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山西文化方面的论文

时间:2020-12-10 12:49:59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山西文化方面的论文

  山西省是中国文明的摇篮之一,其中包括数以千计的地上文物和无法统计的地下文物,当然也包括山西古老的、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地名文化。文化产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朝阳产业,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的山西,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型跨越。

关于山西文化方面的论文

  山西文化方面论文篇1

  浅析山西地名文化

  摘要:地名学作为一项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随着研究的深入而逐渐显现出它的重要意义。

  地名涵盖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经济、文化等诸多内容。

  本论文通过搜集整理山西省内的地名,将其归类分析,结合民俗学和地理学相关理论,以实证的方法研究地名的文化含义,从一个新的角度显示出山西省的悠久历史文化。

  关键词:地名;文化;山西

  “中国传统地名学包含有“地名”、“嘉名”、“别名”等概念。

  其命名原则大致有方位原则、“以山为名”、“因水为名”、“以具体地理实体为名”、“因事名之”、“年号地名”、“以形得名”、以人物姓氏为名、虚词方位词不单独为名等原则。

  古人在一些诸如《尚书》《华阳国志》等经典中有了关于命名原则的记录。

  刘胜佳认为现代地名命名原则大致为相对稳定的原则,反映地域特点的原则,要有科学性的原则,为人民群众接受的原则等。

  可以看出,虽然传统经典中对命名方式一带而过不加分析,更没有系统性和专业性而言,但它在内容上已与现代地名学的命名原则不谋而合。

  这就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古代地名学的研究高度,现代地名学命名原则不过是对古代的继承和发展而已。

  山西省是中国文明的摇篮之一,其中包括数以千计的地上文物和无法统计的地下文物,当然也包括山西古老的、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地名文化。

  本文通过收集山西省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名称加以归类分析,以探寻地名背后的文化含义。

  一、自然环境相关的地名

  水在山西民众心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中更为明显。

  而在二十二处地名中有八处与汾河相关,一河系八城,确实少见。

  众所周知,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而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

  汾河河道纵贯三晋,冲积了大片的平原和谷底,为两岸农业生产带来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灌溉水源。

  早期聚落多产生于河流附近,这就是城市的雏形。

  同时,河流也提供了水运的便利,为货物流通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早期市场的形成。

  同样,在山西的早期城市形成过程中,汾河功不可没。

  汾河谷地和平原成为山西的早期城市带,也为现代山西的城市布局奠定了基础。

  如今,山西省内约有一半以上的城市集中于汾河及其流域。

  延及至地名,山西境内与汾河相关的地名有太原、阳曲等地。

  民俗,即广大人民共同的心理认同。

  地名是一种重要的民俗事项。

  从而,可以看出汾河之于汾河流域民众心中的重要地位。

  在对一个无名之地命名时,首先想到了汾河。

  通过借该地与河流的相对位置来命名,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着稳定的民众心理认同,更加体会到水对农业社会的深刻影响。

  与河流相关类似,在调查中,山西共有十九处地名与所处地形地貌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由于山西地处中国二级阶梯,位于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

  几大山脉纵贯全省,因山地多而平原少,有相当多的城市不得不选址于山脚甚至山中。

  有十四处县名与山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五台县,因境内东北五台山而得名。

  有些则是直接以山名为县名,如稷山县,因县南有山名为稷山;又如浮山县,因县西部有浮山,故以此为名。

  可以看出,在行政区划名称产生之前,地理名称即以产生,即现有山名,后有城名。

  在城名未产生时,当地民众是以山来代指该区域的,久而久之,约定俗成的将山名当做了城市的名字。

  还有一些地名比较奇特,如“隰县”,“隰”字意为地面较湿,是沼泽的意思。

  “高平县”则意为四周是山,中有平地。

  “绛县”的“绛”意为附近的山上寸草不生,遍布红土,所以山为“绛山”,而县城也名为“绛县”。

  如此简单的几个字,却包含了当地特有的地理风貌。

  二、文化环境相关的地名

  (一)历史传说的影响

  山西省是中华文化的摇篮之一,晋南地区更是尧舜禹传说的发祥地,至今仍有许多城市的别名与上古帝王相关。

  如临汾别称“尧都”,永济别称“舜都”。

  还有无法计数的尧舜遗迹,如“姑射山”,“尧陵”,“尧庙”等。

  春秋时期,山西成为晋国所在地,在曲沃县有晋侯墓地遗址。

  此后,汉唐等朝代,山西北部成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处,民族融合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历史传说隐约在地名中体现出来。

  其中,有受古代帝王影响,如“灵丘县”,“灵”意为赵武灵王,“丘”意为坟墓,即赵武灵王的坟墓所在地,故名灵丘。

  有受古代名人贤士影响,如“介休”,因介山(绵山)得名。

  春秋时介子推隐居与绵山,后人崇敬他的高尚德操,将绵山成为介。

  受传说影响,如“灵石县”,因传说汉文帝巡幸至此,于河中挖出一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并刻有“大道永吉”四字,以为奇物,故名“灵石”。

  后人推测,此石当为陨石,由当地官员为讨好皇帝,故意刻字掩埋,当时崇尚迷信,加以推崇,最后甚至作为地名流传下来。

  在民众心中,永远存在着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生产上祈求风调雨顺,在生活上祈求家人平安幸福,祈求社会安定没有战乱。

