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毕业论文

生活现象以揭示物理规律

时间:2022-10-05 18:32:33 物理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活现象以揭示物理规律

  生活现象以揭示物理规律【1】

生活现象以揭示物理规律

  【摘要】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现象来认识物理规律,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本文从探究生活问题、引入生活元素、走进生活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生活现象 物理规律 初中物理

  新课改理念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认识物理规律,利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现象让学生去感知物理知识,从而总结与之相关的规律,这样学生理解并掌握物理知识就会比较容易,并且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来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物理知识规律的讲解变得更加简单,易于学生的理解。

  一、探究生活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展示了很多物理现象,这些现象大多来自于学生身边的生活,如果教师能通过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带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就会使学生从内心上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讨论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进而激励学生深入探究,并产生创新的欲望。

  如在教学《压强》一课时,在学习如何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之前,为了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考虑问题,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你将如何实现使你对地面的压强增大;又如何使你对地面的压强减小。请同学们讨论后演示出来。”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后,纷纷演示:有学生捧了一堆书站在地上来增大压强;有学生则用一只脚站在地面上来增大压强;还有学生手里捧着一堆书且用一只脚站在地上来增大压强。

  当学生演示减小压强时,课堂气氛异常高涨:有学生走到前台后,脱掉外衣来减小压强;有学生则是趴在地上来减小压强;还有学生坐在了地上来减小压强……学生在演示的过程中,为自己也为同学上了很生动的一课,在讨论探究的过程中获取了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掌握了物理知识。

  二、引入生活元素,调动思维意识

  由于年龄因素,学生对一些物理规律很难理解透彻,教师如果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根据课本内容选择一些与之相关的生活现象,让学生在分析生活现象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蕴含其中的物理规律。

  如在教学《平面镜》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清楚地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师把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呈现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思考、探究,最终获得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例如,让一个学生站在平面镜前并匀速地走向平面镜,那么在平面镜中他的高度是多少?他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会如何变化?学生看到这个问题就非常感兴趣,在自主思考后,开始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样的讨论,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对物理现象进行了探究,并能对同伴提出的观点再次进行分析和整合,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和物体始终一样大小;所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也就是说所成像和物体是关于平面镜对称,而且所成像是虚像。

  引入生活元素能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物理规律,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让学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深刻领悟其中所包含的物理思想。

  三、走进生活,培养观察能力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多让学生走进生活,从身边的生活入手,探究其中的物理规律,使生活素材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主动探究物理规律,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动力。

  如在教学《杠杆》一课时,教材中描述了杠杆的本质:一根硬棒,当力作用在能够围绕其上的固定点转动。

  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看到的杠杆却是形态各异的,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出发,发现杠杆的存在。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开启啤酒瓶盖时就是杠杆的一种;平时扫地也是杠杆的一种体现;拧螺丝用的扳子也是杠杆的一种;用来剪东西的剪刀也是杠杆的一种。

  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器具的构造,仔细体会它们的工作过程,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再将杠杆的定义与其进行对比,从而体会杠杆的结构和应用原理,进而充分认识杠杆的本质特征。

  通过探究生活化的物理知识,加上教师的引导,给予学生足够想象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处于主动观察、思考和探究中,充分感受、发现物理规律。

  让学生养成了观察的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总之,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增加了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应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物理的存在,并从内心深处愿意学习物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运用生活现象做物理实验【2】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在物理课堂教学方式上更加注重探究与体验,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巧妙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使概念和规律在探究中习得,在动手中养成能力,在辨析中完善思维,而“涡流、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这一节的内容就为学生进行物理来源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尽管学生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对现实生活中涡流现象也并不陌生,但由于很难从直观观察和感受涡流的形成,只停留在教材文本和教师的讲述中,为了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掌握涡流的形成,笔者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指导学生动手设计了一些小实验,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用电磁炉引入新课

  巧妙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来设计、开发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物理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和手段,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2在《电磁感应》一章安排了“涡流” 的学习,而没有设计有关涡流的演示实验。

  笔者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电磁炉,设计了利用电磁炉点亮没有电源的小灯泡和水中的二极管两个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实验1:没有电池,你能让灯泡发光吗? 所需材料:电磁炉、小灯泡、节能灯泡、漆包线。

  实验方法:①将漆包线卷成一圈(或者一般的带塑料绝缘皮的导线也可以),与小灯泡连上。

  将做好的线圈放到电磁炉上,打开开关,小灯泡就会每隔数秒闪烁一次。

  ②将漆包线缠20圈左右,与5瓦的节能灯泡连接。

  同样将做好的线圈放在电磁炉上,也会与小灯泡相同的闪亮。

  实验2:没有电池,你能让水中的二极管发光吗? 所需材料:二极管、漆包线、带铁芯的线圈(实验室用来演示电磁感应现象的线圈即可)、烧杯。

  实验方法:将二极管与缠有20圈左右的线圈连接上。

  将裸露的金属部分用防水胶带缠上,以防止水进入。

  将带二极管的线圈放入烧杯的水中,将此烧杯置于内有铁芯的线圈上。

  将此线圈通上20伏左右的交流电,会看到线圈沉到底部,二极管闪亮。

  而且如果一会儿通交流电,一会儿又断掉,就会看到水中的线圈沉沉浮浮的样子。

  学生知道电磁炉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到的工具,是利用线圈的感应电流来加热饭锅的。

