文化性。

  学校课程制度所规范的不仅是具体的、日常的教学事务,更重要的是确立教育教学价值观,确立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视野下的办学模式,课程制度的价值性成了学校文化内核的重要标志。

  二、学校课程制度文化建设的问题

  学校课程制度文化建设者结构单一,相关人员想要参与的意识不够。

  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随着课程三级管理规章的颁布,课程权力由国家向地方逐级下放,教育行政机构也向学校分散权力,学校有了更大的自主权。

  在现行的很多学校课程制度文化建设中,学校实行的依旧是自上而下的制度建设机制,学校课程制度基本由校长领导班子起草、审定并颁布,非领导人员只要执行即可。

  三、学校课程制度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1.提高参与意识,形成主人翁意识

  学校课程的制度文化建设力量在构成方面应是多元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学生等都应该享有对制度文化建设的权利,同时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亲自参与了制度文化的建设,认真审视各种程序、规章,用正确的价值观对待,理解它们,才能在制度出台之后认同并自觉地遵守,有利于课程活动的顺利展开和完成。

  在其中,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非常重要。

  以往“上所定,下所行”的课程管理体制使广大教师视野停留在“如何教”方面,很少涉足课程方面,但是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课程是教学的载体,教学是课程展现的平台,结果出现了失衡。

  2.逐渐实现从终结性评价走向发展性评价的课程评价制度文化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应试教育,升学率是唯一指标,考试成绩成了很重要的评价工具,很多人用“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来调侃这种现象。

  虽然“要从应试教育迈向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十几年,但是终结性评价的地位依然屹立不倒。

  直至“高分低能儿”这种分数和能力不成正比的现象出现后,人们逐渐深入研究学校课程评价制度文化。

  发展性评价是欧美和日本一贯提倡的课程评价,评价的是课程本身,而课程是教学的载体,因此课程评价的核心环节是课堂评价(教师评价),课堂评价的核心环节是学力评价。

  在这里,学力评价是指不仅评价学生知识、理解和技能掌握程度,也要评价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和表现力,还要对兴趣、爱好和态度的评价。

  因此,终结性评价只是发展性评价的一个步骤而已。

  总而言之,学校课程制度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改革旧制度、建立新制度,从而形成良好制度文化,需要各方人员的积极参与,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到学校课程制度文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

  参考文献:

  [1]陆明玉,潘仪.课程制度文化与创造能力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2009(7)

  [2]石凯,胡伟.新制度主义―‘新’在哪里[J].教学与研究,2006(5)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2】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以文本形式呈现出来的制度条文,也包括创建制度与遵守制度的`态度、价值观等。

  它能起到激励、规范及凝聚人心的作用。

  可以说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及管理模式的集中体现,直接反映了一所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

  一、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地位和意义

  学校制度文化与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共同构筑了学校文化的整体结构。

  如果把学校文化建设比喻成一艘前行的巨轮,那么高悬的航标就是精神文化,航行的规章守则就是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转化器、激发器和推进器,同时决定了学校文化建设前行的速度、达到的高度以及辐射的广度。

  具体讲,学校制度文化主要有三项功能:其一,通过认识导向、情感陶冶、人文关怀特别是行为规范,给师生提供优质的文化心理氛围和正确的行为模式;其二,整合学校组织体系,促进学校运转协调有序;其三,传递学校文化信息,塑造学校个性形象。

  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深刻认识和理解学校制度文化的基础上,切实抓好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目的

  我校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中,着力加强学校管理结构与管理制度的建设,本着不断完善制度文化建设,以制度文化促学校文化内涵发展的原则不断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以期形成具有特色而内涵丰富的学校文化。

  1.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实践

  首先,学校要加强管理机构及管理队伍的建设。

  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层级管理体系,做到级别分明,形成上级管理下级,下级向上级负责的垂直成员关系,并逐步探索级部制、扁平化的管理模式。

  学校管理队伍建设则应重点抓好中层干部队伍与班主任队伍建设。

  在中层干部队伍建设中,我们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座谈讨论等方式,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了《合肥三十二中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实施办法》。

  经学校教代会审议通过,我校初步形成了中层干部交流、轮岗、能上能下、健康发展的学校中层干部管理制度。

  我校管理干部队伍执行力强,在广大教职工中享有较高威信,在学习型团队建设与学校发展中起到了带头作用。

  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中,我校紧密结合学生工作与班级管理特点,针对青年教师在班主任队伍中人数较多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合肥三十二中班主任管理考核制度》。

