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两聚一高心得体会文章

时间:2021-02-09 08:35:24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两聚一高心得体会文章

  省党员代表大会两聚一高心得体会【1】

两聚一高心得体会文章

  省委宣讲团成员走进江苏各系统,为党员干部宣讲省第十三次党员代表大会精神。

  省委宣讲团成员、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莉新为省发展改革委等7个综合经济部门的党员干部宣讲省党员代表大会精神。

  她指出,要把学习好、把握好、落实好党员代表大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把党员代表大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做“两聚一高”实践的积极推动者。

  黄莉新指出,李强同志所作报告,是今后一个时期江苏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全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江苏特点的好报告,是一个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凝心聚力的好报告。

  要准确把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刻理解“高水平”的根本要求、“全面”的价值取向和“五大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要准确把握聚力创新的工作导向, 深入分析支撑条件和现实需要,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要准确把握聚焦富民的发展取向,把激发重点群体增收活力作为有效途径、把重大富民支撑行动作为主要抓手、把解决好民生焦点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构建长效增长机制作为根本保障;要准确把握“七个着力”的重点任务,着力破解经济转型升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四个方面主要问题,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要准确把握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全面强化“四个服从”,使遵规守纪成为鲜明政治特质。

  希望省发改委等综合经济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员代表大会精神,围绕落实重点任务抓发展、促改革,争做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推动者,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同一天,在省直宣传文化系统学习会上,省委宣讲团成员、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王燕文为600多名省直宣传文化单位中层以上干部进行了省党员代表大会精神宣讲,对抓好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作出部署。

  王燕文说,省第十三次党员代表大会,是在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李强同志代表十二届省委所作的报告,是引领江苏未来五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宣传好、贯彻好省党员代表大会精神,首先要学习好、领会把握好江苏发展的成就经验和机遇挑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内涵,聚力创新、聚焦富民的奋斗指向,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以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

  做好省党员代表大会精神的宣传工作,要精心组织宣传报道,扎实抓好学习宣讲,切实加强研究阐释,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和文化活动。

  要着力推进省党员代表大会部署的贯彻落实,围绕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切实加强科学理论引领;围绕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围绕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

  要建设全面过硬的宣传文化干部队伍,政治坚强有定力,牢记责任勇担当,勤于学习善钻研,求真务实重实干,严守纪律讲规矩,梳理宣传文化干部的良好形象。

  省文化厅、省社科联、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省广电总台、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省演艺集团负责同志在报告会后作了交流发言。

  省委政法委当天举办“政法大讲堂”,省委宣讲团成员、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王立科就深入学习贯彻省党员代表大会精神,通过视频方式,向全省政法系统近8万干警进行了宣讲。

  王立科说,省党员代表大会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江苏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坚强保证。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把党员代表大会精神学习好、理解好、落实好,用实际行动回答好“忠诚于党、造福人民、引领创新”这三份答卷。

  落实好省党员代表大会精神,关键在干。

  要深入思考、主动回应省党员代表大会确定的重大命题。

  围绕服务大局,切实肩负起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使命,不断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隐患的能力水平,切实做好公共安全工作,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围绕聚力创新,通过不断推进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切实解决制约政法事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努力提升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围绕聚焦富民,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平安的新期待,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铁腕整治治安乱点和突出问题,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最为关切的治安问题以及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小案小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围绕增强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政法机关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持续深化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努力提升法治江苏建设质效;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不懈抓好思想政治建设,严格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营造全面从严治警浓厚氛围。

  省委宣讲团成员、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胡金波来到省委党校报告厅作省级机关专场宣讲报告。

  胡金波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聚力创新、聚焦富民、全面从严治党四个方面交流学习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员代表大会精神的心得体会。

  李强同志在省党员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对党委总揽全局、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作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作出了全面部署,各项措施讲得很深很透很到位,落实要求提得很严很实很具体,必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员代表大会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关键是要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更好地团结全省人民投身到“两聚一高”的实践中去。

