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绘画和儿童心理健康

时间:2022-10-05 18:59:54 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绘画和儿童心理健康

  绘画和儿童心理健康【1】

绘画和儿童心理健康

  摘 要:儿童的成长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借助绘画作品内的人或物,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儿童;绘画疗法;心理健康

  苏教版美术教材中有一课是《画心情》,主要目的是让儿童检视自己的情绪,思考自己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面对和解决,以增强儿童的挫折承受力。

  以绘画表达心情是一个很好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儿童从小掌握这种方法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在国外,人们把绘画疗法称为技艺疗法。

  它类似音乐疗法和读书疗法,对儿童和成人都有所帮助。

  著名的教育家迪斯佛赫说:“儿童画1小时画获得的收益,比观看9小时电视所获得的收益还多。”科学家认为,儿童绘画是健全机体的一个途径。

  这时的绘画不再是审美意义上的,而是心理意义上的。

  一、绘画是儿童教育与心理发展良好的契合点

  儿童起初拿起笔随意乱画时,自然是没有什么目的,但同他们所喜爱的其他游戏一样,绘画活动本身使他们入迷。

  这很自然地使他们的注意力从盲目、松散、混乱的行为中集中起来,儿童开始专心致志了。

  绘画活动使儿童的一切感知器官都处于兴奋状态。

  作为游戏的一种,儿童在绘画中并不想绝对地服从现实,而是使现实同化自我。

  换句话说,当儿童自由自在地作画时,一般不会复制身边的事物。

  儿童感兴趣的是通过这种绘画活动,在想象中满足自己实际中的某种愿望。

  在绘画的立意与构图方面,儿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的想象极其丰富,联想奇特,有时近乎荒诞,却又极富情趣,这些对于绘画而言,都是可贵的积极因素。

  所以,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儿童的立意与构思,而是要顺着儿童的思路,因势利导,使其发扬光大。

  例如:儿童会这样想,花草树木是有性别的,没有生命的东西,也是有喜怒哀乐的。

  如在画“树”一课中,有的儿童拿着自己的作品介绍说:“我画的是一个美丽的树姑娘。”教师很惊讶,难道树也分姑娘和小伙子吗?原来这个儿童让这棵翠绿的树结满了火红的果子,可不正像是戴满蝴蝶结的小女孩嘛!后来,在她的带领下,很多儿童画出了高大挺拔的树叔叔、树干布满皴裂的树爷爷、枝干细嫩的树娃娃等形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儿童绘画分期背后的心理发展特点

  多数学者把儿童画的发展过程分为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和创作期。

  分析其划分的标准,似乎是以绘画方式为依据,而实际上这种划分标准的背后隐含的恰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涂鸦期是儿童感知动作思维的绘画表现,以满足儿童的主动动作乐趣和感知兴趣。

  象征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初期的绘画表现,它反映了外在现实对自我经验的激活,或自我经验对外在现实的界定,是图像与表象的结合。

  如某艺术儿童园的一位小朋友画了这样一幅画:一个小姑娘的双手分别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在色彩绚丽的背景前幸福地笑着。

  这位小朋友对画面的解释是:最好爸爸妈妈不要吵架,我们三个人手拉手出去玩儿。

  图式期是儿童对客观世界认知的符号化特点的图画表现。

  例如:把人画成正面直立,动物是侧面形象,花是顶面观察的形态等,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将这些形象模式化,这是认知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经阶段的表现式。

  关于创作期,这个时期的儿童画充满了想象和独创,是创造性思维的集中表现。

  笔者在小学低年级的美术课堂上发现,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是感性的,缺乏理性的分析。

  在绘画上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色彩方面,儿童对色彩理论并不理解,只对鲜明的颜色感兴趣,如红、黄、蓝等纯色是他们的最爱。

  即使是在教授儿童自己搭配调色之后,他们仍对古朴、高雅、神秘的灰色不感兴趣,这就是儿童。

  儿童对物象色彩的认识只停留在固有色的表现层面上,比如太阳是鲜红的,大树是翠绿的,天空是湛蓝的,等等。

  这些对色彩的认识只是初级的、感性的,但绘画终究要经过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归到感性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生动的生活实例、以可感可知的现象引导儿童理性地认识色彩,如让儿童回忆或观察日出云天和夕阳照耀下的湖面,教师提出问题:“天、云、水面还是不是原来的颜色呢?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而在这个阶段,莫奈的《风景》和凡高的《向日葵》等色彩明快、灰色搭配完美绝伦的作品是笔者最常展示给他们的,这样儿童就学会了通过现象认知色彩,再站在大师的角度体味颜色,就较容易理解,也符合儿童的心理接受能力。

