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

地域性方言对小学生作文的影响

时间:2022-10-06 14:42:47 小学生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地域性方言对小学生作文的影响

  关键词:地域性方言 小学生作文 影响 改进措施

地域性方言对小学生作文的影响

  内容提要:本文就小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的语言现象以及对小学生作文影响的因素,从地域性方言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分析探讨,并就此问题提出了一些整改措施。以供各位同行参考商榷。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笔者今天就地域性方言对小学生作文的影响谈点自己的看法和改进的措施,以供各位同行的参考和商榷。

  一、地域性方言对小学生作文的影响

  在广东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在学生的作文中不难发现,无论是刚上学的低年级学生还是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作文中都存在用“广东白话”(以下简称“白话”)写句子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农村学校还相当普遍。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条:

  1.教师语言的不规范对学生写作的直接影响

  虽然教育部明文规定教师要用普通话授课,但在珠三角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发现,有些本土老师在讲课时,讲着讲着居然嘴里突然冒出一句“白话”来,因为用普通话他不会表达意思了,这是长期生活的语言环境使然,也是明显的地域性方言影响的结果。我所在的学校老师在管理学生时基本上是用白话,尽管学校要求用普通话授课,但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以及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上多半是用白话完成的。这样,学生在家里就是讲白话的语言环境,在学校本应是普通话的世界,但由于老师语言的不规范,使学生在学校里仍然有很多用白话的机会,白话占据了学生日常对话的主体,作文中也就顺理成章地掺和进了“白话”。教师语言的不规范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方式。

  2.地域性方言影响学生正确语感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所谓语感就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由于长期大量地使用地域性方言生活和学习,直接影响了学生正确语感的培养和形成,这也是造成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白话”的原因之一、

  3.地域性方言对小学生作文的具体影响及分析

  在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写话”中我们看到有这样的句子:“爸爸今天来车我,你走先。”(爸爸今天开车来接我,你先走。);“寒假作业我没做完,好采老师没有查出来。”(“好采”是白话,普通话是“幸亏”的意思。)像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这就是学生生活语言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的具体反应。因为平时使用的语言交际工具是方言,所以低年级的学生出现这样的现象是不足为怪的。但这一端倪的出现,为我们在教学中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语言亮起了红灯。

  我们在第二学段学生的作文中也发现了许多这样的句子:(1)三年级的学生在看图写文中这样写道:“太阳快下山了,小熊问:‘你去什么地方?’”小猴说:“我去什么地方不告诉你听。”(2)在看图写《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时,有同学这样写:“从前,有位养羊人,很辛苦才把养羊屋搞好。”(3)……你用木板把有窟窿的地方钉好,那这只狼就进不到羊圈了。(4)星期天,风和日丽,小熊和小猴一起去公园玩,进了去小猴就在石头上东跳西跳。(5)四(1)班的同学陈毅峰在2006.12.26的周记中这样写到:“我的同桌是马健威,他今年十岁,他1996年出生的,他大过我。”(6)该班黄天成同学在2006.11.1的日记中这样写到:“……为什么听不到我的名字呢?我开始检讨自己,是不是我上课经常开小差,而令到我的分数减少跟不上别人?我对自己说,一定要开把劲,让我用行动和成绩来证明自己。”(7)“我们在看春节晚会的电视,爸爸和妈妈有点担心我,所以带我去黄医生那里探一下热度,去了那里,医生拿出探热针,在肩下部探了20秒左右,拔出来一看,是38度。”不难看出,例(1)──例(5)都属于地域性方言的习惯用语,而例(6)(7)就明显是方言的语言表达形式了。第二学段的学生在作文习作中出现这样的现象说明我们的语文教学无论是在阅读教学还是在作文教学中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语言积累不够、运用语言的能力缺乏训练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语感的问题。规范我们祖国民族共同语的任务至关重要。学生的语言模式一旦形成习惯,将成为一种定势,进而成为我们方言区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因此规范民族共同语培养学生正确语感的任务刻不容缓。

  在高年级的学生作文中,我们很少发现有 “白话”出现在句子里的情形了,但也不是一点也没有,例如,在六年级的学生作文中我们就看到了如下句子:“只要你坐在车里面,像是进了游乐场。有很多好玩的东西让你玩个不停,要是车上的设备不合人们的心水,只要在车上按一个键,就可以自动调节(“心水”是白话,普通话的意思是“意愿”)。这只是个别学生在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的时候,找不到普通话中恰当的词语来表述,所以就用“白话”中的词语来代替了。这种个别现象的出现说明学生的阅读量和他们掌握的词汇量并不能满足他们写作的需求,他们需要大量的语言积累来完成这个语言转化的过程。

