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从心理描写角度谈冰心小说的特色

时间:2022-10-01 02:22:18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心理描写角度谈冰心小说的特色

  从心理描写角度谈冰心小说的特色,是小编准备的现当代文学的论文,欢迎各位写作者参考!

从心理描写角度谈冰心小说的特色

  【摘 要】冰心的小说研究向来以其思想性及哲学内涵为主要内容,而对于其文本叙事中的描写手法及艺术特色鲜有涉猎。本文旨在通过挖掘冰心小说创作中的心理描写来解读其小说的叙事特色及艺术价值,冰心在《寂寞》、《一个军官的笔记》、《超人》等前后期代表性小说中均运用了大量的显性或隐性的心理描写,无论是对儿童还是成人,不仅以细腻、感性的笔触将人物心理情思刻画的惟妙惟肖,更通过这种心理描写建构起一种冰心式的“小说模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建立起一座独特的丰碑,而通过对其心理描写的解读更能让我们对冰心“问题小说”、“爱的哲学”了解之外,找到对文学更大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冰心;小说;心理描写;艺术特色

  很长时间以来,对于冰心小说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对其思想内容及哲学观念的探讨上,无论是早期的“问题小说”、还是冰心给出的“爱的哲学”药方,亦或是她后期对女性和成人的关注,都让我们对冰心小说的目光更多的停留在“思想价值”而不是艺术成就上,这种情况在冰心的诗歌与散文研究中不曾出现,除了泛泛的冰心体,我们似乎很难找到更多对于冰心小说叙事和语言上更多的挖掘。而相比于其常常进行的有关母爱的说教,冰心对小说中人物所进行的心理描写及日常单纯的喜怒哀乐的刻画更能够体现其小说创作中的艺术特色和写作功底,并且更能对后世的文学创作起到有价值的借鉴意义,也能让我们对于冰心的小说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换一个角度重新看待她的作品。

  一、冰心有关儿童的心理描写

  无论是冰心早期的“问题小说”,还是后来洋溢着“爱的哲学”的小说,儿童一直是冰心致力于描绘并予以丰富内涵的特殊艺术形象,也是她“爱的哲学”三要素之一。冰心塑造了如此多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孩童形象,无论是《寂寞》中的小小、《离家的一年》中的“小弟弟”与“小姐姐”,还是《分》中的两个婴儿,都让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孩童形象跃然纸上,而造成这种形象的艺术感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读者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多么深刻的母爱,而是冰心在塑造儿童形象时大量的运用了直接或间接的心理描写,将天真而又淳朴的儿童不加修饰的喜怒哀乐完整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以及由这种自然的刻画与表现力所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和感性的感动。我们在认识冰心所提倡的爱的哲学的同时,在试图理解纯真带给这个世界的美好的同时,必须清醒的意识到这种艺术表现力是由何种艺术手段建构起来的。

  这里所指的“直接”、“间接”、“显性”或“隐性”的心理描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小说”的写作手法,冰心的小说中鲜有出现大段的“我想”或者“我认为”这样的典型心理独白,而是通过叙述视角的转变与情感表达方式的多样化来透视儿童内心活动情况的写法。对于心理感情的表达,成熟与理性的成年人式写法显然不适用于儿童,从冰心对于儿童心理、儿童行为和儿童言语的把握上看,冰心清楚的知道想要精准的描绘儿童的心理状态及内心感受,不能采用一般的内心活动描写,必须借助于儿童特有“自然的”、“天真的”行为及语言,才能将儿童感性而稚嫩的情绪自然的表现出来而不显刻意。因为在成人的世界中,语言与心理活动往往是不相符的,类似于海明威“冰山原则”般的八分之一描写也比比皆是,但在儿童的世界中,最原初的质朴的反映、脱口而出的话语或者是下意识的不经意的一个动作,都是对于内心描绘的最好的方式。

  例如在《寂寞》中,冰心刻画了热情活泼的“小小”和远道而来的天真可爱的“小妹妹”两个儿童形象,抛开一切隐藏在背后的涵义,单凭两个孩子在一起时活泼生动的话语和单纯美好的行动,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为我们带来的生机与感动,从小小在开篇考试时“呆呆的出神”到兄妹两个人“亲热的”说着话,“玩玩具”、“钓鱼”、“放蜻蜓”、“盖小房子”,整体语言流畅优美,自然淳朴,第一个明显的心理描写就是小小的梦,冰心没有将小小对于妹妹的感情付诸于简单的文字与所思所想,而是将心里的情感具化成一个画面从表面上看来,简单而又美好的梦更容易让读者感受到孩子内心的世界。在妹妹走后,小小“呆呆的坐在廊下”,“胡乱的吃过饭”,心理“惆怅抑郁”,但这并不是出色的地方。文章最后,明亮的月光、潺潺溪水、沙沙树叶,都是“见物思情”的小小内心的写照,但正如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评价:“除了一小段很不和谐的关于母爱的说教场面之外,这一篇以简洁莹澈的文字写成的故事,几乎是一首毫无瑕疵的田园曲”①。除了这种传统的第三人称视角小说,《分》也成为了冰心对于心理描写更加独特的一种诠释。虽然小说中通过两个婴儿的心灵对话表达了作者对于世界的思考。小说中以婴儿“我”为主视角进行叙述,从呱呱落地,到与小朋友的相识,到最后的分开,都是以隐性的心理叙述为主进行描写的。表面上看来,文章中的“我”似乎在不断的“哭着说”或者与小朋友对话着,但冰心只是借用对话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其实小婴儿的“说”都是其在内心的思考,从两个小朋友听到的,看到的世界,以一种心灵的沟通对话表现出来,通过新生儿纯洁无暇、天真烂漫的思考表达了冰心在新时期的心理转变。这也是在心理描写领域的一种伟大的尝试,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二、冰心有关成人的心理描写