  但利用这个感应电流点亮小灯泡及节能灯泡,确是学生在平时不曾见到的,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了解电磁炉内部结构的兴趣,顺利引入所要学习的知识――涡流的形成。

  通过前面点亮小灯泡的实验得知,导体中有涡流时会发热,说明涡流像其他电流一样也具有热效应。

  涡流的热效应在生活、生产中有重要的应用,如电磁炉、真空冶炼炉都是利用涡流的热效应来工作的,笔者借助电磁炉设计了一个加热铝箔的实验来说明涡流加热的特点,效果很明显。

  实验3:利用电磁炉,加热铝箔 所需材料:电磁炉、铝箔(家庭厨房用的即可)、木筷子。

  实验方法:剪一块铝箔,用木筷子夹起在电磁炉上晃动,就会看到,铝箔被加热后,在某一部分产生火花继而燃烧起来的现象。

  通过分析铝箔的燃烧,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如何利用或防止涡流的热效应,并进而让学生猜想:使用电磁炉时所用的锅都是铁质或不锈钢的,不能使用铝制或铜制的锅,加深利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的能力。

  电磁炉演示电磁阻尼

  电磁阻尼现象源于电磁感应原理,由于闭合导体所穿透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导体会产生感应电流,这一电流所产生的磁场会阻碍两者的相对运动。

  电磁阻尼现象广泛应用于需要稳定摩擦力以及制动力的场合,比如电表、电磁制动机械等,但由于实验室演示这类现象的仪器比较少,现象不明显,原理也不易解释,造成学生对电磁阻尼这类实际应用问题理解困难。

  因此,笔者利用电磁炉设计了一个效果非常显著的铝箔悬停的小实验完全避开这些问题。

  实验4:利用电磁炉,铝箔空中悬停。

  所需材料:电磁炉、铝箔、圆筒(保鲜膜的芯即可)。

  实验方法:把铝箔切成圆形,中心开个孔。

  把保鲜膜的芯放在电磁炉的中央。

  让铝箔的孔穿过保鲜膜的芯,也放在电磁炉上。

  打开电磁炉的开关,铝箔就会立即浮起来,漂浮在半空中。

  利用偏转线圈,演示电磁驱动

  课本上,电磁驱动实验是将一个铝框放在梯形磁铁的两个磁极间,可以绕固定轴自由转动。

  转动磁铁观察到铝框能缓慢的转动起来,但实验效果不明显,而且缺乏趣味性,对学生吸引力不大,笔者借助实验室淘汰下来的老式示波管上的偏转线圈,制做了一台电磁驱动仪器,实验仪效果不仅直观而且比原来有了显著改善,同时可以利用这个装置设计趣味性很强的电磁驱动实验。

  实验5:利用旧电视或实验室中的老旧示波器中取出的偏转线圈制作旋转磁场,让小铁球旋转。

  所需材料:偏转线圈(从废弃的电视机上拆卸),电容器(220伏,200微法)、学生电源、导线、接线柱、小铁球(直径1厘米左右的小球),光滑的塑料圆盘。

  实验方法:①装置组装,如图一所示,从废弃的阴极射线管上,拆下偏转线圈,装在如花盆形状的陶瓷罐里,将2个线圈相对放置,安装好。

  如图二所示,与其他的材料一起,安装在长3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板子上,为了抑制线圈发热,把交流电压降至10伏。

  偏转线圈的2个线圈即使不动,由于微弱的感应电阻差的影响,流动的电流也会产生相位差形成转动的磁场,但由于已将此相位差调为了90度,所以只能给一侧的线圈施加200微法的电容器。

  用它可以得到频率为50赫兹的旋转磁场。

  同时旋转的方向是可变的,用导线和接线柱与另一侧的线圈连接,就能使极性发生逆转。

  ②在偏转线圈的上面放置光滑的塑料圆盘,往盘中放入小铁球,就可以观察小铁球发生旋转。

  当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在圆盘上放置其他一些金属物,在金属物上粘贴卡通图片,观察它们的旋转。

  综上所述,在物理教学中如果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设计出效果明显、操作简单的小实验,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知道物理来自生活。

【生活现象以揭示物理规律】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规律大全09-21

惯性现象物理教学教案10-08

物理教学中“替代”现象的剖析10-26

初中物理热现象的教学教案10-08

五年级数学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教案10-09

生活中的规律的教学方案设计10-08

生活中有趣的现象教案设计10-07

初中物理-九年级惯性、惯性现象教案12-28

高中物理-高一物理教案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02-24

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初中英语作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