  该制度通过班主任导师制、新老班主任结对子、学习与培训、交流与论坛等多种形式,把班主任队伍建设与青年教师发展结合起来,使班主任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生力军。

  其次,学校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

  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学校进行正常的教育实践活动所必需的,也是获得学校教育最佳效果的强有力保证。

  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中,我们立足学校的校情,以科学的现代管理理念为指导,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了《合肥三十二中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合肥三十二中教职工绩效考核办法》《合肥三十二中文明班级考核制度》等。

  使学校各项工作都有相应制度引领,形成了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制度文化。

  2.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目的

  首先,以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精神文化发展。

  学校通过制度文化建设,进一步强化“做负责任的中国人”的办学理念,努力形成“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严谨笃学、挚爱善教”的教风,“乐学善思、自强自砺”的学风,让教师、学生在发展中体验教育的责任,感受教育中的幸福。

  在此基础上,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具有一流的学校环境、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育管理、一流的教学质量的安徽省精品示范高中,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教工成就自我的家园。

  其次,以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

  学校制度文化的本质是对学校每位成员发挥约束作用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总和,是学校运行的内在机制。

  如果说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那么,成就的关键在于有一系列具有现代管理理念、符合学校发展实际、被广大教职工广泛认同,并在执行过程中运行良好的制度。

  用这样的一套制度来管理学校,学校管理者的领导力才能得到体现。

  只有构建合理、完善的制度文化,才能确保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体现精细化,从而使学校管理在“精”字上提要求,在“细”字上下工夫,在“实”字上做文章。

  优秀的学校制度文化能使学校管理目标具体化,责任明确化,做到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能促进每位教职工在各自岗位上尽心尽职,把每一项具体的工作都用心做好,进而形成和谐向上的学校制度文化。

  最后,以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就学校发展而言,办学水平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一套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制度不仅能够建立起约束机制,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而且能够调动起作为学校主体的“人”的力量。

  它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每一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每一名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在课堂教学、专业研究、学生德育、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人事管理、后勤保障等诸多办学环节中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三、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反思

  我们在对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实践的总结反思中深深体会到,在进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时,一定要着力做好制度的优质生成和制度的高效执行两方面的工作。

  制度的优质生成在于对制度文本的完善,打造的是“文本化”的制度文化;制度的高效执行重在对人的行为的规范,打造的是“人本化”的制度文化。

  制度生成是基础,制度执行是重点也是难点。

  首先,学校在制度生成上,主要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

  制度主要是和人打交道,要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激励人、解放人,要通过制度文化建设激发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学校制度文化要体现人本管理思想,在制定制度时,建立起一套以岗位责任制、教学常规制度为主体的管理规章体系。

  二是开放民主。

  学校制定管理制度时强调教师与学生的民主参与,鼓励全校师生积极主动提出建议。

  学校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向全校教职工征集提案;通过定期的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征询师生对学校工作的批评和意见;认真落实校务公开的各项措施,及时向全校师生员工通报学校建设、发展、改革中的各项重大决定。

  这样的开放民主不仅有助于集思广益,而且传达了一种人文关怀,表达了对人的尊重。

  更重要的是,开放民主的过程可以加深师生对制度的理解,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意识。

  三是与时俱进。

  学校制度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动态完善和适时提升,在学校精神文化的指导下,做到继承、改良、创新三者相辅相成。

  其次,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能否取得成效,主要取决于是否能将制度落实在执行中。

  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加强对制度的执行力,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办法。

  一是通过加强教育培训,营造氛围,进一步提高学校全体成员对学校制度文化的认同感和理解力。

  二是公正、高效地执行制度,强调公平、正义、程序、落实、细节、责任等核心价值理念。

  三是约束与激励相结合,执行与教育相结合,以提升执行的实效性,提高师生自我执行、自我管理的水平。

  四是学校管理者带头执行制度,同时大力表彰执行制度的先进典型,以增强对师生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总之,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内容,只有做好制度的优质生成和高效执行两项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精神文化的渗透和内化,才能发挥学校文化的引领作用,才能最终以精细化管理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课程制度文化的建设】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现代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初探论文10-28

学校文化建设论文11-29

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论文04-05

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10-24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探析论文10-27

新课程发展中学校文化的重建论文11-02

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精选3篇)07-29

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几个误区论文10-25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请示09-24

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学校文化建设论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