  在民众为孩子取名时也多会选一个吉利的好名字,甚至还会通过生辰八字来验看。

  在地名上更是如此,统治者和当地居民为了使该地四季平安,风调雨顺,自然而然的要为这个地区起一个蕴含美好祝愿的名字。

  如怀仁县,因为辽代阿保机与晋王李克用面会东城,取怀想仁人之义,故名怀仁。

  (二)交通及军事因素

  在古代社会,可以选用的交通方式极为有限,只有坐船和骑马。

  随着古代交通网的完善,驿站成为当时社会交通线的重要一环。

  一些重要驿站甚至可以带动附近的商业发展,成为一个新兴城镇的中心。

  而这个城镇的名字自然也与驿站和交通线相关。

  调查中有三处地名与交通或者驿站相关,分别是运城,侯马,阳城。

  运城得名于当地的盐运,由于运城盛产池盐,从而盐运发达,元代设置了运司衙门,渐渐将“运城”作为了当地的名字。

  侯马市原为明朝绛州金台驿所在,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要冲,因配备马匹多,过往人员多在此等候,换乘马匹,故名“侯马”。

  阳城县,因原为阳陵驿的所在,故名阳城。

  交通区位作为城市产生的原因是很普遍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货物流通更加频繁,对交通的依赖也就更加明显。

  晋北作为中原农耕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自古战乱不止。

  从战国时期赵国修长城抵御“胡人”开始,到汉朝与匈奴部落的战争,再到唐朝与突厥人的作战,一直延续到明代与蒙古部落的战争为最盛。

  明代中期以后,国力衰微,无力发起对蒙古部落的大规模军事打击,只得借助修筑长城来抵御蒙古骑兵南下,并在长城沿线设立“卫所”,实施军垦,长久驻扎。

  这些卫所经过时间的消逝和明朝的灭亡,军事作用逐渐消失,成为城镇。

  山西北部存在有大量明代军垦遗迹,保存至今,有的成为县城,其大多分布于太原以北的地区,尤其在长城附近最为密集。

  由此可见当年守边任务的繁重和边境局面的紧张。

  军事要塞的作用决定了它具有实效性。

  随着政权和政策的变动,军事部署也在发生变化。

  清朝时注重发展与蒙古各部的关系,民族战争基本消失,这些军镇也随之丧失军事作用,成为通商的集镇。

  地名仅仅包含几个汉字,但是在这几个字的背后却有着丰富的内容,通过对这些地名的研究,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甚至可以大概了解这个城市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情景。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地名委员会,辽宁省地名学研究会编.地名学研究,第一集.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2]中国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地名学文集.北京:测绘出版社.1985.

  [3]华林甫.中国地名学史考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史.2002.

  [4]于德全.地名考略.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0.

  [5]刘纬毅.山西历史地名录.太原:《地名知识》编辑部.1979.

  山西文化方面论文篇2

  浅谈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摘 要:文化产业的发展其实是民族文化的体现,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山西省作为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也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优势。

  关键词:山西;三晋文化;发展

  一、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

  文化产业指的是以文化为依托形成的经济,像图书、影视作品、音乐作品以及以文化为主的旅游业,都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经济性、商业性、政治性、社会性和文化性。

  文化产业的经济性主要是它具有经济效益,像影视产品、新闻出版和文化旅游都具有这种特征;商业性是指文化产业需要有专业人员运作,将文化纳入到商品流通中,将文化产业作为消费品,融进人们的生活;文化产业的政治性主要是通过文化传播来宣传社会道德观,利用新闻舆论来监督政府行为。

  发展文化产业有自己的基本原则,首先要遵循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

  这主要是文化产业涉及的面较广,不同分类所产生的性质和任务也不同。

  文化产业有高雅和通俗之分,也有政治性和生活化之分,还有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之分。

  在这些分类中,通俗性、生活化和经营性更容易流通,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高雅的、非经营性的文化像古典音乐、古典诗词和古典舞蹈是被少数所接受的。

  但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就不能因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这些高雅文化,这些高雅文化代表的是传统文化最优秀的部分,应该要大力普及和传承。

  第二个原则是将社会效益放在经济效益前面,文化产业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服务,如果为了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就失去了文化产业的教化功能。

  因而要尽量做到以社会效益为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除了这两个原则之外,还要坚持市场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同时要处理好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关系。

  二、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中国,提到山西,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三晋大地古老的文化,而是煤矿企业。

  以至于多年来山西的产业发展只有煤炭这个单一的产业。

  这样的产业结构在经济上得到了发展,对于整体而言却造成了隐性损失,例如人才方面,煤炭企业的发展影响了其他专业人才在山西的发展,出现大量人才外流现象。

  这些现象也引起了山西省领导部门的注意,在发展煤炭企业时代同时,根据山西省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也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但是这些文化产业对于山西整体而言,还显得微不足道。

  存在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足,在产业发展方面没有长远打算和发展目标,对山西本土的历史文化沉淀认识不足。

  像影视和戏剧作品,不能满足一两部优秀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再优秀,也会被时间淘汰,必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艺创作队伍,不仅要挖掘历史,更要放眼未来,不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展现山西人文特征。

  人造节是我国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它的特点是声势浩大,在准备阶段风风火火,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

  但节日结束后,人们也对节日逐渐淡忘,这些文化活动只是一种应付现象,不能称之为“产业”。

  三、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山西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西周是晋国,战国时期分为赵韩魏三国,曾经是人才辈出之地。

  在远古时代,女娲补天也发生在这里。

  炎黄二帝也在这里活动过,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山西除了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之外,在近代也是红色根据地。

  在地理环境方面,山西有五台山、衡山,由此产生的人文景观在国内也是独一无二的,像五台山佛教文化,云冈石窟文化。

  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一方面可以利用山西煤炭企业来表现当代文化,更可以依托山西历史文化创作丰富的文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