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方法(2)

时间:2022-10-05 23:25:30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语文阅读方法

  巧用扬抑则是使笔底波澜陡起、摇曳生姿的常用手法之一。

  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可以是贯穿于作品整体的,也可以出现于作品的局部,但作者同样根据目的与手段安排好了轻重、主从、详略,阅读时应注意把握。

  ⑤衬托。

  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

  如2005年辽宁沈阳市课改区中考试题《月光饼》一文中的第4题“作者在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台湾的各种月饼‘做得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象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此题考查写作上的特点和运用的手法,这里用了对比(或衬托),其用意十分明白,就是表达思乡情怀。

  3、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

  二是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

  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

  三是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

  如沈阳市2006年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题《献你一束花》一文中第4题“选文第⑿段中‘奇异的力量’指什么?”此题考查对文中短语的理解,这类题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不能简单地割裂地理解词语。

  4、归纳记叙文的中心。

  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从分析标题入手。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有的可从中窥出文章的中心。

  二是从分析材料入手。

  材料是表现文章中心的基础,可以通过材料蕴含的意义总结中心。

  三是从分析段首入手。

  文章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

  四是从分析篇末入手。

  许多记叙文都是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意思的,分析结尾的含义常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

  五是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入手。

  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意思。

  六是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意思。

  如沈阳市2006年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题《献你一束花》一文中第五题“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 此题考查对文章最后一段作用的分析,记叙文最后一段从内容上看通常有点明(或突出)中心、深化中心等作用;从结构上说通常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等作用。

  三、鉴赏评价

  1、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还可以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

  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2、分析写作技巧。

  分析记叙文的写作技巧,除了注意体裁的特点之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从文章的取材方面看,选择材料是文章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有的文章,作者善于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从文章结构布局方面看,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要着眼于全文的整体构思,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分析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

  从文章的表达方式看,可以研究其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综合表达方式运用得怎样,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对括描写、心理描写以及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怎样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等。

  从文章的语言运用看,可先看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形象性、鲜明性、生动性,成语典故的运用,句式的变换,修辞方法的运用等等。

  还有语言风格,有的朴实自然,有的清新流畅,有的含蓄蕴藉,有的通俗晓畅,有的幽默辛辣等等。

  如河南省2005年中考试题《宝石项圈》中的第二题“从第六段第七段的甲、乙两处句子中任选一处,具体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好处。

  ”做这类题目要求答全两个方面:一是句子运用的手法,二是表达的内容。

  回答此类题,学生很可能只答一个方面,或仅说明使用的手法,或单纯说明句子的作用,使答案不全面,而不能得满分。

  再如2005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试题《奔跑的火焰》中的第四题“文中对茫茫雪原上红狐奔逃的情景,描写得非常精彩。

  请从第4、5、10三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赏析。

  ”此题考查了对作品艺术手法的赏析,具有选择性和开放性,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3、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要求考生了解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对文中描写对象是歌颂赞美还是批判讽刺,是喜爱同情还是厌恶憎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