  绘画是一种心灵表达方式,儿童可以运用绘画将自己的经验与感受象征性或具体地展现在图画当中,以作为一种陈述、回顾与整理。

  同时,在泼墨挥洒的过程中,也让人产生一种成就感,更加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绘画疗法在学校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的作用【2】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受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学习负担过重,家长期望值过高、学习竞争的压力较大等多种因素的刺激,部分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难免受到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些异常,如缺少安全感、存在学习障碍、依赖感强、焦虑内向等。

  在现代几百种治疗方法中,多数是以言语为媒介从而实施心理辅导的。

  虽然这些方法在矫正成人非理性认知和思维上有一定的疗效,但在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尤其是以情绪困扰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问题时,这些疗法难免显得无能为力。

  运用绘画疗法,以学生的绘画为媒介,可以较容易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及时对学生的情绪障碍、创伤体验等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能取得一定的实效。

  绘画治疗是促进和改善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一、绘画疗法的理论基础

  绘画疗法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是以大脑两半球分工和心理投射理论为基础的。

  1.大脑偏侧化理论。

  神经生理学家Sperry 的裂脑实验证实, 左半球同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以及对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 右半球则是图像性的, 与知觉和空间定位有关, 具有空间鉴别能力。

  这说明音乐、绘画、情绪等心理机能都是由右半球所掌控的。

  心理学家Ley认为“ 一个人不能用左半球的钥匙去开右半球的锁”。

  因此,绘画疗法认为,右半球所控制的绘画艺术活动能影响、治疗情绪机能障碍。

  2.投射理论。

  绘画治疗的基础是投射。

  在分析心理学中投射被认为是无意识主动表现自身的活动。

  投射的产物不仅以艺术的形式存在,梦境、幻觉、妄想等也都可以理解为心理投射。

  艺术心理学认为绘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工具,是用非语言的象征性工具表达自我潜意识的内容。

  因此, 绘画可以作为心理投射的一种技术。

  把人内心的情感、情绪感受、潜意识、动机等通过绘画的形式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以直接的、形象的特点呈现出来,更加便于分析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探索自我。

  二、绘画疗法在学校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个性发展、性格形成的关键时刻,是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小学生的心理现状,使绘画疗法在学校儿童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突出。

  1.小学生心理状态剖析。

  由于社会的发展与开放,小学生的生理发育比过去提前许多,相对生理的发育,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较低,常常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及心境体验等。

  生活中有的学生,家庭亲子关系不亲、与老师关系疏远;现代家庭居住的高楼环境,又缺少玩伴和朋友,当出现心理创伤或有异常情绪及行为表现时,或由于害羞,或由于自尊心太强,不愿意或不好意思向父母和心理老师倾诉。

  这些不良的心理情绪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2.绘画疗法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绘画是潜意识的表达。

  绘画对儿童有着一种天然的吸引力,而借助色彩也可以有效释放调节疏导儿童的心理作用。

  一笔一画乃至颜色的选择,可以将孩子内心深处难以用言语表达的焦虑、喜悦、愤怒、愿望等在绘画作品中投射出来,而隐藏或被压抑的心理情绪也就自然释放出来。

  绘画的语言丰富,内容清晰。

  由于图画所传递的信息远比语言丰富,表现力更强等优势,绘画过程其实也是一次审视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探索自我的旅程。

  绘画疗法的优势,也体现在它的日常性、灵活性、可操作性。

  拥有一只画笔,随心所欲,便能获得瞬间心灵的宁静,宣泄压抑的情感。

  三、绘画疗法在儿童心理健康辅导中的应用

  绘画疗法在学校儿童心理健康辅导中的应用主要有三方面:

