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10-04 22:55:02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在学习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1

  特征:

  1、 注意(2)【指向性,集中性】

  2、 知觉(4)【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3、 表象(3)【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4、 思维(2)【间接性,概括性】

  5、 创造性思维(3)【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功能:

  1、 注意(3)【选择,保持,调节监督】

  2、 想象(3)【预见,替代,补充】

  3、 情绪、情感(5)【信号,动机,适应,组织,健康】

  4、 动机(3)【激活,指向,维持调节】

  品质:

  1、 注意(4)【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2、 观察(4)【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

  3、 记忆(4)【敏捷性,持久性,准备性,准确性】

  4、 良好思维品质(6)【广阔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

  5、 意志品质(4)【自觉性[对盲从,果断性[对优柔寡断,自制性[对任性怯懦,坚韧性[对动摇性】

  6、 兴趣(4)【广度,中心,稳定性,效能】

  其它:

  1、 记忆的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2、 想象的加工方式【黏合,夸张,典型化,拟人化】

  3、 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4、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5、 自我防御的机制【压抑,否认,置换(转移),文饰(合理化),投射,代偿,升华】

  6、 动机斗争【双趋,双避,趋避,多重趋避】

  7、 性格的结构特征【态度,意志,情绪,理智】

  8、 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包容,控制,感情】

  思维、言语及想象【2】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1、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

  ① 能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客观事物加以认识

  ② 能对根本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客观事物,借助于媒介进行反应

  ③ 还能对尚未发生的事件作出预见

  (2)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它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的认识。(例:关于水果的概念,就是把各种水果的共同特点抽取出来加以概括,形成概念)

  概念一旦形成,人们就借助于概念去认识那些还没有认识的事物。

  2、思维的智力过程

  (1)分析和综合

  分析就是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是各种属性的过程;

  综合则是在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分或是各种属性结合起来。

  (2)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其本质属性和特征的过程;

  概括就是把抽取出来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结合在一起的过程。

  3、思维的分类

  概念的形成

  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形成或叫概念的掌握,是指个体借助于言语,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概念可分为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者许寻找操作系列以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活动过程。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的作用

  迁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正迁移、负迁移)

  (2)原型启发的作用

  (3)定势的作用

  语言与言语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以语言或文字为物质外壳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人们运用遇见进行交际的过程,是心理现象。

  言语可分为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两类

  外部言语是交际中的言语,包括对话言语、独白言语、书面言语。

  内部言语的特点:隐蔽性、减缩性、速度快

  想象和表象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食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想象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想象的种类

  (1)根据想象活动是否有意识、有目的,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2)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有意想象分为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幻想

  想象分为:

  (1)无意想象

  (2)有意想象: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幻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2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定义及内容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中间科学(边缘性科学)

  心理学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

  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绪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反映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体现,表现在发动、制止)

  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者关系:

  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情绪情感和意志反作用于认识过程。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伴随情绪情感活动,意志过程以一定的认识活动为前提,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促进认识发展。

  人格(使心理过程成为自己的心理过程):

  人格倾向性(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人格心理特征(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个体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一个人的心理面貌,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二、心理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

  实验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分类: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

  三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优点:对无关变量进行严格控制,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做精确处理,提高精确度

  缺点:不实用于实际

  测验法:运用标椎化测验工具,度量个体间对某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一组被试在不同时间或情境中的反应差异。

  种类:智力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

  基本要求:测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三、心理学的发展

  诞生:1897年,冯特(德)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诞生。

  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

  1879-20世纪20年代

  创始人冯特宣传推广(美国) 铁钦纳

  主张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三元素:感觉、意象、感情

  首创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

  1890-1930

  詹姆斯(美国心理学之父意识流)、杜威、安吉尔

  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

  1913-20世纪50年代

  华生(美)

  以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强调客观的观察和测量

  主张行为 反对意识

  环境决定论 教育万能论 (动物实验)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创始人韦特海墨(德) 考夫卡 苛勒

  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第二势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弗洛伊德(奥地利) 布罗伊尔 《癔症的研究》

  卡尔·荣格 埃里克森

  人格动力——潜意识 生本能 死本能

  人格结构——本我(快乐) 自我(现实) 超我(道德)

  人格发展——性心理发展阶段 口腔期 肛门期 性器期 潜伏期 生殖期

  自我防御机制——否认 压抑 合理化 投射 反向作用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第三势力)

  20世纪50年代

  (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罗杰斯

  以正常人为对象,人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和自我成长的需要

  主张人性本善,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

  (七)认知心理学

  1967

  创始人 奈瑟 皮亚杰 西蒙

  研究感官的信息接收、储存、提取和运用等过程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

  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发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狗摇铃流口水 (狗本身看见肉流口水 摇铃就有肉 摇铃就流口水)

