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时间:2022-10-08 22:33:41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自主探究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技能,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吧!

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学习兴趣

  一、创设悬念式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

  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悬念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要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们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学生依次回答后,我说:“同学们,一般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也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二、创设有趣的故事式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

  我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并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我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家高斯读小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

  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

  我再点明课题: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通过这个有趣的故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的发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创造潜能得以发展。

  这样的问题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唤醒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升了学习数学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享受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从而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了数学学习的长效性。

  三、创设疑问性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小学生虽然想象丰富,但知识经验缺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还不高,提出的问题较难抓住事物的本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好奇感,尽可能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

  如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新旧知识的契合点质疑;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 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的知识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新授课结束后,教师诱导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产生怀疑,启发提出问题,很快就有两位学生分别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我认为三角形还可以按边的特点来分类。

  ”对于这两位同学大胆质疑和新奇的想法,教师先引导学生分别用两组两根之和小于第三根,两根之和等于第三根的小棒摆三角形,结果可想而知,从而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这一质疑不但开阔了同学们的思维,而且为后面继续学习做了知识的铺垫。

  对于第二个问题,由于是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教师在肯定这位同学积极动脑、富于创新求异的精神后,将此问题作为本节课留下的思考作业,在学生心里设置了悬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

  疑是学的需要,疑是思的源泉,是创的基石。

  “没有问题就没有人类的创造”。

  教学中,把数学知识通过真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呈现出来,易于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及各种个性化的理解体验。

  当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出现差异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比较,让他们在充分讨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找到优化的方法,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

  教育是什么?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其教育。

  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尊重儿童生活,发掘“童心”、“童趣”的教学价值(《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注重开放性训练,让课堂活起来,从而充分地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

  五、创设猜想式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猜想是一种直觉,这种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猜测、设想或突然顿悟的思维。

  直觉思维是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对于创造思维的产生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质疑,甚至出错。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猜想,进而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会发现新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猜想,发挥创造才能,最终发现规律,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教学“乘法结合律”时,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先复习加法结合律,再让学生明确目标:“猜想乘法的结合律。”学生就会得出猜想: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字母公式为a×b×c=a×(b×c);减法与除法也可能有结合律。

  这样鼓励学生猜想既激活了学生验证猜想的动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相应得到提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策略一:通过自主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疑问和惊奇也最容易诱发积极的思维活动。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创设“激疑”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胜、好问的心理特点,围绕知识的关键点,巧妙地创设情境,设置疑问,让学生疑中生奇,疑中生趣,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使学生体会到探索的愉快,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兴趣在探索中不断被激发。

  语文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有意识地设疑、激疑或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可以拨动学生好奇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们总结以下设疑导学的方法:⑴根据课题质疑导学。

  ⑵根据课文首尾质疑导学。

  ⑶抓住重点句质疑导学。

  ⑷提出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导学。

  ⑸根据课外延伸质疑导学等。

  数学教学中

  ⑴出示相关物体设疑导学。

  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节课之前,教师把一把只有两条腿的破凳子拿进教室,并故意放在显眼之处。

  学生纳闷不已,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样不用老师多说,学生对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完后,教师再让学生显显身手,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破凳子修理好,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的成功感。

  ⑵联系生活实际,设疑导学。

  如一位老师在教授比例的应用时,给出自己房间和摆放家具的长、宽和比例尺,请学生当设计师,为老师设计房间。

  ⑶竞猜引入激趣。

  如在教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焦会泳老师在大长方体中放入一个小正方体,小正方体中装入一个要研究的不规则物体土豆,将其放入讲台之下,让学生猜老师带来的是哪种物体,它的周长、体积怎样求?当学生看到土豆时先是一愣,仿佛在说:这怎么求呢?学生产生好奇,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动脑筋提出多种求体积的不同方法:有的说利用土豆占水的空间大小求土豆的体积,有的说用橡皮尼包住土豆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求出土豆的体积,还有的说把土豆切成正方体的小块就能求出土豆的体积……⑶教师出色“表演”激疑导学。

  如教学“年、月、日”一节,探讨闰年、平年的判断方法时,教师先让学生从年历上连续说出几个不同的年份,老师立刻说出是平年还是闰年。

  有许多学生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一种渴求知识的欲望流露在每个学生的脸上。

  这时,教师把判断平年还是闰年的方法讲给学生听,学生听得聚精会神,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新知识。

