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时间:2022-10-05 20:54:05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节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二、个体心理发展具有多种特殊的性质,可归纳为如下几种基本性质:

  1.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确定的先后顺序)。

  2.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人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而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推进的。从出生到幼儿期属于第一发展加速期,青春发育期为第二个发展加速期)。

  3.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4.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

  5.心理发展进程中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2.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

  3.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

  4.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四、各种发展心理学派都必须对如下一些问题作出阐述:

  1.遗传素质与环境和教育因素空间是以什么样的关系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2.心理的连续不断发展与阶段性跳跃之间是如何有机统一起来的;

  3.在心理发展中个体的自主生成、自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之间是怎样取得平衡

  4.不同心理机能发展过程中是否具有各自的“关键期”,与发展可塑性的关系如何。

  五、儿童心理学诞生前的准备阶段——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

  六、1.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物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科学獐心理学的奠基人。他于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被公认为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2.20世纪中期以后,儿童心理学的发展进入了演变和增新的时期。

  3.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章的名称,从此确立了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地位。

  4.早在20世纪初,霍尔就对老年心理进行了研究,并著有《衰老:人的后半生》

  七、横断研究:是在短的相同的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

  八、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较长时间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

  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是对两者的取长补短。

  九、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单因素论:⑴遗传决定论,(高尔顿)⑵环境决定论,(华生)。

  2.二因素论:主张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的发展,但把两者视为相互孤立存在的

  3.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⑴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⑵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⑶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要点: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4.心理发展阶段说: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⑴感知运动阶段(0-2岁;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⑵前运算阶段(2-6、7岁;①泛灵论②自我中心③思维不可逆④未掌握守恒)

  ⑶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获得守恒,思维具有可逆性,可进行逻辑运算)

  ⑷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能解决抽象问题,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5.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

阶段

年龄

特征

前道德判断阶段

45

不能判断,没有道德观念,只看行为结果

他律道德判断阶段

589

判断受自身以外标准支配,重结果不看动机

自律道德判断阶段

89岁以后

判断受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支配。

  十一、艾里克森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危机的特点,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阶段

年龄

主要发展任务

人格特征

婴儿前期

02

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希望品质

婴儿后期

24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意志品质

幼儿期

4  7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目标品质

童年期

7~12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能力品质

青少年期

12~18

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诚实品质

成年早期

18~25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爱的品质

成年中期

25~50

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关心品质

成年后期

50岁以后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

智慧、贤明品质

  十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三元交互决定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

  观察学习: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矫正已有的某些行为反应特征,而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未对示范反应做出实际的外部操作。

  十三、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人的道德判断随着年龄发展而发展,根据道德两难故事法将道德大致可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

三种水平

六个定向阶段

表现特征

前习俗

水平

服从和惩罚的道德阶段

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态度,避免受到惩罚。

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阶段

比较行为和个人的关系,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自我中心,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习俗

水平

好孩子的阶段

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

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阶段

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后习俗

水平

社会契约阶段

认识到法律不是死板的,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程序来改变。

普遍道德原则阶段

认为除了法律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个人的尊严等道德原则。

  第二节婴儿期(0-3岁)的心理发展

  一、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⑴头尾原则⑵近远原则⑶大小原则

  二、1.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

  2.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婴儿偏爱注视正常的人脸、某些轮廓和图形。

  三、1.吉布森等通过视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

  2.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四、6-12个月婴儿的记忆保持时期继续延长,出现“认生”现象。

  五、1.按皮亚杰的理论,婴儿期的思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2.婴儿直觉行动思维具有如下主要特点:⑴直观性和行动性⑵间接性和概括性⑶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⑷思维的狭隘性⑸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六、1、言语发展理论

  1)后天学习理论

  强化说: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发射、正强化、负强化

  社会学习说:班杜拉,选择性模仿

  2)先天成熟理论——自然成熟说: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理论;

  语言获得装置(LAD):普遍语法→个体语法

  3) 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2、 婴儿言语的发展

  n 语音发展: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 多音节阶段(4~9个月) 有意义的语音、学话的萌芽(9~12个月)

  n 词汇的发展:1~1.5岁第一批词汇 (50左右); 3岁词汇量达1000

  n 句法的发展:1.5~ 2岁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期; 3岁掌握母语的基本规律 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1.5岁)→完整句(3岁)

