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幼师合唱教学问题

时间:2021-02-17 10:47:46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幼师合唱教学问题

  幼师合唱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演唱技能、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的多种意识和品质,包括合作、尊重、平等、分享、自信、责任等,这就要求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要有阶段性和可操作性。

幼师合唱教学问题

  幼师合唱教学问题【1】

  摘 要: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是指从教学目标的操作性、教材内容的审美性、教学环节的层次性、教学手段的便利性及教学方法的趣味性、教学技巧的艺术性、教学效果的有效及教学评价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展开多声部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在音乐认知、音乐技能、音乐审美和情感的协调配合上获得发展和提高,有效达成音乐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

  本文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就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幼师;合唱教学;有效性

  一、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注意其可操作性

  幼师合唱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演唱技能、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的多种意识和品质,包括合作、尊重、平等、分享、自信、责任等,这就要求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要有阶段性和可操作性。

  幼师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尚未接受过严格系统的训练,对多声部音乐还很陌生,所以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建立多声部概念,培养多声部听觉。

  二、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注意其审美性

  在合唱教学中,面对琳琅满目的合唱教材,面对浩如烟海的合唱作品,指挥教师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将直接影响着所教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合格的合唱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更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高雅的艺术品位。

  教师除了将教材中的经典合唱歌曲作为基础训练的曲目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专业特点、接受能力等,在教材之外选取一些情趣高雅、风格鲜明的作品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

  在选材的难度上,要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进行合唱曲目的选择。

  三、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注意其层次性

  多声部演唱一直是幼师声乐教学中的难题,刚开始接触合唱的学生,即使是简单的二部合唱,也往往是高低声部互串,更谈不上相互配合。

  此时如不厌其烦、机械地练习,学生往往会失去兴趣,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有层次性。

  比如: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将学生喜欢的通俗歌曲改编为合唱入手,通过聆听、欣赏培养学生的听觉,体会和声的美感。

  教学中,通过对同一首歌曲的齐唱与合唱录音的对比,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不同,启发学生从音色、音量、音响的丰满程度和表现力度等方面去对比,从而为课堂合唱教学打好基础。

  在合唱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演唱能力做合唱的加减法。

  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合唱作品,可以做加法练习,如转调、变奏、关系大小调之间的转换等。

  四、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注意其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感兴趣的事物面前,学生无不表现得兴奋、投入、思维敏捷……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让学生爱学、乐学、勤学,让课堂活起来。

  在正式演唱合唱作品之前,教师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儿歌进行二部、三部、四部的轮唱或轮说练习。

  在这一练习中,教师唱一声部,学生唱二声部,在反复记号部分,教师可以即兴添加歌词,但每一遍反复的歌词不能重复。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将其拓展为三部、四部的模唱练习。

  这个练习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而且将合唱中的轮唱技巧巧妙地融了进来。

  同时,由于师生互动,并且加进了即兴的成分,所以它既融洽了师生的关系,又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五、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注意教学技巧的艺术性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

  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美的音乐效果。

  ”教师应尽可能地用眼神、表情、手势与学生交流,引导他们去表现音乐,这样才能达到心灵上的默契,这种非语言的交流也正是合唱艺术的魅力所在。

  启发学生学会处理、表现歌曲的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歌曲的情感化为自己的心声,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享受到美的愉悦,被音乐的情感所感动,与音乐浑然一体。

  六、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注意其合理性

  已故知名合唱指挥家、中国合唱学会理事长聂中明先生说过:“艺术和竞技体育不一样,它的精神是给人带来幸福和美的感受,而不是紧张的情绪,更不是锱铢必较……”在课堂合唱教学中,笔者认为,应给学生更多的信任、时间、空间,让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们要在合唱教学中善于运用评价这一教学手段,要对学生的合唱能力持信任态度,而不要以音乐权威自居,尽可能地寻找学生的优点。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特别是对于个性较强的高年级学生来说,鼓励是对学生的一种态度评价,也是一种反馈。

  但鼓励并不代表完全赞同,教师在肯定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是很有必要的。

  此外,不要使评价方式更加多元。

  总之,“多读、多思考、多写、多改,一切技巧问题都在几‘多’之中”,这是现代作家严文井的一句名言。

  幼师声乐多声部教学的创新和完善也需声乐和合唱指挥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反复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

  要在实践中去找方法,在思考中去改善方法,从而改善和提高幼师合唱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幼师合唱教学的有效性探究【2】

  【内容摘要】合唱与独唱、齐唱等演唱形式相比更富于艺术的表现力。

  在幼师声乐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多声部教学,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并通过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创新能力,是许多教师一直探究的问题。

