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浅论孔子伦理思想与明清徽州的宗族文化论文

时间:2021-04-14 17:01:16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论孔子伦理思想与明清徽州的宗族文化论文

  摘要:明清徽州宗族文化的发展达到了鼎盛阶段,其表现内容也十分繁杂,但都根植于孔子伦理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秩序的稳定,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浅论孔子伦理思想与明清徽州的宗族文化论文

  关键词:孔子伦理思想 明清徼州宗族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

  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简而之为“孝”“忠”。这一伦理思想从内外两个维度奠定了明清徽州宗族文化的基础:一方面通过“教化”的手段,使家族每个成员在内心知晓忠孝礼义廉耻,皆以彬彬君子所具备的“仁”为修身之目的;同时也强调了宗族伦理道德外在“礼”的实践标准,即尊守族规家法、尊孝长辈、定期参加家族活动、维护宗族名声以及保护宗族财产等等。孔子的伦理思想以及明清徽州宗族文化的内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至今仍对中国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历代王朝,宗族家庭始终是个人在社会中得以立足的基点和依靠。在明清时期。有清人赵吉士指出:“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搀人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文公《家礼》,彬彬合度。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蟓,不动一坏;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主仆之严。虽数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焉”¨j一。从上文看出。在这种有共同的始祖、共同的血缘关系、共同的集体活动、共同的聚居地点、共同的族规家法、共同的公共财产之中,形成了徽州的宗族文化,并成为当地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

  大体说来。徽州宗族文化可以由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的特征构成。聚族而居、族规家法、宗族祠堂、族谱等是其外在的众多特征表现。而内化于宗族文化之中的则是强调族人道德品格与学识的修养。也即上文之中的“出人齿让”和“彬彬合度”。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文化的发达,与其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和发达的徽商经济相联系,但在宗族文化的根本上是与孔子所开创的儒家伦理思想密不可分的。

  孔子伦理思想的起点是殷周时期的宗法制度。“敬宗尊祖”不仅是人们感情的一种归依和寄托,也是内化于国人心灵深处的伦理传统。这种伦理传统在表达人之为人的`家庭观念的同时。也很早就赋予其特定的政治功能。“周人嫡庶之制本为天子诸侯继统法而设”,“周初宗法,虽不可考,其见于七十子后学所述者,则丧服小记日:‘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称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敬宗所以尊祖尔也。”t西周的宗法制度不仅规定着社会的伦理规范,也明确的体现着“家天下”的政治统治秩序。春秋时期的“敬宗尊祖”进一步延续着殷周宗法制的政治内涵。各族不仅普遍建立了宗庙以维系着族人,而且各个诸侯国也往往利用由祖先神所表现出来的宗法关系以加强相互问的关系。忠孝道德教育的渗入,使得祭祖敬祖隐含了很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面对春秋末期的礼崩乐坏和社会动荡。孔子在继承了传统祖先祟拜观念的同时又将其进一步发挥。提出了以“孝”“忠”为核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伦理思想,把内在的道德修养目标“仁”与外在的道德实践标准“礼”统一起来。使得宗族文化表现在内外兼修的两个层面上,继而追求达到儒家追求的文质彬彬的君子家族形象。

  就孔子伦理思想而言。其内在的核心目标是追求个人达到“仁”的最高境界。一方面。孔子认为“君子学道则爱人”(《论语·阳货》)。是为“仁者爱人”。其所指“仁”,即为人的本质。既包括普遍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判断,也包括了推己及人乃至兼济天下的践行观。另一方面他又提出:“克己复礼为(《论语·颜渊≯)。这又是针对于个人而言。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同时。孔子认为对于“仁”的追求,要通过“教化”来实现。教化能使人达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的崇高境界。

