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时间:2022-07-26 19:07:26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通用9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通用9篇)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篇1

  摘要: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中西方文化无论从萌芽、发展到现在的格局无疑是各具特色的。一个偏重群体关系和整体作用,提倡大家庭理论;一个偏重个体能力和英雄主义,提倡自由万岁。在两个文化理念截然相反的作用下,我们必须融合两者意识上的差异,在文化层次本身找到共性,以利于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差异;价值观;文化

  0 引言

  历史发展至今,中西方文化就像两条时而胶着、时而分离的不规则线,同样源远流长,同样博大精深。自成体系、相互交融。但,无论任何时候,两者从未有过平行的时候,因此,研究世界文化不可能单一的研究中西方某个文化,而应全面、系统的对中西方文化加以研究。

  1 关于中西方文化

  1.1 文化的定义 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这个定义已经比较权威。在此,我们将文化定义为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 、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1.2 中国文化定义 中国文化一般指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他少数民族也对中国文化做出过不可抹杀的贡献。

  1.3 西方文化定义 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一般是指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浸染了中世纪的基督教传统,兴盛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启蒙运动而最终确立,并且近几百年来大盛于西欧北美的文化系统。

  2 中西方文化的特点

  中西方文化均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两种文明都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发展演化才成型。迄今,无数学者为更好的研究两种文明,划分了各种各样的时期或时代,以将历史分割成各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加以研究。在此,笔者参考各权威观点,结合自己的观点,在权威学说的基础上以阶段性为前提,简单描述一下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点,以便更好的对论题加以研究。

  2.1 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在西周时期创造出了中华文明的母形。这一时期建立了“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思想,敬德与重民思想开始萌芽,西周时期我国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开始成型,并且对后世中国文化脉络和思潮的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国时期,平民观点开始兴起,以孔子、孟子、墨子、老子、韩非子等为杰出代表。我国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状况。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同时法家、道家思想并立。至此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以“谦、恭、信、敏、慧”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价值观。总的来说,中国文化就是细节服务于整体、突出整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2.2 西方文化的特点 西方文化经过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长期统治,阿拉伯文化的融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出现了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经过17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的启蒙运动,现代西方文化到19世纪臻于成熟,并向全世界扩张。西方文化在20世纪面临着来自内外多方面的挑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只反映了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方面,表现出其躁动不安的情绪,远远不能概括其全貌。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自然科学和科研为核心的文化发展观。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就是突出细节、突出个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3 中西方文化差异

  3.1 西方文化文化的发展态势不同 中国文化中整体上来看,属于一种静态文化、一种家国文化。由于中国所处地理环境较为优越,给予了人一个可以长期居住生产的环境,所以,这种长期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的条件便使家族发展的很快,安居乐业、居安而不思流动,就容易促使静态的文化模式发展。家族繁衍、代代相传,家族纽带越来越复杂,尊老和祭祖现象就必然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产生,家族观念,宗法制度也就逐渐形成并根深蒂固了。所以说,中国为什么叫家国,因为,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和国仅仅是规模上的差别,于此,这种静态文化和家国文化直接促成了中国仁、孝、礼、信为核心的贵和尚中的中庸思想。

  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一种动态文化、一种斗争文化。西方文化三大起源(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均源自地中海沿岸,西方的地理环境、气候促成了流动性较强的文化。并直接促使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得以发展传承,由此产生的竞争意识、斗争文化更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3.2 中西方文化中的伦理观念不同 中国文化主张家庭伦理本位,而西方文化主张个人本位。上点已经提到,中国以家国主义文化为核心思想文化,以家族为本位,家庭便有长幼之序,夫妻之分,家庭成员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而西方的地理环境及种种社会关系导致个人主义的兴起,导致家庭、家族纽带功能相对松弛。“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督教义充分说明了西方文化中追求人格独立的特点,骑士精神、英雄主义的盛行源自于此。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思想使即使亲人间的界限也划分得非常明确,AA制、强调子女独立生活,喜欢谈论一己之所得。伯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认为只有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有社会的充分发展。存在主义把这个基本观念推向了极端,鼓吹“人是绝对自由的”,“他人就是我的地狱”。 3.3 中西方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基本观点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与基础问题,战国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

  中国的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家强调人在社会要有所作为,道家追求长生,佛家强调人的觉悟。同时建立了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学而优则仕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而科学研究可发现自然规律的探究行为并未得到重视。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顺天应物”。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从古希腊泰勒斯的自然哲学开始,探索自然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就成为了欧洲思想的主流。西方科学起源与对自然的探索和研究,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名垂千古的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可以征服,控制自然。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4 中西方文化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结构不同

  中国文化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和“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观和整体综合。中国文化讲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教化民众,中国广大文人苦读孔孟、圣人之学,学而优则仕,为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托物言志”、“诗以言志”成了中国大部分文学作品的特色。同时也是“中国式特色”。现代西方文化倡导“为艺术而艺术”和多元的文化观。从康德提出“美只是形式”开始,纯粹的美感不应渗进任何愿望、任何需要、任何意志活动的说法在西方现代美学中成为占支配地位的思潮。克罗齐主张直觉即艺术,主张衡量艺术只有一个标准,即艺术标准。西方文化中的多元文化观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文化形成的多元性;二是文化构成的多元性。

  在文化结构方面,中国以整体综合见长,强调整体的作用;而西方以细节分析见长,突出个体的作用。例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顺序上,中国习惯按年、月、日,国家、省、市等由整体到部分开始书写,而西方恰恰相反。在姓氏排列上,中国姓氏先是宗族、辈分然后才是名,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而西方姓氏先是自己名字、然后才是父名、族姓,突出的是个人。

  在中西方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上,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主张谦虚谨慎、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说并不是说中国文化相对与西方文化来说是不变的文化,是封闭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强调“和平、稳定”;但这不意味着就是不变与封闭。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和一”;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具有“海纳百川”胸怀和“户枢不蠹”的发展性眼光看待天地;因此,在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中一直强调“兼容”与“动”的观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与变化观点——“仁者乐水,智者乐山”便是这种观点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谢遐龄.中国政治思想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辜正坤.中西方文化比较.博览群书,2001.2

  [4]冯承柏,王中田,俞久洪.西方文化精义[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篇2

  [摘要]探析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现象,阐释中西方文化交际差异产生的原因,由于中西方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行为规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是由于交际者对这些差异缺乏敏感性所致的。因此,要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必须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注重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文化背景

  一、常见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现象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产生的相互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深入,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益增强,跨国界、跨种族、跨文化的经济与社会交流迅猛发展,因此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中西方的文化不同,人们交流时冲突时有发生。常表现为:

