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时间:2022-10-01 03:25:18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论文模板

  人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融合。人文素养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和谐发展的人文素质。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论文模板

  第1篇:医学生人文素养一体化培养思考

  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高度结合的科学;医学以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承担着拯救人的生命,维系人的健康的特殊使命,医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医学生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双重任务。

  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不尽如人意,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人文、人文素养及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人文”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易传》的《贲•传》中,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人文标志着人类与野蛮时代的告别,魏晋时代,王弼提出“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

  这里,人文是指通过教化,建立有序的文明社会。

  人文是“人”与“文”的统一。

  “人”是核心,强调以“人”为本;“文”强调“以文化人”,就是通过文化的方式提高人的素养,实现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

  所谓“人文素养”,即个体通过学习伦理道德、文学、历史、哲学、法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个性、人格、气质、风度、理想、情感、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化的素养和品格。

  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是由医学的本质、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决定的。

  从医学的学科性质来看,医学是科学和人文高度统一的学科。

  医学的服务对象是人,因此,医生要具备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

  从医学的发展要求来看,进入21世纪,随着基因医学的出现、干细胞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的深入研究,现代医学的发展呈现出过度技术化和商业化的倾向,人文因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张扬,医德医风下降,医患关系紧张,

  医学本身无法回答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医学呼唤人文精神纠正医学发展的偏差。

  近三十来,人类的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以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的疾病谱,已经被慢性病以及与人们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病所替代。

  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观点。

  医学不仅要探寻人的机体病变的生物学原因,而且在疾病的治疗上,也要充分考虑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

  所有这一切,对医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然而,调查显示“我国医生人文素养状况不容乐观”,[1]医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时有发生。

  医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反映的是医患双方在价值取向、文化修养、心理状态、道德水平、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的矛盾与冲突。

  因此,提高医生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从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入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业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在《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指出,要加强医学生专业价值观、态度、职业行为和职业伦理教育。

  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深化高校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教育效果来看,医学生整体人文素质有所提高,但不尽如人意。

  当下,高等医学教育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教学理念上,只强调医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忽略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培养方式上,只注意课堂教育,忽视了实践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把学生当成单纯的教育对象,忽视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医生的职业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而我们培养出来的医生,缺乏人文素养,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技巧,缺少职业操守和对患者关爱、同情、负责的情感教育,不会处理医患关系。

  因此,医学院校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树立危机意识,科学修订医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创新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式和手段,建构规范的医学人文教育培养模式。

  二、构建医学生人文素养“四位一体”培养模式

  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要求高等医学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医学教育目标定位进行战略性调整。

  所谓战略性调整,就是大学为完成其本质使命,在对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资源、所处环境,以及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等的主客观因素全面分析基础上,明确大学的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各种规划和决策,进而依靠内部所拥有的各种资源,

  将这种规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的整个过程中,进行评估、反馈与控制,摒弃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强化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两个方面。

  (一)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标。

  医学人文教育目标是涵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目标必须具体,每一阶段都有那个阶段的特定目标。

  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包括八个方面:思想政治素养、伦理道德素养、法律素养、文学艺术素养、心理素养、沟通素养、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依赖以专业为主,忽视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的传统模式是难以实现的。

  学校要加强对人文教育的领导,积极引导全校师生深刻领会人文教育对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建立沟通医学院校和社会的教育需求反馈机制;加强对人文教育教学改革的统筹规划和政策指导,按照总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段的教育内容,

  不仅形成目标层次递进,而且要有针对性,把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摒弃与时代不相适应的旧观念,狠抓教学、管理、服务,把人文教育渗透到办学活动各个环节,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给予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二)构建医学生人文素养“四位一体”培养模式

  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目的。

  人文知识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方式传授给医学生,但人文素养的养成,都必须经过体验才能完成。

  大连医科大学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经过全校师生多年的探索实践、科学论证,在人文课程设置、文化氛围营造、以体验为主的社会实践、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构建了医学生人文素养“四位一体”培养模式,人文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效果。

  途径一:整合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创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大学课程是学生获得学位而必须参加的一系列学术计划,课程传达的是一所大学对教育本质和教育目标的诠释,课程改革成为大学教育体现学术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良机。

  通识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全人”或完人的一种成功教育方式。

  通识课程为医学生开设了广博的人文课程,涉及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和医学与人文交叉学科三类。

  通识课程为专业学习提供了一个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广泛接触新领域,有更多的机会发现自己的特殊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长。

  学校将国家规定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外语课、计算机课程等,纳入通识教育体系。

  通识课程所占课程的总学时比例为15%,接近英国、法国、日本大学人文课程的水平。

  [3]途径二:营造高雅的人文环境,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医科大学的文化格调和晶位是由以校训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包括办学方向、学术氛围、学术水平、管理水平、校园文化、校风校规校纪等聚合而成的。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要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让校园内的楼、路、馆、所等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赋予他们特定的人文内涵,发挥润物无声的熏陶和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