  两聚一高心得体会范文【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坚持和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一系列重大经济理论创新和决策部署,体现了对经济大势的准确把握,为我们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战胜各种困难挑战,推动经济稳步前进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我们要认清大势、坚定信心,顺势而为、积极作为,努力推动江苏经济跃升到更高水平,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我省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基本思路,强调要着重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重点稳住经济运行、稳住物价水平、稳住市场预期、稳住社会大局,在产业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造修复传统动能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在推动深化改革、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等关键领域有新的进步;二是切实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明确目的、方向和路径,推动“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取得更大进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三是紧紧围绕“两聚一高”抓落实,按照省党员代表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谋划好明年工作,推动各项任务落细落小落地,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四是着力通过深化改革强动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金融体制和社保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下足功夫抓推进、抓落实。

  从我省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明年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要放在七个方面。

  着力培育创新型增长点,加快发展动力转换。

  我省投资总量已经很大,关键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上下功夫,明年要聚焦重点产业、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工业技改等领域,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爆发力和引领力的创新型增长点。

  要盯住手握独创技术、具有领先优势的企业,推动能够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创新型项目落户我省。

  要积极主动与大院大所对接,完善创新平台和配套条件,让人才活水源源不断地涌向江苏。

  培育创新型增长点,既要做大增量,也要优化存量,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品牌化方向,引导企业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着力突破制约产业高端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着力强化产业特色,振兴实体经济。

  江苏发展从实体经济起步、以实体经济见长,任何时候,这个立身之本都不能丢。

  各地要把自己的优势和潜力研究透,找准特色和方向,做出“锦绣文章”。

  培育特色产业,政府要有耐心和定力,加强针对性的政策扶持,提供精准服务,引导好企业发展预期;企业要牢牢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深耕主业,用坚守和专注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特优势。

  着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高铁的发展带来深刻的经济地理革命,要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高速铁路网,并以此为契机,对公铁水空场站多做整合、衔接和综合开发的文章。

  信息基础设施、环保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以及城乡水环境整治、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等,对提升城市功能、建设美丽乡村意义重大,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需要统筹协调、积极推进。

  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争取金融支持,创新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优势载体平台,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发展资源要素。

  在推动各类园区等传统载体平台转型创新的同时,还要打造各类博览会、交易会、展会等新的载体平台,形成叠加优势,成为投资环境的“放大器”、优质资源的“强磁场”。

  搭建新的载体平台,要造出声势、务求实效、突出重点、争取市场化运作。

  特色小镇、众创空间在集聚资源要素上有独特优势,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要力求特而强、功能叠加要力求聚而合、建设形态要力求精而美、制度供给要力求活而新。

  着力做好保障改善民生工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增加百姓收入,最大的潜力在创业,要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完善创业支持政策,使更多人通过创业致富。

  回应民生关切,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

  大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进城农民落得了户、扎得下根;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解决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

  低收入和困难群众是民生工作的突出短板,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把功夫用到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把精力放在创造可持续发展条件、激活内生动力上,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以最有力的行动和举措,在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上取信于民,切实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

  扎实推进“两减六治三提升”环保专项行动,按照集中发力、狠抓源头、精准治污、保护优先、从紧从严、创新引领的要求,打好治气、治水、治土三大攻坚战,加强长江生态保护和太湖治理,全面开展化工行业整治。

  加快推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确保一系列重要制度改革取得预期效果,构建激励与约束两端发力的体制机制,形成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

  着力防控各类风险,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各地要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及时化解消除风险点,做到预防在先、处置在前。

  对社会稳定的风险点,更多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以解决,结合社会治理创新健全群众诉求的表达机制、解决机制、反馈机制;对经济运行特别是金融的风险点,切实增强风险意识,保持高度警惕,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对安全生产的风险点,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全过程监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非法行为,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

