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经验

时间:2022-10-08 11:12:21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经验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经验【1】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经验

  摘要: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过程,既是教师自身经验的积累以及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学生知识的积累以及综合能力提高的体现。

  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需要逐渐积累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并从各个方面入手,为学生的发展打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经验

  一、创造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相对愉悦、宽松的环境下,人的各项能力更能得到充分体现,智力更能得到充分发挥,人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心理特性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给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得到充分的体现,其各项能力、智力都将发挥到最高的水平,也便于他们创造力的学习与体现。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给学生提供最好的课堂环境,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1.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积极的学习兴趣,很多教育难题都可以一一解决。

  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以及创造力发挥的重要前提,好的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最好的课堂氛围。

  比如,教师就要转变以往的“教师是学生的长辈”“教师是高高在上的长者”“严师出高徒”等观念,要把学生当做一个朋友,与学生和谐相处,把师生之间的矛盾对立面尽量隐蔽起来,而更多地关注其矛盾统一的一面。

  比如,教导学生上课的时候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有不懂的可以向教师发问等等。

  2.巧妙创设创新情境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教师要教好,学生要学好”,教师是主动地教,学生是被动地学。

  在课堂上,教师处于一个主体地位,学生始终是教学中的客体。

  所以,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想法:客随主便,老师让我干嘛我干嘛,老师让我做作业我就做,不让做我就不做,我这是听老师的指挥,学习纯粹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

  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左耳进右耳出,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新课改以来,要求教师转变之前的教育理念,要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指挥者”,而只是一个“引导者”,教学中把更多的自由权利放给了学生,教师要做好引导,而不是“强加”与“命令”。

  我们知道,求知的动力才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教师要做好学生求知欲望方面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去求结果,去追根究底,把“让我学”变为“我要学”。

  因为求知的欲望才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被动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思维的。

  二、多施技巧,发展创新思维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教会学生创新方面的知识,教师自己也要有足够的创造性思维。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尽自己所能,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做好教学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引导要巧妙

  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育是没有一套固定的教学规则的,只要我们用心发现,教学的过程中处处都有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入口。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给学生把知识讲清楚,而且也要善于引导,很多知识也要让他们自己去体会。

  比如《灰雀》一课,讲的是列宁、小男孩和灰雀之间的故事,文章在末尾的时候没有出现小男孩,只是提到灰雀还在公园里面,这只是―个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呢?我就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小男孩哪里去了?为什么第二天小男孩没有出现?如果你是小男孩,你会怎么做呢?这样一来,不仅能引发学生思考,对于学生的实际教育意义更强,也更容易达到教育目的。

  2.点拨要巧妙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感悟能力有限,文章的内容他们刚开始可能无法理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点拨,去解释,比如,在《草地夜行》一文,刚开始的时候讲的小战士又饥饿又疲劳,为什么后面却又“迈开大步”呢?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详细学习。

  让学生自己去找到问题的答案,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要好得多。

  三、鼓励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发展不是单单坐下来听就能全面理解、体会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去动手、去实践。

  创新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升级的过程。

  小学语文是一个多元化的、开放的教学科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如果能将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一次综合,正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我们还是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流一下,我们就各有两个思想”。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多引导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这对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经验【2】

  【摘 要】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

  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语文;创新;教育

  1创造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

  由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认为,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包括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情境,二者分别构建了课堂的“大环境”和“小气候”,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1.1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

  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

  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

  并且我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

  1.2巧妙创设创新情境

  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

  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

  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2多施技巧,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

  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制,根据教学情况,教师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既能保证语文课堂顺利的进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而不着痕迹地启发学生并由此展开文章的阅读活动,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创新思维。

  2.1引导要巧妙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还要在“善导”上下功夫。

  在教学《灰雀》时,课文写到第二天列宁到公园见到了那只灰雀。

  至于灰雀与小男孩到底有何关联,灰雀是怎样回到林中的,是课文留下的空白,我在设计这段教学中,有意挖掘这段空白,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心理过程,由此引发想象:小男孩对待列宁、对待灰雀的态度及变化,放回灰雀的过程等。

  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补上了这段“空白”,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又如《秋天的思念》一课,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学生根据课题找出题眼,大胆发问:“作者思念什么?为什么思念?为什么是秋天的思念?”如此一来,教学指向清晰明快。

  在引导过程中,我注意时间和分寸的掌握,既不喧宾夺主,又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

  2.2点播要巧妙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的引导要注意适时和适度,而点拨则讲究巧妙性和启发性。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学生在赏析“落叶在林中飞舞”一句时,都认为“飞舞”用得好,但好在哪里,一时说不上来。

  我见此情景,巧妙一点:叶子像什么飞舞?学生马上联想到:蝴蝶,落叶像蝴蝶一样在林间飞舞;有的学生补充:像黄蝴蝶,像红蝴蝶;有的学生则领悟到:啊!树叶活了!秋天的小兴安岭真美啊……又如《草地夜行》的最后一段,文字含蓄,余味无穷,是课文的重点、难点。

  学生提出问题:课文开头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是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有休息,也没有吃东西,怎么会“迈开大步”向前走呢?这个疑问的产生是由于对课文的前后联系缺乏连贯的思索。

  我通过点拨,提醒学生注意这种联系,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

  学生通过思考,疑问便迎刃而解。

  随后老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更深一层,这样的点拨,真可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点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对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3鼓励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从哪里来?它来自于学生的探索。

  来自于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是学生“动”起来的具体表现。

  只有学生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方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的一部分。

  3.1积极鼓励主动探究

  学习是一项以个体参与为主要形式的认识活动,没有学习主体的参与,教学工作很难有所成就。

  小学语文课堂要广泛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他们通过独立的学习活动,面对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正如“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交流机会,在互动、互助、沟通的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创作的火花。

  3.2注重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语言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在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他们敢想、敢做、敢说的创新精神,我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几乎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从写一两句话的感想到续说、续写课文;从根据课文绘画到表演课本剧;从提建议到写调查报告;从办壁报到做导游等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锻炼技能,从而挖掘潜质,掌握创新的本领。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经验】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10-08

创新小学语文教育模式的论文10-09

关于小学语文中教育创新的论文10-11

小学语文管窥创新教育论文10-11

浅谈小学语文创新与素质教育论文10-11

小学生语文创新教育论文10-11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经验总结10-05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论文10-09

小学语文创新教学中的赏识教育的论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