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论文

时间:2021-04-13 20:14:15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论文

  摘要: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分析了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和生存困境,并利用文化变迁理论重点研究了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变迁方式。从中得知,在本民族文化不断被汉族和西方文化所“涵化”的背景下,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通过“二次创新”和“传播”机制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同时,那些不适应当今社会的传统体育也不可避免地要遭遇“文化遗失”,逐渐消亡。

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论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人类学;文化变迁;黔南

  文化人类学是根据人们的文化来研究人类的一门学科,它主要运用“田野工作”和“跨文化研究”的方法来搜集和分析所得数据资料,以求中肯地评价一种文化。其中“文化相对论”对于研究民族体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打破了民族中心主义的论调,强调要尊重每个民族运动项目所拥有的独特价值。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来考察黔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状况,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黔南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面临的困境,以及寻求适合的文化变迁途径。

  一、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

  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是指生活在黔南州境内的布依族、苗族、水族、瑶族和毛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

  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古代社会,是在特定自然、生产方式、历史与文化环境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根据“文化相对论”的观点,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反映了黔南的独特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它是黔南地区特定自然、历史与文化环境所孽生的产物,它彰显了黔南人们的生存渴望,抒发了维系民族情感和寻求精神寄托的愿望。

  二、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困境

  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已消失或正处于消失的困境中,民族体育也不例外,尤其是偏远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消亡。黔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是其中之一。随着黔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电视、广播等信息传媒工具广泛普及,交通、通讯逐步发达,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对外交流和发展中,黔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人们渐渐放弃了自己的文化生活方式,逐渐被夹杂着西方文化的汉族文化生活方式涵化,原有的本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也被现代西方体育所取代。现代体育运动在黔南地区广泛传播和开展,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等运动项目受到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

  现在,黔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体育活动正处于消亡的困境中。例如,毛南族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以丧葬祭祀为主流的‘猴鼓舞、火龙舞、蓑衣舞、响杆舞’,有以竞技能力为主要表现的‘同顶、同背、同填、同拼、石担和石锁’,还有以娱乐嬉戏为目的的‘打棉球、斗地牯牛、马革球、打耗尾’”[1]等活动。“但调查表明,目前现存的只有猴鼓舞、火把节、舞火龙、打棉球、地牯牛等传统体育文化在民间流传,其它均已消失,没有痕迹。”[2]

  三、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变迁

  人类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在某个时候因不同原因而发生变迁。文化变迁机制包括创新、传播、文化遗失和涵化。下面就利用文化人类学的“文化变迁”理论来对黔南世居民族传统体育的现在和未来做一番解释。

  (一)创新机制

  变迁的最终来源是通过创新,创新是指在一个群体内部得到广泛接受的任何新的做法、工具或原理。其中,对一个新原理的偶然发现的活动叫做首次创新,而把那些由对已知原理的有意义应用而产生的事物叫做二次创新[3]。根据这个观点,黔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黔南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根据黔南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而首次创新的一种身体活动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但是当前黔南少数民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些历史上首创的传统体育活动需要经过我们的二次创新才能继续传承下去。

  (二)传播机制

  传播是指一个社会的成员向另一个社会借用文化元素的过程[3]。在这里“借用”这个词很关键,相当于我们所熟悉的鲁迅先生所讲的“拿来”。借用什么,不借用什么,由借用者自己决定。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需要:一方面有选择地借鉴传统文化中那些宝贵的经验;另一方面要有选择地借鉴现代文化中那些先进的经验。既不是不分主次地全部把传统体育传承下去,也不是一味地照单全收现代体育的因素,而是结合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借用”。

  在成功传承传统文化的很多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起了很大作用。比如,太极拳经过整编,带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要素又“借用”西方体操的组织形式,走进体育课堂,成为很多学校的必选课程,得到较好的传承。但学校传承途径对于水族的端节赛马这项传统体育活动并不适用。

  端节赛马是在端坡跑马,需要独特的场地、较好的马匹,而学校里很难具备这些条件,所以水族赛马的传承就不能“借用”学校体育这种传承方式,而需要‘借用”现代竞技体育的`一些文化元素。随着现代交通工具在水族地区的广泛运用,马匹作为运输工具或用以代步的功能逐渐消退,村民们饲养马匹的热情降低。目前水族地区的马匹数量和质量不如以前,这项活动的传承就存在着隐忧。笔者认为,这项活动要继续传承下去,就得像竞技体育那样逐步提高奖励的额度,扩大奖励的范围,使得人们愿意继续养马和赛马。只有这样,水族过端节的标志性活动——端节赛马,才能继续发挥维持水族的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作用。

  可见,黔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传播中,必须保留住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要“借用”真正适合自己文化内涵的现代元素,才能真正完成自己的传播和传承。 (三)文化遗失