  策略二:通过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已经走进课堂。

  它的优势就在于,可为教学提供直观、形象、鲜明、有趣的条件。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恰当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生动的画面使抽象变具体,使枯燥的数学知识迎刃而解;优美动听的音乐能激发学生情感;丰富的影像资料缩短教材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短时间内大量的有关信息加大了课堂容量,与课内知识形成互补。

  学生面对色彩丰富、直观形象的课件,好奇心被激发,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自然会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数学学习不仅不是负担,反而成了一种乐趣。

  大量的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恰当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新颖、有效的优势,就会让我们的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我们的语数课堂会更加充满活力。

  策略三:通过学生自主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倡导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多元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即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在评价自己、评价别人的过程中体验自己作为学习主人的喜悦,而在这种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评价课上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给学生提供了发现自身和他人闪光之处,思维火花相互碰撞,为学生提供学会赞美别人、增进友谊的机会和时空。

  语文课堂上可以让生生之间进行美读评价、自主板书评价、引进资料评价、小组合作展示评价、作文进行自我和互相进行星级评价等。

  数学课上,老师们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充分尊重学生让生生自主评价。

  如焦会泳老师在教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求18和30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时,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四人小组讨论后,有的小组想采用列举法,有的小组想采用画集合图的方法,有的小组想采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还有的小组想采用短除法,到底谁的方法好呢?老师没有做判断,而是让学生小组间互评,说说谁的方法好,为什么?通过他们自己比较分析,生生评价,老师发现用他们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比老师强调用哪种方法,更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实效性更强。

  2、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评价作业。

  以往在学生作业本上只有教师的批语,学生很少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再次订正后,学生的错误率依然较高。

  所以,教师在练习课上,不再一言堂,而是首先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对自己和他人练习的评价中去,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纠错、自我完善。

  在此基础上,充满自信地把作业交给老师批阅,我们发现这样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数学六年级下册中,《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的教学,这一内容本身不是难点,但学生刚刚接触这两个公式,对于它的运用,总是出现混淆的情况,即使老师多次提醒,有的同学仍然出错,于是,焦会泳老师在课堂练习中,有意识让学生先自查,然后在小组内互查,看谁是一个合格的小老师,学生顿时兴趣大增,都非常仔细地检查起来,一会儿就有学生找到了“求侧面积时,用的是体积公式,而求体积时,用的是侧面积公式”的错误,并圈出来,给同学的作业做一个小小的评价。

  老师趁热打铁,接着追问:“做关于圆柱的练习时应注意些什么?”学生很快能领悟到这些平时自己都会出现的小问题。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参与评价,倾听别人的发言,进行补充评价,让学生巩固了旧知,梳理了知识点,发现了其中的规律。

  从此以后学生再做相关题时,错误率大大降低了。

  从中看出,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评价学生自主评价作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觉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巩固和知识建构。

  3、尊重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评价,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情况的评价,包括学生思想、情操等非智力方面的评价。

  而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可以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在评价中,首先让学生学会倾听,只有听了别人的发言,才能对其所说的内容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学生再差,教师都应给他评价别人的机会,因为评价别人的过程也是展示自我的过程,更是提高学生自信心的过程。

  其次,在评价过程中,善于倾听别人提出的意见,对于正确观点学生予以接受,而对于有疑问的地方,可进行反驳。

  这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便不断完善自我。

  并通过小组间的评价、学生间的评价、及教师与学生的评价等多种自主评价形式,提高学生展示自我、与人交往和合作能力。

  再次,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营造了民主的教学氛围,而学生在这种民主的氛围中,进行相互竞争与合作,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总之,学生自主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能力的形成对于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个性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

  同时,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民主、富有活力。

  策略四:通过建立语文成长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开始,我们给每个学生建立了“语文学习成长档案”,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校根据研究年级段语文知识目标的不同要求,同时从培养学生乐学语文、会学语文、善学语文出发,精心设计袋内内容,做到内容专题化、设计美观化、数量星级化、评价小组化。

  教学干部设计好一套方案后,及时召开语文老师会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大家将成长档案内容定为:背古诗我能行、我的成长日记、看优秀书刊我能行、摘记我能行、写作文(日记)我能行。

