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地方院校如何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工作论文

时间:2022-10-08 01:22:40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地方院校如何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工作论文

  摘要:阐述了提升文化软实力对于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了地方高校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在此基础上, 以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为例, 探讨了地方高校促进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路径, 包括:发挥文化传承功能, 引领城市文化发展;发挥人才培养功能, 促进城市人口素质全面提高;发挥科学研究功能, 带动城市产、学、研一体化全面转型升级;发挥医科类高校医疗服务功能, 全面促进城市软实力的提升。

地方院校如何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工作论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 城市文化; 软实力; 康达学院

  一、地方高校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和内涵。

  (一)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软实力概念首先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1990年在《软实力》一文中最早提出的, 指的是文化吸引力、思想和意识感召力、政策影响力、机构体制约束力、跨国公司控制力[1]2。自软实力概念问世以来, 文化软实力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文化软实力在城市层面的衍生。

  20世纪末以来, 学术界对城市文化软实力概念及其构成要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 有学者从文化的角度, 把城市文化软实力看作城市经济实力与文化要素之间的函数, 认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经济实力× (文化凝聚力+文化创新力+文化辐射力+文化传承力+文化保障力) ”[2], 也有学者从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出发, 拓宽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认为城市文化软实力包括价值创造力, 文化创新力、文化辐射力、城市凝聚力、城市识别力、城市影响力[3]。马庆国、楼阳生等学者主张城市文化软实力从属于区域文化软实力, 并将区域软实力概括为:“建立在区域文化、政府公共服务、人力素质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区域政府公信力、区域社会凝聚力、特色文化感召力、居民创造力和对区域外吸引力等力量的总和。”[4]11从具体层面来看, 城市文化软实力主要包括城市文化、城市人口素质、政府公共管理和城市形象等几个方面, 本文也将重点从以上几个具体层面探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二) 地方高校的概念和内涵。

  地方所属高校是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 大多数靠地方财政供养, 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 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 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地方高校一般有别于精英化学术型学科型大学, 特别突出对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技术发展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注重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 实行产教融合、产学研用一体的应用型技术型大学。

  从广义的地方高校内涵出发,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 (以下简称康达学院) 具有地方大学的功能属性, 属于地方高校范畴。康达学院作为南京医科大学的独立学院, 迁址连云港市后, 由南京医科大学与连云港市政府合作办学, 独立招生。迁址后的康达学院立足连云港, 积极辐射周边省市及陇海沿线, 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以医、药、护理专业为主, 多科发展, 特色鲜明, 国内知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力争把学院打造成为南京医科大学在连云港市的人才培养高地和医药技术创新服务基地。

  本文结合康达学院办学实践, 从地方高校职能的角度探讨地方高校, 尤其是医学类地方高校促进城市软实力提升的路径。

  二、地方高校促进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意义。

  地方高校是属地区域里城市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载了特定的文化底蕴和城市精神, 见证和沉淀了城市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作为城市文化综合载体的地方高校, 不仅可以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向心力, 还能够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它是构成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城市软实力发展的助推器, 对于进一步增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而又特殊的意义。

  (一) 地方高校是城市文化精神的表征。

  城市文化, 是指一个城市的全部文化资源。在城市文化的性质上, 包括文化遗存、高等学校等物质层面的文化, 也包括城市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等精神层面的文化;在城市文化的内容上, 包括城市区域内共同生活的人们长期所形成的文化观念、风俗习惯、价值观、信仰、创新意识、行为规范、流动偏好、精神气质等。

  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的地方高校, 本身就是城市文化精神的表意象征。地方高校利用其知识资源密集的特点,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发挥其对城市发展实践的指导作用。借助于学术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引领新时代城市精神的塑造。

  (二) 地方高校的学术文化资源可直接转化为物质生产力。

  当代社会, 知识经济、消费社会和科技创新三大变革, 使得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融合度更高, 高校成为经济发展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 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了无形的力量和强大的支撑。一方面, 地方高校是城市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 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代表着所在城市的核心科技之所在, 直接促进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 地方高校作为文化资源的核心要素, 能够间接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 带动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升级。

  (三) 地方高校是提升城市总体素质的基本保障。

  以康达学院为例, 作为医科类地方高校, 承载着为地方培养医药卫生人才、创造医药科技成果、提供医疗服务、推动区域内卫生事业发展的重任。城市精神、城市人口素质、公共管理水平和城市形象不是靠简单的提倡就能形成和健全的, 由它们为主要构成要素的城市文化软实力需要在有保障的生活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中逐步提升。卫生医疗服务是构建保障和谐环境的基石。

