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

时间:2022-06-20 19:30:36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跨文化交际论文(通用7篇)

  导语:对于跨文化交际,大家可以写写自己自己的观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跨文化交际论文,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跨文化交际论文(通用7篇)

  跨文化交际论文 篇1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浪潮的出现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中国和其它国家的交往日益密切,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日新月异。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们每天都在进行着交流,很多中国人去国外留学旅游,同样有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经商观光。由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因此,形成了各自所特有的文化和语言,不同文明的交流和碰撞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我们想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就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茶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茶文化教育现在越来越被重视,茶文化英语教学是茶文化对外输出的重要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茶文化英语教学的基础,本文主要讨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和发展。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茶文化;英语教学

  当今世界不再是单边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关起门来过日子,每个国家都要打开国门,面对世界。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们走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文化中的不同随时都会凸显出来,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就是在考验一个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跨文化交际能力

  1.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就是一个人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另一人或者另一个群体时,所表现出来的交际能力和融入能力。当今社会,人们的流动性在不断加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由于历史原因,生活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曾经这些人并没有很多机会交往,但是现在地球已经变成了地球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每天都在交流。例如很多中国人去美国和欧洲留学,有些人很快地融入到当地人中间去,和他们打成一片,一起出去逛街爬山开party。但是也有很多人一直和中国同学在一起活动,并不愿意或者是并不能很好地与当地人交往,最后直到回国时可能英语还说得不够流利。这就是一个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直观体现,能否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们融为一体,被他们接受和认可是很重要的表现。又比如说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外国人“大山”,他常年生活在中国,主持各种中国节目,被我们中国人接受并喜爱,甚至如果不考虑他的外貌,我们都会觉得他就是一个中国人,这就是他卓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表现。

  1.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融入世界的脚步不断加快,加入世贸组织、举办北京奥运会、举办金砖国家会议、成功申办冬奥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现在每天都在进行了大量的国际交往,跨文化交流能力已经成为每个国民必备的基本素质。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促进人们文化之间的交流。我们和外国人交流时,一定要注意他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如果做到了这些,那么他们就会觉得你是非常可靠的,非常了解他们,也愿意和你交往或者做生意。例如我们和印度人交往,那么就要注意印度人是不吃牛肉的,而且至少有一半的印度人只吃素。当我们与印度人握手一定要用右手,因为他们的左手是用来擦屁股的,而右手是用来吃饭的,你握手时使用右手他会觉得你是很尊重他的。另外印度人摇头表示的意思是“是”,这都是一些常见的印度风俗。又比如我们和伊斯兰国家的人交往时,则要对伊斯兰有足够的了解,尊重他们的风俗,才能更好地和他们相处。以上所说都是一些基本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做好了跨文化交流,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对外交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茶文化英语教学

  茶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人精神的象征与代表。茶文化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茶文化推动了中国茶叶的发展与销售。在现代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饮茶,并且开始学习茶文化。茶是世界三大非酒精饮料,世界上也有很多人在饮用茶叶。中国和英国也形成了灿烂而多彩的茶文化。茶文化的输出非常有利于茶叶及茶叶周边产品的输出,我们今天应该大力推广茶文化。由于茶文化典籍主要都是中文著作,为了加强茶文化的输出,就需要进行茶文化英语教学。由于文化的差别,很多茶文化无法准确地用英语来描述,这对于英语教学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育者既要对英语及英语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又要对茶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深的认知。当前我们的茶文化英语教学的开展还比较少,合适的教学者更是少之又少,而学习者和教育者也都是因为爱好才参与其中。我们的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在茶文化英语教学上的投入,市场需求非常有利于茶文化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茶文化英语教学可以促进茶文化的向外推广,而茶文化的推广也能促进茶叶及茶叶周边产品的出口,产品的出口又拉动了国内企业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政府、企业和从业者都应该为这种良性循环的形成贡献自己的力量。

  3、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茶文化英语教学

  3.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受到周边环境影响和教育者培养所形成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在当今社会不同文化交融的情况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了每个人都必备的能力之一。如何提高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每个教育者都要思考的问题。我们的教育者可以教育学生学习不同文化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特别是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如果我们要与某个特定文化背景的人群进行交往,就要对这种文化有着针对性的深刻了解,否则很难进行好的跨文化交流。事实上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培养不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还可以欣赏外国电影,听外国音乐,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娱乐节目,这些都是跨文化交往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

