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温病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1-02-08 18:16:13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温病学心得体会三篇

  篇一:温病心得体会

温病学心得体会三篇

  认识温病是从大一接触《中国医学史》这门课开始的,那时候听老师讲温病四大家的故事,津津有味。事实上,温病作为四大经典的基本课程之一,无论在中国医学史上还是在临床作用上都有着无可磨灭的作用。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记性外感热病。温病是在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

  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借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

  温病有一系列相对独特的治疗方法,依据温病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的要求,清热存阴为温病的基本治疗原则。详细说来,具体治法有:解表法,具有疏泄腠理、驱邪外出的作用,适用于温病初起,病邪在卫。解表法有多种,其中辛凉解表,适用于风温初起,邪袭肺卫之证;宣表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热之邪郁表之证;疏表润燥,适用于秋燥初起,燥热伤肺之证。

  清气法,具有清泄气分邪热的作用,适用于温邪燔灼气分。其中轻清宣气,适用于温邪初入气分,气机不畅,热郁胸膈,热势不甚之证;辛寒清气,适用于阳明热盛之证;清热泄火,适用于气分蕴热不透,郁久化火之证。化湿法,具有宣通气机、和中利水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其中宣气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阻中焦,气机不畅,湿热又郁遏于肌表之证;燥湿清热,适用于中焦湿热互结之证;分利湿邪,适用于湿热郁阻下焦之证。通下法,具有通腑泄热、荡积通瘀的作用,适用于热结胃肠、湿热结滞及血蓄下焦等证。其中通腑泄热,适用于热传阳明,燥屎结于肠腑的腑实证;导滞通便,适用于湿热积滞,胶结于胃肠之证;通瘀破结,适用于胃肠或下焦蓄血之证。开窍法,具有促使神志清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心包或痰浊蒙闭心包。

  熄风法,具有平肝熄风、镇痉的作用,适用于温热内燔,肝风动越。清营凉血法,具有清营泄热、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于营血。滋阴法,具有生津养液、滋补真阴的作用,适用于温病中后期阴液耗伤。

  虽然温病学的辨证治疗目前并不能对所有热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但是却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等。

  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之下,是否也着力结合了脏腑辨证?如对于温热病邪热入特定部位进行辨治,分别取用辛寒清热、苦寒泻热、甘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针对性地作用于热在肺经、胸膈、少阳、阳明、肠腑、心包、三焦、膀胱、清窍、胆经、血室、少阴、膜原、阴分等特定部位,选择性地达到辩证用药的一线贯穿。此法有别于传统的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的。

  广东地处岭南,由于其湿热的水土和人文饮食习俗,是为温病发病的高发地区。而自西医的角度而言,尤其是那些不明原因的湿热证病症,现代医学没什么特效疗法,疗效往往不佳。往往是用上了最新最贵最高级的抗菌素,可是体温就是降不下来。发热不单单只是体温升高那么简单,高烧不退会损害人体的机能和器官,因为发热而变成傻子的案例早已屡见不鲜。相反地,中医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运用温病的理论治疗确实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篇二:温病学心得

  刚刚接触的时候,张仲景的《伤寒论》最为有名。学了温病学之后,才更加系统的认识了温病。

  《伤寒论》并非只有伤寒,广义上也论述了温病,只是那时还是比较笼统,没有明确提出温病的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终是沉淀在明清时期,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吴又可著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叶天士著有《温热论》,薛生白著有《湿热病篇》,吴鞠通著有《温病条辨》,王孟英著有《温热经纬》,其中后四位又被称为温病四大家。他们都是秉承了前人的经验,参以心得,总结新的成果,温病学在伤寒体系中孕育发展、升华,最终自立体系。

  何为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自是外感,当与四时“六淫”相关,而常见的温邪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热,温毒,戾气等。依据温病的病机演变,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了卫气营血辩证理论 ,阐明了病位深浅、病情轻重、病理变化以及传变规律。“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卫分证常以辛凉解表,如桑菊饮、银翘散;气分证可清热生津,代表方有小青龙汤;营分证温邪深入营血,需清营透热如清营汤。血分证易耗血动血,用犀角地黄丸凉血散瘀等。临床辨证病多为兼杂,当以临证加减。另外卫气营血四证有深浅之别,就是叶天士所提到的“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有顺传和逆传之分,所以症候的相互传变也反映了预后的发展。而三焦辨证是吴鞠通倡导,“凡病温者,始在上焦,在手太阴。”“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三焦辨证与脏腑辨证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但前者更是能的说明疾病的发展与预后。

