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0-12-10 12:34:49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校园文化必须有健全的保障机制,加强校园管理是发展和繁荣校园文化的关键所在。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艰巨的工程,教职工队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助力军,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

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一)

  一、现阶段国内高校在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开始重视本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步,但是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总结和积累,并且需要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

  现阶段国内高校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突出性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特色不鲜明。

  校园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游离于教学管理工作以外,相反的是,校园文化实际上就蕴含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之中,并通过各种文化符号加以体现。

  而现阶段国内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虽然也在着力打造自身的文化体系,但是却都存在着文化特色不鲜明的问题。

  即使像国内一些具有较为悠久历史积淀的名校,也没有非常鲜明和体系化的校园文化。

  (二)没有充分利用优势教育资源。

  当前,国内高校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充分利用优势的教育资源,即本校的师资资源。

  高校的教师既负责专业教学工作,同时还要承担本学科体制建设和科研工作,是社会范围内各个专业领域的人才和精英,也是高校最大的资源优势之所在。

  这些优势教育资源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

  当前,许多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仅仅动员和培养学生参与其中,却忽视了师资队伍的重要作用。

  (三)校园文化构建模式单一化。

  很多高校将校园文化构建等同于组织学生开展业余活动。

  实际上,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积极向上的业余活动不失为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但是绝不等同于全部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还有一些高校没有充分调查和掌握在校生的基本情况和实际诉求,没有根据在校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和方式设置校园文化的构建模式,而是长期延用某些不合时宜的工作方式,

  这就难免会造成高校校园文化构筑过程中的单一化,也很难从根本上调动起教职员工和在校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统一和谐的校园文化构筑体系。

  二、对于提高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建议和思考

  今后一个阶段将是决定高校素质教育改革总体水平的关键时期,也将是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

  此外,今后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对于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这也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对于国内高校来说,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主要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打造个性鲜明、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符号。

  高校校园文化符号具有鲜明的多样化特点,各种文化要素和符号共同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体系,而这也正是文化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于高校来说,打造个性鲜明、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符号和体系应当侧重于如下几方面,如本校的校徽、校训、校歌、校园环境建设、校内文化活动、依托和利用名城等区域文化资源等等。

  这些要素具有外在意义,能够让全体教职员工最为直接地感受到校园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除此以外,还要注重校园文化细节的塑造,包括教学楼、校内街道的命名等等,都可以体现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这种方式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本校文化的个性化,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也让师生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

  (二)培养优良的师生人文精神,充分动员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构建。

  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优良的人文精神就难以实现建设校园文化的目标,人文精神的建设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和不懈追求,可大力倡导“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良好师德风范。

  在充分调动在校生参与高校校园文化构建的基础上,高校还要充分动员全体教职工参与到校园文化的构建工作中。

  首先要提高教职工的参与积极性,引导教职工树立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并将其视为自身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责。

  其次要建立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途径,在保持教职工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适合教职工参与的校园文化构建渠道,发挥教职工的专业优势和创造力,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最后要加强对教职工参与校园文化方式的引导,始终保持教职工以正确的方式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之中。

  (三)不断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构筑模式。

  对于高校管理部门来说,除了定期组织多样化的校内文化活动以外,还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不断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的构筑模式。

  要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鼓励在校生组织多样的学生兴趣社团或团体,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保障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此外,还要采取更加贴近时代特色和学生群体诉求的方式,例如大力开展校内网络建设,推动大学生积极地为本校未来发展献计献策,还可通过制订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文体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实施校园文化活动精品计划和品牌形象塑造计划来完善校园文化构筑模式。

  (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将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列入高校事业发展建设的总体规划。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需要长期的、努力的投入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虽然丰富多彩的,但内涵不深,主要表现是文化形式简单、活动繁多,而且主要是了新生入学、节日等举办的校园活动,

  很少有高校把校园文化活动列入学校事业建设的长远规划,这将会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少战略性、全局性,同时将弱化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校园文化不能形成与学校办学特色相一致的特征。

  因此高校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高等教育机构和高校主要领导要对校园文化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真正予以重视,将其列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使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三、小结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要始终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导向,意识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远的战略工程,具有长期性、全局性、灵活性的特点,不是一蹦而就的,必须要进行总体规划、系统的设计和严密的组织实施,

  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建立强有力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只有提高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识,加强学校自身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及内涵,发挥高校独有的文化资源,才能构建和完善一个团结向上、欢乐愉悦、文明健康、奋发进取的良好环境和文化氛围。

  (二)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呈现的问题

  (一)网络文化兴起对校园文化的挑战

  互联网是一个无边无际的世界,全球各种各样的文化和社会状态呈现在网络环境里,人们所获得的往往需要理论和实践结合,这点在网络上显然非常的局限,只通过网页上的文字和视频,没有活生生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思考是脆弱,甚至会脱离实际,这样的认知是不全面、不牢固的。

