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用文学理论分析作品

时间:2021-02-14 11:22:25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用文学理论分析作品

  文学理论是基于对以往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研究而归纳出来的一系列能够描述文学作品的内涵、解释文学讨论中的问题的理论建构存在。那么,如何用文学理论去分析作品呢?来看看吧。

  学会用文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实践,它属于艺术的范畴,艺术自然来源于生活,这无可厚非,而艺术往往都会高于生活。

  一部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可以体味出不同的感受,当然文学理论也不是一尘不变的,它其实来自于不同时代、不同种族、不同阶级的各类人群对文学的见解和栓释。

  不过对于学习文学的同学来说,要想对一部好的作品有更深刻于其它人的理解,就要运用文学理论,拿起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去拨开那些作品表面层层朦胧的面纱,让作品的本真状态像古代希腊的雕塑一样,真实动人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更大的震撼和冲击。

  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

  【1】学习文学的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的角度,而应当更理性的去剖析它、解释它。

  例如海子的作品之一《亚洲铜》,如果不用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的科学体系去分析它,那么也许我只能读出无尽的浮想,读到诗作意象鲜明生动、联想丰富而大胆、视域广阔、节奏张驰有效和极具情绪感染的效果,而对于更深层次的思想内容,却只是一种朦胧的美,就像一团云雾,早晚有散去的时候。

  但要是通过我们这半个学期所掌握的知识分析它就可以挖掘出诗的更深层含义,甚至得出该诗价值之所在。

  文艺学做为一门学科,其理论基础是多元性的,它是教我们从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一样作品。

  所以我就只选择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说《亚洲铜》。

  “亚洲铜”作为一个统领全篇的核心意象,在此具有深刻的双重象征含义,它既是贫穷祖国形象的精妙比喻--“亚洲铜”在视觉形象上容易让人联想起北方贫瘠广袤的黄土地,同时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形象命名与概括,表达了诗人对于民族苦难生存景况的深沉广阔的文化反思。

  “亚洲铜”指的也许就是中国广阔的黄土地,但“亚洲”的背后回想着东方文明的悠久历程;“铜”更是鸣响着历史与传说的神圣延续,它是兵器、祭器和乐器,是气势恢宏、悲壮崇高的代名词(所谓黄钟大吕是也)。

  “铜”奠定了这首诗抒情与述说的基调。

  作者关怀的是生命、 土地和历史,是自然、艺术和诗歌,它们交织成大地上壮美的舞蹈,也使诗篇成为钟鼎轰鸣的颂歌。

  在读完全诗后,从文学审美的角度我们发现“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上层建筑又基于经济基础,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基础还很薄弱,社会上的问题促使诗人完成了该诗写实的完美艺术创作。

  “意识形态原则上只有在各种表现中--作为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的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才会现实地存在。”

  【2】当然这里包括文学作品,既然包括我们学习它也当然要知道它。

  文学还可以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理论的一种重要的形态。

  文学社会学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有久远的渊源。

  《傲慢与偏见》一部反应18、19世纪之交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事态人情的作品。

  通过欣赏根据该著作拍的电影以及对著作本身的接触,一般首先可以知道其是一部描写爱情的作品。

  尽管这部小说题材比较狭窄,故事相当平淡,但是奥斯丁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韦克翰姆、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

  同时,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当时的英国社会流行伤感小说,内容和写法矫揉造作,而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却独树一帜,并打破了这种笼罩在英国文坛上的压抑气氛。

  其实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毕竟物极必反嘛!资产阶级革命和开化的意识,都是文艺学在社会角度上的体现。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看起来只是一次远离社会生活的个体审美事件,但归根到底总是与某种思想、观念、意识联系在一起的。

  掌握了文学理论的基础,就等于把握住了文学艺术审美的关键点,更是透过文学解读社会的重要桥梁。

  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学会用文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

