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美育教学研究论文

时间:2020-12-26 12:04:30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美育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在物质生活得到丰富的现今社会,对于审美人类有了全面的追求,美作为普遍意义中形而上的认知,充分发挥着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在学前教育中,对学前儿童的审美培养占有重要地位。从学前阶段培养儿童审美能力,除过对社会文艺发展起到铺垫的贡献以外,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审美能力还是推动社会和谐文明发展的助力。并且,在信息发达的社会中,各式审美流派大量充斥,没得客观存在性角度分析,“美”没有正确或错误之分,由于美存在于人类认知的领域,故而,“美”的存在,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有积极意义的影响,可以称之为正确,反之,产生消极意义的,则为错误。如何在幼儿发展初期从各种美学形式中奠定鉴别正确与错误基础,是学前儿童美育的重要任务。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美育教学研究论文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幼儿美育教学

  一、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于幼儿教学之间的区分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从文字结构上与幼儿教学相似,所表达意义并非一致,本文中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可以笼统的认为是在高校中存在的对学前幼师培养的教学,授教者为高校教师,学习者为高校在校生;幼儿教学可以笼统的的认为是在幼儿园(保育院、幼稚园等)中存在的对幼儿进行的教学,授教者为幼师,学习者为学前儿童。存在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学习者主体在理想理论中,经过系统专业的学习学前教育理论、技能会成为幼儿教学中的授教者主体。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教学中的幼师,使其在幼儿教学中更加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成熟,在幼儿教育培养中,更为完善的培养幼儿。

  二、现阶段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幼儿美育课程现状

  (一)审美课程分布

  根据对典型地方本科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开设进行统计,可以看到全专业各年级开设课程全貌:共开设《学前儿童行为分析》、《声乐基础与儿童演唱技巧》、《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教育哲学》(人性美分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教育思想研究》、《幼儿舞蹈与技法》、《幼儿游戏与指导》、《幼儿园环境创造》(手工)、《舞蹈技能》、《音乐技能声乐》、《儿童感觉综合训练》(略有)、《儿童文学》、《教师语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育统计与测量》、《律动与体操》(美感)、《蒙台梭利教学法实训》、《琴法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课程》(道德美感)、《教育原理》(道德美)、《美术技能心理学概论幼儿认知与学习》共23个课程。

  (二)课程审美内容分析

  这些课程中直观层面上与艺术审美有关的课程为:《声乐基础与儿童演唱技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幼儿舞蹈与技法》、《舞蹈技能》、《音乐技能声乐》、《儿童文学》、《琴法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美术技能心理学概论幼儿认知与学习》,共计8个课程科目。隐含审美内容的课程为:《教育哲学》,其中包含对人性美进行分析讲解的课程内容;《幼儿游戏与指导》,根据审美活动最初起源认知之一“游戏说”的研究,游戏包含人类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认知;《幼儿园环境创造》,课程内容多数为手工制作;《律动与体操》的课程内容是对人类形体美进行的培养;《幼儿园课程》的课程内容涉及对幼儿园教师如何发掘如何培养学前儿童道德美感的培养,《教育原理》中也着重强调了美育对人性道德美、社会美等的审美活动。

  三、美育课程审美原理及前景分析

  开设课程中,含有审美内容或者涉及审美方向的课程多达14个,所占比重课程涉及的审美领域为音乐、舞蹈、绘画、游戏、文学、手工以及人性美7个大的方向。其中音乐、舞蹈、绘画、文学可以被归纳入艺术美领域;人性美可以被归纳入社会美领域;手工可以归纳入技术美领域。审美范畴可以为审美内容进行归类,总结审美内涵意蕴,归纳审美特点与审美产生条件,但是审美对象不能被简单的划分,在审美过程中,审美对象往往包含一种或多种审美范畴,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由于未来的成长性是以成为幼儿教师为前提,故而对学前专业学生而言,既要培养学生本身的审美内涵,又要根据未来发展方向,针对幼儿审美感知能力,进行特定培养。