  3.2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茶文化英语教育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茶文化英语教育中起到了“打基础”的作用。课堂是茶文化英语教育的主要场所,而教师在这教育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培养方法、文化知识背景等因素对于学生茶文化英语教育起到了很大作用。合格的教师会非常注意文化背景的教育,学生如果对英语国家背景没有足够的了解,就很难理解一些复杂的英文,更无法将茶文化翻译成英语转述给外国人。在茶文化英语学习中,要同时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理解外国人为什么这么表达,这么表达的目的是什么,将中文翻译成英文又该使用哪些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一个优秀的学生,熟练掌握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后,那么他很容易获得其他文化人群的欢迎。当他和外国人交往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在向外宣传茶文化的过程中,熟练地使用英语,运用各种外国人的典故和俚语,很容易获得外国人的好感,这对于茶文化的向外传播是非常有好处的。这也将是我们茶文化英语教育的一大成功。

  4、茶文化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

  4.1提高教育者的教学能力

  教育者在教学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在茶文化英语教学中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育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之中。而且要提高学生们对外国文化的兴趣,使他们为了兴趣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鼓励学生多参加跨文化交流活动,多学习课外的跨文化知识,多参加茶文化活动,并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些,就对教育者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4.2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意识

  中国的学生往往比较害羞,在学校学了很多年英语,可是当他们真的面对外国人时却不敢说出口。对此笔者深有体会,当走在国外的街道上,很多外国小孩都会非常热情对我打招呼,大声喊着“你好”,让人感到非常惊喜。而很多中国孩子则不同,面对外国人时虽然想说话,内敛的性格却使他们不好意思开口,错过了很多很好的交流机会。我们的教育者要改变这种现状,使学生们不再害羞,敢于大胆地说出口。性格的改变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重要部分,只有敢于说出来,才有了交流的基础。语言交流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我们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们这种意识。

  4.3提高学生对茶文化的热爱

  茶文化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外宣传茶文化。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们对茶文化的热爱,只有真心的热爱茶文化,才会把更多的经历投入到茶文化学习和宣传上去。茶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民族特色,它代表了中国人的真善美的品德。真心的投入到茶文化学习中去,把茶文化更好地传播给世界人民,是每一个中国的责任。在对外交往中,茶文化中的以和为贵、待人真诚友善的精神非常有利于跨文化交际,一个和善真诚的人,无论在哪种文化中都是被人们所喜爱的。我们的教育者不但要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同样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5、结语

  茶文化是中国特色的璀璨文明,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外国人对中国的茶文化还缺少足够的了解,为了更好地宣传茶文化,加强茶文化英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跨国交往中非常重要,非常有助于不同文化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交往。在茶文化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教育者不能忽视这种作用,并应该主动在茶文化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论文 篇2

  一、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理念建构的复杂性

  尽管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重要意义已经得到英语教学界的普遍认可与重视。然而,大多数英语教学者对该如何开设这样一门全新的英语学习课程仍感困惑,常常疑惑究竟用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来建构这门课程。困惑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课程本身的复杂性。它既不同于一般语言技能学习类的课程,也不同于一般语言习得和文化素养提升方面的课程。严格意义上讲,英语教学界所言的“跨文化交际”不是沟通与传播领域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它首先是建立在语言学习基础上的。而这种课程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其课程的教学理念建构也同样具有复杂性,需要考虑更多因素。

  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理念建构的综合性

  1.学术理性主义教学理念的渗入。跨文化交际课程,作为英语语言类课程的延伸。尽管其涉及传播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但从根本上看,仍服务于语言教学,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从而更加自如地应用英语同英语世界的人进行得体有效的沟通。其课程是大学英语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就是说,在英语语言习得的语境下强化文化学习。从这个角度上看,其语言教学的载体意义不能忽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者,始终要明确我们是在进行更为深入的语言教学。那么学术理性主义教学理念就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学术理性主义十分强调学科内容,强调其对于学生智力、价值观和思维等方面的影响,主张语言教学中应该大量加入文化与文学的比重。基于该教学理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建构不仅需要考虑跨文化交际理论方面的内容,即文化理论与现象等方面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即词汇、语法、段落、篇章等方面的设计。

  2.关注社会和经济效益教学理念的渗入。跨文化交际课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当今社会,我们普遍认同不可能彼此孤立地生活,需要学会与他人沟通,而交际水平直接影响到现代人在地球村中的生存质量。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学术能力,也是生存能力,与社会及自身经济效益相连。而关注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教学理念强调课程能够给学习者带来的经济价值,并且认为经济价值源于知识的获取,而英语则被视为获得知识的重要工具。由此说,追求经济价值是学习英语的理由。这也符合哲学意义上的功利主义思想,即“衡量教育的标准是实现价值与创造价值,教育是为职业做准备,社会的需要就是教育的需要,也是人的需要”。基于该教学理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建构需要考虑教学的实务性与功能性,不仅不能单一介绍理论,还要加大交际实务,让学生理解、体验、反思进而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下如何成功且得体地完成交际事件,在授课中要重视课堂活动设计。