  阎嘉《文学理论》:文学作品论

  一、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

  (一)如何理解作品的存在方式

  文学作品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它是传达其表现内容的媒介(语言、文字、书籍等实体)?还是由媒介所要传达的内容(思想、情感、形象等无形之物)?抑或是将内容传达出来的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

  (二)西方文学理论的观点

  1. 西方传统的文学理论的观点

  2. 西方现代的一些文学理论的观点

  (三)中国文学理论的观点

  二、文学作品所传达的内容

  (一)题材与主题

  1. 题材的内容和要素

  2. 主题:主题又称主题思想,是指贯穿文学作品始终、由形象和形象体系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意义和中心思想。

  (二)情感与思想

  1. 情感:情感性是文学在内容上区别于哲学、科学著作的基本特征。

  2. 思想: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是指由作品的形象体系所表现出来的作家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和评价。

  三、传达作品的媒介和方式

  (一)语言是传达作品的媒介

  1. 传统的文学语言观

  文学语言不同于自然语言

  2. 现代的文学语言观

  3. 结构主义的文学语言观

  (二)结构

  1. 结构是指文学作品各个部分和系统的组织、安排与构造。

  2.文学作品的结构包括外结构和内结构两个因素。

  3.结构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三)情节

  1. 情节也叫做故事情节,指的是文学作品中人物所经历的种种故事、矛盾和整个活动过程。

  情节具有两重性,即它一方面属于“内容”,另一方面又属于“形式”。

  2. 文学作品的情节是展开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重要艺术手段。

  对情节的基本要求

  四、文学作品的类型

  (一)划分作品类型的依据

  1. 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指文学作品表达方式的具体样式。

  作品类型也叫体裁、文体、文类等。

  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十分重视文体的分类。

  这方面的理论和著作众多,分类的标准各不相同,因而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法。

  中国现代的文学理论一般采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这种“四分法”。

  西方文学理论的传统多采用叙事文学、抒情文学和戏剧文学这种“三分法”。

  文学作品类型的划分只有相对的意义。

  2. 关于“四分法”

  3. 关于“三分法”

  (二)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

  1. 叙事文学。

  叙事文学总的可以分为叙事散文与叙事诗两大类。

  2. 抒情文学。

  抒情文学从总体上可以分为抒情诗和抒情散文。

  3. 戏剧文学。

  戏剧类文学包括戏剧文学和电影文学。

  (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1. 诗歌。

  在世界各国文学发展史上,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

  诗歌的主要特征

  诗歌可以分为不同的品种。

  2. 散文。

  散文在中国是稍晚于诗歌出现的一种文体。

  现存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散文集是《尚书》,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是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散文的基本特征

  散文按内容的性质可以分为抒情、叙事、论说三类。

  3. 小说。

  在中国古代,小说产生于散文之后。

  它由神话、传说和寓言发展而来,也受到了传记文学的影响。

  近代“小说”是一种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主要特点

  小说的分类多种多样。

  可以按题材分,可以按内容分,可以按表现形式分,可以按篇幅和容量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等。

  4. 戏剧文学。

  戏剧文学在中国是出现得最晚的一种文体。

  据现存资料,到宋元时代戏剧才成熟。

  但戏剧的产生要早得多。

  中国传统的戏文是歌唱、音乐、舞蹈相结合的戏曲底本。

  现代戏剧(主要是话剧)是上世纪初从欧洲传入的。

  戏剧文学的主要特征

  戏剧文学的分类

【用文学理论分析作品】相关文章:

分析纳兰霍作品的释梦形式02-06

影视作品网络传播特点分析论文03-19

用哲学观点分析的论文07-12

评罗苹·荷布作品《萨满桥》分析论文03-27

当代文学理论假设01-23

当代文学理论假设论文01-02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茶语分析论文03-12

对书画艺术作品的实用性分析论文10-19

视听作品著作权保护的争议与完善分析论文03-31

中国马克思文学理论的构成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