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稿

电视新闻稿件

时间:2022-10-05 06:57:13 新闻稿 我要投稿

电视新闻稿件范文

  电视新闻稿件范文【1】

电视新闻稿件范文

  我国长江流域出现日全食天文奇观

  (导语)今天上午,长近1万公里、宽约250公里的“日全食带”跨越亚洲大陆,我国很多地区的人们目睹了这一壮观的日全食天象,人们生产生活秩序如常。

  (解说)“日全食带”早上7点58分起始于印度,进入我国境内后,经过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地40多个城市,中午11点多钟进入太平洋。

  所谓“日全食”是指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球挡住全部太阳光球所致,是一种常见的自然天象。

  整个过程包括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时期。

  (解说)在西藏、四川、安徽、重庆、浙江等地,中央电视台联合14家地方电视台,从地面到空中对日全食进行了直播报道,让观众在第一时间见证了这难得一见的天象。

  (现场)记者:……

  (解说)在我国,人们对日食的观测已有4000多年历史,根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预报,这次日食是自1814年到2309年近500年间,在我国境内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世界历史上覆盖人口最多的一次日全食,我国长江流域的42个城市都可以直接观测到这次天文奇观。

  (同期声)群众:……

  (解说)天津、广州、海南、山东、辽宁等地区尽管不在日全食带,但人们还是看到了日偏食的美妙景色。

  专家介绍,因为天气原因此次无法看到日食的地区,实际上也能感觉气温下降、光线转暗等微妙变化,这其实也是日食的奇妙经历。

  分析:

  1、这篇消息开头的解说词介绍日食的时间、地点、事件及影响,属于直接式导语。

  2、第二段解说词介绍日食的过程、引用背景材料介绍日食的原理,与模拟动画、录像资料、各地不同日食的录像相呼应;

  3、第三段是记者在飞机上的报道,声音与机上能看到的壮丽景色、飞机现场音响是同步的,视听结合,使人印象深刻;

  4、最后解说词介绍天津、广州、海南、山东、辽宁等地区人们的观看日食情况,也是对应画面内容。

  电视新闻稿实例【2】

  人们也许记得:过去我们曾害怕市场经济发展,也曾苦于市场经济不能发展。

  因为怕,不敢发展,商品就自然少了;商品少,经济发展因此缓慢,生活也就必然要苦。

  苦和怕的循环,是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小生产方式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必然产物。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苦?为什么要怕?为什么不能从苦和怕的恶性循环中冲杀出来?首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有没有思想的解放和解放的勇气!怕市场经济,说穿,无非是怕所谓“资本主义”!其实,市场经济是没有国界的,既不姓“资”,也不姓“社”。

  它在自身发展中开拓世界,也在世界竞争中选择强者。

  资本主义之所以是资本主义,不是因为有了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也不是因为没有市场经济。

  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是社会基本制度问题。

  一个曾经在历史上走在世界前列的民族,怕市场经济,难道就不怕落后?不怕挨打?不怕被开除“球籍”? 这不能不使人沉思。

  这不能不使人奋起。

  历史在哪里沉思,道路就从哪里开拓。

  邓小平同志庄严宣告:“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东方的宣言,中华民族面对世界与未来的一个伟大宣言。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航船,终于扬起风帆,驶出那个停泊已久的港口,又以一往无前的雄姿出现了!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牢牢地把握着舵轮,在社会的海图上,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划出一条富有特色的航道——中国之路。

  行进在这条航道上,我们是新世纪的开拓者!开拓,要有旗帜。

  我们的旗帜,就是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政策。

  这面旗帜,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一条从起点到目标的时代航线! 伟大的宣言必然产生伟大的行动。

  伟大的行动必然开拓伟大的事业。

  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第一步,用10年左右时间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国,创造过古代辉煌。

  万里长城,就是中华民族镌刻在大地上永不磨灭的形象。

  中国,也必定再度辉煌。

  东方宣言,从此揭开一个彪炳于世界文明史册的伟大事业的新的序幕! 这是共和国的第30个冬天。

  “三十而立”,预示着共和国的又一个春天,正挟着漫天风雪,从地平线上朝着自己的人民走来。

  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里,共和国的最高层会议和最基层会议都在进行着同一个内容——改革。