  3.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渗入。跨文化交际课程不是一门单纯理论介绍类课程,也非一般语言文化类课程,它要求学生对文化现象的体验和对文化理论的理解,同时还要求学生将这种体验与理解内化为自身对于文化内容的领悟,以此来进行跨文化交际。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知识上、情感上、智力上的需求”,强调学生生活经历对其学习的影响,注重自我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以及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培养。这也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实现论”理论,即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认为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主张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相信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指导自己“自我实现”潜能。基于该教学理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建构需要关注学生创造性的自我表现以及其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并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即重视学生对于文化问题的体悟与感受,尊重每一个学习个体的需求。课程还需要根据不同个体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并且在内容上做必要调整。

  4.社会重建主义教学理念的渗入。跨文化交际课程涉及不同文化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以及社交禁忌等问题,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世界观与文化价值观问题。学生在学习他国世界观与文化价值观的同时,也会审视自身世界观、文化价值观,从一定意义上看,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人生的体验与领悟。而社会重建主义的教学理念主张为未来社会培养符合要求的公民,强调学校帮助学生重新看待某些社会问题进而去改变原有的生活。重建主义,也称改造主义,实际上是“对社会危机的一种态度和教育对策并且把教育视为社会变革的工具”。基于该理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建构必须重视学生的批判式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反思现实,敢于质疑。而且其课程的建构还需谨记“赋权”,即在授课时,给予学生一定权利,使其真正走出象牙塔参与社会人事等问题的查问,并且探寻解决途径。这能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成为社会中的理性公民。

  5.文化多元主义教学理念的渗入。跨文化交际课程在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形成并得以发展,最终解决的问题也是多元文化背景下人际沟通的问题。因此,课程主旨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文化,面对文化差异,学会欣赏不同文化的价值。而文化多元主义教学理念主张学校让学生接触不同文化,面对文化差异,提升少数民族自尊心,学会欣赏不同文化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文化多元不仅指不同文化共存,还要求在承认不同文化差异的同时平等地对待差异。其理念实质就是促进多元文化社会中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基于该教学理念,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建构必须明确态度问题,即零评价的态度与尊重的态度。前者指对待不同文化,尤其是出现较大文化差异时,尽量不要贸然评价;后者指对待所有文化都要尊重,即使出现不能欣赏、接受和理解的文化现象,也要做到真心尊重。在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时,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环节去帮助学生减少偏见与歧视,教会他们尊重和理解并且主动保护不同文化的特性。

  三、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理念建构的整体建议

  跨文化交际课程旨在语言学习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视野、跨文化意识、自我反思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历史性评价等综合素质。高一虹曾指出,“跨文化意识与自我反思能力是基于‘人’的内在素质,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尤为重要。具有这种素质的人,能够敏锐地意识到文化差异和差异的可能性,意识到意义、习俗、价值观念的相对性,从本群体中心主义中超脱出来,用多元视角来看待世界、看自己、看其他人、其他群体的关系”。具体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扩大接触目标语文化的范围,拓宽文化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从而进行真正得体而有效的交际。

  综上所述,我们在建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理念时,需要注意以下五点:一是以内容为依托,即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来提高语言技能,融合文化教学内容与语言教学内容。二是以实务为依托,即通过学习文化理论来提高文化实务能力,融合文化教学内容与文化实践内容。三是以学生为依托,即首先关注学生,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作用。四是以反思为依托,即通过学习文化理论与分析文化现象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可以反思社会问题,同时也指导自身生活。五是以体悟为依托,即通过学习文化理论与分析文化现象来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文化差异现象,使学生可以更加理性、更加客观地看待他国文化,并且能够发自内心地尊重与欣赏他国文化。

  跨文化交际论文 篇3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逐渐的呈现出全球化趋势。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国家及民族之间价值所体现的差异性很容易给双方交流带来障碍,为此,对这种差异性进行研究,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或减少误解和冲突,本文以中美价值观为例,对这两种价值观产生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以利于更好的了解中美价值观,促进中美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的论文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日益强大及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但由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当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代表,常常会出现交际阻碍和文化冲突。最直接的方式是介绍两国的文化差异和文化习俗。但自Cluckhohn(1961)等人提出了“价值标准”的概念之后,人们逐渐的开始认识到了解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仍然无法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庄恩平(1997)提出将了解双方的价值观作为促进跨文化交际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为此,目前的形势需要我们关注西方文化价值观同时,也应该对比的对我国的文化价值观进行了解和研究,这也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方式。

