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现代文学的半殖民性分析(2)

时间:2022-10-01 04:22:25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现代文学的半殖民性分析

  这些都无法绕开一个基点,即对中国现代文学创造性经验与价值的挖掘、梳理、归纳、总结和阐发。

  因此,挖掘上述三个层面之间的差异、分歧和对立,有助于我们在对比视野中甄别和挖掘中国现代文学的自我认同与创造个性;但更应在比较视野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全面、细致地建构中外古今的“会通”机制与平台,在世界文学的格局中,在中国文艺复兴的延展中,探究中国文学已有和将有的创造性经验与价值。

  最近二十年,创新的焦虑与疲惫困扰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这不仅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特殊问题,也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创新能力普遍匮乏的一种具体体现。

  创新的实现,有赖于学术外部环境、学术内部事务和学术个体伦理意愿汇聚而成的合力机制能否发挥良性作用。

  但是,不能奢望有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外部环境后再去创新。

  如何在有限时空内,充分发扬学术个体的伦理意愿,重塑学术内部事务的动力源和创新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更具操作性的路径。

  因此,在“会通”视野中发掘“半殖民性”的内涵及其表现,重新考察一百多年来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实际历史状态与情形,就有可能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具体创新点。

  “反思西方、回归传统已然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界的一个时代话题”①。

  这值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躬身自问。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反思与创新意愿,主要表现为:(1)反省西方文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文学研究的改造与影响;(2)呼唤回归中国文学研究的本来状态,倡导建构民族诗学。

  在反思移用西方理论弊端方面,有的观点较为尖锐,有学者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完全接受了西方文学观念、文体界限和文学创作方法,使中国固有的文学观念和文体形式面临消失的窘境。

  同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也渐渐变成了西方话语体系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固有的文学体系和价值范畴渐渐被抛弃”②。

  在呼唤回归中国文学传统、建构民族诗学方面,有学者认为:“构建一个以中国固有文学观念为指导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体系,发掘民族传统文学的人文诉求和发展脉络及价值,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却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复兴的迫切要求”③。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还从全局性研究视野,观照和归纳已有研究弊端:“在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中,将古代文学现代化、将中国文学研究西方化、将文学研究政治化,是最值得反思的三个方面”④。

  这种反思与重建趋势,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学术针对性。

  我们可以从其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中,得到一些启示:(1)从“半殖民性”视野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创新诉求,主要指向研究主体而非研究本体。

  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说古代文学本身具有“半殖民性”;即使有,也是周边民族国家的文学遭遇天朝体系的强势影响而具有“半殖民性”,更何况殖民、半殖民这类术语特指资本主义文明扩张的一种现象。

  (2)如果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创新趋向的旨归,是恢复和重建中国古典文学的本来面目,那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原因在于,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半殖民性”的社会形态与情境中生长起来的,

  本身就具有“半殖民性”;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本体的相对“纯净”相比,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本体是一个古今中外文学融汇后的“杂质”产物;紧随其后的研究,更是主要依据西方的知识、理论和观念展开的;显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面临对研究主体与研究本体的双重梳理和甄别任务。

  (3)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反思西方”的趋向落脚于民族诗学建构,但问题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田园已经荒芜不可归,今人已经不可能用古典时代的思维和话语去再现古代文学的本真面目,民族诗学建构也不可能再局限于地方主义和民族性的价值资源和话语系统。

  这些难题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同样是个拷问:反思现代性、建构内源性研究模式,来源和支点何在?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依据的已经是古今中外话语系统融汇后具有全球化色彩的话语系统,现代文学实践本身更是早已大范围系统运用普遍主义和现代性的话语和思维了。

  反思西方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建构内源型的原创性研究模式,来源只能是古今中外“会通”后产生的那种新的历史状态与情形,支点只能是中外古今文学知识、理论与方法的“会通”机制与平台。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强势文明对弱势文明的侵略、剥削和同化,在某种程度上不过是人类文明全球化趋势的一种“曲解”的历史展现形式。

  各区域、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及文学,是人类文明创造物的一个分支,因为地域、民族、宗教、习俗等原因而呈现出差异性和特殊性,但差异性和特殊性背后总是体现了人类文明创造物所具有的深层普遍性和共通性。

  西方文学及其观念,借助于资本主义文明的崛起而具有普遍主义和现代性面目,未必具有绝对的普适性和通用性,但作为人类文明在现代时段孕育的一种创造性经验和价值,最低效用也可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

  西方的文艺复兴,持续数百年才开花结果。

  中国的文艺复兴才刚刚展开一百多年,中经诸多历史挫折,且大有岌岌可危之势,要孕育出完整而独立的创造性经验与价值,需要更多的历史积累。

  虽然有了一百多年的生长历程,中国现代文学还没有抵达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较高境界,有关研究更是没有达到丢弃西方话语系统、建构原创学术体系的境界。

  完整与独立的创造性经验与价值,必然是在一个“会通”机制与平台中才能得以完型。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

  在建构“会通”机制与平台过程中,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长期警醒,即“全盘西化”和“特殊国情论”及各种变形话题带来的周期性困扰。

  如果深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深处和细部,尊重中国现代文学自然生长的历史状态,不难发现这类论调的伪命题色彩:运用单线逻辑和封闭思维,将复杂的历史状态和情形简化为各执一端的结构性本质对立。

  以此观照普遍主义与地方主义、现代性与民族性犬牙交错的状态与复杂情形,就往往归纳为不兼容模式,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将会无数次复活。

  如果对这类命题信以为真,将会导致精神创造力的严重退化,导致研究主体胸襟、气度和立场的萎缩。

  通过中国现代文学“半殖民性”的研究,把握历史与文学的实际形态、情形与走向,正视它在“会通”机制中驳杂的自然生长性,有助于突破与摒弃这种极端和僵化的致思模式。

  强调中国现代文学的“半殖民性”,不是给中国现代文学定性质、下结论,而是把它当作开创新的学术研究空间的重要观念,以之建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有效“会通”机制,充分彰显中国现代文学由普遍主义与地方主义、现代性与民族性元素氤氲化生的创造性经验与价值,为探索中国现代文学那些迷人秘密增添一个有效的学术空间。

【现代文学的半殖民性分析】相关文章:

并蒂莲花语及養殖10-09

在半期考质量分析会上的发言10-09

现代文学名句10-05

现代文学作品阅读11-13

现代文学精神的内涵与困扰10-08

中国饮食文化塑造的国民性格论文10-09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推荐10-26

“女儿性”在现代文学中的重现10-07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10-07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方法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