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

时间:2023-04-01 09:26:27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范文

  文学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是一个无争的事实,并且文学的教育意义对我国各个时期的人才培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现代文学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范文

  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范文一:现代文学及其教育意义思考

  现代文学具体指在中国社会内部出现一定的历史变革影响下,广泛接受外来文学思想而逐渐形成的新文学形式,不仅使用现代化的语言反映了我国现代社会的科学民主思想,

  而且在艺术形式以及表现手法方面都与传统文学具有较大差异,并且在新时期出现了现代小说、话剧、散文诗、新诗和报告文学等文学体裁,具有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特征,

  与世界文学潮流一起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文学形式。

  现代文学的教育意义,在我国研究较早,现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下面本文就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一、现代文学教育意义研究

  关于现代文学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和对当今社会的教育意义,许多学者在研究中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为武永明对张志公文学教育思想的分析,

  认为其站在促进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高度思考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较为实用的看法,特别是其在文学教育功能方面的论述,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郭虎妹也在其硕士阶段的研究中指出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语文教学存在的缺陷,且在综合分析后对语文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站在文学阅读的角度,

  探究了现代文学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最终提出了较为科学的多维度文学观念,将西方文学的教育批评方式引入到职业学院的语文教学中,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文学教育的影响力[1]。

  此外还有诸多学者也对现代文学及其教育意义进行了分析,不仅丰富和现代文学教育意义的研究内容,也对我国高校现代文学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相应的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代文学的教育意义

  文学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是一个无争的事实,并且文学的教育意义对我国各个时期的人才培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现代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和审美对象

  阅读现代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接受文学作品中的教育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感受文学作品的娱乐作用和审美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所塑造的生动形象,

  优美的文学意境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趣味等获得自由的文学享受,进而体会审美主体的自由和自豪之感,这在本质上表现出对现代文学教育意义的升华

  。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荷塘月色》、《凤凰涅槃》、《再别康桥》等经典作品时,学生总能够被作品中的优美意境、生动的形象、气势磅礴的语言和高尚的生活趣味等感动,进而得到心理和生理两方面调节,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

  (二)现代文学作品具有审美和认知双重功能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被称之为文学界的百科全书,对人的认知能力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文学作品的认知功能在审美过程中得以实现。

  这种实现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对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面貌以及当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本质规律的深化认知。

  就以中国现代文学来说,其根植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一定的反封建主义、反帝国主义思想倾向,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由衷的向往和追求,能够加深对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认知和认同感。

  例如在具体分析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药》,巴金的《寒夜》等作品时,学生就能够在体会作品内涵的和接受作品精神教育的同时,对当时社会的历史发展以及新民主主义精神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三)文学作品的核心教育功能

  我国古代文学特别重视教育性,希望通过文学作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倾向、精神意志品格等产生影响,人们将文学作品称之为精神食粮就是对其教育性质的最生动表述。

  高尔基曾经对文学的教育意义进行分析,认为文学的本质目的就是帮助和引导读者正确的认识自己,进而提高其生活的信心,产生追求真理的愿望和勇气。

  这表现出对现代文学作品教育意义的深刻阐述,简单的说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在精神层面对人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可以转移人的心理倾向,促使人焕发出一定的精神面貌。

  综上所述,现代文学及其教育意义对我国当今教育领域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研究现代文学的教育意义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所以现阶段应该加强对现代文学的重视,在教育领域充分挖掘其教育功用,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化开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

  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范文二:现代文学开放性教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历史时期的划分是自1917年开始,直至新中国建国前结束。

  其历史进程持续30余年。

  在对其随后60多年的学科历史研究中,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观念认知的偏差、评价机制对现代文学的制约,让现代文学与文学教学之间的关联长期处于失衡的状态,继而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教育长期处于滞后、僵化的环境。

  如若想对这种困窘尴尬的状态进行改变,教育工作者应该身体力行地以“多元史观”为教学基础,建构起开放性的教学视域,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对教学内容进行真实客观的优化,对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创新,从而完成探究多元史观与现代文学开放性教学视域建构的教育工作。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以及意义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

  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可以按照两种方式进行划分,一种是按照“时间概念”进行划分,即1917年至1949年期间创作出的文学作品统一归类于现代文学作品。

  另一种概念的划分方式是将“现代”这个名词作为一个文学属性对文学作品进行划分,用现代的文学语言,采用现代的文学形式,用文字抒发现代中国人的情绪、思想、心理以及情感的文学,即是中国现代文学。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多有民族性、阶级性以及政治性。

  其内容也通常以政治事件或民族事件为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源,这种社会意识不仅对文学的审美意识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使得当时的社会性质削弱了文学的主体性,也让现代文学逐渐向革命附庸品方向靠近。

  中国现代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多次动荡。

  自然而然地,文学成为了动荡阶段重大事件的记录者之一,是当时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现代文学教育的研究进程

  现代文学中自带了一把对社会、民族、文化现象进行判断的“评判尺”,这种独特的文学性能必然会给传统保守的文学教学模式带来冲击,为现代文学教育的研究带来挑战。

  我国先前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教育多是以“一元史观”的角度为出发点进行研究的。

  这种研究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正确建构。

  随着社会新兴文化与流行文化在青年人文化圈中的快速传播,在现代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作家,以及作家的经典作品面临着被年轻人日益冷落甚至被解构的命运。

  在那个文学的黄金时代,人们却逐渐忽视了那个时代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中国现代文学教育的研究进程已经属于停滞阶段,重新启动对其的研究,澄清当下对现代文学的种种误解,让现代文学的教学理念从“启蒙”走向“对话”是中国现代文学教育研究进程的必走之路,中国现代文学教育内部应该有勇气承担,并坚持自己的研究立场。