  操作条件反射 斯金纳老鼠按键吃东西(老鼠不知道有东西 按键之后有东西 要东西就按键)

  第一信号系统: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望梅止渴)

  人与动物共有,对具体事物的直接反映。

  第二信号系统:

  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谈虎色变)

  人脑高级神经活动发重要特征,间接概况地反映现实。

  第三章 注意

  一、注意概述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基本特征:指向性 集中性

  二、注意种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区别:有无目的。是否需要意志努力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刺激物的特点、人的主观状态

  1、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4)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的主观状态

  (1)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2)人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有意注意的方法:

  1、明确目的和任务

  2、合理组织活动

  3、培养稳定的间接兴趣

  4、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5、具备丰富的知识经验

  (三)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

  (熟练地骑自行车)

  三、注意的品质

  (一)稳定性(时间)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维持的时间。

  影响因素:对象特点(单调静止、复杂活动)

  人的主体状态(积极性)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注意分散与不良的教育有关,甚至是不良教育的结果。例如,儿童集中注意学习,成人经常去转移他的注意。

  (二)广度(空间)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扩大注意的广度,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一目十行)

  (三)分配(有条件)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有条件:复杂程度、熟悉、自动化、活动是否建立起联系。

  (四)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感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的反映。

  第四章 感觉

  一、感觉概述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

  感觉保证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二、感觉的测量

  1、感受性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阈限是指界限或临界值。

  2、感觉阈限

  (一)绝对感觉阈限(数值)

  绝对感觉阈限简称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二)差别感受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与之相应的感受性称为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的大小是用差别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两者成反比关系。

  三、感觉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对适应的一种描述。

  明适应(光适应) 对光的感受性下降

  暗适应对光的感受性增高

  闪光融合 (灯的频闪)

  视觉后像 (眨眼睛不影响看电视)

  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第五章 知觉

  一、知觉概述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知觉整体性

  知觉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加以识别的过程。(接近原则、相似原则、连续原则、闭合原则)

  (二)知觉选择性

  知觉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将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知觉对象和知觉背景是相对而言的。

  知觉对象的选择,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三)知觉理解性

  知觉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况且赋予其意义的加工过程。

  (少女和老太)

  (四)知觉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的过程。

  三、空间知觉

  运动视差(近处与远处)

  双眼视差

  四、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1、动景运动(两个物体依次出现像一个物体在运动,电字幕、霓虹灯活动广告)

  2、自主运动(游动运动、自动效应,“会动的图片”)

  3、诱导运动(相对静止)

  第六章 记忆

  一、记忆概述

  记忆: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分类

  形象、情绪、逻辑、动作、情景、语义、内隐、外显

  三、记忆过程

  (一)识记

  影响识记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

  2、学习者的态度

  3、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4、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

  5、识记方法

  (二)保持

  1、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遗忘规律“先快后慢”

  2、影响遗忘的因素:

  (1)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

  (2)识记材料的数量

  (3)学习程度

  (4)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中间部分容易遗忘)

  3、遗忘原因

  (1)记忆痕迹消退说

  (2)干扰抑制说

  前摄抑制: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继学习与记忆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作用。

  (3)动机遗忘说

  (4)线索依赖性遗忘理论

  4、有效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遗忘规律先快后慢,阻止学习后立即发生的急速遗忘。强化联系,重新强化记忆痕迹并在脑中巩固下来。促进理解,使学习内容条理化、系统化,将他们纳入认知结构中长久保存。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集中复习、分散学习。

  (3)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4)动员多种感官进行多样化的复习。

  (5)活动有助于记忆。

  (三)再认(选择题)

  (四)回忆(填空题)

  四、记忆系统

  感觉(瞬时)记忆—受到刺激—短时记忆—复述—长时记忆

  (一)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刺激信息呈现以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编码的记忆。

  与感觉记忆的区别: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无意识的,也是未经加工的感觉痕迹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来自感觉记忆并对其进行操作、加工,是正在操作的、活动的记忆(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记忆广度 7加减2组块

  采用言语听觉形式编码

  (二)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学习材料经过复习或复述之后,在头脑中长久保存的记忆,或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意义编码、表象编码、语义编码

  第七章 表象与想象

  一、表象

  1、表象:表象是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人脑中呈现出关于该事物的形象。

  2、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3、种类:记忆表象、想象表象

  二、想象

  1、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2、再造想象:根据别人的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3、创造想象:不依据形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幻想: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第八章 思维

  1、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2、重要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3、种类:动作、形象、抽象/聚合、发散/直觉、分析/常规性、创造性

  4、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 求异、创新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

  5、问题解决:由一定的情景引起,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

  6、问题解决过程:初识状态、目标状态、中介状态(克服阻碍)

  7、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情境、认知结构的限制、定势、功能固着、动机和情绪状态

