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时间:2023-04-01 09:26:37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高校校园文化论文范文

  高校校园文化是提升思想教育水准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度的关键性指导媒介,尤其是在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影响上存在两重性,即校园文化先进,思政教育实效得以强化;校园文化落后,思政教育价值地位则被严重削弱。

高校校园文化论文范文

  第1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雷锋活动的互动关系分析

  [摘要]雷锋精神代表了中国传统优良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思想,是先进文化的代表。

  高校校园文化是传播中国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因此,把雷锋精神同高校校园文化相结合,有助于高校师生德育、美育以及全面发展。

  以高校校园文化、雷锋精神的内涵入手,重点分析了两者的互动关系,最后探讨如何用雷锋精神构建高校校园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雷锋活动;互动关系;途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校园文化是文化强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雷锋精神注入校园文化无疑可激发校园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品质,增强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价值导向中的正能量。

  因此,只有厘清高校校园文化和学雷锋活动的内涵,研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雷锋活动的互动关系,才能更好地将雷锋精神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雷锋精神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面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和学雷锋活动的内涵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学术界目前没有统一的界定。

  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文化;第二种观点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大学生生活中的精神文化部分,而不包括诸如物质、制度等方面的文化部分;第三种观点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囊括了大学校园里的一切,包括各种物质、精神、制度等表现形式。

  本文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界定更倾向于第三种观点,即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或师生与学校之间通过互动而产生的一切包括物质、精神和制度表现形式的总和。

  由此界定可以看出,高校校园文化诞生的环境是在大学校园,参与主体是高校师生,表现形式包括物质、精神和制度等。

  (二)学雷锋活动的内涵

  雷锋精神体现了平凡个体的强大生命力,它蕴藏着一种自我超越、舍身成仁的伟大品质,它不仅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

  归纳起来,学雷锋活动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践行了一生的行为准则,他像一轮温暖的太阳,给身边的人带去光和热。

  从他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助人为乐的事迹数不胜数:为探亲大姐买车票,替腿脚不便的大娘扛包裹,向灾区难民捐赠节约下来的零钱,帮忙照顾烈士的母亲……在雷锋看来,服务别人也就是服务自己,他人快乐了自己也快乐,他总是把别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却常常忽略了自己。

  正是这样一位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的平凡人,在数十年如一日地辛勤奉献中活出了非凡的意义和价值。

  2.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雷锋就像一枚“螺丝钉”一样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他清楚地知道,一枚螺丝钉的力量很渺小,但是许许多多的螺丝钉就可以组成一台大机器,每一颗螺丝钉只有坚守好自己的位置,永不生锈,那么整个大机器也才能够正常地运转。

  因此,不管什么艰苦的工作,雷锋都毫无怨言,只要是党和人民需要他,他都愿意在平凡的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3.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种不断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

  在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同时,雷锋也注重不断学习和创新。

  他在日记中提到,工作很忙,时间很紧,但只要你愿意学习,总会挤出时间。

  人如果不通过学习来提高和丰富自己,那么就会很容易陷入落后和平庸。

  正是这股子学习的劲,雷锋学习了前沿的科学技术,学会了骑车驾驶和骑车修理。

  4.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雷锋一直坚持践行我党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反对浪费和奢靡。

  他细心地收集了生活中别人用过的铁丝、牙膏皮、破手套……等到用得上的时候,他就将这些“废品”变成“宝”。

  他的衣服、裤子和袜子的补丁一层又一层,只为能节约下一些钱为社会主义搞建设。

  正是每一个像雷锋一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个体,才铸就了我们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伟大的集体。

  二、高校校园文化和学雷锋活动的关系

  (一)校园文化活动是学雷锋活动的平台和载体

  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代表,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因此,在培育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高校校园,也应该积极弘扬和学习雷锋精神。

  高校校园文化为学习雷锋精神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具体来说,可以把学习雷锋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向高校师生输送雷锋精神的价值观,于无形中规范和影响高校师生的日常行为。

  (二)学雷锋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校园文化的作用就是提高高校师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而雷锋精神就正好有这些积极的育人作用,因此学习雷锋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而言,雷锋精神给高校校园文化带来的积极作用有以下五个方面:

  1.雷锋精神的陶冶作用。

  上文已经谈到,雷锋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

  如果将雷锋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这有利于高校师生直接学习和体验雷锋的精神价值,进而影响和陶冶自己的情操。