  学校定期组织成长档案袋交流展示的同时,我设计了一份家长对成长档案袋的调查问卷。

  从家长的反馈看出,100%的家长对学校这一举措非常支持,对老师们此项工作十分认可,他们认为此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此举效果显著。

  策略五:通过猜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猜想是数学中的一种思想与方法,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做出的一种似真判断。

  任何猜想都要经过验证,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猜想验证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

  “猜想——验证”是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有效方式

  谢玉梅老师执教的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从数学知识的角度看,学生已知道了“比”、“比的性质”“比例”的概念。

  从思维特点的角度看,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猜想、归纳、类比、推理的教学活动经验。

  所以在这一阶段,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基础。

  于是,谢老师设计了这节课的基本教学框架:提出猜想——验证——形成共识——知识运用。

  在“提出猜想”这一具体环节时,老师先引导学生复习比例概念,然后让学生举个例子,(板书比例式)告诉学生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接着让学生猜想:你能猜一猜比例外边的两个项叫什么吗?中间的两个项叫什么吗?你能猜一猜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很容易猜出“外项”、“内项”两个概念,在初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后,他们再猜“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有什么关系”时,积极性很高,想法很多,有的猜到“比例内项积等于外项积”。

  前两个猜想教师予以肯定,教师再因势利导追问后一个猜想,进入“验证”环节:这些猜想在比例中是否成立呢?请你们用板书中的比例式验证一下,你得出了这个规律是否每个比例式都具有呢?有没有问题存在呢?小组合作验证。

  学会知识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这节课的突出特点是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展开联想,验证求真。

  这样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有深度。

  策略六:通过教师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是的,有关研究表明,学业成绩好,经常受到教师表扬的小学生,其学习兴趣就高,学习信心也足,而兴趣高、信心足反过来又促进了小学生的学业成绩,可见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学习信心成正相关。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自觉、积极地从情感、知识、技能等方面使用鼓励性评价语言,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为此,教学干部可以通过阅读书籍,结合校内外的优质课,吸纳优秀教师的经典评价语并打印成册,老师人手一份,作为老师们教学资源。

  老师们结合课堂具体实情,灵活运用,做到:评价具体、有针对性、感染力强、激发情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策略七:通过互动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通过游戏、竞赛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1、借助游戏创设情境

  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领略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

  如教学“动物乐园”时,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幅情境图,说明这是一个美丽的动物乐园。

  “乐园的主人是谁呢?”学生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时,教师说明:“主人就是我们,我们一起随音乐去动物乐园吧!”随后播放音乐,在音乐声中给学生戴上头饰,扮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分别将各种动物进行比较,让学生学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和谁同样多”的问题,并会用符号来表示。

  这样,学生在游戏中不仅学会了要学的知识,而且还全身心地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2、借助比赛创设情境

  小学生普遍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总想找机会显露自己,以便赢得老师的赞赏或引起学生的注意,一旦他们在竞争中获胜,就会对自己学习产生强大的动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比赛,如“猜谜语”、“夺红旗”、“接力赛”、“开火车”……使学生在适度紧张竞争氛围中增长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3、创设“成功”情境,增进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体验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不断的成功,会带来内心无比的快乐和自豪感,从而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有助于激起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

  例如:教学“6的加减法”时,贾丹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小朋友找帽子。

  教师先出示一幅情境图:在蔚蓝色的天空下,一群小朋友在快乐做游戏,他们头上都戴着一顶帽子,帽子上都有不同数字。

  手中都拿着一张卡片,绿绿的草地上长满了含苞欲放的鲜花,忽然刮来一阵大风帽子被吹跑了。

  接着告诉学生:只要你能正确地算出卡片上的题,就会帮助小朋友找到他们的小帽子,小朋友就会向你说一句感谢的话,花儿就会向你绽放。

  “想不想看到花儿绽放的美丽瞬间?”这一问激起了学生无限地热情,他们纷纷举起小手。

  果然,每一朵花在同学们一次次的正确回答中绽放了。

  教师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学生不但学会了所学知识,而且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在教学中注意有效情境的创设,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提高了自学能力。

  策略八:通过展示专题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业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用以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手段。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育界对作业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以“广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有效巩固并拓展知识”为导向,进行率先变革的呼声鹊起。

