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网络文学的审美特殊性

时间:2020-12-08 19:31:44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网络文学的审美特殊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网络文学的审美特殊性的论文,欢迎各位现当代文学毕业的同学借鉴!

  摘 要: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不仅完全打破了纸介质印刷文学独占文坛的垄断格局,而且在审美情趣、审美过程、审美品格和审美特质等方面呈现了与传统纸质文学不同的审美特征,进而向传统文学发起了挑战。

  关键词: 网络文学 审美情趣 审美过程 审美品格 审美特质

  21世纪被称为网络的世纪,随着互联网的不断迅猛发展,文学创作被搬到了电脑屏幕上。网络文学的出现不仅拓展了文学的生长空间,表现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而且对传统文学的观念和审美标准提出了全面的挑战。但究竟什么是网络文学呢?它的内涵及外延至今未有明确的界定。网络作家李寻欢在《我的网络文学观》中提出:“它的准确定义应该是:网人在网络上发表的供网人阅读的文字。”邢育森认为:“网文不等于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是网络中的精华,网文中有心情独白,也有一些垃圾,这些并不是网络文学,最多是‘网络文章’。凡是可以称为‘文学’的,必然已经达到一定的文学水平,否则仅仅是网络文章而已。”[1]传统的文学评论界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为一支新生的力量,网络文学与传统的文学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审美特征。

  一、网络文学的平民化审美情趣

  在传统的文学创作中,文学作品反映的内容是丰富、广泛而深刻的,作家们总是要在文学作品中努力追求人文价值、历史承担、终极关怀、人伦的关爱、艺术的完美表现等。但是网络文学却与此恰恰相反,它使得文学从“精英文学”、“贵族文学”的圣殿中走了出来,成为一种真正的“大众文学”、“平民文学”。

  首先,网络文学的视角是一种平民视角,作品大多是以表现网络生活为题材,主要写平凡人的网络恋情、风花雪月、忧愁伤感、孤独寂寞,以及网民个人的私生活,等等。从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在重复同一个故事情节模式,即故事主人公从网上聊天交友、互诉心事,发展到网上恋爱,再到后来的网下见面。其次,网络文学情节结构的这种类型化的特征与作者身份有密切的关系。有一句经典的网络名言:“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人只要有上网写作的需要,而且有一定的书写能力,就可以成为网络写手。那些出名的网络作家大多有自己的职业:痞子蔡原先是学水利的,邢育森是学通讯的,安妮宝贝、宁财神最初是学金融的,李寻欢是学理工出身的。[2]他们大多对文学不甚了解,却有着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并受到现实生活、爱情、人际等方面的困扰,终于找到网络这一打发无聊、消磨时光、排遣孤独惆怅情绪的自由场所。不仅网络文学的写作,而且其传播、批评、接受、鉴赏都成为网民自己的文学活动,人人都是诉说者,人人又都是倾听者。正如网络文学资深评论家欧阳友权所说:“在网络中,文学传播载体的日益廉价和便捷所诱发的文化民主,把文学的主导权交给了民众手中,给予文学以‘回归民间’的契机,昔日发不出声音的文学弱势人群开始浮出文学地平线,‘人人都能当作家’已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3]

  二、互动性的审美过程

  德国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伊瑟尔一直强调,文学是文本与读者间协力开展的活动,是“一种自我调节过程中相互依赖”[4]的活动。文学接受的普遍有效性就存在于阅读活动的作者与读者相互交流的经验之中。网络文学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瞬间完成,读者的反馈有时甚至能左右网络写手的创作。相对于纸面文学而言,互动性是网络文学的一大特性,也是由网络无涯辐射的优势所决定的。由于消解了宏大叙事,卸落了“传道授业”,网络写手似乎更强调创作的随意性、即兴性、拼凑性,并注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参与和创造,“合作小说”或“接龙小说”即为一例。在交互式的审美空间里,读者与作者的身份已经模糊化了。每个读者都可以自由地表达真实的想法,发表独到的见解,这是阅读传统文学作品的读者无法获得的动感审美享受。

  三、网络文学的真实性审美品格

  传统的文学写作总是在努力追求语言表达的含蓄隽永,情感表达温柔敦厚,好的文学作品总是源自作者内心的情感涌动,总是以情寓理、情理互渗的。网络文学都是网络写手们不加掩饰的本真情感的真实表露,他们提倡的真实世界的真实叙述而不应有艺术的虚构和加工。从主观上讲,网络文学的情感是虚拟世界的真情实感。在网络世界中,人们一般不去寻求它对现实生活的印证,因而在表达情感时更加无拘无束,毫不掩饰。同时,又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抽走了现实生活中的“面具焦虑”,使作者有可能以最“无我”的方式袒露最“真我”的情感本色,表露平日里最隐秘的心灵暗角。即把最真实的感受说出来,把最压抑的人性部分释放出来。大胆直露、不隐讳就是“绝假存真”网络文学的即兴创作,手写我心也就是“最初一念”。从客观上看,网络文学创作已经从根本上跨越了编辑、出版、发行、销售等环节,不需要考虑作品能否发表,不需要满足编辑的各种文学性和非文学性的需求,不需要揣摩拟投刊物的用稿意趣、风格、编辑的.个人喜好,不需要考虑出版社由于市场销售前景对作品的封杀,不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且网络文学作者可以即时接受读者反馈的意见,对作品进行必要的修改再修改,使之不断地趋于完美。网络文学创作更接近文学创作的本质,为文学回归本真、本色创造了条件。

  四、超文本的审美特质

  网络写手在创作时注重“知音”,对读者的“期待视野”进行了分类并预测,特别是在预想的节点处嵌入超文本链接,赋予读者更多的选择自由,使读者可以比任何时候都随心所欲地阅读和改写文本。网络的链接技术衍生出的超文本是一种“语言构造物”,是一种网状结构,读者可以从任何地方随机开始和终止浏览。

  美国作家马修・米勒于1996年发表的网络小说《旅程》一直被视为超文本小说的典范。小说被设计成一幅美国地图,上面有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和醒目的地名标识。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主人公走遍美国,为两个非亲非故的孩子寻找他们的母亲。读者通过鼠标点击地图上各州的图标选择自己的行动方向。不同的点击,可选择不同的路径,领略到不同的风光。然而,永无止境的链接也会让作品进入无序的状态,让读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一时难以直接领略和感受作品的韵味和魅力。

  综上所述,网络文学是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也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存在。它在审美上对传统文学的突破和超越是丰富而全面的。网络文学在审美上表现出的与传统纸质文学的不同特征,这些都具有重大的美学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网上寻欢.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65.

  [2]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技术乎?艺术乎?[N].中华读书报,2003-2-20.

  [3]欧阳友权.论网络文学的精神取向[J].文艺研究,2002,(5).

  [4]朱栋霖.文学新思维[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网络文学的审美特殊性】相关文章:

网络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07-07

小议网络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07-07

网络文学学理07-12

网络文学引发思索07-11

浅谈艺术的审美论文04-13

印象画派的审美理念02-11

试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02-04

网络文学出版与消费主义07-07

莎士比亚悲剧的审美性特征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