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浅谈建立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滤选机制论文

时间:2023-03-22 17:45:03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建立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滤选机制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文化校园文化价值观

浅谈建立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滤选机制论文

  论文摘要:大学文化的多样性,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内在品格,也是大学强盛生命力的根本。多样化的大学文化,决不意味着粗制滥造、没有规则。大学应自觉地担负起先进文化引领者的功能,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融会多种文化和形成主流文化的基础上,以优秀的文化激励人。

  大学里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开放文化,但并不等于全盘吸收,它是一种选择的文化,“它必须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而对社会文化进行必要的过滤和选择,不断吸取自己所需的社会文化精华,在此基础上,内化、提炼成自己特定的文化内容,形成富有个性的文化系统,并且不断调整、充实、丰富和发展,以适应社会文化的时代要求和校园主体的内在需求”。[1]如果缺乏一种健全的文化滤选机制,不能对进入校园的其他文化进行有效地过滤和选择,就会使社会文化中的消极内容同其他有益成分一道进入校园,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不良影响。高校要通过建立健全滤选机制,使各种文化通过严格的滤选后,有序融入校园之中,使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正面导向作用。

  一、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发挥大学文化引领功能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大学要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持、强大的知识贡献、有效的社会服务,更要完善引领文化的功能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为培育和发展创新文化做出特有的贡献。“大学具有与生俱来、更为独有的、影响更为深远的引领文化的社会功能。”大学不仅在发展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力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弘扬和发展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始终承担着先进文化的积极推动者和引领者的重要角色。“大学文化既可以有改善、发展、塑造人的作用,又可以产生压抑、扭曲、遏制人的作用。大学自身文化建设出现问题不但不能很好地担负起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和传播先进的外来文化、创造和培育引领时代的新型文化的积极作用,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大学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成效,妨碍其他三大功能的有效发挥,甚至通过大学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对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2]

  大学的主流文化应该是格调高雅、博采众长和与时俱进的,应该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努力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贡献力量。大学应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为载体,进一步继承、创造、发展和传播先进文化,以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科技服务、决策咨询为渠道,发动和组织广大师生,深入现代化建设第一线,深入城乡居民的生活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提供服务,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大学在教学过程、科研活动、服务社会、生活娱乐等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具有先进性特征的科学知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等,都会逐渐地扩展和传播到社会领域,影响到各种社会活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成员所仿效和遵守的规范标准,成为社会行为的重要向导。大学要引领文化,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发展先进文化,坚决抵制和剔除腐朽文化,理性批判和改造落后文化,在引领文化中升华自己,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促成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这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青年学生的人生经验少、思想可塑性强以及市场经济变革所带来的强大冲击,往往导致学生价值观念扭曲和思想混乱。受大众文化的影响,大学生思想复杂、心理多变的特征更为突出,甚至表现出“反社会”、“反正统教育”等逆反态势,高校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引导,使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高校要坚持以主导文化为指引,重视和发挥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坚定不移地以先进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流与方向,在大学生中开展“理论武装工程”,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青年学生,用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敬业创业精神勉励学生,用高尚道德情操陶冶青年学生。通过学术论坛、教学网站、周末沙龙、名人讲座、公益广告、校园情景剧、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回顾等教育方式,奏响时代主旋律,营造和谐健康的教育氛围。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大众文化存在的现实性与合理性,肯定其在繁荣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促进它与主导文化相融合,并对大众文化的消极作用敢于批评和指正,特别是对其中容易引发思想困惑、道德失范,与主流价值截然对立的价值主张要及时引导和纠正,促进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要坚持知行统一,通过开展系列道德实践活动,如“爱校周”、“敬老周”、“纪念一二九”运动、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丰富教育内容,净化个体心灵,“在多样性与选择性的互动中实现价值认同,在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结合中夯实价值基础,在社会性与个体性的联结中促进价值实现”,[3]形成一种扬荣惩辱的浓厚氛围。