  二、跨文化交际视阈下中美价值观的对比分析

  Hofstede(1980)认为“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支配并且决定着人们的态度、信念及行为。”跨文化交际是各国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发展的共同需要,其复杂性来源各国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多元性。文化决定了每个国家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又是道德的基础。Okabe(1983)也认为“跨文化交际是否成功取决于双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而了解这种差异性能够极大程度的帮助双方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1.宏观对比。

  (1)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胡文仲(1993)指出“文化的核心价值是观念,而价值观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产生与发展与历史和文化传统分不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中美两国有着其各自的价值观念,这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主要因素。由于受到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影响和熏陶,中国比较崇尚“集体主义”,提倡凡是都必须以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利益为先,人们的言行举止必须遵从社会界定的规矩,只有极少部分的人能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意愿和不同的意见,都希望生活在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中。

  而在美国人的生活中“个人主义”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非常崇尚自我意愿和个性化发展,这种特性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表现的尤为显著,美国人往往会表达出强烈的自信和肯定,并且在表达观点时,喜欢标新立异和独辟蹊径,希望能够别具一格。他们在生活中追求个性自由和个人享受,自由的抒发自我意志和发展自我思想。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为,中国人认为在公众场合自由的发表观点是“对人”的产物,很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而美国人认为即使在交际时争论的面红耳赤,也仅仅是“对事”的产物。

  (2)中国的“和”、“稳”和美国的“争”、“变”。孔子的《论语》中有讲“以和为贵”。《孟子公孙丑下》中也有说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由于受到这些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万事和为贵”,在交际中往往给人一种和睦和气、谦恭温顺的形象,同时,在“知足常乐”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即使在遭遇困境时也能苦中作乐和泰然处之,由此可见,这种安于现状的思想让中国人缺乏了主动竞争的意识,表现在行为上比较保守,不愿冒险和拼搏,比较喜欢从事稳定的职业,容易产生满足的心理。相比之下,仅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美国却已然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美国人勇敢、爱好自由并且重视竞争,他们很难满足于现状,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奋斗和尝试来获取更大的发展和达到更高的目标。这种积极的心态和强烈的竞争意识与中国人知足常乐和安于现状的思想有着显著的差异。

  2.微观对比。

  (1)工作观对比。对于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和具有西方特征的美国来说,其工作价值观具有显著的差异。中国的“集体主义”思想让每个中国人都有着比较强的集体意识,很多人在工作过程中,都会将其单位、团体看作是一个大集体,而在这个集体中稳定的发展是大部分中国人一生的追求。与之相反,激进和崇尚自由发展的美国人,喜欢在变化中寻求进步,因此,他们频繁的变化工作职位和环境,他们希望能够将自身的潜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在不断变化的工作中挑战自我、发展自我和改变自我,只有这样,内心才能得到满足。受到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历来主张“自卑而尊人”、“尊卑有别”等,这样人和人之间在进行交际时必然会受到各自工作职位的制约,下级见到上级要主动的打招呼,在向上级汇报时,即使自己的见解确实比较全面和透彻,但在说话时也会适当的补充一句“请指正”、“请帮助”,以表示对上级的尊重,否则就是“失礼”。为此,这也造就了中国人具有比较固定的人际关系网,其中领导与员工、上司与下属之间的上下级关系泾渭分明。而在美国,他们在工作交际中与中国人不同,更加注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即使是上下级关系也往往会处于平等的地位。在美国不同职位的人、师生之间都无尊卑之别,他们的工作、语言及行为中无处不体现着这种平等观念。这就使得美国人在进行交际时,较少拘谨,而且在打招呼时,无论对方的地位和身份,都可以直呼其名或是用“Hello”表示问候。在工作过程中可以毫无顾忌的直言不讳,非常的坦率,无所谓面子,这与中国人是截然不同的。

  (2)历史观对比。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注重“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利者沿之,弊者革者”,在历史价值观方面,中国非常的重视历史。在做出新的决策和计划新事情时,往往会以此前的资料和数据作为依据和参考,在中国,有着丰富经验、社会阅历的人都会受到人们的尊重。而作为仅有几百年历史年轻的美国来说,美国人更加注重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把控,他们关注的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未来,为此,美国人在做事时很少会向历史看,因为他们坚信未来是想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过去的历史则并不是重要的。在美国,具有丰富经验和年长的人不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敬仰,而一些敢闯、敢拼的年轻企业家却备受人们推崇。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他们难以理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的尊重,而中国人也同样无法理解美国人对历史和传统的漠视。

