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前教育新政策研究论文

  我国学前教育新政策研究论文【1】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十条”)出台背景的基础上,评析了学前教育新政策的有效性、公益性、公平性和充分性,提出了完善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建议:防止出现盲目追求普及的数量指标,忽视幼儿园办园质量的现象;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在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的同时扩大培训覆盖面。

  【关键词】 学前教育;新政策;背景;评析;完善建议

  一、学前教育新政策出台的背景

  在我国,学前教育既不属于义务教育,也不属于学历教育,长期被边缘化。

  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条件无法得到保障,学前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格局中最薄弱的环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1、学前教育普及率低

  我国目前有1.3亿6岁以下的学前儿童。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2009年我国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 2657.81万人,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仅50.86%,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也没有完成《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到2010年实现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55%”的目标。

  2、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幼儿园13.82万所,其中民办幼儿园8.9万所。

  [1]公办幼儿园总体数量偏低,民办幼儿园两级分化严重,高端园所收费昂贵并且大多集中在城市,低端园所规模小,办园水平和保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导致“农村差、城市贵,人民群众意见大”。

  3、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划拨不合理

  在我国,学前教育经费完全来自地方财政,仅占总体教育经费的1.3%,[2]而且主要用于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和机关办的幼儿园,农村及城镇普通幼儿园长期享受不到政府的经费资助。

  二、学前教育新政策评析

  在十二五期间,政府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

  这一政策由国务院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布,是介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这一总政策和各地方为贯彻“纲要”和“国十条”精神所制定的方面政策之间,属于公共政策系统当中的基本政策,是各地方依据自身情况制定学前教育政策的根本依据。

  具有以下特点:

  1、有效性

  “国十条”旨在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入园难”问题,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3]自颁布以来已初见成效。

  首先,2011年7月公布的《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显示:2010年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2976.67万人,比上年增加318.86万人。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56.6%,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

  按照这一速度,可以轻松达到《规划纲要》中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其次,2008年、2009年全国新增幼儿园分别为0.46万所和0.45万所[1],而2010年全国新增幼儿园1.22万所,增速提高了近3倍。

  2、公益性

  明确政府责任,将学前教育纳入社会公共服务系统,强调“学前教育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

  [3]2010年中央财政为学前教育安排经费30亿。

  国家已投入5亿启动了农村学前教育推进项目,在中西部61个县建设乡村幼儿园。

  并且明确提出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

  政府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租金、以奖代补等方式,购买民办幼儿园对低收入人群的公共服务,来降低这些幼儿园的办园成本,实现学前教育的社会公共福利性。

  3、公平性

  促进公平已经成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在“国十条”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促进均衡发展,保障每一位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

  例如:提出“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城镇幼儿园建设要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地方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门资金,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人口分散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3]等等。

  第二、财政全覆盖。

  在“国十条”中,除了从总体上要求各级政府加大投入,还特别指出 “各地根据实际研究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和学前双语教育”、“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重点支持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学前教育。”

  4、充分性

  “国十条”内容涵盖学前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对教育资源、教育投入、园所管理、教师培训、教师待遇、保教方法等均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另外,通过各级政府的统筹协调,健全由教育部门主管、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公安、卫生、民政等十余个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构建齐抓共管的合力优势,为各项政策的实施保驾护航。

  由此可以看出“国十条”中关于学前教育的各种政策措施是比较到位的。

  如果这些政策措施能够如期落地,应该能有效缓解“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完善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建议

  在贯彻落实学前教育新政策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防止出现盲目追求普及的数量指标,忽视幼儿园办园质量的现象

  “有园入”保证教育起点公平;“入好园”则要求各类幼儿园教育质量达标,是实现“入园”的根本目的。

  [4]因此,要制定配套、完善的幼儿园办园质量标准,从设施硬件和师资软件两方面对教育质量予以保证。

  2、 在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时,一定要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

