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时间:2022-10-05 06:53:59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走进新课程》学习心得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走进新课程》我深深体会到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关于转变学习方式的理念,改变了学生们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能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等自主合作学习,但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例如:在最初组织合作学习的时候布置任务后,立刻让同桌之间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既不指导学生如何相互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往活动。

  各组之间都在热热闹闹的讨论,气氛高涨。

  不再是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我发现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学习效率也不高。

  甚至有学生会借机“放松一下”,或“吵闹一下”, 有的学生趁机偷懒。

  为了找到症结所在,我认真的总结反思,觉得要想让学生自主的参与、主动的合作探究并不只是简单的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简单的同桌交流、小组合作。

  那么怎么才能真正的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呢?

  为此我再一次仔细的研读《走进新课程》,这使我懂得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并不只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简单地分组、自然地合作并不能使学生相互协作,而只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小组活动,也不能保证合作学习取得成功。

  若要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首先,要科学合理的分组。

  一是人数要合理,一般以前后四人为一组,课堂上合作时,只要前面两名同学向后一转即可,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讨论。

  二是尽量使小组内有不同层次的组员,这样便于取长补短。

  另外,层次不同分工也不同,这样可以使每一个组员都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智慧都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其次,必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让学生敢思敢想、敢说敢做,乐于沟通和表达。

  达到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追求创新的临界状态。

  第三,要运用教育评价鼓励合作。

  鼓励性的评价,可以消除后进生的自卑感,增强优等生的成功感,使学生勇于探究,善于合作。

  讨论结束时,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

  比如,师生可共同评出“最佳沟通奖”“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

  这样,使小组合作学习更积极向上,使学生更乐于参与。

  当然,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中发挥引导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引导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在提出问题后,可先不急于讨论,允许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

  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总之,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去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我们必须去研究。

  让合作学习这朵课改之花越开越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健康成长。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走进新课程 体会新课改

  在关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又走入了新课改的洪流。

  虽说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教学更精彩;新课改,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教育动力,给孩子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活力。

  但是,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应建立怎样一种新型的教学观?怎样看数学,怎样看学生,又怎样改变课堂教学行为?在学习和践行的过程中,我用心体验着,大胆尝试着,取得了点滴成绩,也有一些课堂现象和困惑问题依然困扰着我,需要我深入冷静认真反思。

  一、走进新课程收获的点滴

  1.从新课标看“数学。”

  长期以来,人们对数学的认识就是“练题——功到自然成”,而在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数学将是一片死海。

  因此,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2.从新课标看“学生”。

  在学习和尝试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越发感到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是不可低估的,这套教材最大的特点是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而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数学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

  3.从新课标看“探究教学”。

  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究对象,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重建和创造,经历“猜想——假设——探究——验证”等科学试验方法。

  在这一历程中,教师要创设探究氛围,强化学生探究的体验,把数学学习与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情感态度紧密联系,让学生真正的探究学习,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有一定的探究时间、一定的思维空间。

  4.从新课标看“课堂教学行为”。

  让爱充满课堂,让孩子们从课堂中体验数学,唤起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

  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和他们携手同游数学这个奇妙的殿堂:

  ⑴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以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苏霍姆斯基说:“如果孩子们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的所有想法、方案和设想将化为灰烬。”

  可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何等重要。

  教师要努力去创造轻松的情感氛围,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对学生能做到了如指掌。

  我在上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时,课题是《9的乘法口诀》,学生看到教室后面坐着那么多老师,当然比较紧张,个个非常严肃。

  我问学生:“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学生说:“喜欢。”

  我讲了一段小故事:“有一天,有几只小白兔到山坡上采蘑菇,它们采得可认真了,半天过去以后,它们采了很多大蘑菇,你们知道它们各采了多少朵吗?”学生顿时热情高涨。

  我告诉他们每只小白兔采了9朵蘑菇。

  学生们都“哇”的一声,觉得很惊讶。

  我说:“如果有两只小白兔,大家很容易能说出一共采了多少朵蘑菇。

  但是如果有9只小白兔,你们能一下子说出一共采了多少朵吗?”学生都说不能。

  “那同学们想知道如何能很快地算出来一共采了多少朵吗?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一段故事,很顺利的为新课作了铺垫,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情感体验,又增强学习的“内动力”。

  所以说数学课堂教学上情感的激发,要注意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情感色彩,要做到恰到好处。

  还应注意要依据教学对象乐于接受的原则,力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出发,把学生引入到“乐于学”的境界。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⑵创设情境,指定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善于争论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自己的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轻松的,而且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施新课程带来的感悟

  1.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教师要明确认识的重要观点:新课程实施并不是要摒弃以往传统优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

  2.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关系。

  什么是真正的“双基”?它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

  不能拿以往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学生,现在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有用的、必备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学会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3.正确处理课前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

  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4.正确处理课堂活动与完成教学任务的关系。

  活动应该是多形式的,不仅仅只有游戏才是活动,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也是活动;而且,活动应该为教学任务服务,为教学目标服务,不能干扰、延误教学目标的达到,这样的活动才是有效、有益的课堂活动。

  5.正确处理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当中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

  但我们要注意小组合作的时机。

  我想要说的是: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 给孩子一片空间, 让他自己向前走。

  6.正确处理成功与挫折的关系。

  在提倡获得成功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经受一些挫折与失败。

  成功与挫折都有两面性,学习是艰苦的劳动,探索、实验、尝试的道路不是笔直的,必然会经受挫折或失败。

  成功只有在失败的折射下才显得更加耀眼,在挫折的磨炼下才更有价值。

  三、践行新课改带来的困惑与思考

  1.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该怎样定位?教师到底什么时候是引导者,什么时候是参与者、合作者?

  我想:教师的角色并不能单一地定位为引导者、参与者或合作者。

  教师的角色在教学中是一个动态的角色。

  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不同的教学进程中、不同的教学时段里教师应扮演不同的角色。

  2.我们该怎样激励学生?学生到底需要怎样的激励?

  我想:赏识孩子是赏识孩子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孩子的缺点和弱点。

  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只表扬不批评,其结果只能与棍棒教育殊途同归。

  同样,激励要适时;激励要适度;激励要“真、善、美”。

  3.注重赏识,还要不要惩罚?弘扬个性,还要不要纪律?

  波西米亚有一句谚语: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

  必要的纪律,既保证了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保证了大家在一起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4.在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设问需进一步改进?

  5.“讲”就是“满堂灌”,就是“填鸭式”,就是 “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吗?

  新课程需要老师讲,教师必须重视“讲解”的艺术。

  要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真正把握“要不要讲”、“讲什么”和“怎么讲”这三个问题。

  最后,我想说:这条教改之路是无止境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一段长长的改革之路上,我们既需要勇敢地实践,更需要冷静地思考。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12-16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9篇01-13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8篇02-05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7篇02-06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8篇)03-29

走进新课程心得及感想01-02

走进新课程心得(精选24篇)01-17

创新课程心得体会06-21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04-15

新课程培训的心得体会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