  温病学派认为温病的发病机理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转心包”,“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在温病的诊断上,系统地提出了辨舌验齿、辨斑疹和白?的诊断方法,验齿犹是温病诊法中的独特。

  温病本属外感,邪正相争,所以治疗法则关键在于祛邪和扶正。“温邪则热变最速”,温热之邪传变速度快,来势凶猛,易传心包,痰蒙清窍,发生危重急症。所以治法中急救也很重要,开窍息风,固脱救逆。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和至宝丹就是经典中的经典。

  篇三:温病学心得

  大一学习《中国医学史》时,就了解到了《温病条辨》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而《温病条辨》促使了温病学的形成。在那时候,就期待着学习者一经典课程。在本学期,终于有机会可以让我有规律的,系统的全面的学习温病学这一经典课程。

  我们学习的《温病学》教材分为:总论、各论、附篇三部分。总论部分是认识和处理温病的理论基础;各论部分是阐述四时温病的概念源流、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治疗原则及各类温病的主要证治和临床运用指导,为总论内容的具体应用。总论和各论互相交织,共同构成温病学说的完整体系;附篇名著选为明清温病学家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温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的选读,对深入了解温病学理论有重要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通过大半个学期对温病学的学习,我学习到了温病学的基本概念,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温病的辨证,温病的常用诊法,以及温病学的治疗和预防。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也就是认识和防治温病的学说。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温病学的研究对象 是外感疾病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疾病。温病有致病因素的特异性,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等特点。温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是四时“六淫”为患。温病的辨证是温病特色,有“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依据温病病机的演变规律,病程发展的阶段特点,结

  合《内径》及历代医家有关卫气营血的论述和叶天士的实践体会,将卫气营血理论引申发挥,形成了卫气营血辨证学说。三焦辨证是一三焦为纲,禀明为目,将温邪作用于三焦所属脏腑导致功能失调,以及市值损害所产生的复杂纷繁的临床症状,归纳为证候类型,从而确定病变部位及其深浅层次,确定病变类型及证候性质,为确定治疗原则提供依据。温病学的常用诊法有辨舌,验齿,察咽喉,而辨焙斑疹等,更是温病大家叶天士首创。温病的治疗和预防更具特色。以祛除病邪,扶助正气,调理阴阳促使患者恢复健康。

  在去年上半年,没学习温病之前,一同学扁桃体发炎,发热,咳嗽,恶风寒,口渴。在医院打了好几天的点滴还没一点好转,一直低烧。医务室的老师建议去附一住院。在前一年也是那同一时期,就因为扁桃体发炎,发热咳嗽住院一星期此好。后来,我们咨询了老师,老师教我们用了银翘散加减。我们在老师的指点下给那位同学喝了药,结果当天晚上那位同学就退烧了,三服药就彻底好了,今年就没有在发病。在学习了温病学之后,我们知道,那是属于春温的邪袭肺卫证,因邪气袭卫,导致卫阳被阻,肺气失宣。治宜辛凉解表,宣泄肺热。而银翘散,而出自《温病条辨》的银翘散就举有此功效,成功的用卫气营血辨证辨的证型,找到治法和方药。

  在学习温病学之后,我们可以很轻松的解决生活中一些流行的直接威胁着人类将抗的问题。我们现在学习好了温病学,在将来的行医道路就多了一件治病救人的很厉害的武器。

【温病学心得体会三篇】相关文章:

高等医学神经病学改革02-22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影像学表现及其流行病学研究分析01-21

流行病学开题报告范文范文11-24

提高神经病学教学质量的体会07-13

神经病学教学临床医学论文03-09

神经病学教学临床医学的论文03-23

血吸虫病的免疫学检验方法03-08

冷凝风机电机温升测试03-30

第十二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会议通知11-19

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