  政府应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框架中考虑和确定学前教育发展的优先目标。

  [5]使得教育经费的投放,能够惠及每个家庭和幼儿,避免公共财政经费只向少数公办幼儿园倾斜的模式。

  要大力发展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幼儿园。

  [6]切忌建豪华的、高标准的幼儿园,人为加大幼儿园园际差距,尤其是要着眼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

  3、在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的同时,扩大培训覆盖面

  以“国培计划”为例,其培训对象多为各地名优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有“干部培训”倾向。

  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政府应该调整培训对象,将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作为主要培训对象,使之与农村学前教育推进项目配套。

  各省也应在财政预算留出专项培训经费,因地制宜,制定切实有效的培训方案,在加强对将当地农村幼儿教师、中小学转岗教师和骨干教师进行系统培训的同时,兼顾民办幼儿园教师,使得教师素质能够整体得到提高,不仅做到“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9-2010).

  [2] 罗崇敏.关于发展中国学前教育的战略构想[EB/OL],2010-03-02.

  [3]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Z].国发[2010]41号,2010-11-21.

  [4] 范明丽,庞丽娟.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挑战与改革方向[J].学前教育研究,2013(6).

  [5] 刘焱.对我国学前教育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兼谈我国学前教育未来发展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9(8).

  [6] 切实贯彻落实“国十条”加快学前教育发展[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11(5)

  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政策的调整论文【2】

  【摘要】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学前教育必须依赖学前教育财政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学前教育的正外部性和学前教育产业化的缺陷,使政府干预学前教育具有了合理性和必要性。

  以此为逻辑起点,论述并提出了当前我国调整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政策的总体思路与具体建议。

  【关键词】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政策;调整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十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出现了普及趋势。

  但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

  2010年11月《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指出: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多种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等等。

  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资源配置角度来看,归根结底是一个公共资源的配置问题,发展学前教育尤其要依赖于学前教育财政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自1980年代中期起,我国开始了以“放权让利”为基调的财政体制改革,许多企事业单位受经济利益驱使,将幼儿园随意推向社会,“关、停、并、转、卖”,致使公办园的数量大幅下降,民办园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

  与公办园少相对应的是民办园贵的问题。

  许多民办园学费甚至高过大学,令人瞠目结舌。

  此外,“黑户园”乱的问题也很严重,在城市周边地区和偏远农村,普遍存在的无办学许可证的“黑户园”条件简陋、经费短缺、师资匮乏。

  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数据,2008年全国在园儿童数约为2475万人,不到全国3至6岁儿童总数的50%,其中没有享受到公共学前教育的主要是农村和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儿童。

  那么,政府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如何调整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政策,正是本文将要探究的问题。

  一、政府干预学前教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一)学前教育的正外部性

  学前教育具有正外部性是政府对其进行财政投入的首要原因。

  学前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正外部效益。

  当某一实体(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活动以市场机制之外的某种方式直接影响到他人的福利时,这种影响就被称为外部性。

  [1]70外部性有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之分。

  正外部性指某一实体的经济行为附带地使其他实体受益,而其成本并未反映到市场价格中。

  政府要对学前教育进行财政投入是因为学前教育的受益者除了儿童及其家庭外,国家及整个社会都是主要的受益者。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都表明,学前教育对促进儿童个人能力的发展、解放妇女劳动力、缩小贫富差距、减少贫困人口、营造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公平等诸多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教授James Heckman在《促进人力资本的政策》一文中指出,在幼儿时期对一个人投资1美金,将比在幼儿时期之后投入同样的金额受益更大。

  [2]而高瞻-佩里早期教育方案研究表明:当儿童40岁时,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回报率为1∶4.17,而对社会的回报率则为1∶12.9。

  其中,社会回报中的88%源于犯罪率的减少,4%源于教育开支的减少,7%源于收入税的增加,1%来自社会福利开支的减少。

  (二)学前教育产业化的缺陷

  我国学前教育当前出现了产业化倾向,即使是公办幼儿园也呈现出市场化管理的趋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