  (一)问候语的差异

  在中国,普通老百姓见到熟悉的人打招呼,常说“你吃了吗?”“干吗去?”等来问候对方。对中国人来讲,这是普通又随便的问候话,但西方人听了迷惑不解,他们可能会认为“我吃不吃饭、我干吗去和你有什么关系”。在英语中,通常以时间进行问候,如:“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或是“Hello/Hi”简单地问候对方。

  (二)隐私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初次见面常会问询对方的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甚至收入,在中国,这是人们之间表达关心的常见方式。然而,在西方,人们则认为侵犯了自己的隐私。而西方人则讲究个人空间,注重个人隐私,不愿让别人干涉自己的生活。由于中西方隐私观念的差异,所以在中西方交流时会发生冲突。

  (三)时间观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要想拜访某人,必须提前邀约,需要说明拜访的时间、地点和目的。但在中国,人们无提前邀约的观念,随便串门,扰乱别人的生活秩序的行为较为常见,这说明中国老百姓的时间观念不够强,使用时间上具有普遍的随意性。在平日的生活中,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较强,人们都对时间做了精心的计划与安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

  (四)餐饮习俗的差异

  在西方,若要宴请宾客,主人通常会提前两周发出邀请函,客人们会提前三天答复是否邀约,以便宴请的主人准备适量的饭菜。在就餐时,主人不会多说劝酒话,常说“Itisreallygood,pleasetasteit.”表示诚挚邀请完,然后就将注意力转到谈话的主题上。而在中国,由于人们喜欢谦虚礼让,即使心里已经接受别人的邀请,还是要表示出推辞一番。在中国人宴请宾客,即使主人摆满一桌美味佳肴,也总习惯讲几句“招待不周”等客套话。就餐方面的差异,是因为在西方人们不喜欢含蓄表达,讲求尊重个人权益,注重个人空间。以上只是跨文化交际实际场景中常见的一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例子,只有我们深刻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产生跨文化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冲突现象的原因纷繁复杂,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俗,必然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交流差异,甚至是冲突,产生这些差异与冲突的主要原因有:

  (一)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直觉、整体、圆式为特征;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进行对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追根溯源,我们发现思维定式往往会忽视具体个体事物的差异,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伴有感情色彩,并带有倾向性的固定看法,会直接造成交际障碍,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二)价值取向不同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BarnettPearce等人的理论,人们的行为规则、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处世哲学等无不受到所在群体价值观的影响与作用。人们在实际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无意识地习得了自身群体固有的文化的观念,成为该群体人们的处世哲学、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可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判断标准。以中西方文化为例,在我国文化中,中国人推崇谦虚礼让,追求随遇而安、随波逐流,不喜欢个人出风头,不爱争强好胜。而西方文化则推崇个人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和个人为中心的思想根植于他们的头脑中,西方人崇尚独立思考与判断,喜欢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

  (三)社会行为规范与处世哲学不同

  社会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在交流时,经常会出现用自身所在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处世哲学来判定对方行为的正确与合理,由于双方的社会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同一社会行为常会产生误解、不愉快甚至更糟的后果。比如在中国,人们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这一行为表示友好、关爱的意思,但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行为。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恰当的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人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会产生误解、不快、关系紧张,甚至还会发生严重的经济后果,这些问题都是源于交际双方不了解文化差异造成的。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建立良好的习俗差异意识,尽量避免交际中产生误解或冲突。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8(6):121-123.

  [2]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153-154.

  [3]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22(4):279-282.

  [4]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J].绥化师专学报,2003(11):90-92.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篇3

  摘要:本文对中西文化的主要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 从中总结得出了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即: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道德观念方面的差异、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四个方面, 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致分析, 进一步阐述了四种主要差异对中西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文化; 差异对比; 影响;

  要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研究, 首先要对“文化”这个概念进行深入地理解。众所周知, “文化”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其中, 广义上的“文化”涵盖面十分广泛, 它指人类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有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各样的物质文明的总和, 它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而精神文化是指人类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狭义上层面上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这种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机构。“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很多, 它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在本科专业英语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应对中西文化有深入的认识, 才能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

  1 式上存在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首先表现在中西方人在思维模

  思维方式的含义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换句话说, 思维方式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民族文化中最深层次的部分。日常生活中, 我们可以这样形象地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结构型的, 而与此不同的是, 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直线型的。反映在日常交际中, 这种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则具体表现为:中国人喜欢以隐晦含蓄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意思和想法, 而西方人则较喜欢以直白的方式来进行传意。对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 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第一为利义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交往中, 西方人重利轻义, 中国人则相反, 重义轻利或利义二者兼顾。第二为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关系。中国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 而西方人则强调个体性和分析性。差异之三是中西方的感情表达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差异之四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极具意会性, 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极具直观性。比如我们在文章或生活中喜欢用暗示, 或者喻古论今, 这种含蓄的表达需要我们去意会, 正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 这与西方人的直接表达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2 念的差异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其次表现在中西方人的道德观

  道德实质上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 它包括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规范与准则。中西方人道德观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 中国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很少受到异族侵扰的历史, 因此, 中国文化相比西方文化就要更加的稳定, 文化积淀相当浓厚, 理想化的情况相对较多。而与此不同的是, 西方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长期地受到蛮族的侵扰太多, 从而各种外来文化会不断地融合在一起, 文化历史沉淀较少, 故其现代化的程度较高。其次, 从道德观念上看, 中国人强调中庸之道, 并以此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 相比之下, 西方人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他们坚信, 只有竞争, 优胜劣汰, 人类才能得以生存下来, 注重个人的不懈奋斗和积极进取。再次, 从道德思维和模式上看, 中国人偏重个人的感性经历, 即个人的情感领悟和体验, 注重经验的习得, 而西方人则注重理性思辨, 即强调以论证的、辩证的思维来看待人和事。

  3 念的差异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再次表现在中西方人的价值观

  西方强调个体主义, 而东方则强调集体主义。从中西方的哲学起源来看, 自古以来, 中国人奉行的哲学观是“天人合一”, 这正是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产生条件。而西方哲学观里的“天人相分”即把大自然与人类对立起来, 这就为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产生创造了条件。由此, 中国人崇拜集体主义, 而西方人则崇拜个人主义。

  长期以来, 中国人一直都持有“大一统”的理念, 随着历史的演变, 封建社会的这种“大同”“统一”的思想和观念逐步演化成为如今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与中国不同的是, 西方的文化是一种高度融合性的、兼容并蓄的文化, 有极强的现代感。既然西方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 那么, 是比较注重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多样性的, 强调多元论。在现实生活中, 这种文化的多元性集中体现在西方人的自我为中心及自主独立的行为方式上。在中国, 人们都强调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强调集体利益至上的原则, 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 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 而在西方国家中, 人们强调个人利益至上的`原则。这些都是中西文化中价值观念差异的一个侧面。