  孔子伦理思想中以“仁”为最高追求的学说。内化在徽州的各宗族文化之中。则表现为无论是世家大族,还是普通宗族,在其家规族法上均有兴办族学。资助族中贫困子弟读书的条文,进而通过此种“教化”来实现族人的“仁”的境界。例如,歙县《潭渡孝里黄氏家训》载:“子姓十五以上,资质颖敏,苦志读书者,众加奖励。量佐其笔札膏火之费。另设义学以教宗党贫乏子弟。”又如休宁茗注洲吴氏《家规》载:“族中子弟有器字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之膏火。”这样,迨至明代嘉靖年间,徽州已是“十户之村,无废诵读。”入清之后,它更是“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明清徽州教育发达。人文郁起。当时由该地各宗族普遍设置的各种家塾、族学、蒙馆、义塾等星罗棋布。散处徽州六邑之外。徽州地区按政府定例还设置了以培养科举人才为其宗旨的府学、县学,各地兴办了大批的社学。据康熙《徽州府志》统计,当时徽州有社学五百六十二所。县塾五所。此外,徽属六邑还有许多书院,讲学蔚然成风。据统计,明清时期徽州府六邑共有书院五十四所。其中以紫阳书院为最著名。重视教育,效果明显。明清时期,徽州“以才人仕。以文垂世者”愈来愈多,各方面的人才不断涌现,徽文化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尤其是明清时期徽州的科举入仕者众多。据统计,中举者明代徽州有198名。清代则有698名。中进士者,明代徽州有392名,占全国进人总数的1。55;清代则有226名,占到全国进士总数的0。86。科举成功的意义,一方面是使徽州许多宗族成为当地享有名望的世家大族,另一方面也有力地促进了徽州社会的儒教化,孔子“忠”、“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进一步内化于徽州的宗族文化之中。孔子伦理道德中个人的内在修养与外在的宗法制度和礼仪形式是相联系在一起的。明清徽州宗族文化中,类似于族法家规、家族祠堂和族谱等都是孔子伦理思想另一方面的重要表现。 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强调以“忠”“孝”为核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伦理思想,可以在明清时期徽州的族规家法上得到体现。如《茗洲吴氏家规》80条。其中一条即规定:“子孙有发达登仕籍者,须体祖宗培植之意,效力朝廷。为良臣,为忠臣,身后配享先祖之祭。有以贪墨闻者,于谱上消除其名。”在这里。“忠”即是“孝”,忠、孝不可分割。《明经胡氏谱序》则强调了“孝悌”的重要性:“孝弟之行兴于家。而一乡化之;孝弟之行兴于国。而天下化之。夫小而一家。大而一国,由家以及乡。由乡以及国,由国以及天下。而其本则在乎身也。身能体乎孝弟之实,然后能行乎其家。盖有诸中者,必形诸外,此亦自然之效矣。然所以为孝弟者。岂独在于亲亲长长而已哉?盖家之有谱。所以经世系,考宗派,使人知尊祖、敬宗之义,而欲尽孝弟之道者。诚不可以不知所重也……由是推之,其治国平天下之道莫大基于此也。”这体现了“修、齐、治、平”思想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违法族规家法者,宗族家长是不会对之视而不见、放任自流的。

  虽然族规家法只是宗族族人间的规范,没有国家法律的约束力,但是在本宗族之内却具有无可否认的强大制约力量。族长有权根据族规宗法对触犯者进行惩处,维护族规家法的权威和神圣。以维护宗法统治的合法性。教化与惩处相结合。有效地强化了宗族制度。