  (3)时间观对比。1959年,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者爱德华霍尔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中将人们的时间分为两种:单向计时制和多向计时制。根据这种思想划分,中国人的时间观属于多向计时制度,他们通常将时间看成是比较分散的,并且能在相同的时间内同时做不同的事情;而美国人非常守时,习惯于在规定的时间内逐步的完成任务,属于单向计时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如果忽视了中国人和美国人不同的时间观念差异问题,将会引起交际障碍甚至是矛盾与损失。在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中,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时间的态度也是完全不同。在中国,参加会议或是做客,通常都会早到以表示对所要见人员的一种尊重,然而,在美国,医生可以让病人等很长时间,但护士则不可迟到;召开会议时,老板可以迟到,但是作为秘书则不可以迟到。而且美国人通常不习惯看到客人提前到来,同时在社会活动中,美国人认为事先预约是有礼貌的,如果美国人在宴会或晚会快开始的最后一刻才被通知,他们会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无论这个邀请多么有吸引力他们也会拒绝。因为,没有事先的预约,这样就打乱了他们的时间表,是不受欢迎的。

  三、结语

  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人们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和日益频繁,人们开始意识到沟通和对外国文化价值标准的全面认识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中美两国在跨交际活动中产生文化冲突,归根结底是两国的文化价值观差异而造成的。可见了解中美文化价值观差异,是促进两国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为此,文中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中美价值观进行了对比研究。在宏观方面,中国崇尚高度统一和高度服从的集体主义思想,推崇以和为贵,喜爱稳定的生活,而美国崇尚以自主为意识主流的个人主人思想,喜爱挑战与竞争,这种中国文化的群体意识和美国文化的个体意识成为中美两国进行跨文化交际障碍和冲突的主要因素;在微观方面,中美两国在工作价值观、历史价值观和时间价值观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易于理解文化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的。

  Berry等人(1997)提出“当两种文化发生冲突时,主导地位不强的文化中成员可以选择吸收新文化、抵触新文化、双重文化主义和抵触两种文化。”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在面对中美价值观差异时,应该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维护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正确的汲取西方文化精华。为此,开展跨文化交际视阈下中美价值观的对比研究,有利于认知与把握中美两国价值观的差异性,有效的预测对方的交际行为,为跨文化交际奠定了沟通的基础,及时避免或是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及冲突。中美双方在坚持两国各自价值观的同时,还应该充分了解与尊重对方的价值观,进而促进中美之间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论文 篇4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内容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间进行交际的能力,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已经有半个多世纪。在国外,比较广泛认同的是Spitzberg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即“跨文化交际能力广义地说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印象,即这一行为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是恰当和有效的”。在国内,张红玲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掌握一定的文化和交际知识,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跨文化环境中,并且在心理上不惧怕,主动、积极、愉快地接受挑战,对不同文化表现出包容和欣赏的态度”。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在国内的研究中,毕继万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化能力以及文化适应能力。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中需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我国外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我国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这一点讲,外语学习的过程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一个跨文化的交际过程,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其次,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商贸的活动增加,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大学生就职的重要考核标准,也是21世纪人才应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获得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必须加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再者,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度,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跨文教交际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倘若在外语教学中除了培养英语学习者的基本语言知识技能外,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使其在学习语言时就可以将自身置于跨文化思考之中,那么学生就能够恰当灵活地运用语言与不同文化背景、民族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增加跨文化交际成功的概率。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当前我国外语教学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

  我国当前外语教学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至少要达到英语四级水平,具体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将语言基础能力的培养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在跨文化场景中进行有效交际。

  然而在当前高校外语教学中,虽然已经逐步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普遍的重语言轻文化的问题,无论是外语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把握好这一大纲,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其二是在目前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外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和学生以通过考试为教学和学习目标,如通过学校的期末考试,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这样以应试为目的教学和学习都忽略了我国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即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可以说,仅以通过考试为目的的教学和学习失去了高校外语教学的意义,这很可能将导致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工作和生活中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较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外语教师须遵从教学大纲,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获得扎实的语言基本技能知识的同时,又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在外语教学中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刻不容缓。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语教师和非英语专业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将从外语教师和非英语专业学生两个方面来讨论:第一,外语教师的整体素养需要被改进和提高。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语教师的要求更高。一方面,外语教师一定要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掌握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另一方面,外语教师应不断地阅读和英语教学有关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专著,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做访问学者,在外语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加大文化背景知识的强度和深度,帮助学生逐渐意识到汉语与英语上的文化差异,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误解,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也能使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在外语教学中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措施,应本着科学性讲解和兴趣引导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理论教学包括文化背景输入和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教学包括发挥外籍教师的文化优势,组织跨文化交际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等。