  三、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培育大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

  高等院校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中,要对社会各种信息进行有效滤选,对大量涌入学校的各类社会信息进行及时筛选和处理,保留有利于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各种信息,并利用有益信息排除不利信息的干扰,把自发的信息影响转化为有目的的信息影响,以实现信息的优控。

  一是要明确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制定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信息素养教育主要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能力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展信息教育,实现信息素养的教育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形成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效益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有效、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并利用信息资源创造性地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能力。

  二是要构建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强化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培养大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开发大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系统化教育,其教育内容主要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展,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以及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培养学生用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规范自身行为的能力。

  三是要发挥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推进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它在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方面有着长足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信息环境,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优势。图书馆应该利用校园网的便利条件,在图书馆网站上开设信息素养教育专题网页,为大学生提供在线辅导和讨论,营造开放式学习的气氛和环境,使他们在博览群书中博采众长,增强分析比较能力、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并进而提高创新能力。

  四是要加快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建立信息素养评估制度。高校要把文献检索课作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充分保证文献检索课的学时。要继续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教师在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有关部门要制定适合本校大学生不同阶段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通过在校园网开设问卷调查、组织学生信息能力测试、召开专题调研会等方式,定期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评估,及时掌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不断找出薄弱环节,找出解决的方法,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引导其自觉塑造网络健康人格,实现虚拟和现实的统一,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道德品质,自觉维护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空间,建设和谐、有序、文明、进步的校园。

  四、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规划和指导,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和谐性和针对性

  校园文化贯穿于师生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并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出来,校园文化活动既是校园人日常行为的重要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尽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二者之间的隔阂正日趋淡化、消除,但学校毕竟是学校,它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它还有自己的特征,这种差别也决定了校园文化活动和一般的社会文化活动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校园文化活动如果过多地在校外社会中出现,就会逐步沾染社会文化活动的特点,从而失去自己的本性。而校外的文化活动如果不加选择地涌入校园,则常常破坏校园内的宁静和纯洁,破坏学校的教学秩序,影响学校的教育进程和效果。因此,大学校园只有多开展一些符合青年大学生心理特点和专业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科技文化节、艺术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英语演讲比赛、中英文话剧比赛、古典诗词朗诵比赛、合唱比赛、专业竞赛、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才能有效抵制社会文化活动中一些不健康或不适合青年学生思想特点和活动形式的侵入。在电影欣赏、电视剧播放、舞台艺术及美术、音乐作品的展演过程中,应该注意选择一批体现爱国主义的精神信仰与民族情感的优秀作品来感化、陶冶、激励大学生,如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部委推荐的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展播、“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等,通过这些作品中所具有的劝人向善、向上的精神力量增强校园大众文化的心理吸引力和影响力。 要实现校园文化活动向纵深发展,从其性质来看,应该实现从指定开展活动到自觉开展活动、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变。从其内容来看,应当继续充实、拓展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从其形式来看,应当使它朝着多样化、多元化、立体化的方向发展,从单一的娱乐活动向娱乐活动、学术科技活动、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互为补充、相互交叉的方向迈进,形成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为辅,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日常活动与大型活动相互补充的多方面、多渠道的活动结构方式。这些活动承载和体现着校园文化,也传承和发展着校园文化的内涵,参与这些活动的师生将理想信念和聪明才智注入

  到这些活动之中,同时也从这些活动中受到锻炼、熏陶和教育。只有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突出针对性原则和和谐性原则,根据实际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才能体现校园文化活动的效用,提高校园人人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达到校园文化活动在育人方面的独特效果,从而推动更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

  五、加强师德建设,以高尚的师德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的思想境界、理想追求、人生价值,特别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受教育者能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受当前社会生活中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有的教师把等价交换原则不适当地运用到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工作中,表现为“钱多多干,钱少少干,没钱不干”的单纯雇佣思想,那种“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的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在慢慢淡化,影响了教师的良好形象,具体表现为职业理想世俗化、行为方式功利化、敬业精神下降、育人意识退化。因此,只有通过对教师开展自我塑造和制度塑造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形成优良的师德师风,对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起到引导和示范的作用。

