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再论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侗族大歌的文化论文

时间:2023-03-23 12:40:19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再论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侗族大歌的文化论文

  【摘 要】本文运用田野研究和资料整理的方法,以小黄侗寨为案例,在对小黄传统侗歌教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小黄学校的侗歌传承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考察,进一步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对其分析,认识这一文化的现状和面临的危机。试图探索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保存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再论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侗族大歌的文化论文

  【关键词】侗族大歌 教育人类学 文化传承 危机

  小黄村位于从江县城东北面的十七公里处,落于都柳江北岸的归树山脚下,有相距不足华里的三个自然寨组成,四周的青山围成狭长的盆地。一条清澈的小溪弯弯曲曲的从盆地的村寨中流出,灌溉着养育这里的人们的田地。当地人称这条小溪为“情人河”。侗家的木楼就依山傍水的建在山边,各有千秋的鼓楼,寨与寨之间花桥相连。今年四月初,我们第二次来到从江县小黄侗寨做了为期一周的考察。通过和这里的人们一起生活,观察,查阅有关资料以及对寨民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访谈,进一步了解、认识了这里的侗族大歌。

  一、何谓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从狭义上讲是对侗族的“嘎老”(al laox)的一种直译,“嘎”是歌的意思,“老”是大的意思。“嘎老”就是大歌的意思。广义上讲,实际上是侗族多声部民歌的总称。侗族民间有“多人出多声”的传统说法,如果只是一个人独唱或是两个人对唱,那只是一个声部,就不可能出多声。因此,“嘎老”要有多人组成的民间歌队来演唱。侗族没有文字,有关侗族大歌的纪录不是很多。一般流传在侗南方言地区:黎平、从江、榕江以及三江交界的六洞、九洞、三千、四脚牛等地区。

  “嘎老”(大歌)作为侗族民间的一种古老的艺术,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于民间,至今仍保留其古老的面貌。殷干清指出:侗歌不是孤立的,它与侗族社会的劳动工具,居室,饮食等物质文化,经济,婚姻,政治等制度文化,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侗族大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源于生活,源于社会,以歌唱爱情的居多。

  侗族大歌是一种原生的艺术样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一种“文化与教化的手段”。侗族大歌的内涵博大精深,它伴随着侗民族的形成与侗族社会的发展而形成、发展。是一种独特的蕴涵民族精髓、精华的具有教化性质的“百科全书”。侗族的大歌以歌队为主要的组织形式,以歌师为主要的传承者和组织者。他们共同构成了侗族大歌这一文化传承模式的机制。它的声部、合音、结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歌队成员间共同协作,共同完成侗族大歌的社会功能的特色,体现了人类社会和平共处,共谋发展的社会理念。

  二、小黄学校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

  具体到课堂教学,侗歌老师以教材为蓝本,依照小黄侗歌的具体情况有所变动(以两节侗歌课为例):

  潘培老师的侗歌课:所教对象是二年级一班,潘老师先领孩子们温习以前学过的侗歌。又教他们唱了“老鼠歌”(教材中没有收集的),“小山羊”,“探外婆”。孩子们学习侗歌时的接受能力很强,一节课竟然学会三首歌,还意犹未尽。潘老师那沉静的脚步和满面的笑嫣,把我带回到童年时代,带回那崇拜老师一心只想成为老师的年龄。让我想起了《我的老师》那篇课文,我想那篇文章就是写给象潘培老师这样既美丽又温和的老师的。

  潘锦莲老师的侗歌课:所教对象是三年级一班,潘锦莲老师也是先让他们唱了几首以前学过的侗歌,然后又教他们唱了“我跟妈妈学纺纱”。进程和内容是围绕这本教材进行的,曲调和歌词内容有些改变,这是在地方课程的实施和乡土教材的利用方面值得肯定的一面。学校侗歌教学虽然是集体教学但是没有涉及到侗歌的精华侗族大歌。学校侗歌教学依照现代学校的班级组织形式进行的侗歌的教学能否实现对侗歌的有效传承,值得我们深思。

  三、小黄学校侗族大歌的传承者

  目前小黄小学的侗歌老师有两名,都是女性分别是潘培和潘锦莲老师。潘培,中共党员,1983年出生。90年代潘培作为小歌手就到过北京,巴黎等地演出。由于演出耽误了不少学习时间,后来县里的领导就允许她们不用参加考试都可以进县城的初高中读书,可是由于基础不扎实,她们进入县城以后跟不上课程。于是她只在高中读了一年就由于跟不上课退学了。后来又读了凯里的一所旅游性质的中专院校,考取了凯里地区的导游证。现为小黄小学的代课老师,教龄不到半年,所带课程分别为侗歌和四年级的数学。她来代课的原因是学校原来的歌师出去打工了,她就应学校的邀请来教侗歌。潘锦莲,1979年出生,初中毕业,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小黄侗寨惟一接受过初中教育的女孩。2003年始任代课老师。除代侗歌课以外还兼有二年级的数学。 四、学校侗歌教学的忧虑

  李书磊在对丰宁小学与其所处乡村的教育循环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实际调查之后指出,“农民新生产的对农业科技的徽弱需求,国家与政府对农业科技的主动推广,靠正规的国民教育体系是不可能有什么回应与帮助的。”由此可见,在现代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滋生的民间需要,未必是国家和政府或政策能够予以满足的。而是需要多方面的力量来实现这种民间的需求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

  总之,现今侗族大歌引进学校,符合现今提出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精神。在“集成、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这一名曲的目的里面包含了两层意思:中国民间音乐历来都是以“口传心授”为传出方式,但是把侗族大歌引进课堂以学校教育的方式传承,未尝不是一歌好的新方法,特别是从大量的调查材料表明,民间的自然传承方式在受到极大的破坏,民间隐喻处于濒临危机的状况下,学校教育的传承方式就更现出了它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亚虎.天籁之音侗族大歌[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任胜洪.侗族歌班的社会人类学分析[A].多元对话,和谐教育构建[C] .2007,10.

  [3]张勇.侗族大歌[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3.

  [4]巴战龙.简论人类学视野中的教育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5][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6]腾星.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兼谈与教育社会学的比较[J].中国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9.

  [7]张中笑,杨方刚.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8]李书磊.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再论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侗族大歌的文化论文】相关文章:

论侗族起造祭典歌的文化内涵10-07

文化视野下声乐教学原则的审思论文10-08

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理论图景论文10-08

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基础英语教学英语论文10-11

琵琶文化论论文10-10

哲学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论文10-08

习惯教育下的宿舍文化的探究论文10-11

新课标视野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探究论文10-09

民间文化视野中的文化批评论文10-07

战略视野下企业项目管理综述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