  徽州各宗族不仅有族产义田这种共同物质财产。而且还有作为家族的象征符号以及联系族众的精神纽带的宗族祠堂。祠堂作为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族众进行岁时祭祀和定期聚会的重要场所。徽州的各个宗族都非常重视祠堂的功能,尤其是世家名族。莫不“家多故旧,自六朝唐宋以来。千百年世系比比皆是。人们重宗谊、修世好,村落家构祖祠。岁时合族以祭。”∞《新安歙西溪南吴氏世谱》指出兴建祠堂的宗旨:“上以奉承祀祖宗,报本追远;下以联属亲疏,互叙礼让”。《古歙县溪许邦伯门修建祠祀汇存》这样记载:“族之有祠。所以序昭穆,辨长幼,上报本始,下合子姓者也”可见,兴建祠堂主旨在于通过祖先崇拜来报本追远,激发族众的宗族归属感,进一步强化对血族至亲的恭敬孝顺。这与孔子所提倡的“亲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正如前文所述。孔子的“君子学道则爱人”(《论语·阳货》),是为“仁者爱人”。

  在将爱推及他人的同时,肯定包括身边的血缘族亲。在孔子开创的儒家伦理思想中。作为生活伦理的孝行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孔子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同上)“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子女也要时刻关心父母的身体,一方面为父母的高寿而欣喜;另一方面又为父母的年高体弱而担忧,这也就是所谓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为政))

  族谱也同样是家族的象征和符号。并以文字的方式将族众从精神上牢牢联系起来。根据族谱可以追根溯源,明确本族先人的昭穆世次。故而因共同的祖先而得以代代传递延续的徽州人。对族谱非常重视,甚至将之与国家的历史相对照:“族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纪一代之始经。谱以叙一姓之源流,其体一也。始终备而是非有焉。源流具而亲疏别焉。其用同也。是故国无史则千载之下无公论。族无谱则百世之后无定伦。无公论而公理之在于人心者,犹不可泯也;无定伦则礼教不兴,人心螭。而风俗日偷。其弊有不可胜言者矣。甚哉,谱之不可不作也。”[E]徽州纂修族谱的历史源远流长,始于唐宋,到明代中期达到高潮。徽州一府六邑几乎没有无谱之族,这也是徽州不同于国内其它府郡的地方特点之一。因此。遗存至今的徽州谱牒资料十分丰富,仅黄山市博物馆即原徽州地区博物馆,馆藏家谱即有l7O余种,1300余册。其中完帙约占一半。谱名有族谱、世谱、世牒、房谱、统宗谱、家谱、家乘等等。谱式有分支之谱、有合族之谱等等。据调查统计,国家图书馆吉籍善本部是收藏徽州善本族谱最多的一个单位,“收藏徽州善本族谱共200多部。其中明清时期的族谱约占9O之多。徽州宗族文化中对纂修族谱的重视以及丰富的谱牒资料,客观上映照了宗族文化强有力的影响。

  不可否认。修谱须以相应的经济实力为后盾。明代中期出现的纂修族谱高潮与这时期徽商的崛起密不可分。修谱高潮的出现进一步巩固、强化了宗族统治,而宗族统治的强化又为徽商的扩张提供了组织保障。形成良性互动。在这其中。贯穿于修谱始终的正是孔子所创立的伦理思想。它引导着修谱的宗旨,是为宗族明世系、序昭穆、辨亲疏。确定后裔辈份及其尊卑嫡庶等级。并在撰修宗谱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孔子伦理思想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

  梁启超先生曾渭:“中国古代的政治是家族本位的政治。”宗族制度与儒家伦理思想结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明清徽州宗族文化的发展达到了鼎盛阶段。其表现内容也十分繁杂。但都根植于孔子伦理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秩序的稳定。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浅论孔子伦理思想与明清徽州的宗族文化论文】相关文章:

浅析孔子伦理思想与和谐文化的构建04-08

浅论文明与文化的关系论文11-15

柏拉图与孔子政治伦理思想区别分析论文08-24

浅论康德与孟子伦理思想之比较05-08

简析孔子伦理思想的特点04-16

关于孔子与“希腊三贤”的经济伦理思想之比较04-07

浅析从《孔子家语》看孔子的健态伦理思想04-08

浅论景观文化的数字化传播论文12-02

浅论景观文化的数字化传播的论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