  (1)课堂上的文化背景知识输入。在从事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注意词的词汇意义,更重要的是需要随时随地地注意词的内涵意义。这要求教师在讲解词汇和段落时不单单讲解其指示意义,还要挖掘其隐含意义及文化背景。

  比如dog(狗)这个单词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在汉语和英语文化中意思大不一样,在汉语中,关于“狗”的成语都是卑鄙贬义的,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而在英语中“狗”被看理解为人类信赖的朋友,因此英语中关于狗的词语并不含有贬义,如:Everydoghas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时),doggybag(打包袋)等等。

  在文化背景输入时还要进行文化对比。比如汉语中的“害群之马”在英文中为“blacksheep(羊)”。这都是文化差异产生的。通过科学的文化背景输入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增加对异国文化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合理开设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考虑到非英语专业学生接触跨文化交际较少的情况,学校应合理为学生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让学生有机会系统地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潜意识认知。

  课上还可以向学生推荐跨文化书籍,歌曲,和电影(如《刮痧》),留跨文化交际作业等。通过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上的学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定会有显著的提高。

  (3)发挥外籍教师的文化优势。外籍教师的本国文化能够帮助学生营造外国语言和文化氛围,使课堂教学生动、灵活,极易引起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的兴趣。随着学生和外籍教师对本国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的交流,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逐渐形成,并逐渐学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有效的运用。

  (4)组织跨文化交际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可以通过定期举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知识讲座、播放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际电影(如《刮痧》,《撞车》等)、跨文化知识英语角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比如鼓励学生在假期期间出国进行亲身的跨文化交际体验。这必定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而言之,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我国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并不理想,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认真贯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措施,使学生成为符合时代发展的外语综合型人才。

  跨文化交际论文 篇5

  摘要: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首先阐述跨文化交际的定义,然后结合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跨文化交际研究对于已成为“地球村”的世界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日常生活;文化;差异

  一、引言

  “Phil是我的外教。他人很好,对我们也很友好并且经常邀请我们去他的公寓聊天。一天,我决定去买份礼物给他,来表达我对他提高我口语的感谢。我事先打电话给他,但他的电话占线。所以我直接去他公寓了。他开门看到我觉得很惊奇并且没让我进去。我在走廊里把礼物给他,说了些感谢的话,然后带着失望和疑问离开。他怎么可以对我这么冷漠?我对Phil的感激与喜爱之情在顷刻间灰飞烟灭了……”

  “我永远也忘不了我之前的一次口语考试,那是外教Mary的课程。考试形式是当场选一段文章朗读,外教还会问一些关于文章的问题。我考完以后问Mary我考得怎么样,她说我做得很好,并且我的口语也很棒。我听了之后非常开心。但是,成绩出来后我觉得很诧异,我并没有得到一个很高的分数,我感觉自己被骗了,同时觉得Mary很虚伪。”

  这两个例子是两名中国学生在与他们的外教接触时碰到的问题,为什么Phil会对一个送他礼物的学生如此“无礼”呢,更何况他平时对学生们都很好?他真的是一个冷漠的人吗?既然Mary已经夸了她的学生,为什么还不给他高分呢?难道真的是因为她虚伪吗?这在中国人看来,确实有些令人费解,有时甚至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上文中Phil教的那名中国学生就觉得自己不再喜欢这位老师了。

  如果说上世纪60年代初,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M. Mcluhan)首次以“地球村”(Global Village)来描绘世界越来越小的状况,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话,那么,今天,世界是一个地球村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生产、经济、文化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各大洲、各民族都以空前的开放度与其他洲、其他民族展开交流、对话、沟通和往来,现代人类的生产、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不断超越国界而面向世界,不断从孤立静止状态迈入依存互动的境界。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别,许多日常行为细节在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所以,跨文化交际研究就变得越来越必要了。本文旨在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使大家了解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问题,在了解了这些差异以后大家可以减少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的几率,使交流顺畅。