  大学生一旦陷入某些不良事物的漩涡,将很难自拔。

  比如个别学生上了大学远离家乡,没有了父母的束缚,往往沉迷网络,乐不思蜀,严重的还会荒废学业。

  网络上鱼龙混杂,没落腐朽的价值观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这是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长期的网上活动和注意力高度集中,对视力和心脑血管都有着严重的危害,对网络生活沉迷的可诱发“网络强迫症”,其表现为上网高度集中、反应敏捷,不上网时魂不守舍、反应迟钝等,严重影响到高校学生的身心发育。

  网络交往的虚拟性有时会使人丧失正常的交往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不知如何与人交流,显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因此而产生的人际关系淡漠,疏远,渐渐地性格变得孤僻、古怪。

  (二)商业文化的进驻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大多举办校园活动的单位都会寻找资助单位,借以宣传商品来获得赞助费,在此同时,虽然会锻炼相关寻找赞助商的学生的外联能力,但是,与之俱来的商业化信息和功利思想也会充斥着校园。

  在大学校园中,学校一面强调着无私奉献、普济天下的思想,同时还要适当调节着商业化带来的价值观念。

  商业化往往要付出最少而获得最大的利润收益,那么“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也在感染着高校学生,使得对金钱物质的追求与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发生碰撞。

  部分学生只讲利润和收益,不讲奉献和原则。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物质,托关系办理停薪留职或者长期请病假去外地兼职工作,部分教师为了科研成果,不惜违背事实,背叛应有的道德和科研精神,窃取成果、抄袭等。

  这种功利思想还会影响学生,使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或面临择业时过分追求物质条件而忽视了自己适合的方面和自身所长。

  这种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倾向必须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三)对校园文化理解的误区

  首先,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实物呈现,其真正内涵是所蕴含的精神文化。

  这种文化反映着学校的特点、个性和面貌。

  物质文化主要表现为教学楼、图书馆、绿化环境等,而精神文化则是长期的发展而形成的,比如校风、教风、学风等无形的校园风气,校园文化通过校园风气和校园活动、人文环境共同作用,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这种文化是超越口头的知识传授的'一种高层次的教授方法,校园文化具有高尚的价值取向,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其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过于狭隘,有的高校把校园文化简单地认为是单纯艺术节、文化节、音乐会、运动会等活动,

  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物质文化建设和娱乐活动开展的效果,而忽视了作为校园文化核心和灵魂的精神文化建设,而在整个精神文化建设当中,校园则是最好的教育场所。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客体不明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园文化应该是师生员工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每个人应该乐在其中并且积极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在参与接收和改造校园文化活动中,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起着主导的作用,学生是学校的主要群体,是校园文化的聚焦点,学生的求知过程和人际活动都折射到校园文化当中,既是校园文化的营造着,又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

  各种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有学校批准的正式社团,也有学生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社团,这些社团活动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勤于学习书本之外的知识,乐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代老师都有自己的风貌,教师的教风影响着学风。

  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担任着传播文化知识和培养合格人才的繁重任务。

  还有一类默默奉献的后勤服务人员,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师教学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后勤服务人员一直担负着沉重、繁杂、琐碎的膳食、校园清洁、维修等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真正的客体是环境清幽的校园环境、政治、经济、风气蓬勃发展的社会大环境。

  但是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员结构不健全,大多数教师可能没有这种意识,单纯地把学生当做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和其他人员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并不明显,教师大多忙于科研或教学等活动,并且迫于成绩压力,

  还会压制学生过多的举办校园活动,学生的各种文化活动往往单纯依靠学校的职能部门去实施,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被激发。

  教师和管理者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明显,使校园文化变成了单纯的学生文娱活动。

  二、改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增强对校园文化的投入

  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谁拥有足够的办学空间,谁就可以吸纳更多生源,其规模效益就能凸现,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施是学校教育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营造校园环境时要注意软、硬件的有机结合,近年来,我国很多学校的管理者们都在不同程度地加强在硬件方面的建设,这固然是正确的,但不同程度地忽视了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等软环境建设,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

  对它的营造也能反映出校园文化主体在营造校园文化是所拥有的文化观念、文化品格。

  现在大量的扩招,致使老校区不能容纳大量的学生,学校不得不采用置换土地的方法,把新校区建立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城区。

  大量的学生涌入,给基础设施和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基础设施方面一般能够一步到位,但崭新的校区缺乏大学传统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建设个性化校园文化

  传统的艺术节或文艺演出,提前一两个月就通知开始准备,精心的排练,但并不是所有的节目都能如愿表演,这就会损失很多人力和时间,也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也许是学校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而没有实施,其实学生内心深处会向往自己动手、贴近生活的活动,比如将学生带到野外,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演唱或表演各种风格的节目,所有的食宿安排除了由学校提供的基础的帐篷和炊具以外,其余由学生自己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