  1.绘画疗法在处理儿童情绪障碍方面的作用。

  以语言为媒介实施现代心理治疗并不能解决一切心理问题,兰格认为“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即有些地方靠语言的影响力是达不到的,那就是所谓的‘内在经验’的领域,即情感或情绪……艺术的基本功能是将情感客观化,以便思考和理解这些情感”。

  早在20世纪2 0年代弗洛伊德就提出,绘画可以治疗心灵创伤。

  绘画对于调整人的状态、释放人的情绪,如愤怒、畏惧、妒忌、紧张、忧郁、疯狂、散漫、疲惫、自卑等等,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2.绘画疗法在提高儿童自我概念方面的作用。

  自我概念是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儿童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但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也难免会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

  对于儿童绘画治疗的研究发现,绘画治疗能提高儿童的自尊和自我概念,促进其和谐人格的构建。

  小学生如果从小懂得关照自我的情绪意识,学会一些关照自我的方法,有利于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

  为此,我们特意安排了一节心理辅导课,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内在小孩”。

  告诉学生――假如童年时“你”正常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许多自然的情感受到了压抑(特别是受伤或愤怒的感觉),虽然形体长大了,但“你”的内心其实还存留着脆弱、受伤、需要被关注的童稚小孩,这就是“你”自己的“内在小孩”。

  “自己”就会带着这个受伤的“内在小孩”一起长大。

  怎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内在小孩”呢?学会关照自己的“内在小孩”呢?我先请每个学生在放松幂想后“画”出自己的“内在小孩”。

  学生们边画边感受到了自己的“内在小孩”:

  有的学生画了自己孤独的“内在小孩”,他说:我的“内在小孩”一个人在深深的树林中,自己一个人,很孤独;

  有的学生画了自己愤怒的“内在小孩”,他说:我的“内在小孩”,因为受到了冤枉,很愤怒;

  有的学生画了自己胆小害怕受委曲的“内在小孩”,他说:我的“内在小孩”常受其他人的批评,胆子非常小等等。

  画出自己的“内在小孩”,帮助学生在画画中感悟和觉察到了自己的确是需要关照了,为学习关照自己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关照自己的方法:看着画,跟自己对话――和自己的“内在小孩”说说话,了解一下自己的“内在小孩”:

  喜欢什么?喜欢什么?害怕什么?有什么感觉?需要什么?我怎么才能让你感到安全?我怎样才能让你开心?

  让每位学生和身边的的伙伴分享一下这种感觉,两人一组,相互交流。

  通过“看看、说说、感悟、觉察……”使学生学习了关照自己“内在小孩”的方法。

  可见,利用绘画技术,在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自我,关注自身成长方面确实有独到的作用。

  3.绘画疗法在促进儿童社交技能方面的作用

  绘画可以改进社交技巧。

  格瑞德和帕提斯也认为,绘画这一心灵介质具有神奇功用,“绘画不仅可以增进沟通和表达,提供乐趣、掌控感以及成就感,作画的过程也有助于心理疾病的改善。

  绘画和治疗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评估治疗的过程,并澄清人格的内在动力,以及揭示隐藏的冲突。

  绘画催化儿童的自发性,并帮助受阻的青少年远离个人发展上的关卡。

  绘画亦可以帮助成人辨认在其行为当中反复发生的主题,并专注在最凸显的问题上”。

  实践表明,绘画是人们最适宜的心灵表达方式,用其来宣泄攻击和敌意的感受,对于情绪激烈而控制困难的儿童与成人而言,尚未找到比绘画更好的替代策略。

  绘画具有使患者自主控制的好处,也就是自我增强的行为。

  由此看出,从情绪障碍到自我概念再到社交技能等,甚至对特殊有言语表达障碍的儿童,绘画疗法无不发挥着重大作用,从绘画治疗在儿童心理辅导的应用上,我们一致认为,绘画疗法是一种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绘画治疗在儿童中的应用范围和群体会越来越大。

【绘画和儿童心理健康】相关文章:

儿童绘画心理10-05

儿童绘画教案02-09

儿童绘画活动策划方案12-08

儿童节绘画活动方案03-07

儿童绘画活动策划方案(通用10篇)12-09

论塞尚对普桑和印象派绘画观念的取舍10-26

哭和笑心理健康教案参考06-13

绘画的评语11-18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简报11-1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简报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