  4 中差异西上方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中西方人的宗教信仰的

  宗教的影响力在西方社会和文化中是极其深远的, 它关系到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里要着重提出的是, 基督教文化在西方国家中的影响力是居于主导地位的。不论是国家政权运转、公共管理, 还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伦理道德、行为方式上都留存有经受宗教影响的痕迹。而中国, 从古至今, 都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虽有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存在, 但宗教对人们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活的影响力比起西方国家来要较小。由于受到宗教的较深的影响, 西方国家形成了许多与宗教有关的习俗。而中国的习俗则主要受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其成分比较多样, 许多习俗是多神论与古代礼仪制度共同影响的结果, 像祭门神、财神和拜菩萨等习俗都属于类似的情况。

  5 结语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 了解语言根植的深层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文化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 它包含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具体的和抽象的形式。本文对中西方文化主要差异的四方面进行了对比, 即:中西方人思维模式的对比、中西方人道德观念的对比、中西方人价值观念的对比和中西方人宗教信仰的对比, 简要阐释了两种文化的不同, 并深入分析了四种中西方主要文化差异在各自文化中的具体体现及影响。

  参考文献

  [1]林汝昌.外语教学的三个层次与文化导入[J].外国语, 1996 (4) .

  [2]宋艳平.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成才之路, 2009 (27) .

  [3]赵丽.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07 (2) .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篇4

  摘要:中西文化差异较为明显,因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生长和生活,思想意识和相关的价值观和消费观也不尽相同。这样的现象形成是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物质生活环境造成的民族差异,文化差异、性格差异、民族差异对于事物的看法都会有不同。这些方面上的不同,造就了不同国家的人在旅游过程中旅游消费观念也不尽相同。针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实际分析,探究其旅游消费行为特点,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成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就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做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旅游消费行为;影响关系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多样性也同时造就了不同的价值观和消费观,这样的文化差异的形成也是多种多样的,与中西方不同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基础上,中西文化差异同时造就了不同的人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看法不一。只有深入剖析中西文化差异形成的根本影响因素,进而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对于人们旅游消费观念有怎样的影响,才可以更好地分析出这样的文化差异和旅游消费观念对于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一、中西文化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简析

  (一)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因素

  我国地大物博,造就了很多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民俗特点,对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都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国家尚且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从世界的角度来讲,更是有多种丰富多彩的文化。而这些文化的形成,最根本问题就在于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下。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离不开物质影响的,物质生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提。所以,一个地区中,对文明产生最大影响的就是人们所处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在这样的环境前提条件下,不同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也就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与民族相应,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相符合。最基本的文化差异的根本影响因素就在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对文化的孕育、人们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总而言之,人们生活在自然条件中,离不开自然条件,因此文化的形成,文化差异的出现,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就是来自自然环境。

  (二)中国自然环境特点对于文化的影响

  中国土地辽阔,物产资源丰富,三面高原一面海,相对较为闭塞。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影响下,使得农业、畜牧业等发展十分迅速。人们依靠着农业和畜牧业形成了一种安稳的生活形态和社会形态,大江河流和大陆内安全的自然环境给了古代中国人一种安全感,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这些自然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更为向往安宁,古代中国人自古就看重家眷亲朋在一起,对于长期聚居十分看重,乐此不疲。这样的文化形成也与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稳定,自给自足,地理环境的稳定,人们就想着在这样的稳定条件下进一步获得与亲友在一起的稳定。如果人们的社会飘忽不定,农业、畜牧业和传统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为大陆内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原因,如果不持续发展农业,人们就会面临着生活岌岌可危的情况。所以,古代中国人形成了安稳的民族思想和文化,喜静不喜动,喜稳不喜变,与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西方自然环境特点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的源头和初始是古希腊文明,发源于地中海。海洋赋予了西方人浪漫和勇敢的文化精神,西方文化中面对海洋总有着与生俱来的征服欲和探索欲。西方人用坚毅和勇气,在海洋文化中夺取一席之地,在飘摇不定中试图征服大海,获得安稳。即便没有安稳,他们也可以从大海中利用勇气获得暂时的安全感。西方文化几乎离不开海洋文化,就是因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就是在海洋,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海洋。人们向往着安稳,但他们必须要用勇气去海洋中为自己争取一席之地。在海上飘忽不定的海风动摇着西方文明,然而西方文明想要屹立在人类文明中,就必须要征服海洋。西方人的勇气和果敢,造就了辉煌的西方文明,这些都是因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就是离不开海的。这些勇敢和刚毅,是地理环境造就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他们面对海洋的不测退缩的话,文明就会被历史淘汰。这些必须勇于进取的精神,才让西方文化走出海洋的束缚,走向历史的舞台。

  二、中西文化差异在旅游行为方面的影响简述

  (一)中国文化对于旅游行为的影响分析

  中国所在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辉煌的东方文明,地大物博,厚德载物。中国人的文化中,既能保持自己的文明,又能承载其他文明的辉煌。中国自古以来都崇尚安稳,“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样的思想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安稳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安稳的文化,就现今的旅游数据方面看来,排除经济条件影响问题,中国人对于旅游的热衷显然低于西方,且在旅游消费方面也相较西方各国家旅游消费人均较少。这样的差距也恰好反映出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比起旅游,更为热爱在自己的小家庭中和谐相处。同时,中国人对于旅游的需求心理、审美要求、习俗要求都不尽相同,例如中国人对于旅游方面的需求心理比较崇尚安静,崇尚循规蹈矩的观光和体验。在审美方面也是如此,中国人旅行更习惯到处看看,领略不同的风格,体验不同的人文,缺乏冒险旅游心理,对于复杂性和多样性都有着较低的需求。笔者曾在欧洲留学和工作多年,深切感受到中国文化在旅游消费方面的影响。例如,中国人出门基本很难适应国外的饮食习惯。无论短期旅行或久居,中国人依然坚持吃中餐。但西方人却抱有好奇心尝遍当地美食。而在旅游消费占比很高的酒店选择中,中国人也抱有传统的消费观念,看重酒店的星级和设施环境。而西方人则早已接受了青年旅舍、交换民宿等多类型住宿。