  (一)优美与崇高

  在审美过程中,优美和崇高,是最为普遍的审美范畴,是美表现的两种形态。优美与传统理解中的美比较相近,带给审美受众的是一种平和的,令人愉悦的审美心态。在幼儿审美教学中,优美所占比重较高,儿童歌曲,儿童舞蹈普遍侧重于优美方向。崇高在审美感受中,有着特殊的威力感。自古以来,对崇高的美学探讨非常丰富,从中国朴素哲学到西方历代审美认知中,崇高一直都有着不同的审美理解。对于崇高的审美,有着使人更为高尚的激励作用。这一点在教育中,是值得提倡学习的,但是崇高的审美感受,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这样的特征在幼儿审美教学中则有着掣肘的遗憾。幼儿因为年龄小、经历少的原因,造成社会实践部分的空白,在很大程度上,无法产生崇高的审美共鸣。学前儿童对优美的审美能力比较突出,审美崇高则相对薄弱。美学中对崇高的定义为“美处于主客体矛盾激化中。”在形式上的表现为“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在学前儿童中,很难产生审美共鸣。以歌曲为例,在儿童中传唱的,多数为节奏欢快,曲调明亮,意义简单的歌,如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歌词多用简单句式,以陈述为主,颇受儿童喜爱,相对比雄浑的《英雄儿女》主题曲,学前儿童很难理解激昂壮美的“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中的审美内涵,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对于优美与壮美的审美启发,应当符合学前儿童现有审美特性,审美教育中,以优美为主,适当穿插壮美的审美形态,启发儿童正确理解壮美的审美内涵。

  (二)悲剧与喜剧

  a喜剧的理解

  喜剧在审美中,是以“寓庄于谐”为主要特征的,通过讽刺、乖讹、自相矛盾等手法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让观赏者在笑声中满足审美追求。喜剧中往往要有一个或多个“丑角”,即表现为恶势力、黑暗、腐朽的形象,故事描述需要矛盾的激化,正义战胜邪恶,先进战胜腐朽,光明战胜黑暗,达到寓庄于谐的目的。在学前儿童的教育中,喜剧审美所占比重非常多,近期较为流行的作品《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小猪佩奇》等都属于喜剧范畴,其中有代表友爱、正义的一方如“喜洋洋”、“佩奇”这样的角色形象,也有代表反派这样的“丑角”,如“灰太狼”、“光头强”这样的角色形象。通过鲜明的的形象塑造和简单轻松的剧情设计,达到了弘扬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的人性美教育目的。

  b悲剧的理解

  美学研究中的悲剧,和传统现实中对悲剧的理解既相似又有所区别,传统现实中的“悲剧”是指造成人生不幸的种种现象,而美学中的“悲剧”则是与壮美、崇高相关联的审美范畴。“悲剧”在审美中,不单纯的事一种戏剧形式,它必定蕴含着矛盾冲突,失败或挫折,而其背后必定有美好被扼杀、英雄牺牲、灾难困苦等可以引发欣赏者共鸣,产生心灵震撼,从而起到升华灵魂的能力。例如在文学作品《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就是纯洁美好的爱情被社会价值、家族发展等因素狠狠拆散,最终一死一疯的悲惨故事,往往可以引起观看者对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的深恶痛绝,同时升华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对于学前儿童的教育,往往很难通过悲剧手段与儿童产生共鸣,达到审美意味的欣赏,所以悲剧形式的儿童文艺作品较少,即便存在,也因为照顾学前儿童的审美倾向,对原有艺术作品进行了再加工,以阳光活泼的叙述更改,圆满和谐的故事结尾呈献给儿童,满足学前儿童的审美需求,如迪士尼改编的童话故事《海的女儿》与日本童话传说《咔哧咔哧的山》。