  三、地方高校促进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路径。

  (一) 发挥文化传承功能, 引领城市文化发展。

  地方高校作为城市文化的高地, 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事业, 具有城市文化传承的功能, 理所当然地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主阵地、主渠道和引路者。因此, 必须加强地方高校的文化建设, 构建有特色的高校文化体系。

  1形成与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特色 康达学院根据自身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和以医药为主的学科优势, 与连云港市当地发达的医药产业相融合, 对连云港市区域经济和城市产业、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推动城市产业和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互动发展。同时, 这种相容性又反哺学校学科专业的发展, 康达学院与连云港市的各大医院、知名药企在师资培养、课程设置、实习基地建设等多个环节形成共生性互动, 逐渐形成一批富有特色的学科专业。

  2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以大学精神引领城市精神 地方高校是城市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的重要载体。大学精神对城市精神的提炼、城市特色的重塑、城市记忆的发掘、城市和谐价值的追求都具有重要意义[5]。康达学院自搬迁连云港市办学以来, 沿袭南京医科大学“博学至精、明德至善”的治学精神, 融合“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精神, 为连云港市城市精神增添一抹神圣的医学色彩。

  3地方高校应建设成为区域内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 地方高校作为区域内高精尖知识的凝聚之所, 理应成为城市文化输出的源头。高校通过开放其图书馆、体育馆、生命科学馆等文化场所, 加强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 并通过学者互访、互邀讲学等途径搭建城市文化服务平台。

  康达学院自建院之初, 注重开展文化活动, 每年面向连云港市卫生医疗工作者举办50余场讲座, 派专家参与“市民大讲堂”活动, 大大地丰富了连云港市民文化活动。康达学院成立国际交流合作中心, 加强与中亚地区、日韩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医药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推进中外友好院校之间的发展。目前, 康达学院国际交流合作中心承办国际、国内交换生学习十余批, 邀请外国专家来连开办讲座10余次, 与日本国际护理人才育成协会、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等多家国外机构合作, 建立专业本硕“4+1”培育计划。学院正在规划建设中的生命科学馆以超媒体动画技术整合人体标本、软件、学习资源打造的虚实结合的互动学习与科普平台, 力争打造苏北地区生命科学科普与学习中心, 生命科学馆建成后将成为苏北地区又一医学文化活动中心。

  (二) 发挥人才培养功能, 促进城市人口素质全面提高。

  城市文化软实力范畴下的城市人口, 指的是区域内人口的体能素质、受教育水平、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等综合素质。地方高校在提高城市人口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上, 从象牙塔学术型人才培养走向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 采取多方合作办学。在专业设置上以满足城市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 一方面避免同高水平大学专业趋同性, 另一方面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库。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整体改革,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康达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逐渐探索出一条极具自身特色的道路。

  1结合地方需求培养人才 康达学院根据苏北地区尤其是连云港市基层医疗人员匮乏、健康养老产业方兴未艾、信息产业亟待起步和医药研发与销售产业发展迅速等卫生事业的需求特色, 按照“精品医学、优质医技、交叉协同”的思路, 布局学院的学科和专业体系, 使医学类专业、医学技术类专业、其他类专业之间的比例达到2∶3∶1;重点建设全科医学、护理学、药学、康复治疗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公共事业管理 (医疗保险方向) 6个专业方向。目前, 迁址连云港市办学后第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 取得初步成果。

  2采取校、医、企三方联动的办学模式 康达学院与连云港市知名药企联合办班, 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 先后开办了“豪森班”“康缘班”等特色班, 成功打造了校企合作新模式, 搭建了人才培养“直通车”。这一举措不仅可以帮助品学兼优的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实践、就业平台, 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发现、吸引和培养人才, 实现双向互赢。

  3依托连云港市各大医院的专业特长和社会急需专业人才, 开办短期特色培训班 康达学院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合作举办“急救班”, 与妇幼保健院、中医院合作举办培训班。特色班定期培训、定期考核, 学员仅考核合格后颁发证书。特色班有力地补充本科教育, 将职业教育前置化, 强化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除此之外, 地方高校通过各种形式为区域人口接受高层次教育提供更多机会, 鼓励区域人口接受高层次教育, 其本身引进高层次人才, 激发区域人口的创造力等, 都有力地提高了城市人口素质。