  (二)西方文化对于旅游行为的影响分析

  西方文化造就了西方人勇于探索、勇于尝试和勇于冒险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再加上西方国家经济相对发达一些,在旅游消费上的花销相对较大。在旅游消费行为方面,西方人更推崇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旅游行为,简单的观光和体验无法满足西方人的旅游消费行为需求。西方人往往具备着热情、主动和不畏艰难辛苦的特点,更喜欢一些具有刺激性、彰显个性的旅游项目,他们对于旅游需求心理更为倾向于刺激、激烈和彰显个性等方面。西方文化背景下,对于旅游行为也有着与中国人不同的需求,中国人更喜欢静态美,喜欢安静的观光和人文体验,喜欢美感性较强的事物。然而在西方人的旅游需求中,他们更喜欢一些惊险、刺激和全身心投入的项目,更能彰显自己的个性和勇敢。对于中国人而言,西方人旅游行为可能毫无美感可言,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旅游可能毫无感受可谈。例如,在北美、澳洲极受欢迎的帆板或冲浪运动,在海洋条件绝佳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却是国人无人问津的水上运动,而不远万里前来三亚参与甚至是经营帆板冲浪运动的至今依然是西方人。与此同时,中国人热衷于在世界各地的“网红景点”“网红餐厅”“网红酒店”拍照打卡。然而在旅游消费方面,因为与中国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完全不同,人们的消费习惯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和要求。同样是旅游购物,外国游客喜欢买一些自己觉得新奇,能体现异国文化的纪念品。而中国人的旅行消费则对物品的品牌价值看得更重,去法国买LV、去美国买耐克、阿迪。旅游开发需要有计划和目标的开展,要有的放矢,才可以进一步将旅游开发利益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要抓住中西方差异文化特点,从习俗习惯、风土民情、消费观念和对旅游需求心理方面开展相应的旅游开发工作。

  结束语:

  种种不同的旅游消费习惯归根结底是源于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进步需要汲取,发展需要交流,我们欣赏中外旅游之间的差异,兼收并蓄,旅游生活才能展现出另一番美好。对于旅游业来说,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国际旅游消费体制机制,可能需要结合中西方旅游消费的模式特点、旅游消费文化差异开展更为精准的个性化服务,从而进一步提高游客对于旅游的满意度和旅游消费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武保勤.从小费看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兼论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J].怀化学院学报,2016(1):115-118.

  [2]张燕.中西文化差异对旅游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北方文学:下,2016(11):92-92.

  [3]管婧婧,董雪旺,鲍碧丽.非惯常环境及其对旅游者行为影响的逻辑梳理[J].旅游学刊,2018,33(4):24-32.

  [4]余凤龙,黄震方,侯兵.价值观与旅游消费行为关系研究进展与启示[J].旅游学刊,2017,32(2):117-126.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篇5

  摘要

  xx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对外贸易发展的枢纽,所以xx市的中西文化教育对研究中西方文化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xx市;中西文化;对外经贸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深,各国不仅要面向国内,还要面向世界其他国家,努力营造开放的教育环境。一些国家为了吸引人才,纷纷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和学费优惠政策,以吸引国外人才前来留学。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xx市是吉林省的第三大城市,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其发展对外贸易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面对着来自中西方教育的不断碰撞,xx市如何妥善面对和处理中西方文化教育的问题,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xx市对外经贸发展概况。

  1、xx市简介xx市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是吉林省的第三大城市。从地理位置上看,xx市位于松辽平原中部,是辽宁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交汇之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xx市成为东三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便利的交通也令xx市在发展对外贸易上占据了很大优势。xx市面积为xx平方千米,人口超过xx万,其中市区人口约xx万,下属有xx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xx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在高等教育方面,xx市内较好的大学有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

  2、xx市对外经贸发展概况从xx市总体经济发展状况来看,xx市在农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冶金、化工等方面已形成了系统的经济运行体系。此外,在汽车零部件加工、热交换设备、专用汽车等工业制造方面也有很大优势,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是xx市的重要经济产业,作为农业大市,xx市每年的粮食产量约xx亿千克。除了大力发展科技农业之外,xx市也出台了很多培养农业人才的政策。xx市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在农产品上,除了保证自销和国内市场供应之外,xx市还积极与国外合作。如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木斯克州开辟了专门的蔬菜基地和砖厂,商品主要销往俄罗斯地区。

  此外,xx市还开辟了中俄贸易通道,促进了xx市、鄂木斯克州、俄罗斯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根据xx市商务局20xx年最新对外贸易数据显示:20xx年xx月至xx月,xx市外贸进出口额累计xx万美元,同比下降xx%。其中,出口额为xx万美元,同比增长xx%;进口额为xx万美元,同比下降xx%。这说明xx市对外出口数额大大增加,而进口额减少。在对外贸易企业性质上,出口企业增长主要集中在食品、硅灰石加工、木制品等产业。

  二、xx市对外经贸发展与中西文化教育问题。

  1、对外经贸发展主要对象。

  xx市的对外贸易发展对象除了美国、欧洲的一些国家之外,最常见的贸易对象就是俄罗斯。除此之外,xx市正大力开拓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在对外开展经贸活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差异上的问题。如何在对外贸易中处理好文化差异,这对xx市的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2、中西文化教育问题。

  首先,文化差异问题。在对外贸易的开展过程中,无论是欧美国家,还是东南亚国家,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日常交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如果在对外贸易过程中,xx市不能有效处理文化差异问题,必然对贸易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其次,人才缺失问题。对外贸易的开展必然使得xx市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增加,但xx市本地大学外贸专业的设置相对较少。吸引外来人才或本地生源的学生在学成后回到本地,政府又缺乏相关的优惠或奖励政策,导致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专业人才流失,专业人才缺乏。对外经贸人才并不是指仅会使用对口国家语言的人才,而是指详细了解贸易、国际背景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再次,留学生问题。随着xx市对外贸易的开展,xx市许多应届高中毕业生选择去国外留学,为日后更好的从事对外经贸打下了基础。近年来,俄罗斯政治趋于稳定,大力发展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吸引在俄罗斯留学的学生,有效吸引了人才回流。但在xx市,不少在国外留学的学生毕业后并不愿回国发展,导致人才的流失,这些都是xx市所面临的问题。

  3、针对中西文化交流问题,创新教育措施。

  面对当前xx市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形势,为了更好地保证对外贸易的有序开展,xx市在文化教育上必须做出一些改革创新的举措。从政府层面来说,首先,xx市应出台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为人才提供住房补贴、安家费等补助,增加福利保障政策;其次,教育部门应鼓励本地大学开设专门的对外经贸专业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相关经贸课程,聘请专业教师、教授进行教学。