  一是大力开展师德宣传教育工作。认识提高的过程就是师德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广大教师接受教育的过程。学校要积极宣传师德方面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学报、校报、宣传栏上开设“名师”专栏,建立师德教育网站,扩大师德宣传网络覆盖面,加大师德的宣传和引导力度,形成良好的崇尚师德环境。要重视和加强新上岗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建立新教师培训制度,履行上岗前的谈话制度,对新上岗教师进行师德、校情、规章制度方面内容的培训教育,选择德才兼备的中老年教师作青年教师的导师,在思想道德建设、业务能力培养等各方面进行传、帮、带,提高青年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着力抓好师德考评监督工作。进行师德评价的目的在于不断增强教师自身的师德意识,改进和提高自身工作,而不在于惩罚。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制定师德建设评价体系,明确师德建设目标,健全师德评价体系,形成师德建设的导向机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评估活动,从政治思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教学科研、为人师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建立起教师职业道德目标体系,以促进广大教师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三是建立健全师德约束制度。学校必须建立系统完善的约束制度,从责任和义务上对本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约束和规范,重点强化教职工队伍在思想道德、教学纪律、教学风气、教书育人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通过举办培训班、经验交流座谈会、观摩教学、参观访问、学习典型等多种形式,使师德教育制度化、有形化、经常化。学校要采取一些激励政策,将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履职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条件,通过挂牌授课、落选待岗的方法,将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学业层次高、热心教育事业的优秀人员选拔到教学一线岗位工作,使广大教师始终对工作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师德评价不合格、业务素质低的教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采取离岗培训、进修提高等方式加以戒勉,限期整改仍不过关者坚决调离教师岗位,以保持教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塑造高尚师德,使广大教师真正成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楷模,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而不是旁观者。

  六、加强对大学生的美育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

  大学生感情充沛、思想活跃、富于好奇心,他们常常出入各种大众文化娱乐场所,接触多种多样的大众文化媒介,参加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活动,其思想活跃,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其审美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可塑性十分强。正式组织引导的大众文化活动既对大学生的审美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也对大学生的审美起着一种控制和规范的作用。大学生在大众文化活动中,审美情趣与审美选择相互冲突,审美观点与审美行为相互脱节,审美理想与审美现实不相吻合,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同时并存。所以,教育者应当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措施,利用丰富多样的大众文化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迅速转化为崇高的审美情操,把大学生的审美追求引导到一个正确的轨道上来。

  在美育教育中,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广泛的审美趣味,扩大审美视野,防止大学生从单纯的兴趣出发,沉溺于简单的娱乐之中,损害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造成审美趣味的庸俗化。其次,要有计划地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感受层次,使他们由较低层次的审美感受进入较高层次的审美感受,使受教育者的情感和心灵受到陶冶和熏陶,尽量让他们接触不同题材、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作品,既能欣赏通俗歌舞,也能欣赏高雅艺术,从而提高审美修养。再次,要教给大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方法,使其对不同的审美情境,不同的审美对象、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有所鉴别,在审美活动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平和、健康的心态,使审美情感获得健康的发展,从平凡、通俗的审美样式中去挖掘美的深意,提高审美的能力,培养更高的审美追求。

  参考文献:

  [1]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赵沁平.发挥大学第四功能作用,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16).

  [3]徐柏才.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N].光明日报,2007-5-27.

【浅谈建立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滤选机制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校园文化论文模板10-01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论文10-01

建立健全旅游危机管理机制论文10-09

关于公共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的论文10-08

高校法学教育机制创新论文10-08

文化导入机制的建立对语言学习的作用探析论文09-30

高校校园文化论文范文10-0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10-08

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促进企业和谐健康发展论文10-09

建立计算机信息的系统安全机制分析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