  在同一内容的不同会议上,共和国的最高领导者和普通劳动者都在关注着同一个问题——未来。

  面对关于国运兴衰的抉择,党心和民心又交汇一起。

  一场伟大变革的序幕就这样被拉开了!人们从这里隐隐听到的,是那滚动的春雷和澎湃的潮声。

  这一方土,是令人瞩目的。

  这一方人,也是永驻史册的。

  这里,是第一位农民出身的皇帝的故乡。

  这里,又是第一个发起联产承包的地方。

  历史性的两个“第一”,从这块过去贫瘠的土地上先后生长出来,延伸着一个历史追求,一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和力量! 来到这里,虽然悲怆的岁月已经远去,但从那一曲曲凤阳花鼓声里,你仍然会感受到那撼人肺腑的历史回声!用不着再去叙述那悲壮的一幕了!中国的农民无疑是现实而勇敢的。

  他们知道,人有嘴,有嘴就要吃。

  吃饭的问题,从来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这个问题,过去曾经把他们同革命联系起来,举起了“打倒土豪”的旗帜,现在又把他们同改革联系起来,点燃了“联产承包”的星火。

  这,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历史巧合吗? 当然,他们当时不会知进,这样“冒”,这样“闯”,就是改革!但是,他们终归看到了:“冒”和“闯”的结果,是满囤的粮食,好大的丰收。

  革命,要有一个农村的大变动;改革,也同样要有一个农村的大变动。

  突破,首先从农村开始。

  这就是结论。

  1980年9月,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纪要》指出:凡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

  这是中国改革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纪要》的措词是审慎的,但随之而来的行动却是大胆的。

  联产承包这一农村经济改革形式,终于被历史肯定下来。

  中国大地上的股股热流,便从此汇合成不可遏止的改革大潮。

  1980年3月,实行联产承包的生产队仅占全国总数的28%;同年10月上升到83%;到1981年增至92%。

  时间只1年,而1年,只是历史的一瞬。

  就在这一瞬之间,五色土被激活了!古老的中国农村,开始彻底地变了!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

  5000多公里长度,百万年历史,这就是黄河的时空。

  在这个时空里,有一个叫府谷的地方。

  这里以贫穷闻名,也以多英雄豪杰著称于世。

  传说,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检登基,紫禁城的上空突然滚过一道惊雷。

  这惊雷便来自府谷。

  揭杆于府谷的李自成大起义,如同烽烟不绝的历史舞台上的历次农民大起义一样,那泪的奋争,血的拼搏,追求的是永驻民族心中生生不灭的梦,一个争生存、求温饱的梦……然而,350年过去了——从明朝到清代,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府谷几多沧桑变化,仍未挣脱贫困的阴影。

  当联产承包的潮汛循着黄河而上,府谷的门再一次敞开了,府谷的人又一次醒悟了,府谷这块贫瘠的土地便开始生长出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前石畔确确实实变了。

  前村长说:“现在我们有固定资产2100万元,18个企业,总产值750多万元,人均产值15000元,人均收入已达3100元”。

  那支悲怆的歌,终于被滚过田野的那一声春雷淹没了!新的时代旋律,开始回荡在古老的黄土高坡。

  是啊!“只有政策好了,国家才好;国家好了,百姓才好”。

  从这里,我们听到的是心的搏动,感到的是创造奇迹的力量!位于燕山脚下的遵化县,多山少地。

  贫瘠的水土造就了这一方人敢为人先的气魄,也造就了这一方人改天换地的智慧和毅力。

  然而,土地只有挣脱“一大二公”的束缚才会生长出丰收的希望;艰苦奋斗也只有同改革开放的政策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迸发出劳动创造世界的光辉! 过去,这里没有水;现在有了,是自来水。