  雷锋精神通过校园文化这样一种载体,实现了一种价值渗透,于潜移默化中教导了师生,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强化了他们的内心,使他们在思想上和党保持一致,坚定自己忠于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

  2.雷锋精神的导向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雷锋时刻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因此把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也就是把雷锋作为高校师生行为准则的标杆,激励师生像雷锋学习,时刻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雷锋精神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和追求。

  这样一来,师生的行为准则就不再是空洞的条例,而是变成了具体鲜活的学习典型,有助于高校师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3.雷锋精神的凝聚作用。

  雷锋精神的出发点是以集体利益为首,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对党和社会主义忠诚。

  因此,将高校校园文化同雷锋精神结合,就是号召高校师生要凝聚在一起,把集体利益放在前,个人利益放在后,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集体建设添砖加瓦,做出自己的贡献。

  4.雷锋精神的教育作用。

  雷锋精神以一种感性力量的存在,在高校校园内影响和教育着广大师生。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只有努力把雷锋精神和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才能营造出更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在思想、道德和美的鉴赏力等方面教育广大师生,也才能促进广大师生追求和学习美好的事物,得到灵魂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

  5.雷锋精神的规范作用。

  一方面,雷锋精神激励着高校广大师生不断向前、为集体利益而奋斗;另一方面,雷锋精神也约束着广大师生不能做有损于集体或他人利益的行为。

  雷锋精神的这种规范作用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却积极营造了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强化了师生的精神支撑,使之用自律方式来规范和要求自己。

  三、用雷锋精神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途径

  雷锋精神使高校校园文化内容更加丰富,高校校园文化使雷锋精神得以深入人心,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因此,如何更好地将雷锋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相融合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下文将从高校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以及制度层面探讨这个问题。

  (一)物质文化建设方面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指的是围绕着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体文化,物质文化是有形的文化,如校园海报、校园报刊、校园广播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在不断变迁和丰富,学生对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无论如何,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创新的基础前提必须是有助于大学生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如为了提高雷锋精神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将雷锋故事与时下流行的手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相结合,用一种有趣的媒介形式传播雷锋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从宏观层面看,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引领着一所高校的基本走向,从微观层面看它往往体现在对师生思想方面的影响和塑造,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

  传播雷锋精神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理想信念、意志品德等方面深层次地引导大学生。

  因此,在实践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相关活动时,要不断把时代最前沿的思想和内涵与雷锋精神相结合,赋予其新的含义。

  如过去的雷锋精神包括助人为乐、义务劳动等内涵,结合新时代的时代背景,雷锋精神也可以向互助帮扶、心理服务等领域扩展。

  只有这样,雷锋精神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以一种易于被当代大学师生接受的形式影响着广大师生,指导着他们的学习、工作和成长。

  (三)制度文化建设方面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体现在维持学校得以正常运行的规章制度及体制等方面,它是学校师生和谐工作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规范和约束着师生的行为举止,维持着学校良好的风气。

  制度文化的实施力度比较强,因此把雷锋精神同高校制度文化相结合,一方面体现了雷锋精神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雷锋精神在高校校园的传播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把雷锋精神与高校制度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找好契机和结合点,制定出来的学习雷锋精神相关制度要规范化和人性化。

  只有做到了规范化和人性化,制定出来的学习雷锋精神相关制度才能喜闻乐见,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四、结语

  雷锋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此,把雷锋精神引入高校校园文化,不仅可以陶冶高校广大师生的情操、鼓励他们向善向上、在思想和行动上教育规范他们,而且能增强广大师生的凝聚力,使得他们在完善自我的同时,也时刻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共同为塑造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努力和奋斗。

  [本文系2013年度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3SKP07)]

  【参考文献】

  [1]孙士国.用雷锋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J].理论界,2010(8).

  [2]彭蕾,孙波.对推动高校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4).

  [3]徐雪平.积极弘扬雷锋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J].今日中国论坛,2013(12).

  [4]张敏.寓雷锋精神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J].教育探索,2014(3).

  [5]卢聪,鞠凤琴.雷锋精神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市场,2016(1).