  二、形成的原因和改进的措施

  (一)形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大致如下:(1)比邻港澳受地域方言的长期影响。广东属粤方言区,孩子从出生开始接触的就是“白话”,有些甚至到了上学才接触到普通话,许多不规范的语言现象已经内化为他们语言的一种模式了。(2)教师本身的语言不规范,直到现在还有的教师不用标准的普通话上课,下课后的日常用语仍然是“白话”。(3)语言环境长期没有改变,使学生浸泡于历史语言的环境中,不能突破自己的语言环境。鉴于此,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进教学,让学生早日摆脱地域性方言的束缚,学习及正确运用我们民族共同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基础。

  (二)改进的措施

  1.树立大语文教学的理念。

  a、不拘于课内教学,不拘于课本知识,注重向外拓展。著名语言教育学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从他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 “得自课内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有百分之三十是得自课内,百分之七十得自课外。”可见课外的学习途径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来源。大量的阅读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容量,更能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

  b、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有人说“阅读的厚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大量的阅读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正确语感,好的作品还将对学生的人生、思想、和写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c.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语感可加强以下几项训练:(1)加强说话训练。要求学生在学校内,无论课内课外都坚持用标准普通话交谈,打好语言基础。利用口语课,规范说话要求,以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2)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让规范的书面语言逐步影响学生的口头语言。从思维中改变学生的语言习惯。(3)加强背诵训练注重语言积累。让学生多背诵经典的文章片段或全文、以及古诗文等,增大学生语言素材的储备量,充分利用学生学习语言的年龄时段优势,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从书面表达上规范学生的语言,按要求加强写作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生各个阶段的习作训练都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这样就为教师的具体操作带来了便利,我们要让学生在这一学习阶段用“写话”来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认识和想象,不要对学生进行拔高要求。只要学生能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用句子通顺地写出来就行了。而在第二、三学段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第一学段中的“写话”提升到了“习作”。其具体要求也相应地有所提高,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就要求我们将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紧密联系起来,学与用相结合,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而第三学段除了要求积累习作素材之外,还提出了“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的要求。这样我们必须在第二学段习作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完成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时一定要内容具体,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并且要学会文章的基本结构,会分段进行描写。只有思路清晰了,操作才不会紊乱。按照《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上述阶梯式的训练既让学生有个过度的过程,也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习作,从心理上来说还让学生对习作不产生畏难情绪有助于学生保持对习作的兴趣。

  当然,写作训练仅仅限于课堂练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在课堂习作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写日记,记读书笔记,写简单的影视观后感等多种训练形式,以此来达到我们加强写作训练的目的。

  3.采用多种批改作文的方法让学生受益

  a、课堂现场批改作文

  这种方法是我们最常用的批改作文的方法之一,也是传统的批改作文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让有错误的同学及时认识到习作中的错误,还能警示其他同学避免再犯同样或类似的错误。形式直观简便,操作简单易行。

  b、学生自批自改或互相批改作文

  在学生时代特别是小学时期最崇拜的人恐怕就是老师了,如果自己能当老师为别人改作业是每个学生都十分乐意并热切向往的事情。利用这种心态让学生自己批改习作或为别人批改习作能充分满足孩子的好胜心理。同时也能锻炼他们分辨正误,仔细阅读的能力,对提高他们习作水平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的意义。而且批改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互动不断提高的过程。许多看似不经意的问题都能在他们的自批自改或互相批改的过程中完成,这一运作不单只是改习作那么简单还能让学生的阅读、分辨、观察等各种综合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是我们批改习作时应该大力倡导的一种可行而又十分显效的方法。

  c、读作文

  在批改作文时我很少听到老师们用“读作文”这种方法。其实“读作文”这种批改方法也是一种简单易行但却颇显成效的一种方法。笔者就曾经试过让学生读自己写的习作,观察到学生在读到自己写的不通顺的句子的时候停了下来,顷而,将自己写的不通顺的地方口头改正了。言为心声,阅读不是单向输入,而是心灵的对话和交融。平日里许多零星、散乱的记忆和生活体验,自己并不能清楚地意识到,但在阅读中往往会被平日的语感所唤醒,进而让自己进入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读作文”不但能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也便于学生正确语感的形成,还能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听”出好的词语句段,“听”出丰富的想象力。这种方法尤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习作的学习和修改是大有裨益的。

  综上所述,我们要改变地域性方言对小学生作文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相信老师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能摸索出更多更好的方法。笔者权且抛砖引玉,与同行做一个探讨商榷。

  参考书目:

  [1] 叶蜚声 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 于根元著《应用语言学前言问题》中国经济出版社

  [3]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地域性方言对小学生作文的影响】相关文章: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化影响浅析10-08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探讨论文10-08

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影响分析论文10-08

河南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特征研究10-05

园林景观的地域性特征分析论文10-09

人生格言经典名言对联10-26

新疆美术创作的地域性及代表性画家10-26

地域性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分析与应用10-05

古代文学教学中地域性知识的传承论文10-08

春联七言对联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