  8、定势: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9、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的功能。

  10.动机与学习效果呈倒“U”字型。

  第九章 情绪和情感

  1、情绪: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情绪产生机制:认知评价

  3、情绪情感功能:适应(婴儿哭)、动机、组织、信号

  4、情绪也情感的关系

  区别:

  (1)情绪——生理性 情感——社会性

  (2)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在后

  (3)与情感相比,情绪不稳定

  (4)情绪表现——外显性 情感表现——内在性

  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2)情绪依赖于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5、基本情绪:喜怒哀惧 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6、心境: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渲染性)

  7、激情: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8、应激: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状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9、情感

  道德感:个体根据一定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对事物美的体验,是人们基于美的需要,按照个人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十章 意志

  1、意志: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动机斗争:

  (1)双趋冲突(接近—接近)鱼和熊掌都要

  (2)双避冲突(回避—回避)牙疼和治疗都回避

  (3)趋—避冲突(接近—回避)想参加比赛,又害怕失败

  (4)多重趋—避冲突(多重接近—回避)换工作 工资待遇 人际关系等

  第十一章 人格和人格倾向性

  1、人格: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人格基本特征:整体性、稳定性/可塑性、独特性、社会性/生物性

  3、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源泉,是个体产生某种行为的根本动力。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内容:

  (1)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按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级的,即所谓的需要层次。其次序是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成长性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人类的需要是一种似本能需要。

  (3)人类的需要可分为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

  (4)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也称匮乏性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基本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但不是每个成熟的`成年人都能自我实现。

  存在问题:

  (1)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是由体质和遗传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忽视了人需要的社会性。

  (2)提出的自我实现是极少数人的自我实现,是个人的自我实现。

  (3)没有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控制作用。

  (4)在需要的研究方法上,用描述法对有成就的人进行整体分析,对需要的研究仅停留在经验性的分析上。

  5、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指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与目的,是个体产生某种行为的根本动力。

  6、动机=需要+诱因

  7、学习动机:内部动机(对学习本身)

  外部动机(当班长)

  8、韦纳 成败的三个维度:

  (1)内归因和外归因。内:努力、耐力、个性;外:任务的难度、运气、家庭条件

  (2)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稳定:任务的难度、能力、家庭条件;非稳定:努力、运气、心境

  (3)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可控:努力;不可控:运气

  第十二章 气质

  1、气质:气质是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和稳定的动力特征。

  2、心理活动动力特征: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3、气质类型:胆汁质(张飞)、多血质(默默受气)、粘液质(沙和尚)、抑郁质(林黛玉)

  4、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5、气质对职业选择的意义

  第十三章 性格(内向 外向)

  1、性格:人在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心理特性。

  2、性格和气质的关系:

  区别:

  起源:气质——先天 性格——后天

  可塑性:气质——变化慢 性格——变化快

  联系:

  (1)气质会影响个人性格的形成

  (2)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形式,渲染性格特征,从而使性格特征具有独特色彩

  (3)气质还会影响性格特征形成或改造速度。

  3、共同体质:共同体质是指同一文化形态下群体都具有的特质

  4、个人特质:个人特质为个人所独有,代表个人的性格倾向。

  5、五因素模型:外向性(活力、热情)/宜人性(利他性、爱)/责任感(克制、拘谨)/神经质(消极情绪、精神过敏)/开放性(独创性、思想开放)

  第十四章 能力

  1、能力: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2、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3、智力结构:操作、内容、产物

  4、卡特尔的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G因素)

  流体智力:与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大部分先天)

  晶体智力:经验的结晶,它是对流体智力应用的结果(大部分后天习得)

  5、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树立多元评价观)

  空间、音乐、言语、逻辑数学、人际、内省、身体运动

  6、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名词解释: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感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的反映。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记忆: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表象:表象是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人脑中呈现出关于该事物的形象。

  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问题解决:由一定的情景引起,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

  情绪: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心境: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渲染性)

  激情: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应激: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状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意志: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格: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源泉,是个体产生某种行为的根本动力。

  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指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与目的,是个体产生某种行为的根本动力。

  气质:气质是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和稳定的动力特征。

  性格:人在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心理特性。

  能力:指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短时记忆:刺激信息呈现以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编码的记忆。

  长时记忆:学习材料经过复习或复述之后,在头脑中长久保存的记忆,或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再造想象:根据别人的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不依据形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的功能。

  道德感:个体根据一定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对事物美的体验,是人们基于美的需要,按照个人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普通心理学的记忆原理03-21

普通心理学的学习心得06-19

普通心理学框架逻辑图02-06

英语知识点总结12-02

采薇知识点总结08-16

大学概率知识点总结11-08

大学极限知识点总结12-22

物理浮力知识点总结03-30

初三圆知识点总结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