  做好2017年经济工作,要落实好十项重点任务,分别是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不断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强化科技创新、进一步释放需求潜力、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新形势下做好经济工作,是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水平和工作作风的重大考验。

  把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定力、善创造、敢担当、重落实、守规矩。

  有定力,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善创造,就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努力探索新路;敢担当,就是要勇于承担责任,着力破解难题;重落实,就是要做到谋划实、推进实、成效实;守规矩,就是要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不打折扣。

  落实两聚一高心得体会【3】

  当前,我国经济面对增速下行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寻找和增强经济发展驱动力。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指出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这抓住了化解经济下行压力、推动转型升级的要害。

  那么,怎样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从根本上看,要靠全面深化改革。

  只有创新驱动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转变。

  改变过多依靠资源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加快形成新的内生增长动力,核心是使高素质人力资本得到充分利用、科技创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一些国家之所以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资源和外来技术过于依赖,经济发展长期建立在低水平规模扩张上,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内生动力不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国际背景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经济全球化推动下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世界产业分工和竞争格局深度调整。

  我国转型发展与这一时代潮流不期而遇,能否乘势而上、推动发展迈上更高台阶,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把发展动力及时切换到创新引擎上来。

  我国转型发展虽然面临巨大挑战,但已具备较好基础和独特优势。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复苏的特征将保持较长时间,美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结构调整期,期望通过创新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进而重塑国际竞争秩序。

  从国内看,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为动力转换提供了巨大潜力和空间,我们完全有条件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把经济下行、结构调整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

  从动力转换的科技创新基础看,我国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总体上看,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大国,研发投入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研发人数达到360万人年,位居世界第一;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数量居于世界前列;创新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以更大力度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努力破除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创新潜力,有效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只有准确把握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重点才能从跟跑到领跑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围绕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提升,确定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重点。

  围绕培育新增长点聚焦创新重点。

  目前,人类正处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特别是智能社会演进的重要关头,科技和产业正处在深刻变革中。

  新增长点也是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的新突破及其迅速转化成的新业态上。

  新一代移动互联网产业、服务机器人产业、个性化智能制造业、生物医疗及医药产业、数据产业、空间科技产业、高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将迅速成长为引领世界经济的新增长极。

  这些新产业的共同特点是,以创新为基础,知识人才密集,高端制造与现代服务业相融合,创新与创业一体化。

  在这些领域,我国科研基础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是太大,面临弯道超车、后来居上和迎头赶上的难得机遇。

  突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瓶颈。

  创新驱动发展的重点之一是推动现有支柱产业技术升级。

  应紧紧围绕破解传统产业升级存在的核心元器件和重大装备工艺主要依赖进口、制造业“缺芯少魂”等重大制约,加快突破基本工艺、技术装备、关键基础部件、基本材料等产业升级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特别是围绕能源、冶金、石化等主导产业,加快构建清洁生产、提质增效的技术支撑体系。

  依靠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及转化应用,带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壮大。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竞争力提升,突破种业、农业全产业链升级的技术制约,创新农业技术转化和服务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为生态文明建设、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使命是为协同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

  应坚持源头严防,为生产方式清洁化、绿色化提供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

  围绕大气、水污染治理等重大环境难题加大科技攻关力度,为实现蓝天净水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围绕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公共安全、教育等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部署,促进问题解决和民生改善。

  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努力形成更多领跑优势。

  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建立在持续增强的科技创新实力和能力基础上。

  一个国家创新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是从基础性研究到形成市场竞争力的效率,是与价值链有机联系、紧凑衔接的高效创新链。

  应瞄准世界科技革命前沿,加强对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的投入,努力在重大学科交叉、集成创新、跨界融合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力争实现从跟跑向并行乃至领跑转变。

  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应当看到,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必须以解决动力转换的关键问题为导向,着力突破以下瓶颈制约。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缺乏。

  我国科技人员总量虽居世界第一,但就业人口中研发人员比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人才结构与欧美等创新强国差距巨大。