  七、1.婴儿的笑是与人交往,吸引成人照料的基本手段。笑有其一定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⑴自发性微笑(0-5周,反射性,不是社会性的)

  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不区分熟人与陌生人,已属社会性的)

  ⑶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对熟人笑多,真正属社会性的)。

  2.婴儿的恐惧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体验会引起儿童的紧张感,造成逃避和退缩。经常有恐惧感,会导致儿童形成怯懦的人格特征。婴儿的恐惧可分为:⑴本能的恐惧⑵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⑶怕生(也称陌生人焦虑)⑷预测性恐惧。

  3.婴儿的气质类型:⑴容易型⑵困难型⑶迟缓型。

  4.鲍尔比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⑴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⑶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5.艾斯活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⑴安全型依恋(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⑵回避型依恋(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⑶反抗型依恋(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其中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为消极依恋。

  6.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两阶段:

  ⑴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12-15个月,主体我得以明确的发展,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

  ⑵客体我的发展(15-24个月;18-24个月,具有明确的客体我认识,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第三节幼儿期(3-6岁)

  一、1.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2.儿童游戏的特点:⑴1岁以内的婴儿游戏是成人婴儿游戏,2岁婴儿实物游戏,婴儿末期以模仿性游戏为主⑵幼儿游戏是象征性游戏⑶童年儿童游戏是规则性游戏。

  3.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4.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⑴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⑵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⑶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⑷培养健全的人格⑸增强体质。

  二、幼儿期是儿童言语能力发展迅速的时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1.幼儿语法结构的发展:⑴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⑵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⑶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⑷从词数少的短句到词数多的长句。

  2.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⑴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⑵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3.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⑴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⑵容易运用机械记忆⑶以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

  4.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有:⑴视觉复述策略⑵特征定位策略⑶复述策略。

  5.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得到初步发展。

  6.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研究者将儿童自我控制活动区分为4种类型:⑴运动抑制⑵情绪抑制⑶认知活动抑制⑷延迟满足(学会等待)。

  7.第一反抗期:大约在幼儿3、4岁时出现。对父母的反抗行为的表现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三、幼儿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邻居)、喜爱共同的活动或拥有有趣的玩具的基础上,所以很容易建立,也很容易破裂。

  第四节童年期(7-12岁)

  一、1.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7-12岁,属小学阶段。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学系统地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

  学习的一般特点: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学习兴趣的发展:

  (1)从学习的外部活动到学习的内容。

  (2)从不分化到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

  (3)游戏因素的作用逐渐降低。

  2.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3.童年期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⑴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⑵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⑶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小学儿童采用的记忆策略主要是复述和组织(归类和系列化)。

  4.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5.记忆监控是指主体在记忆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自学地对其进行积极地监视、监控和调节。

  6.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基本特征是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基本特点:⑴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⑵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⑶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瓣转折期(这个转折年龄在10左右,即小学四年级)。

  7.童年期儿童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⑴掌握守恒⑵思维具有可逆性⑶补偿关系认知(思维结构中的补偿关系认知是思维活动可以从不同纬度进行转换)⑷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①类别体系化②序列化)

  8. 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短期游戏伙伴关系:(3―5岁)

  单向帮助关系:(6―9岁)

  双向帮助关系:(9―12岁)

  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12岁以后)

  9. 童年期自我评价的特点:

  w 独立性日益增长

  w 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评价他人 > 评价自己; 一分为二

  w 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身体自我→活动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w 稳定性逐步提高

  w 总之:具体→抽象;外显行为→内部心理世界

  10.亲子关系的发展:交往时间明显减少;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在变化: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

  11.儿童欺负发生的原因:⑴“竞争假设”理论认为,儿童的欺负行为是在学校参与竞争和追求成绩的结果,是对在学校受到挫折和失败的一种反应。⑵“外部特异性”假设理论认为,儿童之所以受欺负是由于其自身具有一些外部异常特征。⑶依恋理论则认为儿童早期形成的不安全依恋是欺负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五节青春期(11、12-15、16岁)的心理发展

  一、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二、青春期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容量的发展