  过去,这里没有工业;现在有了,是乡镇企业。

  过去,这里有山,是光秃秃的。

  现在还有山,却是郁郁葱葱的。

  一片果林,透出一片迷人的花香。

  人们还依稀记得,在一个时期,一张即使简约到不标县名的中国地图,也总有一个红点标定着大寨——当年那个农业样板村落的位置。

  或许是因为沉积的历史太沉重了吧。

  从小岗刮起的改革之风,直到1982年才刮进这个红火过一个时期的偏僻山村。

  拂去岁月的烟尘,大寨变了,大寨的人也随着改革整个地变了。

  他们,正在追逐着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时代潮流。

  风风雨雨。

  虎头山下的这棵百年老柳,是大寨沧桑变化的历史见证。

  过去,大寨人战天斗地,治沟治坡,几十年没有挖掉穷根;而今天,他们也同全国一样,在开始高扬起奔向富裕和文明的时代风采。

  花了几十年,懂得一个真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值得!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劳动与土地的结合,是财富涌流的第一源泉。

  联产承包,即使农民获得经营自主权,又没有让土地私有化,在劳动土地的结合上,解决了一个大的体制问题。

  所以,财富之源也就被不断开拓出来。

  面对群众的创举和带来大发展的事实,党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思考: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人民公社的生产关系大大超越了牛耕人锄的生产力水平。

  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水平是一种束缚,超越生产力水平又何尝不也是一种束缚呢?变革人民公社体制是必然的! 当年,我们以无比热切的心情选择了人民公社。

  今天,我们又勇敢地把那超越真理的一步退了回来。

  因为除了真理,我们别无选择。

  朴素的语言,述说的是一个历史的结论:只要我们选择真理,真理的阳光就一定会无私地照亮我们生活的田园。

  1981年,全国有800万农户盖起新房,建筑面积达6亿平方米。

  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4亿吨,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

  长生茅屋的田野,长出了林立的楼群;靠母鸡下蛋换回油盐的双手,也扛回了一件件洋里洋气的东西。

  变化,仿佛在一夜之间!面对这瞬间的变化,昔日那布满菜色的脸,而今怎能不容光焕发?昔日那干涸的心,而今又怎能不春潮激荡,涌起对明天更加美好的憧憬? 改革5年,实现温饱。

  这在今天听起来是如此寻常。

  但只要我们把它放在人类命运的历史天平上,我们就会感到它那海一样的丰富和山一样的重量! ——让我们的思绪上溯岁月之河。

  周口店的石斧告诉你:自从土地上生存着人类,饥饿就几乎像影子一样伴随着岁月跋涉的脚步。

  ——让我们用双手去翻开尚未尘封的历史册页。

  饱经沧桑的长者会告诉你:当年,司徒雷登断定,没有哪一个中国政府能够填饱这个饥饿民族的肚子,这个预言曾经用浓墨记载在美国政府的白皮书上。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此时此刻的另一世界。

  联合国的报告还会告诉你:粮食短缺的阴影笼罩着全球5亿人口,每天有55000多人因营养不良而死亡…… “但求温饱,这是几千年来人类用血与泪写下的夙愿”。

  “但求温饱”,这也是几千年来农民用火与剑追求的目标。

  但几千年的追求,却仿佛是一个破碎的梦。

  而今天,经过一场大改革的风雨,这场梦终于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实现了! 这是一次神话般的跨越!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世界为之惊叹!共和国为之激动!多少农民又为之流下了欢喜欲狂的热泪!中国有用节日表达心愿的传统。

  而这一年的春节,又似乎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河南宜阳一位中年妇女,拿着一个红纸包,步行50多里,找到县委,说要给党拜个丰收年。

  ——预东黄泛区的一位老农,用老茧重叠的手点上香案,眼噙热泪,遥望北京,真诚地祝愿:“共产党,万年长。” ——川西高原的农家摆上丰收喜酒。

  托人捎信,要和小平好好喝上一壶。

  8亿农民最虔诚的祝愿,最憨厚的情意,最淳朴的希望,都一起凝聚在这古老的礼仪上。

  马克思曾经指出,商品经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是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舞台上,把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帷幕拉开了。

  一幕又一幕充满勃勃生机的商品生产的活剧,就从这里导演出来。

  商品经济把农民推向市场,市场又不断刺激着农民增加商品数量的欲望和投入商品生产的热情。

  一大批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专业户”,如雨后春笋,顶开板结的土地“咔咔”拔节。