  (三) 发挥科学研究功能, 带动城市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促进城市全面转型升级学术性高水平大学致力于基础型、发现型和理论型研究, 地方本科高校避免过去的盲目跟风, 以应用型研究为科研工作的导向, 辅之以教学学术研究, 同时注重专业领域与地方特色的融合。做好教学学术研究, 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 进而通过“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做好应用型学术研究, 满足地方社会的科技需求, 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加强科研成果转化, 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以康达学院为例, 自2013年迁址连云港市办学以来, 学院自有师资共获得市厅级、校院等各级课题共140多项, 其中关于连云港市当地医药卫生改革、居民健康素质、城市建设等方面研究课题有14项, 占项目总数的10%, 关于医学、药学、护理学等应用型技术研究课题共114项, 占项目总数的82%。康达学院独立设置院级科研基金, 鼓励师生进行应用型、教学型科学研究。一大批科研成果的涌现势必会推动城市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2014年, 康达学院成立了江苏省康达医药卫生发展研究院, 学院依托康达研究院这一科研平台, 与连云港市医药机构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 承担连云港市各药企的科研项目, 与连云港市乃至全省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横向和纵向课题研究, 并遴选出部分重要的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转化和推广,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带动城市产学研一体化全面转型升级。发挥医科类高校医疗服务功能, 全面促进城市软实力的提升面向社会, 直接服务社会, 历来被视作地方高校最重要的职能之一, 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符合高校自身发展的逻辑规律。地方不仅是地方本科高校的生存基础和主要服务对象, 同时也是高校获得发展经费、政策支持和良好外部环境的重要依靠, 更是学校学科专业及办学优势特色的主要生长点[6]。连云港市作为江苏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虽已初步建立, 但广大农村和乡镇医疗卫生水平还比较低, 农民的就医服务水平普遍不高, 就医难的问题比较突出。无论农村还是城镇, 卫生人才匮乏, 卫生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卫生医疗问题已成为制约连云港市城市软实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康达学院作为医学类本科院校, 迁址连云港市办学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服务连云港市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迁址连云港市办学以来, 康达学院以连云港市新医药产业发展及“‘一带一路’交汇点城市”建设为契机, 在全面促进连云港城市软实力提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 大力发展医药特色专业, 积极参与“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康达学院响应政府号召, 成立了卫生事业管理智库, 为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改革提供决策咨询。 (2) 以南京医科大学为平台, 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博士培训班、医学英语提高班, 利用自身知识优势为医疗卫生工作者提高业务创造继续教育的机会。 (3) 牵头“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医学院校, 打造“一带一路”高等医药教育合作交流平台, 组织召开高等医学教育论坛。 (4) 积极推进“生命健康科学馆”建设, 打造连云港地区 (苏北地区) 唯一的青少年生命教育科普基地。 (5) 吸纳苏北鲁南地区各大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成为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 进一步深化院校合作, 发挥集体优势, 推动医疗事业发展。 (6) 成立红十字会康达学院分会, 开展无偿献血、遗体接受、健康体检、义诊等活动, 进社区下农村, 各种志愿活动有力地补充并推动了其他各项医疗事业的开展。康达学院以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 积极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走向与连云港地区的深度融合, 全面促进连云港地区城市软实力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地方高校作为稀缺资源, 蕴含着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竞争优势。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必须在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中, 发挥地方高校所具有的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形成和谐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文化, 实现城市人口素质的显着提升, 构建高效、透明的公共管理, 树立特色优良的城市形象, 使得城市发展与高校发展相得益彰, 推进现代城市的转型升级, 实现城市竞争力的整体跃升。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 钱程, 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5.

  [2]谭志云.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理论框架及其战略选择——以南京为例[J].学海, 2009 (2) :175-180.

  [3]吴忠.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意义与路径选择[J].学术界, 2011 (5) :28-36.

  [4]马庆国, 楼阳生.区域软实力的理论与实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5]石晓霞.大学文化引领城市文化软实力构建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16 (4) :11-15.

  [6]魏饴.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历史演进、职能重构与机理审视[J].大学教育科学, 2016 (2) :28-32.

【地方院校如何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工作论文】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论文10-10

地方本科院校成人教育论文10-09

地方院校计算机基础论文10-12

工会组织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论文10-09

高职院校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研究论文10-11

艺术文化建设和宣传对地方城市经济影响研究论文10-08

高等教育如何推动影视文化发展论文10-08

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师教学论文10-09

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论文10-08

从地方工科院校的分析视角论述MBA学位论文的提升策略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