  四、学前儿童审美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审美教育的不全面

  喜剧与悲剧在学前儿童的审美教育中的主要表现为儿文学、动画作品这两个方向。用学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悲剧和喜剧的审美感受,提升学前儿童的悲剧、喜剧审美能力。在美学研究中,对悲剧的审美认可往往高过喜剧,悲剧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审美意蕴,充分回应人类的审美渴求。在学前教育中,则往往对喜剧审美较为依赖,多数的儿童文学与影视作品中,都是以喜剧为表现形式。悲剧的存在比重极少,这就造成了审美活动的偏差。

  (二)审美教育全面的可探讨性

  根据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审美内容的分析以及现有学前儿童对审美教育的需求与审美特殊的倾向性,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学前儿童对审美的需求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学前儿童自身智力、情商、身体条件等各项方面的综合制约。根据幼儿自身生理条件发展的制约。对审美的感知需要依靠各类感官器官,对于审美的判断则需要依靠大脑,根据医学界常用区分,可以将大脑皮层分为四个主要区域:枕叶、颞叶、额叶、顶叶。四个区域分工不同,枕叶负责视觉能力;顶叶负责触觉和空间能力;颞叶负责听觉和语言能力;额叶负责协调肢体运动。额叶中的前额皮层负责联络。普通智商的儿童在8岁左右,大脑皮层发育到顶点,和成人无异,从严格意义上进行区分,8岁已经超过学前儿童定义范畴。学前儿童的年龄定义界限为7岁,但是审美能力与成人相比还有学前儿童,青春期大脑会变得聪明,青春期大脑皮层内部,结构和功能发育得更加分化和完善,脑神经纤维的发育也基本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大大增强,分析,判断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高,青春期是一个人发展智力的"黄金时期”大脑(应该说“脑”,是全部的脑)的发育在儿童期时已经完成了。以后不会有“再次”的发育。自身条件的制约,导致学前儿童的审美学习在成人的掌控范围之中,而自身的审美需求倾向,又造成了审美的不完全性。在色彩欣赏方面,学前儿童审美偏向于色彩鲜明,对比明显作品,相较单调抽象的水墨风格,则难以产生审美共鸣;在形式上,偏向于整齐划一,对多样统一难以产生审美共鸣,在悲剧和喜剧上,对喜剧的倾向性远高于悲剧。以往的研究中,审美范畴非常丰富,这是由于人类自身审美的美感差异性决定的,即人类本身对审美的需求就是带有倾向性的,是不全面的,所以,学前儿童的审美倾向造成的美感差异并不是学前教育的缺失。但是,需要区分的是,学前儿童的美感差异性不应当是在审美对象不全面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学前儿童又自身独特的审美倾向,这是合理的美感差异,但是因为幼儿教师或者是幼儿教程中,人为的剔除一些普遍审美范畴导致学前儿童认知缺失而造成的审美偏离倾向,则为学前教育的缺失。

  (三)如何让教育教师让幼儿领会审美

  对学前儿童审美取向正确把握和引导的关键在于幼儿教师,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施手段并不单纯的针对美育为唯一目标,更多的是幼儿教师对审美的内涵认识,在各类针对学前儿童的课程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美育工作。故而对幼儿教师,也就是处于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学生的要求就需要更全面,不仅从全局观中全面把握美育对幼儿今后发展的意义与作用,同时要理解幼儿美育的规律与幼儿的审美特点,从而把握课程方式与引导前瞻性。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阶段的学习侧重点则需要大量吸收融汇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美感,学会掌握以美育人的技巧;懂得美感不是简单的赏心悦目,同时还有真灵的震撼以及假恶丑的蛇莓对立,从而在成为幼儿教师之后,能够正确的引导学前儿童正确的审美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美育教学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教学研究论文10-21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弹唱教学研究论文03-29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研究论文09-17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研究论文01-11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研究论文11-25

中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研究论文10-06

中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研究论文09-15

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研究的分析论文10-04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的美育应用论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