  课题组语文教师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和不同内容,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创新性、趣味性的语文作业。

  1.读课外书

  通过读课外书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事先让学生读某一专题方面的书籍,然后组织一次专题班队会活动,如召开长征故事会、成语故事会、名家作品诵读会等。

  2.编课本剧

  对故事情节较强的课文或具有较强动作性的场面描写,可以抛开书本文字的束缚,让学生在课后自行编排、自行制作道具,在课内一展身手。

  3.汇编资料

  围绕某一专题,引导学生通过图片、书籍、上网等查阅资料完成任务。

  如:⑴谈谈你对北京近五十年某一方面历史的了解(可从建筑、饮食、穿着、交通、文化娱乐等方面着手)。

  ⑵你对中国申奥有什么看法?假如让你向奥委会讲解中国申奥的有利条件,你怎样讲?⑶你知道(WTO)世界贸易组织吗?加入WTO后有什么意义?⑷请以“海啸”为题,写一份专题报告(建议:什么是海啸?形成原因、著名海啸、危害、如何防范等方面撰写)。

  ⑸请以“汽车和我们的生活”为题,写一份报告……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些命题有些过难,但要相信孩子,即使他们观点不成熟、有欠缺也无妨。

  通过实践,可以打开知识的大门,促进他们对社会的了解。

  同时,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筛选信息、解决问题能力。

  4.自编作文集

  “教育是心灵的转向!”柏拉图的话提醒我们:教育应不断的扶植、巩固并满足这种需要。

  “自编作文集”正是根据这种需要,让学生选取自己最得意作品,自己设计封面、自定书名,从目录、写序、排版设计、打印、美工、装订等。

  让学生在“出书”过程中,不仅具有挑战性,更富有自主权,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更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这项作业,深受学生喜爱。

  综上所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寓学于乐”的创新型趣味作业,应该不断地推广应用并延伸发展。

  策略九:通过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小学阶段正式学生演练思维体操的黄金年龄,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扬起思维的风帆,才是教育的使命,只有把思维的过程还给了学生,才能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因此,语文教师课堂上要重视利用想象这把金钥匙,通过创设想象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刘娜老师执教《惟一的听众》一课时,在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物情感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想一想成功后的“我”怎样表达对老人的感激与敬仰呢?情到深处,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有的孩子说可以通过媒体,给老教授写一封信;有的说可以通过网络或创作一首诗;还有的说可以为老人拉一支曲子或读一读这篇文章等等。

  思想的火花在不断碰撞,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之后,老师给足学生创作时间,这时,大家有的埋头专心写诗;有的绘声绘色朗读课文;有的两三个一起合作完成作品,此时的课堂犹如平静的湖水荡起圈圈涟漪。

  汇报时,有一组同学采用了媒体这种渠道,其中一个作为记者问:“请问您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为什么呢?”另一个作为文中的“我”深情地说:“每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默默支持他的人,而在我背后支持我的人是一位与我毫不相干的老人。

  是她,在我放弃练琴的时候,使我重新架起小提琴;是她,在我失落的时候,给了我希望之光;是她,陪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辛苦的练琴之日。

  虽然,一句谢谢不足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但我还是要说一声:‘谢谢您,我每天清晨里惟一的听众!’”

  策略十:通过让学生畅谈个体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语文课程表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课上,老师们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体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刘娜老师执教《惟一的听众》一课时,在学生充分理解老教授的用心良苦后,同学们体会出老人给我的不仅仅是鼓励,更是一种爱,此时老师设计了一个环节:“请你用一两句话谈谈对爱的理解。”

  片刻沉思后,同学们众说纷纭,有的说“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爱是默默无闻的。”

  有的孩子说“爱如清茶,不细细品味是品不出来的。”

  有的说“爱是一种无声的存在,它是人们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对生活的不同感受,对文章的不同感悟,让同学们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此时,大家的情感被激发起来,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学生的发言,使人如沐春风一般,教学相长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验证。

  语文课文不仅是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

  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语文课文之中,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使整个语文教学情感盎然。

  学生有了如此深刻的情感体验,学习过程就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相关文章:

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10-11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08-04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0-10

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03-24

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0-09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04-27

如何激发学习兴趣10-02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语音的兴趣10-09

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