  如xx市当前与俄罗斯的对外贸易较多,那么本地大学便可以开设有关俄罗斯文化、经济、贸易等方面的特色选修课,供学生学习;xx市当前正在加强东南亚市场的开拓,那么本地大学也可以开设与东南亚经济文化相关的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地方特色课程,必然对本地的对外经贸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从企业层面上来说,人才的培养需要很长的时间。针对贸易过程中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必须立即解决,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处理对外经贸事务的相关工作人员展开培训,并聘请专家前来授课,开设讲座,丰富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为对外经贸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在对外贸易发展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一方面,我们希望可以培养出更多的本地人才;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走出去的留学生可以在学成后归来,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我们更希望越来越多的外国优秀企业可以扎根xx,实现互助共赢。

  为了吸引人才,除了要进一步发展教育,完善教育体系外,xx市还需要出台更多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政策,如教育补贴、住房补贴、工资待遇等。只有提高了人才的待遇,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吸引力。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会走出国门,所以我们要不断发展自己的家乡,让家乡变得更美好,才能让人才心甘情愿地回到家乡、留在家乡、发展家乡。

  参考文献:

  [1]郑琛誉。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长春市与xx市的比较分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7,(3)。

  [2]于思扬。城市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以xx市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7,(3)。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篇6

  【摘要】

  中西方文化由于各自的地理条件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中国西方文化下孕育的各自的旅游文化也大不相同,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审美感受上。中国旅游者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舒适,例如更关注山水景观的人文美,注重抒情印象;为西方游客更愿意享受形式美,真实的感受光、色、空间的美感,在山水景观中更关注景观的自然美,侧重描写风景的对象。本研究主要就中西旅游审美文化的差异进行阐述。

  【关键词】

  中西文化;旅游文化;审美差异

  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们具有不同的审美要求,对同一景观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旅游业的发展亦成为各个家庭生活活动的组成部分,旅游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快,但旅游景点的建立要针对一定的游客群体,研究好群体的审美理念,才能更好的吸引游客,更好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地理环境,中国平原较多,陆地广阔,而且相对较为封闭,适合发展农业文明,属于大陆文化,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山地较多,沿海线长,适合发展航海业,靠海洋谋生,属于海洋文化,这就造就了现如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特点也是一句不同的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依靠海洋谋生,多变、广阔的海洋条件造就了西方文化不稳定的特点,人们大多个人意识强烈,追求自我,主动性高,不同的思想学派众多。而中国传统文化依靠农业为生,较为稳定,被动性强,社会意识强烈,多注重人际交往。这种不同的文化理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旅游文化。

  二、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

  (一)旅游理念

  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人们多享受旅游过程中的情感享受、精神享受,性格多沉稳内秀,冒险精神弱,受家庭的影响较大,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们具有强烈的冒险精神,征服欲强烈,他们向往大自然,渴望走进自然征服自然,所以他们更喜欢去新奇的旅游地点,去他们未知的领域,且不容易被家人影响。

  (二)旅游目的

  中国人大多以家庭、事业为重,旅游不作为必需活动,是闲暇时放松心情和开拓眼界的一种方式,是培养与同行者感情的最佳时间。而西方人较看重旅游,认为旅游是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而工作是为旅游积攒资金而不是养家糊口,他们将旅游看作是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当然这与经济发达水平有关,但很大程度上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三)旅游审美

  在旅游时对景观的美感认识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人们更愿意关注这个景观所承载的意义、历史、文化等,例如我国大多数出名的建筑都与名人志士有关系,说道那个省份,人们都愿意介绍该处是哪位名人的故乡等。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们更喜欢感受大自然切实的美感,感官能够直接体会到的美感,他们迷恋于景观的形态、颜色、气势。并不过多关注它的由来、它的承载。这种审美差异的产生是由于教育不同、文化差异,中国教育将就伦理道德,人们认为山水有着自身的道德修养,亦在事物上寄托道德与情操,影响后辈世世代代的人,同时也将人的品格和他们所喜欢的事物联系起来,人们认为喜欢水得人多聪明、喜欢山的人多仁爱、好动的人比较聪明、好静的人比较仁爱。人们愿意将景色与自我融为一体,进行自身修养的培养。而西方文化本就多变,各种思想流派并肩发展,景物多仅作为客观的存在供人们欣赏。另一方面的差异是审美的表达,中国旅游者的审美多愿意使用抒情的表现手法展示出来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对审美对象进行具体的描写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这一点通过画家的风景画就可以证明,中国传统风景画使用散点透视的画作方式,主张表达景物的韵味,不要求比例尺、光线等,可以在小小的一幅画中看到广阔的景象,而西方油画使用焦点透视法作画,注重画作与风景的一致性,越像越好,讲求层次,光线的表达。造成这种差异是由于中国文化影响的人们更注重风景所带来的内心感受,这是他们的审美重点,所以表达时更注重将这一点表达出来而忽略景观的实物和细节描述。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人们更注重景观本身,他们更愿意将带给他们美好感受的景观的真实情况表达出来,他们更多的观察景观本身,进而产生改造、征服等想法,认识事物时注重逻辑思维而感性思维较少。最后要阐述的中西方审美差异使二者的审美目的不同。

  三、我国旅游业概况

  我国的社会经济处于发展阶段,贫富差距仍较大,旅游活动尚属于较高收入人群的活动,再加上我国传统文化以家庭、事业为重的理念使忙于工作的人对旅游的欲望较低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并不乐观。使国人认识到旅游的意义是能更好的体会不同的文化、提高自我的生活质量,旅游行业建立各种适合不同人群的方案,适合不同旅游资金计划人群的人进行选择,不让旅游成为人们的奢侈品而是人人都可承受的必需品。外国旅游过程中还是能体会到外国人对国人有所歧视,我国相关部门应做好相应的工作保障国人的权利,降低办理出境的门槛,当然,旅行者必须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出国旅游不仅是放松身心的过程,自己的行为也代表了国家的形象,不能为中国丢人。随着经济发展,国人的旅游需求会越来越多,国内旅游业可适当加大发展力度,相关部门给与一定的支持,特别是注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文化古迹的保存。

  四、结语

  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发现中西方旅游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旅游行业的发展,导游可根据游客的文化修养选择合适的旅游景点引导游客观赏,有利于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和经济效益,更加满足了游客切实旅游欲望。旅游景区事先考虑主要的游客群体,针对他们的审美要求建立景区或优化景区,更吸引适合的游客群体,是景区更健康、更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华艳。浅谈中西方文化背景下旅游理念的差异[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6(12):80—81。