  从全球顶尖科学家分布看,美国以52.9%的比例占有绝对优势,英、德随后占据近15%的份额,我国仅占4.7%。

  二是技术创新主体能力不强。

  企业尚未成为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和人才集聚主体,总体上还不能发挥动力转换主力军作用。

  三是创新成果转化不畅。

  以人才为本的技术、资本、企业有机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尚未形成,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携手转化的机制尚不健全。

  四是创新和产业化环境不优。

  宏观管理体制不顺,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管理方式尚未形成。

  科技管理中重物轻人的倾向没有根本改变,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撑依然不足。

  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核心是形成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

  要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动力转换和发展转型。

  建立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宏观管理体制。

  以提高创新治理能力为重点,改革科技宏观管理,使之与宏观经济管理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加快建立科技与经济结合、着重环境营造、有利力量集成、统筹高效的国家创新治理体系。

  适应经济发展动力转换要求,进一步强化国家创新体系的开放性,强化创新主体的联系和互动,强化产业、金融、贸易、科技等政策工具围绕创新驱动这一核心目标的协同,减少相互掣肘和彼此脱节,形成有机衔接的政策体系。

  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激发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创新活力。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在深化科技计划体系改革基础上,改革经费拨付方式,加快从竞争性项目支持为主向科研基地预算稳定支持为主转变,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顶尖科研机构。

  形成以国家重点科研基地为骨干、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探索性研究为生力军、竞争协同机制为纽带的科研开发体系。

  完善符合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交融支持、稳定投入与竞争支持互补、绩效挂钩的科技投入和政策体系。

  健全上下游通畅、产学研金结合的创新和转化体系。

  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等创新导向机制。

  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借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改机会,在职务成果所有权、支配权、收益权等方面加大对创新团队和个人的倾斜。

  把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企业改革的重点。

  把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激发内在创新动力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强化其研发投入主体、创新人才集聚主体、引领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三大功能,围绕商业模式、管理方法、品牌、营销创新,重构企业发展战略、组织、文化、人才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最大限度释放微观主体活力,形成中小企业灵活发展、大型企业优势突出的格局,提高上下游企业创新协作水平,形成产业转型升级合力,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着眼于区域转型升级建设一批协同创新共同体。

  着眼于区域发展转型升级,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

  比如,围绕高端制造业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先进制造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围绕低碳绿色发展,打造一批破解资源环境瓶颈、保障生态安全的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围绕下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超前培育一批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引领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

  通过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激发和释放区域科技创新潜力和能量,打破部门和单位界限,建立开放合作的科研开发体制,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

  打通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到创新企业、产业园区的成果转化通道,完善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拓宽人才、成果、资金顺畅流动的通道,促进科研与产业有机衔接、创新成果快速转化。

  【落实两聚一高心得体会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个重要的趋势性变化就是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提升和技术进步。

  当前,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减弱,必须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

  这就需要我们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重大意义,有效应对发展动力转换面临的挑战,多措并举突出创新驱动,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内在要求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表象上看是经济增长减速换挡,但从本质上说是发展动力的转换和重塑。

  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大规模投入驱动,而充足的要素供给是维系要素驱动发展模式的重要前提。

  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明显快于被抚养人口,农村还有庞大的富余劳动力,劳动力供大于求,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十分明显,而人口抚养比不断下降又使储蓄水平稳定提高,为高速增长创造了条件,由此也形成了低成本生产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与此同时,长期存在的商品供给不足和短缺,为迅速扩大生产能力提供了市场支撑;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相对较大,为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足够空间。

  随着生产要素供需形势的变化,依靠低成本生产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逐步减弱。

  近年来,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形势发生变化,劳动力成本特别是农民工实际工资大幅攀升。

  与此相应,人口老龄化加快,人口抚养比趋于提高,储蓄率开始向下调整,投资增长趋于放缓。

  同时,经过30多年的规模扩张,钢铁、水泥、建材、石化等传统制造业产能达到极限,出现严重过剩局面,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逐步强化。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迫切要求将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切换到创新驱动上来。