  初中学生的记忆容量(11.04±0.4)超出成人。

  (二)记忆的主要特点

  ü 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

  ü 记忆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形象、抽象记忆均最高,后者发展量大得多

  ü 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复述、类比、联想

  三、青春期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的具体表现:

  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2.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3.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四、青春期情绪变化特点:

  1.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

  2.青春期躁动(一个突出的困扰)。

  五、思维的发展: 形式运算水平; 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 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

  六、第二反抗期主要表现形式及成因:

  1.形式:⑴硬抵抗;⑵软抵抗;⑶反抗的迁移。

  2.成因:集中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

  七、青春期人际关系的发展:

  1.同伴关系:交友范围开始缩小;男女同学间先疏远、后接近的行为模式;

  2.与父母的关系;

  3.与教师的关系。

  八、青春期反抗的焦点在于:成长者对自己发展那的认识超前,父母对他们发展的认识滞后。

  第六节 青年期(17、18-35岁)的心理发展

  一、1.从出生到青年初期,人的智力一直在发展,到25岁左右达到顶峰。

  2.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⑴流体智力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不怎么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⑵晶体智力是指导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在青年期以前两种智力都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在成人阶段,流体智力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而晶体智力则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经验和知识积累而呈上升趋势)。

  3.成人的思维主要表现在知识的应用上,辩证性、相对性、实用性的思维形式。

  帕瑞对青年期的思维进行了研究,发现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⑴二元论阶段⑵相对性阶段⑶约定性阶段。

  二、1.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2.个体人生观的发展过程是在青春期萌芽,到高中阶段迅速发展,大学阶段达到形成的高峰并逐渐走向成熟期。

  3.影响青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因素有三个方面:⑴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①思维发展达到抽象水平,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并逐步提高;②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并与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相互制约;③社会性需要和社会化达到趋于成熟的水平);⑵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⑶个人因素。

  4.青春期社会关系的变化:⑴与家庭成员的关系⑵朋友关系⑶恋爱婚姻关系。

  三、青年人的人格表现越来越成熟。

  第七节 中年期(35或40岁—60或65岁)的心理发展

  一、更年期是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明显改变的时期。约在50岁左右。是人生进入衰老过程的起点,同时又可称为“第二个青春期”。

  二、1.在中年期,视觉和听觉处理信息的过程都随年龄增加而呈递减的趋势。

  2.中年期的记忆力不能笼统地说下降了,而是表现出了记忆侧重点或结构的改变。中年人在记忆加工过程中,不重视简单的细节,更关注有关事物本质的结论性的信息。

  3.自然科学和数学领域的创造力在青年期达到高峰,而人文科学领域的创造高峰是在中年期甚至老年期。

  三、1.中年期的人格变得较为成熟,具体表现为:⑴内省日趋明显⑵性别角色日趋整合⑶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⑷为人处事日趋圆通。

  2.中年人的职业发展表现:⑴工作满意度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⑵工作绩效(对于依靠体力和反应速度的工作,开始下降;对于依靠认知技能的工作,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

  第八节 老年期(60岁以后)的心理发展

  一、老年丧失期观:老年期是一生获得的丧失时期。这里指的是:身心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和生活价值的丧失。

  二、1.毕生发展观

  2.影响心理发展的三种主要因素:⑴成熟(年龄阶段)⑵社会历史文化⑶非规范事件。

  3.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儿童期发展迅速,中年期有所减速但较为平稳,老年期走向衰退。

  三、1.老年期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明显:感觉阈限升高,即感受性下降。

  2.老年期记忆力下降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到的减退或下降。

  3.一种观点认为: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是老年期记忆力下降的根本原因。另一种观点认为:工作记忆容量变小是老年期记忆力下降的根本原因。

  4.老年人比青年人表现出了更多的智慧。

  5.老年期人格的变化:⑴不安全感⑵孤独感⑶适应性差⑷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⑸趋于保守⑹回忆往事。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相关文章:

发展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学发展心理学的体会和收获05-24

发展心理学学习心得(精选21篇)06-23

javascript知识点10-05

物理知识点10-06

物理知识点11-15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探究幼儿钢琴学习方法论文10-08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高考知识点总结10-06

社交礼仪的知识点10-08

关于长城的知识点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