  文章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就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幼师 合唱教学 有效性

  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是指从教学目标的操作性、教材内容的审美性、教学环节的层次性、教学手段的便利性、教学方法的趣味性、教学技巧的艺术性、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教学评价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展开多声部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在音乐认知、音乐技能、音乐审美和情感的协调配合上获得发展和提高,有效达成音乐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

  一、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注意其可操作性

  幼师合唱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演唱技能、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的多种意识和品质,包括合作、尊重、平等、分享、自信、责任等,这就要求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有阶段性和可操作性。

  幼师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尚未接受过严格系统的训练,对多声部音乐还很陌生,所以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建立多声部概念,培养多声部听觉。

  在二年级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合唱教学研究,重点研究二部合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中,打破传统合唱教学的内容安排,以学生听懂、有趣、学会为目标;以不同拍子的合唱作品为单元,将内容分为二拍子的合唱、三拍子的合唱、四拍子的合唱、六拍子及其他拍子的合唱、混合拍子的合唱等。

  在每一个单元中始终贯穿着节奏、音高、发声方法等技能的训练。

  到幼师三年级,教学目标则定位于多声部歌曲的教材处理和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创设上。

  多声部教学追求的是整齐柔美的音色、清晰丰满的和声、优美感人的意境,与齐唱、独唱、对唱等演唱形式相比更富于艺术的表现力,其艺术内涵较为丰富。

  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合唱作品的分析与处理,并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艺术实践的机会与氛围,从而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文化素质和群体协作水平。

  二、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注意其审美性

  在合唱教学中,面对琳琅满目的合唱教材,面对浩如烟海的合唱作品,指挥教师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将直接影响着所教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合格的合唱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更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高雅的艺术品位。

  教师除了将教材中经典合唱歌曲作为基础训练的曲目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专业特点、接受能力等,在教材之外选取一些情趣高雅、风格鲜明的作品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

  在选材的难度上,要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进行合唱曲目的选择。

  三、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注意其层次性

  多声部演唱一直是幼师声乐教学中的难题,刚开始接触合唱的学生,即使是简单的二部合唱,也往往是高低声部互串,更谈不上相互的配合。

  此时如不厌其烦地、机械地练习,学生往往失去兴趣,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有层次性。

  比如,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喜欢的由通俗歌曲改编的合唱入手,通过聆听、欣赏培养学生的听觉,体会和声的美感。

  教学中,通过对同一首歌曲的齐唱与合唱录音的对比,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不同,启发学生从音色、音量、音响的丰满程度和表现力度等方面去对比,从而为课堂合唱教学打好基础。

  在合唱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演唱能力做合唱的加减法。

  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合唱作品,可以做加法练习,如转调、变奏、关系大小调之间的转换等。

  例如,可以把儿歌《闪烁的小星》在不同的调上让学生分组同时演唱,先从两组唱五度音开始,再慢慢过渡到三组,每组都是三度音演唱,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调性造成的声部立体感等。

  而对于一些节奏较为复杂的作品,同样也可以做减法练习,如二部合唱《小鸟,小鸟》的原谱(图1):

  如果把它简化成下图(图2):

  即第二声部唱每小节的第一个音,建立音准后再照原谱去学习,这样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

  四、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注意其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感兴趣的事物面前,学生无不表现得兴奋、投入、思维敏捷……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让学生爱学、乐学、勤学,让课堂活起来。

  在正式演唱合唱作品之前,教师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儿歌进行二部、三部、四部的轮唱或轮说练习,如图3所示。

  在这一练习中,教师唱一声部,学生唱二声部,在反复记号部分,教师可以即兴添加歌词,但每一遍反复的歌词不能重复。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将其拓展为三部、四部的模唱练习。

  这个练习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而且将合唱中的轮唱技巧巧妙地融了进来;同时,由于师生互动,并且加进了即兴的成分,所以它既融洽了师生的关系,又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再如,在跳音练习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把伞,告诉他们身体的丹田部位好比按钮,“按钮”的压力越大,伞就撑得越大、越圆。

  五、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注意教学技巧的艺术性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美的音乐效果。”①

  如在排练《春雨蒙蒙地下》之前,可以进行一些辅助性的节奏练习,如风声

  ×- - -、雨声×× ×× ×× ××、水滴声×××× ,学生分组模仿;再创设情境:起风了,接着天空下起了雨,屋檐下传来了水滴声,引导学生将三个声部节奏合起来(图4)。

  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轻松感受和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