  如果说冰心关于儿童的心理描写是一种纯真、叙述式的描写,那么冰心有关成人心理描写的“主旋律则是挣扎和呼号” ②,是源自作者内心的呐喊与独白。例如《去国》中的英士,作者对其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从头到尾都充满了英士对于自己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当英士刚刚踏上回国的路时,他认为自己“何幸是一个少年,又何幸生在少年的中国。”;在回国后,因为失望而想到了“如果在国内真个没有什么可做的,何不仍去美国”的徘徊;到最后发出了“祖国呵!不是我英士弃绝了你,乃是你弃绝了我英士啊!”的悲痛哭喊。可见,英士的所思所想,他心理历程的变化串联起了整篇小说的主线,英士的遭遇是普遍有志青年的遭遇,这种内心的呼喊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单纯的遭遇描写和故事叙述更有艺术感染力,也更能突出作者的主题思想,且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文字中,将内心的激荡与挣扎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这种心理描写是与儿童的“田园曲”截然不同的呐喊,也是冰心有意区别于儿童式描写的写法。即使后来冰心开始转战爱的哲学,强调说教,却也不乏带有优秀的心理描写的小说,例如《超人》。人们更多的是将《超人》看做是冰心“爱的哲学”的代表作,但该篇小说对于主人公何彬的心理描写也十分到位。“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这几个来回出现的意象也是何彬内心世界的写照,这种在主人公内心描摹出的意象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感要比起单调的说教更能让读者体悟到“爱”为何物,中间一段对母亲的内心独白更是让人切实的感受到了何彬对母亲的思念。何彬虽然最终回归了爱的世界,但作者并没有安排他与禄儿的对话,而是靠留给禄儿的一封信,将内心的感谢与感动表达了出来,冰心擅长用书信来代替显性的心理描写,这种心理描写法要比直接的“他想”,“他以为”要巧妙得多,抛开主题意义,这是一篇非常成功的心理描写小说。

  除了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心理描写,冰心也对具有现代性的心理描写进行过尝试,如《剧后》,全文以爱娜的意识流动为主线,从爱娜对自己身体的欣赏,到对舞台剧的回味,到沉醉在其中的忘我,再到思绪千变万化的想象,全文并没有系统的情节与线索,一切以爱娜的心理活动为主线,这种难以捕捉的精神意识写法也是现代作家对该类作品最早的尝试之一。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从儿童和成人两个角度对冰心小说中的心理描写进行了挖掘和阐释,并旨在通过发现冰心在心理描写层面的艺术成就来重新审视其小说作品。冰心不仅在描写儿童心理层面拥有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技巧,更是在描绘成人的内心世界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是对儿童心理自然、纯真的描摹还是透过成人内心向世界发出的呼喊,都让我们对冰心的作品有了重新的认识,也让我们能从冰心的作品中发现更多写作技巧上的借鉴意义。冰心正是借用这种独到的心理描写建构了她的问题小说,也正是通过这种心理描写书写了她“爱的哲学”,甚至在冰心后期作品的转型中,也仍然坚持这种写作方式。本文更多的阐释了冰心前期和中期的作品,对冰心后期的小说创作并未做细致深入的研究,冰心晚期的小说中仍然有很多有价值的心理描写技巧及方法等待我们去挖掘借鉴。

  注释:

  ①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第63页,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②朱栋霖等,《中国现代文学史》第66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文献:

  [1]朱栋霖.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朱栋霖.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卷)[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M ].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

  [4]宫玺. 冰心文集(第一卷)[M ].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5]吴义勤. 《现代中国文学论坛》(第一卷)[M ].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

【从心理描写角度谈冰心小说的特色】相关文章:

冰心描写春天的散文10-05

冰心描写儿童的散文10-26

冰心描写春天的文章10-26

审美角度谈电视播音主持艺术论文10-09

从中医学角度谈养生抗衰10-26

从HR角度谈应该怎样把握面试机会10-26

九年级上册课文《小说家谈小说》教案10-07

从营销角度谈电子商务网站功能论文10-08

关于从中医学角度谈养生抗衰10-05

从接受学角度谈《牡丹亭》对明清女性的影响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