  商品经济促进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要求生产的专业化,也要求生产的社会化。

  而它们一旦被改革催生出来,就随即踩着改革的脚印,步入每一处山寨,跨进每一家门槛,改变着人,改变着村庄,也改革着那个延续得很久很久的“男耕女织”的时代。

  绽开花蕾的农村商品经济之树,呼唤着科学技术——那个催动春华向秋实转化的使者!一项改革政策,就像一阵春风,催的是一朵又一朵时代的花蕾。

  耕耘在五色土上的数百万科技人员,也就像蜜蜂传授花粉那样,把致富的希望播撒在时代的沃土上。

  绿色田野的希望,在科学技术的投入上。

  这是一个事实,农民承认了;这也是一个真理,农民接受了。

  农民耕作观念的变化,预示着小农经济在中国的消失,现代农业在中国的崛起。

  6年来,国家已组织20万科技大军对664个县进行科技扶贫。

  90%以上的贫困农民已经解决温饱问题。

  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趋势,孕育着农业发展的科技化趋势。

  虽然,科技的投入起步较晚,但只要把潜力挖掘出来,在本世纪末农业产量再实现一个翻番是大有希望的。

  毫无疑问,科技的投入越多,劳力的投入必然越少。

  这一“多”一“少”,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迫使农民同土地的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土地是农民的生存空间。

  改革把农民与土地紧紧扭在一起,似乎相对缩小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但改革的不断深化,又使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无限扩大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这就是历史前进的辩证法。

  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因为国家的工业化需要农村提供剩余劳动力。

  但对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的道路,决不能以牺牲农村去换取城市繁荣,重走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过的那条带来社会振荡的历史老路。

  怎么办?农村的改革又面临一次新的抉择。

  1984年,党中央作出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依托农村发展乡镇企业的战略性决策。

  离土不离乡——中央的决策是深谙中国国情的。

  结果,犹如春笋拔节,仿佛在一夜之间,乡镇企业的幼芽拱出温润的五色土地。

  毫无疑问,农村的改革和建设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要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坚持依靠科技和教育兴农;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而要这样,关键的一环是要深化农村改革。

  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一项基本制度不断完善和长期稳定下来。

  未来,已经孕育在今天的现实之中。

  不是吗?短短几年,在联产承包的推动下,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前后出现的农业经济商品化、科技化和工业化趋势,开始绘织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前景: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的雏形,正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母腹中躁动。

  现在,可以告慰于先人的是:延续数千年的中国农民形象,终于在这一代开始改变含义,改变模样,也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习惯看法。

  在这些时而下田,时而进厂,时而出现在游乐场的农民身上,正高扬起中国农村的未来和希望。

  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也享受到了原是城市人的专利——文化夜生活。

  从这里人们感觉到的,难道不正是城乡差别的逐步消失,和农民的生存空间与生活方式的历史变化? 城市化的程度,也是人类文明的程度。

  农民从这里走向城市,也从这里走向世界。

  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他们是这样自信,这样豪迈,这样挺拔! 站在世界的领奖台上,他们心中装的是东方的一片热土,眼里看的是历史的奔涌潮头!这就是中国农民的现代风姿!这样的风姿又何尝不可以倾倒世界?几乎与中国历史一样古老的中国农业,在改革中涅,在改革中新生,在改革中聚起一股又一股对生活乃至对整个社会的推动力量。

  农村在向城市进逼。

  农村在向城市挑战! 城市沸腾了!经过改革洗礼的农民,走出土地,开始用那布满茧花的大手拍打厚重的城墙。

  滚过田野上空的春雷,又在撞击都市的大门,期待着城市改革的回应,那一曲震撼人心的绝响!

【电视新闻稿件】相关文章:

电视新闻稿件模板10-05

电视新闻稿件格式10-06

电视新闻稿件怎么写10-06

总结稿件10-05

防火灾稿件01-02

修旧利废报道稿件09-15

礼仪知识稿件10-26

稿件征集启事12-03

运动会稿件01-31

体育广播稿件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