  [2]郑蓓媛,石丽萍,张东。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6(6):88—89。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篇7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交往日益增多,人们越来越重视跨文化交际,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差异以及生活习俗的不同,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冲突,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背景的分析,深入剖析产生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交往日益增多,人们越来越重视跨文化交际,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差异以及生活习俗的不同,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冲突,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背景的分析,深入剖析产生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跨文化交际”一词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1959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Hall)在他的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一词。霍尔说,“文化即交际,交际即文化”,由此可见交际和文化之间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加之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以及通讯技术革命性的爆发,使得各国人员往来更加密切。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带来了各自的文化。现在人们之间的交流非常便利,“天涯若比邻”变成了现实,人们之间的“零距离接触”得以实现。伴随着人们越来越多的交往,不同国家的人们在交流的时候就需要应对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因为民族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社会体制和宗教的差异,由此就产生了不同民族的语言习惯和社会文化。如果不理解彼此的民族、文化、社会制度、及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就会产生分歧,发生冲突。大量小的冲突如果不加注意,往往会演变成大的、甚至是民族层面的冲突。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产生背景

  中华文化是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演变而来的。诸子百家中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孝治国,讲的是入世;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得是出世;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诸子百家特征是以中华文化的百家文化,在其演变过程中,儒家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后来中华文化就是儒家文化与天朝思想为其骨干而发展的。中华文化保持着长期的连贯性和稳定性,悠久、单纯的中华文化传统融合了她的凝聚力和消化力,迈进了近代世界一体化和文化交流的时期。西方文化主要源于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也可以说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石。古希腊人崇尚知识和推理,他们崇尚科学和哲学,古希腊有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哲学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西方文化主要特征是强调个体性特性,强调个体自由度的发挥,因此西方文化也被人们称之为“个体文化”。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人世界观、价值观上的差异,表现在生活工作中一系列的异见和冲突。

  二、思维模式与文化差异

  思维模式是每个民族固有的,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很难改变,人们的讲话方式是受思维模式决定的。每个民族的文化决定了他们民族思维模式。中国人受到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思维模式是宏观思维,通常比较喜欢用隐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所以中国人讲话比较含蓄,我们可以在中国古诗词中得到深深的体会。而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微观思维,强调个体,强调个性。所以,西方人讲话通常不会拐弯抹角,而是“开门见山,直来直去”。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有点不可思议,甚至会认为西方人有点愚蠢。在所有思维定势中,有些定势是对本民族来说正确的,而对其他民族来讲未必能被理解或接受,这样就会产生误解,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流失败。因此,我们在同西方人士交往的过程当中,不仅要了解对方的语言,更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否则,轻者出现尴尬局面,重者会产生冲突。由于对对方文化背景缺乏了解而发生的误解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

  三、跨文化交际文化冲突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1、守时方面的冲突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比西方人差,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例如中国人约人吃饭,通常不是提前约定,而是随时想起,随时就约。所以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即使有严格的时间表,一般不会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而西方人时间观念非常强,他们非常爱惜时间。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把时间安排的非常精准,他们常常会在在办公桌上,床头边放有时间表,什么时间做什么都有预先安排。在西方国家里,人们要拜访某人,通常要事先预约,包括像理发这样的小事,通常也要预约。这样做,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效率得到提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人这种好的时间观念也逐渐被我们接受。

  2、客套语方面的冲突儒家思想强调仁义,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人简历一种和谐的关系。所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往往比较谦虚,在与人交往时彬彬有礼,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在师长和长辈面前也只有聆听,不敢稍有逾越。所以中国的教育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此外,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谦虚一番,“哪里,哪里!”,有时把自己取得的成就归功于这个那个。西方文化强调个体发展,个性发展,所以他们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人文之窗浅析跨文化交际之中西文化差异□高洪第他们受到赞扬的时候,总会欣然接受。正是这种文化的差异,当我们初次和西方人接触的时候,我们常常感觉西方人不够谦虚;而当西方人则认为中国人不够诚实。

  3、私密方面的冲突中国人一般不太注意个人隐私。中国人认为,人和人之间都应该开诚布公,坦诚相待,所以他们把询问个人隐私的问题当做是对对方的关心。因此,我们常常看到,人们见面的时候常常问对方的收入状况,婚姻状况,尤其是久未谋面的朋友。而西方人则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他们认为这属于个人隐私,不能对外公开。因此在隐私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误会,例如:中国人见面常问的一句话就是,“你吃了么?”,其真实意思并不是真的问你吃饭没有,而是见面打招呼用语,西方人会对此大为不解。另外,还会询问一些个人隐私的问题,尤其是老年人经常问,“住在哪里?在哪里工作呀?工资多少啊?有女朋友们有啊?”等等。这在西方人眼里严重地侵犯了个人的隐私,只有警察才有权利询问这些。

  4、饮食习俗方面冲突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喜爱酒文化,常说“无酒不成席,烟酒不分家”云云,还有许多饮酒的说辞。中国人在宴请请朋好友的时候,非得弄得非常丰盛不可,否则就认为对客人不够热情,而且中国人常常有互相敬酒敬烟的习俗。主人有时还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讲究点儿的,用一双没人用过的筷子给客人夹菜,不讲究的则用自己用的筷子,非常不卫生。主人用想尽各种办法劝说客人多吃多喝。在西方国家,人们不会这样做,他们会尊重客人的习惯,不会强迫他们。客人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在进餐时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Helpyourself”(自便),他们绝不会给客人夹菜。所以,自助餐在西方很普遍,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各取所需。在这种轻松愉快就餐环境中就餐,主人和客人们都不会觉得有心理负担和压力。而不像中国人就餐后回到家里,身心疲惫。虽然世界上各种文化千差万别,各有千秋,但并没有无好坏之别,世界各民族文化应该都是平等的。也正因为世界上各种各样不同文化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这个世界的文化百花齐放,多姿多彩。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文化同其他民族的文化相比较,从中相互借鉴,但不能用自己的文化作为衡量别国文化的标准,反之亦然。相反我们应该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我们应该避免两个极端:一方面拒绝排斥西方文化,认为中华文化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另一方面盲从,片面地认为西方文化由于中华文化。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尊重异域文化,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博采众长”。摒弃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同时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篇8

  摘 要: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本文主要讨论中西文化在谦虚方面存在的差异。首先阐述了学者们对谦虚的不同理解;之后分析了中西文化在谦虚方面存在差异的表现;最后简述存在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谦虚;文化差异;礼貌原则

  引言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条至理名言人尽皆知。在中国,谦虚是个人美德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人处世,我们希望别人谦虚,自己也尽量做到谦虚。谦虚是我们所遵循的准则。谦虚也是西方文化中很重要的内容,其具体表现却有别于中国。