  三、多元史观的概念以及意义

  (一)多元史观的概念

  从实质上说,“多元史观”是“一元论”不同的表述形式之一,是一种哲学上的学说。

  其论述的历史观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由一些独立的因素组成,在这些因素当中,任何一种因素都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存在,任何一种因素都会对社会发展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

  (二)多元史观的意义

  当下现代文学教育现状严峻,多元史观自带的势能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改变当下中国现代文学教育需要应对的困窘状态,帮助教学内容走向科学化以及规范化,使教学的过程实现从“启蒙”到“对话”的过渡。

  四、用多元史观进行现代文学开放性教学视域的建构的原因

  (一)用多元史观进行现代文学开放性教学视域的建构的前提

  在传统的现代文学教学中,对作品的分析总结多是历史叙述者基于历史进化论与决定论之上,对文学的历史言说寻找统一的、一致的评价口径。

  多元化的出现是对这种闭关状态的破除,只有让学生接触到丰富的、多元化的文学历史,让学生触摸到真实具体的文学生态景观,学生才能够获得参与历史言说的机会,使学生建立起范围广阔的、开放的学习视域。

  (二)用多元史观进行现代文学开放性教学视域的建构的原因

  “多元史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这个教育观点的存在让文学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在现代文学史中,许多被大众定义的观点其本身也具有它独有的叙事性。

  这就有足够的理由,采用多元史观对现代文学开放性教学视域构建进行重新的认识。

  五、用多元史观进行现代文学开放性教学视域的建构的方法

  (一)将课堂教学变成一场审美体验

  在以往的教学课堂上,师生二者都是主体。

  在运用多元史观进行现代文学开放性教学视域的构建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在现代文学史的课堂教学上,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要让学生享受到一场关于现代文学的审美体验。

  这样可以激活学生对文学的审美热情,并以此打下基础,指向现代文学意义的生成。

  (二)尊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

  在这个教学方法上,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协助学生将主体性的作用发挥大最大化,继而凸显出现代文学阅读的意义。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高效的扩展,教师可以设定一些具有启发性质的文学问题,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保留学生进行思考的主体权利,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自主探究的好习惯。

  教师可以将文学问题的思维跨度进行适当的缩小,在学生可以承受的能力范围内和知识范围内,设计一些可以尽情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情境性问题,使学生的文学思维得以进行充分的建立。

  同时,在课堂上要保持民主的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要循循善诱地将正确的现代文学知识与现代文学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果直接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束缚,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就会被扼杀,就无法达到用多元史观进行现代文学开放性教学视域的构建的目的了。

  (三)“对话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

  虽然在文学阅读过程中,阅读体验是一种个体行为,但是阅读的结果是可以交流的。

  这种情况的存在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新课改的步伐,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的方框中,而是要在课堂上建构一种对话式的教学模式。

  对话式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实现多个个体之间的思维的转换与碰撞,也可以体现出文学审美的多样性存在,从而突出体现出多元史观,构建出具有现代文学教学开放性视域的现代文学生态景观。

  六、用多元史观进行现代文学开放性教学视域的建构的注意事项

  (一)对现代文学教学内容的调整

  以多元史观为基础,适当地、合理地对现代文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对现代文学开放性教学视域的建构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过程中,所涉及的不仅包括对多元史观的具体化认识,也包括教师教学行为的价值指向。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达的历史观不能忽视文学史知识在历史中存在的客观性,换一种说法来说,即多元史观的运用不是为了否定历史进程中真实性的可能,而是一个对文学历史认知的开放性进行升华的过程。

  (二)教师主体地位的良性改变

  传统的教育多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不能主动地对文学知识进行思考,对现代文学历史进行客观的评价。

  在多元史观的现代文学教学中,教师依然是教学中的主体,但只是主体之一,在教学活动的进行中,教师必须要发挥自己应有的全部价值和意义,不能过度地限制学生的主体思想,也不能任由学生的主体思想进行恶性的发散。

  所以,教师自己要掌握好自己的主体地位,使得教师与学生都可以积极地融入现代文学教育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现代文学的历史观,开拓学生的史实视界,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的欣赏审美能力。

  七、用多元史观进行现代文学开放性教学视域的建构的作用

  当前的社会环境与文学环境使得现代文学的研究发展受到多方的挑战,尤其在教育领域当中。

  这就导致当代的学生缺乏对文学常识的了解,削弱了学生的历史文献意识。

  用多元史观进行现代文学开放性教学视域的建构,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现代文学历史真实性的可能,同时,这也是一种认识现代文学历史开放性与历史价值评判多元性的重要途径。

  文学史中的多元化,是有助于学生接近现代文学史的原始状态的,并且利于开放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达到多向化。

  这种多元化交流的过程可以搭建起教师与学生之间,对现代文学进行沟通的桥梁,也可以体现出多元史观的超强的可塑性,为开放性教学视域的建构打下良好的夯实的基础。

  八、结语

  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研究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受到了很多挑战与阻碍。

  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现代文学学术领域的研究中,也出现在现代文学的教学领域中。

  随着“多元史观”的出现与应用,使我国现代文学的教学理念得到改善,现代文学教育教学的态度也得到了改观。

  逐步实现着中国现代文学教育从“启蒙”到“对话”教学模式的变革。

  综上所述,“多元史观”是当下最适合进行现代文学教育的方式方法,这种教育方式值得进行良性的推广与探究。

【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相关文章:

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11-03

如何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论文10-13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重建思考论文10-09

探究关于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论文10-08

关于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探索论文10-08

现当代论文选题10-17

现当代文学新颖的论文10-09

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本10-01

现当代文学的论文参考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