  第2篇:高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考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提升思想教育水准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度的关键性指导媒介,尤其是在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影响上存在两重性,即校园文化先进,思政教育实效得以强化;校园文化落后,思政教育价值地位则被严重削弱。

  因此,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精华并不断予以创新改造,切实地将思政教育合理性内容灌输其中,这样思政教育实效性才算发挥完全,才能令广大受教育主体人文素质获得更高层次地提升。

  笔者的核心任务,便是针对校园文化思政教育功能开发、良好校园文化育人环境探索创造等措施内容,加以系统化探讨论证,希望长此以往,能够为我国社会培养供应更多数量的素质、技能兼备型人才。

  【关键词】高校教育;校园文化;思政;功能特性

  一、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的基础性内涵机理论述

  透过宏观角度观察,校园文化主张以校园作为核心空间,使得校园内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交互式思政教育功能发挥到极致状态,为后期多元化办学活动长期布置交接,奠定基础,实质上就是特殊样式的校园精神和文化交流氛围。

  相比之下,微观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偏重于高校学生一系列课余和校园文化艺术实践,主要在团委、学生会、各类社团指导下进行,当中自然地融合文化艺术和审美教育要素,一时间令大学生群体校园生活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将他们文化艺术修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同步予以改善。

  而高校思政教育,则是透过社会汲取整合合理数量的先进化思想、政治和道德观念,进一步对单位学生进行有计划、组织的影响,长此以往,令他们后期参与的各类实践活动都能够主动迎合新时代思政品德规范性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此类教育工作经常会承受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要素交互式制约,在社会多元化服务上渗透出强烈的社会统治阶级利益。

  归根结底,思政教育的核心动机,便是将大学生快速培养出德才兼备且符合社会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使得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承担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使命。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政教育诸多功能特性研究

  首先,针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加以合理化校正。

  高校校园文化主张利用特定组织形式,进行诸多思政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集中式规划,使得学生快速认同高校校园精神和治学作风,同时进行自主式创新、过滤和继承发展,尤其是在新时代社会文化诸多规范诉求作用下,过渡转化为全新样式的校园文化内容。

  此类校园文化仍旧归属于社会文化体系之中,不会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产生任何冲突迹象,包括社会成员统一追求的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等,而思政教育诸多功能也将在上述因素交织作用下,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彰显。

  长此以往,高校学生才能受到校园文化氛围熏陶感染而吸纳更多思政教育内容,最终将该类精神信念逐渐地内化到个体意识和行为之上。

  其次,高校始终是国家进行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而正是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切实承担起民族振兴发展的大业。

  因此,校园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便集中体现在党的教育方针覆盖落实层面之上,其间社会主义创新式文化属性和原则,将引起大学生群体更深层次地认知领悟。

  所以,作为专业化思政教育主体,要细致化观察校验校园文化内容一切更新发展细节,同时结合个人实践经验进行既有工作思路、模式不断调试,最终全面构筑起健全完善样式的思政教育引导体系。

  三、强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效并提升思政教学质量的措施内容解析

  (一)贯彻思政教育基础性导向功能,彰显校园文化的思想性

  校园文化的思政教育导向功能,需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等理论交叉作用下,令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不断反思,进一步衍生出科学的价值、人生和政治观念。

  此类文化导向作用需要在高校校园文化诸多实践中予以不断展示,至此令校园文化建设方向变得愈加明确,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力量。

  (二)组织多元化校园文化实践,保证对思政教育的正确影响

  过往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模式,都是进行单方鸭架式灌输,不免令学生产生强烈的抵触反感心态,后期教学质量自然不够理想。

  因此,处于新时代下的高校校园文化思政教育,应该利用多重实践项目体现思政教育工作的人性化特征。

  青年大学生精力旺盛,是校园文化推广传承、思政素质自主性整改的主体,而正是在校园文化多重实践趣味性功能成功彰显过后,学生才能不断接收最新思政教育知识,为今后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兼修提供保障,保证不会和社会创新型人才改造诉求,产生不必要的冲突迹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本应该足够开放且保留科学的选择性。

  作为现代专业化高校思政教学主体,要全面贯彻拿来主义原则,联合辅导员协同处理好相关疏导和解析工作,令学生对一切外来文化加以有选择性地吸纳借鉴,强化自身对消极文化的抵消能力,规避一切腐朽思想在校园文化中的无限制蔓延渗透,保证校园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

  参考文献:

  [1]刘晓春.浅析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3(03):77~86.

  [2]金惠萍.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价值工程,2010,24(22):123~130.

【高校校园文化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校园文化论文模板10-01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论文10-0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0-08

美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启示的论文10-04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论文10-09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论文10-0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论文10-0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路径的论文10-04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论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