  文化遗失是指在有或者没有替代品的情况下,对一些特性或习俗的废弃[3]。当今人们生活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新事物不断出现。人们接受一种新事物的同时常常导致一种旧事物的消失。黔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新变化,西方体育也进入该地区。当地人们选择、接受了西方体育后,往往废弃了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致使它们逐渐消失。比如黔南苗族地区的“射背牌”这一传统体育项目正在被人们逐渐废弃。在农历四月初八,相爱的男女青年为了印证自己真诚的爱情,女青年把自己制作的背牌挂在10米左右的木板上,让男青年用自制的弓箭去射背牌。如果射中背牌就表明男青年是优秀的射手,会得到女青年的欢心和族人的赞扬。可见,“射背牌”这项传统运动为古代社会的男女青年创造了相爱的条件,但是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现代的苗族青年有了充分的恋爱自由,当然会选择更多的其他方式去加深自己的爱情,不会再选择“射背牌”这项传统活动。随着,人们对“射背牌”的废弃,这项传统体育活动也就慢慢地进行着文化遗失。

  笔者认为,对那些不适应新社会环境,对人们的健身娱乐价值不大的传统体育项目,就得让它们慢慢遗失。我们可以记录它们,建立数字保护数据库,说明世上曾经有这么一项运动存在过,以便后人了解和研究当时的文化。因为并不是说凡是传统的就一定对人们有好处,比如中国传统社会里很长时间流行女人裹小脚,并不能因为它是一项传统,我们就要保留它,我们就能忽视它对女人身体的残害。当然,对于那些有存在价值的传统体育项目,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传承,不能因为接受了西方体育就要废弃它们,比如水族的端节赛马活动,就要想方设法使它延续下去。

  (四)涵化

  涵化源于不同文化的群体之间密切而直接的接触,并在一方或双方群体的文化模式上造成重大变化。威廉?A?哈维兰在其《文化人类学》中认为,涵化是一种强制性的变迁机制,实际或威胁使用武力总是涵化中的一个因素[3]。但是,庄孔韶主编的《人类学概论》一书把涵化分为强制涵化和非强制涵化两种情况。前者是指以军事征服或政治控制等手段把某一文化强制灌输给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后者指不以军事或政治统治为目的,不同文化间在交流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这些新的文化要素可能会取代原有文化模式,使原来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转变[4]。前者,比如在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后,就强制性地推行“大东亚文化”,其实是奴役中国人民。后者,比如在当前中国社会,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剧,我们的养老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慢慢在弱化,现代的社会养老逐渐在兴起。

  在这里,我们认为庄孔韶先生的这种非强制涵化更适用于黔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变迁的实际情况。涵化的强制性要高于前面的三种变迁机制,所以黔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在与周边汉族文化的交流中,不可避免地在很大程度上已被强势汉族文化涵化。在这种本民族传统生活方式逐渐被涵化的大背景下,传统体育尤其是那些对本民族存在很大价值的传统体育项目要如何传承,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四、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

  利用文化变迁理论分析了黔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后,我们发现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正处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被汉族和现代西方文化所涵化的境况下。在这种境况下,可以把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应该在当今社会“文化遗失”的传统体育项目,我们要做好记录工作,建立好数字文化传统体育保护博物馆,以让后人知道曾经有这样的体育项目,这很重要。因为我们不知道在未来的哪一天,人类遇见的问题正需要从我们今天建立的数字博物馆中找寻启示去解决。另一类是应该在当今社会和以后社会中继续存在的体育项目,它们对民族认同感或对人们的休闲娱乐和健身有很大价值。对这类传统体育项目,我们要在保存其独特价值的前提下,有区别地“借用”现代文化元素进行传播。适合进入学校的体育项目,一定要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其进入学校这个文化传承的正规途径;不适合进入学校的体育项目,一定要发动社会力量,募集资金,进行多种社会方式传承。

  总之,每个社会的人都免不了挑剔和责难属于其他文明的人和习俗,这是不理智的,我们应该克服这种偏见。文化人类学正是克服这种民族偏见的学科,它不提倡民族中心主义,因为它有碍客观分析和正确认识一种文化。我们要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审视各个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其在汉族文化涵化其他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免于无声无息的消失,这是我辈人不容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梁传诚.贵州毛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掘与传承[J].贵州民族研究,2010(6):48.

  [2]王亚琼.贵州毛南族猴鼓舞、火把节、舞火龙的史源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09.

  [3]威廉?A?哈维兰,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457.

  [4]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91.

【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浅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伸的价值论文01-10

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护研究论文09-01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休闲体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12-17

关于少数民族研究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及多元文化教育探论文10-26

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地方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可行性研究论文11-04

高校体育文化论文11-01

探索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道路论文09-28

城市文化中的地铁文化研究论文12-14

从楚文化研究浅谈地域文化研究的兴起论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