  1.学者对谦虚的不同理解

  著名语言学家Leech认为,谦虚是适用于世界各文化的礼貌原则。在所有文化中,谦虚都被看作是礼貌的表现。尽管如此,礼貌原则在不同文化中起作用的方式不同。Leech指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遵循谦虚准则时存在程度上的差异。他认为东方有些文化社团比西方国家有更重视谦虚准则的倾向;操英语的文化社团(尤其是英国)更重视策略准则和反语准则。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东方人和西方人对谦虚的不同态度。当人们受到赞扬时,讲英语的人一般都说“Thank you”以示接受,他们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积极面子,因而是礼貌的。

  顾曰国(1992)把“贬己尊人”概括为中国的礼貌原则之一。何兆熊(1995)认为,把谦虚理解为自我贬低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讲汉语的人一般贬低自己,否定赞语的真实性,以示谦虚。不同文化中遵循谦虚的程度是不同的。总之,谦虚即有一定的普遍性,也有差异性。

  2.谦虚在中西文化中存在差异的具体表现

  中华民族自古以谦虚为美德。中国古代有关谦虚的名言很多,如:“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满招损,谦受益。”等等。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关于谦虚的成语或词语, 如:“谦虚谨慎”,“谦诚”,“谦恭”等。

  2.1 在称呼语方面的差异表现

  谦虚在汉语称谓语中表现最为突出。在指自己或自己一方时,多用谦辞;在指听者或涉及听者的事物时,多用敬辞。常见的谦辞有:家﹑舍﹑小等。“家”一般用于称呼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龄大的人,如:家父,家母。“舍”用于称呼比自己辈分低或年龄小的人,如:舍弟,舍妹。“小”用于年少位卑的人的自称或他称,如:小女,小儿。其他谦称还有愚兄,卑职,拙作等等。中国古代还有其他几种表示谦称的方法,如,以己自谦,以不德自谦,以晚辈自谦。

  与谦称相对,汉语中常用敬辞来称谓对方,这体现了中国人的谦虚。常用的敬辞有:贵﹑尊﹑令、高等。例如:贵姓,尊容,令爱,高龄。此外,称呼者还需表明其敬卑和谦骄态度。其复杂性不仅使外国人感到光怪陆离,现代中国青年也感到眼花缭乱。下面这则笑话可以说明汉语称呼语的复杂性。

  甲:你家父今年几岁啦?

  乙:令尊今年六十有三。虽是妙龄,近来龙体欠安。

  甲:哪日一定到寒舍看望。

  乙:欢迎。府里宾客至上。

  这令人捧腹的笑话问题很多,但并非“妙龄”,“龙体”等词的误用另人发笑。令人啼笑皆非的是 “称呼”,“敬词”等方面错的一塌糊涂。譬如“家父”,“令尊”用颠倒了,谦称自己居住的“寒舍”与尊称对方的住宅“府里”来了个张冠李戴。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的价值观冲击并取代了传统的价值观,一系列中性称谓词出现并广泛使用。相比之下,英语的称谓系统,单就称谓词语而言,比汉语简单的多。受平等价值观的影响,古英语中的一些尊称如Lord,Lady已很少使用。整个礼貌称谓系统趋向简明化。如:Mr.、Mrs.等已成为一般性的称谓方式。西方称谓系统中的宗法观念比较淡漠,民主的成分比较突出。整个礼貌系统强调人与人的平等。“你”就是you,“我”就是I/me,“你的”就是your/yours,“我的”就是my/mine,不论上下尊卑。

  2.2 在具体言辞中的差异表现

  谦虚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常常自我否定来示谦虚。当受到赞扬时,自己却贬损自己。在受到别人恭维时,中国人习惯用一些谦辞来应酬。当有人夸你漂亮时,你多半会说“哪里有你漂亮。”之类的话。当这种赞扬遭到中国人拒绝时,西方人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中西之间跨文化的接触很可能以失败而告终。

  中国人取得成绩受到表彰时,往往要谦虚几句:“这点儿成绩不算什么”或者“我的成功归功于上级领导的关心”等诸如此类的话。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从不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别人。他们会说“这是我应得的。”他们认为,贬低自己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贾玉新(1997)对中西文化中的恭维语反应方略进行了调查。发现中国人在拒绝和贬低恭维语的语义内容方面远远高于美国文化,而在接受和欣赏方面又低于美国文化。人们常听到美国妇女夸奖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中国,人们很少夸家人而是贬低他们。中国人常常以否定别人赞扬或自贬以示礼貌。

  2.3在其他场合下的差异表现

  中国学者在报告结束时,总会谦虚几句:“本人能力有限,所谈定有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教。”缺少这种“自我批评”会被中国人视为骄傲。但西方人听了却难以理解:既然知道报告有不妥之处,为何不改后再讲?在这种场合,西方学者一般会说:“希望我的报告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样,在中国学者著作的前言和后记里面,会有这样的字句:“本人水平有限,书中缺点在所难免,望读者批评指正。”西方人会认为:这么多缺点,这本书还有什么价值?为什么还要出版?

  中国人在请客之前,主人总说:“我也不会做菜,不知和不和您口味。”真正把对自己的贬损夸大到了极限,以示礼貌。这是因为“自卑而尊人”是汉文化中礼貌的核心。而西方人对此会产生误解:既然你邀请我到你家吃饭,为什么不做好饭菜?客人会觉得没面子。在西方,主人会说:“希望您吃好”之类的话,他们从不贬低自己的烹饪技术。

  在赠送礼物方面也有差异。在中国,送礼物的人常说:“小意思,不成敬意”,“真拿不出手”。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不好的礼物给别人。在西方,送礼的人一般会说:“希望你能喜欢。”之类的话。总之,中国人习惯贬低自己所送的礼物,而西方人往往表现出欣赏所送的礼物。

  3.存在差异的原因

  谦虚在中西文化中存在差异。影响中西谦虚差异的根源是什么那?

  汉文化谦虚概念的形成与儒家思想密不可分。中国的封建制度长达两千多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当时占统治地位,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基本形式和内容。孔子主张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正名”就是要维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冯友兰,1980)。这种宗法等级制度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正是“礼”的核心内容。“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式的中国礼貌特征正是儒家思想的产物。“礼”的概念延续至今,“卑”的成分已逐渐消失,但是“自贬”和“自谦”仍然是中国谦虚的主要特征。

  在以个人主义为中心,以平行关系为取向西方社会,人们崇尚自由和平等,人际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不存在上下尊卑。因此,谦虚表现得不十分突出。

  4.结论

  中西文化均视谦虚为礼貌,但两种文化中谦虚的内涵及其在本族文化中的重要性相差甚远。因此,在同西方人交流时,应注意其差异,做到谦虚适度:既彬彬有礼,又不卑不亢。不以本族文化的价值观去衡量对方的言行举止,做到相互理解,以利于交往的顺利进行。因此,注意谦虚在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也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 顾曰国. 礼貌,语用与文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10-17.