  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文化和交际,本篇论文首先将简要阐述一下这两个定义。

  (一)文化

  《辞海》给文化下的定义是: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广义的文化几乎涵盖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由于此论文是探讨跨文化交际的,所以会更关注那些包含文化和交流如何互相作用的定义。此论文将借鉴贾玉新教授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学者对文化的界说,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Goodenough关于文化的定义,更有利于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根据Goodenough的观点,文化是“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人们不得不学习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文化必须由学习的终端产品—知识—就这一术语最宽泛的意义来说—组成”。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二)交际

  交际与文化密不可分。史密斯曾说:“哪儿有人类交往哪儿就有交际,交际是人们生存于社会以及保存自身文化的必由之路。”交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而贾玉新教授对交际所下的定义是:“交际是符号活动,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把意义赋予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交际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交际不一定以主观意识为转移:可能是无意识的和无意向的活动。”

  交际有四个特征:

  1、动态性:交际过程中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及言语都不是固定的;

  2、交际除了可通过言语来实现,也可以通过非言语实现,比如肢体语言等;

  3、交际依赖于符号。符号是交际的基本组成部分,人们不可能直接交流内心世界,人类发明了符号,使得人类能够交流信息,文化得以传承。所有民族都使用符号,但是不同民族有时对于同一符号也有不同的理解,因为符号的产生具有任意性,又是约定俗成的。例如龙的象征意义,中国人把它解读为权力、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人眼中这个字是贬义的;

  4、交际是发生在一定的自然与社会的语境中的。这些自然的和社会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人们交际的内容和形式。

  跨文化交际论文 篇6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迁移和语用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缘于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是对交际意图的错误理解;社交语用失误则起因于对话语社交条件的错误认识,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社交语用失误表现在对社交条件的限制过大、不能满足以及滥用、误用上。针对两种语用失误造成的负面影响,托马斯说道“:语法错误可能使人不愉快或影响交际,但至少在规则上,它是一清二楚的,听话人会立即感觉到它的存在,而且一旦意识到说话人的语法能力较弱,对其是容忍的。然而,语用失误则不然,如果一个非本族语说话人语言流利,对方通常不会把其明显的不礼貌或不友好的行为归因为语言缺陷,而会认为是粗鲁和恶意的自然流露。语法错误可能显示出说话人还未掌握一定的语言能力,而语用失误则可能反映出说话人的人格有毛病。”(Thomas1983,参见何自然1997:206)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失误往往被认为是说话人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比较容易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谅解;而语用失误由于触及了目标语国家的个人隐私或文化禁忌,不但不能为人接受,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亦难以消除。譬如,日语专业三年级学生A在日本某公司实习,在她专注于自己工作的时候,上司突然来到身边让她去处理其它事务,由于手边的工作尚未结束,于是A对上司说了句“ちょっと待ってください(请稍等)”。没想到,上司听到这句话后非常生气,而A认为“我正在处理的工作很快结束,而且已经说了请稍等了,上司为什么还要发火?”丝毫不清楚上司发怒的原因。确实,从语法层面看,A使用的日语没有任何语法错误,而这句话翻译成汉语也是“请稍等”的意思,但在语用规则上,这种表达形式在重视纵向关系的日本是不能用于尊长或上司的。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同为汉字文化圈国家。长期以来,中日同文同种的认识似乎成为一种常识。然而,实践证明,这种似是而非的错误常识,正是阻碍中日双方相互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事例也充分说明对目标语国家文化知识、语用规则的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是何等重要,正确的语言形式并不能确保交际一定成功,语用能力的培养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加强。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前所述,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正确的语言形式,在全球化空前发展的今天,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内实现这一目的,不少学者进行了颇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Billmye(r1990)曾以赞美表达为例,就课堂内教师有关赞美语用规则的指导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接受了语用规则指导的学生对赞美表达形式的使用基本接近于母语说话者,从而有效证明教师在课堂内进行语用规则的指导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大有裨益。Kaspe(r1996)也在自己的论文中援引了五个事例,说明教师在进行语用规则指导时,明示的教学方法更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习得。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一直以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培养为中心,忽略了对文化知识和语用规则的指导,从而导致学生语用能力低下,语用失误频频。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培养语用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将文化知识、语用知识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认识到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与负语用迁移现象,在发展语言技能的同时,提高语用能力、减少语用失误。其次,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必须得到加强。Bardovi—Harlig(1992)曾向英语教师提示了一种旨在提高教师语用能力的方法。该方法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时,教师研读一些有关语用学的文献;第二阶段时,认真观察自己的语言使用并收集相关数据;第三阶段时,教师们相互交流、发现问题并就此展开讨论,之后重新收集数据;第四阶段,教师以各自着重研究的言语行为为对象,对教材进行分析、评价;最后则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教材分析结果,对教材加以改进或开发更理想的教材。该研究对教师语用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颇具可行性的训练方法。不难设想,倘若教师不具备相当的语用能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只能沦为一种空谈。第三,教师要设法消除学生对负语用迁移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使用外语的习惯。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过程(Scarcella&Oxford1997:264),只有经过初步适应、产生冲突和重新认识几个阶段才能真正实现对不同文化的理解。由于我们的学生都是在外语环境中学习外语,没有太多接触和使用目标语的机会,这个适应、冲突和再认识的过程会相对较长,学生目标语水平的提高也就相对缓慢。教师要设法消除学生对负迁移的恐惧心理,努力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用多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结语

