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毕业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发展趋势论文

时间:2020-12-10 13:27:12 物理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教学发展趋势论文

  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

初中物理教学发展趋势论文

  第1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去发现和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

  那么,怎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物理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物理探究活动中,教师更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因此,教师就应借助演示实验、多媒体、挂图及教师的神态、手势、语言等抓住教学的导入,环节间的过渡与衔接,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等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有效地利用初中学生的好奇心特强这一特点,从而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安全用电时,将一个用插头接好的电灯插亮,故意在线上留下一个很松的接头,轻轻一拉就不断的冒出火花,然后问学生谁敢用手直接把这个线头接牢,

  再用手轻轻拉动电线,使接头不断的冒出火花,增加紧张气氛,过一会看看没有人回答再说:“老师敢”。

  然后,故意装做很害怕的样子,手要触到电线又立刻缩回来,反复两次,最后很自然地把线头用手直接接牢,用胶布包好,再学习安全用电,效果倍增。

  再如:在讲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先点燃一支蜡烛,让一个同学用以下两种方式吹烛焰,观察效果:

  1.直接用口对着火焰吹;

  2.用口衔着漏斗下口通过漏斗对着火焰吹。

  学生会发现用漏斗吹时不但没把火焰吹灭,火焰反而向漏斗里倾斜。

  这些实验的可见度大,学生便于观察,现象出人意料,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人要善于动脑,善于思考,就会不断的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在物理知识的获取过程中还需要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善于提出探究性问题,这也是现在物理老师越来越重视的物理兴趣培养教学。

  物理探究性问题来源何处?怎样来提?这些都是指导老师首先要弄清楚的。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问题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一类是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设计物理情景,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例如,讲解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时,我就演示了一个不用加热,也能使水沸腾的实验,先用烧瓶将水烧沸腾,然后停止加热,迅速用橡皮塞塞紧,

  再用事先准备好的注射器用力向外抽气,水又会重新沸腾,学生就感觉很奇怪,教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另一类就是为了深化物理学习,探究物理学习中的疑点、难点,对物理学习中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从而对物理概念、规律加深理解。

  例如,在讲解完杠杆原理后,为加深学生对杠杆原理的理解,我就找来胡萝卜和小刀进行了如下演示:把胡萝卜轻放在刀口上,调节好位置,使胡萝卜在水平位置平衡,然后引导学生猜想:沿刀口的位置把胡萝卜切成两部分,两段是否一样重?当然,学生会异口同声的回答:“一样重。

  ”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当他们发现两段胡萝卜不一样重时,就非常奇怪,接着引导他们自主分析寻找原因。

  从而加深对杠杆原理的理解。

  再如,我在讲解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就给每组同学准备了额定电压相同但电阻相差较大的两只小灯泡。

  先让两灯并联在电路中,观察两灯亮度的关系;然后,又把它们串联在同一电路中观察两灯亮度的关系。

  同学们会发现两只灯泡在不同电路中的亮度关系不同了,从而引发好奇。

  这时,再把电压表、电流表发给他们,由他们自己去探究所发现的问题,找出原因,从而加深对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理解。

  第三类就是为拓展学生的视野,锻炼其动手动脑的能力。

  例如,我在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后,让学生把小孔剪成三角形的,正对太阳,调节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观察光屏上的像的形状变化情况,看看光斑是否都是圆形的。

  在讲解光的折射后,让学生下去把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让入射光线逐渐远离法线,观察折射光线的有无和反射光线亮度的变化情况。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应巧用语言因势利导。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指明了教师要抓住恰当的时机进行启发、点拨,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这要求教师的讲课语言要跟当时学生的思想联系起来,与学生的接受水平尽量贴近。

  如在讲“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巧设导语:“耳朵的功能是能够听到各种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中的呢?廖廖数语,就将学生引入了知识的殿堂。

  再如,在讲解“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时,在学生了解了有益摩擦、有害摩擦后,问:如何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有害的摩擦呢?让学生思考。

  教师再举例启发:鞋底为何有凹凸不平的花纹?要使行驶的自行车尽快停下来,你是怎么办的?就这样,教师的话语轻松地敲开了疑惑之门,引出了思维之路,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

  三、做好各种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培养学生做探究性实验上应作好以下几点:

  1.重视演示实验。

  让学生在演示实验中学会实验的基本操作,熟悉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培养其基本的实验操作、处理突发事故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在这里,教师的语言、操作必须要慢并做到规范、清楚、可视度高。

  必要时,在细节处要借助投影仪放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整个操作过程。

  2.指导学生做好课本上的探究实验。

  课本中的探究实验目标明确、步骤清楚,现象也很直观,是学生在演示实验中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关键,

  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己动手实验,实验前教师应作好各种准备,对学生进行较合理的分组:可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情况、男女进行搭配,如有可能,还可以考虑学生间关系的亲疏进行分组。

  学生实验时,教师还应作重点巡视指导与普遍关照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排除故障。

  特别是电学实验中,故障常会出现,千万不要帮忙排除,应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选择合适的仪器自行检查排除,实验结束时,要做好小结,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指出问题所在,又要表扬优秀,并指导学生填写好较完整的实验报告,巩固实验成果。

  3.鼓励学生积极做好课外一些探究小实验和课本中的迷你实验。

  这些实验是完全脱离了教师的直接指导,是学生完全独立的完成的,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实验的结果也有可能不是唯一的。

  这样,增加了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也弥补了课堂实验结果的单一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能力。

  最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的思想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四、做好各种调查报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真完成各种调查报告,了解现代科技前沿,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兴趣的重要途径。

  比如学习完声、光现象之后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噪声污染和光污染;学习完物质的结构和电阻之后让学生上网查阅反物质的相关知识以及超导体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前景等;在学习了信息的传递后,

  给他们讲解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和可见光通信技术上的成就及意义。

  参考文献:

  [1]《兴趣、创新、实践》.杜敏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师的教学技能》.严先元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第2篇:物理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对策

  摘要:在农村中学进行“问题导向,学教互动”教学模式就中实现“授人以渔”是我校课堂改革的重要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

  因此,要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

  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关键词:培养;提出问题;能力

  一、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我的经验,一个班级中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

  课改的深入使得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

  据我了解,科学探究中大多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说学生薄弱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已大大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一般有下列三种原因:

  1.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特别是好同学。

  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2.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教师告诉答案,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3.教师自身的因素:不重视;不知道怎么做;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这个能力……

  二、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处于教学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不是一个方式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问题。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如果学生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

  三、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内在推动。

  1.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1)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事例,这样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如:学重力时,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2)从成材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

  教育学生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只有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

  一个学生如果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将影响个人的成长。

  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

  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

  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

  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

  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3.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

  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

  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

  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

  如亚里士多德能撬动地球吗?判断王冠搀假是否属实;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