  [4]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篇9

  在《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英语课程目标设计中提到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综合语言语用能力。综合语言语用能力包括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其中文化意识又包括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由此可见,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教学,实际上是在听、说、读、写基础上的一种跨文化交流,旨在培养学生书面或口头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脱离英语文化去学或教英语是学不到或教不到英语精髓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等于具备了交际能力,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促进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和沟通是现代语言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而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特定的礼仪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这一切构成了不同社会集团在文化上的差异性,对文化差异性的忽视,就会导致判断失误,交际受阻,甚至产生误会,闹出笑话等,因此在现行的外语教学环境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适时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

  (一)约会习俗

  如果你要拜访朋友、熟人,最好要提前通知对方,不速之客会让人讨厌。一旦约好了千万别失约,否则会被认为非常无礼,此外要尽量避免晚上10点后打电话,晚上11点后打电话很可能会被认为是有紧急事件。在英美国家,女性可能会主动邀请男士去参加Parties或其他的社交场合,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你接到别人的邀请必须给对方一个明确的答复,你是接受还是不能参加,如果是口头邀请就应该尽量马上给他人一个明确的答复,在实在无法马上确定的情况下,你可以说“明天告诉你行吗”之类的话。

  (二)时间观念

  在国外应邀参加宴会是比较常见,也是比较正式的场合,如果我们应邀去参加宴会一般可能会比请柬上预定的时间晚一点,而在英美国家这是非常不礼貌的,如果主要人在请柬上写的时间是7:30或8:00,那么客人就应该在7:30或7:45左右到,否则就迟到了,客人到了之后可以稍作休息,喝点饮料或酒等,为了让学生对这方面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老师可以在课堂设计这样一个任务,让学生进行对比、讨论和总结。通过完成这项任务使同学了解国外人们习惯把各项工作,各项活动安排得很有条理,他们时间观念很强,你可以稍稍早到几分钟,但不能迟到,否则会被认为非常不礼貌。

  (三)餐桌礼仪

  宴会开始后,安静地吃东西,并且吃完自己碟里的食物是有礼貌的行为,但英国人也喜欢在吃东西时聊天,但吃东西和说话要交替进行,在吃东西时张大嘴巴也不礼貌,如果必须张大嘴巴,则用另一只手遮住它。宴会的最后一道菜往往是甜食:如巧克力、圣代、咖啡等,如果你不喜欢,可以要求主人换茶,谁都不会介意,也不会奇怪的。在国内的宴会上,客人在最后一道菜吃完后会迅速离开,而在英美文化中,这种行为也被视为不礼貌,聚会因此可能会多延续几个小时,直到10点,甚至午夜。在第二天给主人打个电话或写张短笺,对此表示感谢,是十分普遍,也是很有必要的。对于这些文化差异我们就可以在教Goforit的Unit10youaresupposedtoshankhands中进行渗透并设计任务,如中国西文化餐桌礼仪知多少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或上网查询,必要时老师可以提供一些资料和帮助。由学生列表对比、讨论也可以让他们写出书面报告,了解中西方就餐礼仪的差异,了解其他各国的文化。

  (四)个人隐私

  西方人非常重视“个人隐私”,他们很注意维护属于自己的空间,也注意不去侵犯,属于别人的空间,如:在自动取款机旁,人们会有意识地与正在使用机器的人保持适当的距离,人们同样也尊重孩子的隐私,孩子与长辈可以像朋友一样交换意见,不强迫孩子听“长辈”的话,这些与我国传统的文化差异都较大。

  (五)其他的风俗与习惯

  由于文化的背景不同而产生的风俗与习惯方面的差异还有许多,如:中国人见面握手,西方人士见面后可能是点头或拥抱,如果与女姓打招呼最好脱一下帽子以示尊重。东西有借必还,哪怕是一支铅笔,或五美元钱。在西方,人们绝不随地吐痰,哪怕是在街上。和狗等宠物出去散步的话,人们会自觉地跟在动物后面做必要的清理工作。通过以上文化差异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只懂语言(或语法)不能解决交流问题。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错误(culturalerror),后者性质更为严重,因为后者更容易造成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感情不愉快,甚至误解。诚如N.Wolfs-on所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语法等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不仅要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把握教材,适当导入一些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有助于学生学到更得体的英语。

  二、在教学中渗透中西日常生活文化,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自身的文化教养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到了文化意识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教师应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所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于国内的实际情况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每一位外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理论水平,要熟悉西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及生活习俗,通过录像VCD、上网、书刊、杂志,了解说英语国家人与人日常生活交往的最基本的语言和礼仪,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文化教养。

  (二)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把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视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这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新型的外语教学观、充分认识当今英语教学的变化趋势。教学视角从单向的目的语言文化转为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互动。同时,教师还应掌握针对这种外语教学模式的策略和技巧,对于外语教师来说,最大的挑战不在于对语言外加上文化知识的讲解或另开一门课,而在于如何将语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来教授。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融文化教学与课堂教学中。只要稍稍留心,教材中有许多可以挖掘渗透文化教育的题材,如在“AutumnFestival”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更可借此机会让学生了解中外国家的重要节及其庆祝方式,诸如此类的题材只要留心,好好加以利用就可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另外,还要求教师实施文化教学的课外延伸语言学习需要特点的环境,要营造语言学习的氛围教师除了提高每天45分钟的课堂效率外,还应该充分利用:“Englishcorner,Englishparty,Englishpaper,Englishmagazine”,英语周及其他各种英语活动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化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语言形式,积累语言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三、问题与思考

  随着国际间交流的增强,英语语言逐步走向国际化英语语言的国际化决定了英语的国际化,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教师已意识到在教与学外语的同时,必须实施文化能力的学习与培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外语学习,也只有把文化因素融于语言习得过程中,从基础阶段使学生意识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才能最终实现外语教学目的、培养具有多重文化意识的跨文化交流者。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相关文章:

从电影《喜宴》看中西方爱情婚姻文化差异的论文03-22

从眼睛还是嘴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10-18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02-23

东西方室内建筑文化差异论文12-30

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12-10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影响研究的论文02-25

科学与技术分界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思考论文04-05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衣食住行探析论文04-07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