  以上对语用迁移、语用失误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考察,并对怎样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建议。虽然语用迁移是导致语用失误的重要因素,但是,只要教师能够提高对语用迁移的认识,意识到加强自身语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调整课程设计,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此外,鼓励学生多用外语,克服对语用负迁移的恐惧心理,在实践中积累成功交际的经验亦不容小觑。

  跨文化交际论文 篇7

  通过调研的方式,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少数民族学生对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价、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导致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弱的原因,并指出通过强化多元文化之间的比较、在课堂教学中创建跨文化交际情境等对策,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 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9-0100-01

  要想真正掌握一门外语,除了应当掌握这门外语的语法组成、发音以及词汇等基本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可以在一定的环境之下,能够通过对外语知识运用而完成有效的交流活动,从而实现交际的目的。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的实践能力。因此,近年来很多的教育专家以及学者,开始从理论以及实证方面着手研究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得出了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系列理论与方法,并逐步应用于实践之中。不过,在大学生之中还有较为特别的群体,例如,少数民族学生这一学生群体拥有自身独有的特征,而其所拥有的特征将会对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带来何种影响,却很少有学者进行研究。因此,在此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研的方法,研究导致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弱的原因,并探讨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调研过程

  (1)调研对象。在此对我校共100名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调研,所调研的学生包含法律专业学生、管理专业学生、外语专业学生以及教育专业学生等。

  (2)调研工具。此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按照不同的专业随机发放调查问卷,每一个专业发放25份,一共发放100份调查问卷,收回问卷中有效问卷为96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6%。

  (3)调研主要内容。

  ①学习英语最主要的目的。英语作为非常重要的一种外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对100名少数民族学生调研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外语主要是基于实际的需求,如为了能够获得毕业证书,为了能够拥有更加理想的工作。而只有非常少的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扩展自己的视野,能够和外国人进行交流。

  ②少数民族学生对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评价。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调查中得出,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相对弱的问题。很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存在较大的障碍。反映出少数民族学生对于英语的应用能力不强,在使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没有信心,而且所处的学习环境相对封闭,不够开放。

  ③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发现,很多少数民族学生认为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不高主要是因为自身心理特征以及采用的教材所导致的。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生长的环境较为特殊,和汉族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应当认识到这一点,这样才能确保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效果得以进一步提升。

  二、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弱的原因

  (一)民族心理特征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影响

  语言属于文化载体的一种形式,同时语言还是文化中非常关键的内容。如果想学好并掌握一门外语,应当全面、深入地了解语言所拥有的背景以及文化,不然便无法掌握这门语言。而很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自于较为偏远地区,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很大程度上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接触较少。而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极易导致和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出现冲突与矛盾,导致跨文化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障碍。

  (二)使用的教材和少数民族学生思维模式不相符

  在教材的编制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所拥有的差异性,使得很多内容他们不容易理解。另外,很多英语教材内容较为死板,缺乏趣味性,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不能很好地发挥,直接影响到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效果。

  三、英语教学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一)强化多元文化之间的比较

  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冲突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让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英语国家的文化与思想,体验多元文化带来的碰撞,这样会更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多元文化。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建跨文化交际情境

  因为语言属于一种交际使用的工具,其拥有特定的应用环境。而英语教学中所采用的教材很多较为死板,不能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所以,应当进一步優化课程设计,在课堂中融入实践环节,通过设立跨文化交际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能够逐渐向英语国家文化领域转变,从而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民族发展的要求。少数民族学生拥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些特殊性,采用适宜的方法,更为有效地提升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跨文化交际论文】相关文章:

跨文化交际论文12-10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论文11-03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01-28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01-23

跨文化交际硕士论文01-23

跨文化交际的论文参考范文07-31

跨文化交际论文怎么写01-27

跨文化交际与人格重塑论文11-16

商务英语与跨文化交际论文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