  这里所说的创新驱动是广义和综合的,核心就是提高生产效率,包括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和重塑,就要从追求高速增长转向追求高效增长,将提高效率和效益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常态是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效增长阶段跃升的过程,也是我国经济实现由大到强的过程。

  创新驱动发展面临挑战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推动信息技术升级换代,新能源、生物、纳米、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实现群体性突破,推动工业4.0、智能交通、分布式能源、网购、互联网金融、慕客、远程医疗、网上研发平台等新兴制造业态和服务模式广泛兴起,引发生产生活方式深刻变革,改变了国际分工形态和竞争格局。

  这在为我国加快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严峻挑战。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更加凸显。

  面对全球以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新态势,我国企业研发能力不足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大多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没有研发活动,即便是有研发活动的企业,研发投入和研发水平也偏低。

  高度依赖低端加工组装、缺乏技术创新和品牌的产业体系越来越不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如不加快研发能力提升和产业技术进步,部分现有技术路线和生产能力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趋于减弱。

  我国劳动力成本开始攀升,土地、矿产资源等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减弱。

  而世界上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利用相对更低的生产要素成本优势,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对我国低成本优势形成替代效应。

  这些情况表明,依靠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支撑经济发展已经越来越困难,必须更多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质量提升,使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

  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持续强化。

  我国煤炭、铁矿石、铝土矿等资源消费规模巨大,原油、铁矿石、铜精矿和铝土矿等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

  不少地方雾霾天气频繁出现,波及范围不断扩大,一些地方水体和土壤污染累积性负面效应显现。

  随着能源资源约束趋于强化,以及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模式。

  多措并举突出创新驱动

  近年来,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取得积极进展,科技投入大幅增长,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增强。

  2013年研发经费支出超过1万亿元,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2%;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0%,专利申请数量和增长速度明显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断提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壮大。

  这些都为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向创新驱动转换奠定了良好基础。

  我们要完成发展动力转换,就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积极营造创新生态、培植创新土壤、释放创新活力,使创新深度融合于经济发展之中,从而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根本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有利于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创新潜能充分释放的体制环境。

  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矫正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扭曲,增强企业创新发展动力。

  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依法打击侵权行为,切实保护发明创造。

  以增量带动存量改革,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组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取得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推动科研院所分类改革。

  推进市场导向的科技创新。

  创新需要市场充分竞争,需要千千万万市场主体在试错中找到方向,这就要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

  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按市场导向优化配置,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完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机制,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促使企业加快摆脱对能源资源消耗较多的加工制造环节的过度依赖,更多地依靠研发、设计、市场开发、品牌建设和无形资产投资,满足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推进传统制造向以研发为基础的新型制造转型。

  把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

  创新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要把发展新兴产业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着力突破研发、设计、标准、品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力求掌握核心技术,增加高附加值环节的比重,提高产品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含量。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传统重化工业现代化改造,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知识、技能密集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由组装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为主转变。

  强化科技创新的人才基础。

  创新的根本在人才。

  引进国外高质量人才和智力。

  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成长机制,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把发现、培养和用好人才放在优先位置,完善人才评价、流动和配置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浓厚氛围,使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和潜能竞相迸发。

  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营造有利于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政策制度环境,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强化激励创新机制。

  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扩大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实施范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职务发明法律制度,使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

  落实和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扶持等普惠性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创

【两聚一高心得体会文章】相关文章:

两篇探讨学习方法的文章11-08

阳朔聚龙潭景区导游词01-23

和谐的统一高考满分作文12-21

聚精会神议报告凝心聚力谋发展06-28

乡镇访惠聚驻村工作简报01-09

地区访惠聚活动工作简报06-06

青力冬奥聚力青春征文5篇03-18

地区访惠聚活动工作简报10-05

青力冬奥聚力青春主题征文3篇12-28

聚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