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庄子是诸子百家

时间:2021-02-15 14:36:19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庄子是诸子百家

  说到庄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那么,诸子百家中庄子有着怎样的地位呢?一起来看看诸子百家之庄子的相关介绍吧。

  诸子百家之庄子

  一 清贫的智者

  1.悠然的歌者

  在我们的印象中,庄子就像是一个永远流浪在社会边缘的歌手。

  他聪明睿智,才华横溢,却又衣衫褴褛,衣食无着。

  他盘着腿坐在家门口的门槛上,他拉着车奔走在乡间的驿路上,他滔滔雄辩于哲人和诸侯之间。

  庄子的生活是极度贫困的,但他穷得很有骨气。

  一次,他穿着带补丁的衣服,拖着一双草鞋去见魏王,魏王说:“何先生之惫邪?”这个“惫”,也就是疲惫中带着点儿狼狈的意思。

  但庄子纠正说:“我是贫穷,但并不疲惫。

  ”贫穷是物质层面上的概念,庄子必须承认;但在精神上,他是活泼而又富足的,所以他并不疲惫。

  庄子穷得无米下锅,到监河侯那里借粮食。

  监河侯说:“好的,等我发了工资,借给你三百金。

  ”庄子非常生气,但他并没有直接指斥。

  庄子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我来的路上,看到一只被困在车辙里的鲋鱼,向我哀告。

  我说好的,你等着吧,我去游说吴、越的国王,让他们把江水引过来迎接你。

  鲋鱼生气地说,我困在这里,你弄很少的水就可以救活我,可你却说那不着边际的话。

  等你弄来江水的时候,到干鱼铺去找我的尸体吧!”

  这则寓言昭示了人的一个最基本的生存困境,那就是怎样在自我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获得一种平衡?为了自由和洒脱,庄子放弃了利禄;但为了自己和家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他还是得出去告借。

  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接缝非常狭窄,在穿过它的时候,庄子也能那么无慨于心吗?

  我们不知道他是否有情绪上的动荡,但我们可以看到庄子的行为信条一直是坚定的。

  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王派人用高官厚禄来聘请庄子,却被庄子拒绝了。

  庄子说:“我听说你们楚国有神龟,死了三千年了,壳子被楚王供奉在庙堂,从这个龟的角度来想,他是愿意这样死了被尊奉,还是愿意一直在水中快活地摇头摆尾?”使者当然肯定后者。

  庄子说:“我也不想做名利的牺牲品啊,我宁肯做一个快活的穷汉!”

  庄子对生死并不执著。

  庄子的老婆死了,惠子到他家里去吊唁,发现庄子正在那里敲着瓦盆唱歌呢。

  惠子说:“你和人家生活了这么多年,现在人家死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在那里唱歌,不也太过分了吗?”庄子说:“妻子刚去世的时候,我怎么能无动于衷呢?可是后来我就想通了。

  妻子的生命本来就是没有的,不仅生命没有,连形体也没有,连气也没有。

  恍惚之中凝聚成气,气又凝结成形体,然后有了生命,现在生命消失了,这不过是一个变化流程而已,我在这里为了这个变化而嗷嗷痛哭,不是对生命太不通达了吗?”

  对于自己的生命,庄子也看得非常淡然。

  庄子要死的时候,门人打算给他厚葬,但庄子说:“我以天地日月为陪葬,我的葬礼已经够丰厚了,何必再人为地增加微不足道的棺椁之类的呢?”弟子们说:“我们怕老师的身体被鸟雀啄食。

  ”庄子说:“扔到荒郊野外会被野鸟啄食,但是埋到地下也难免会被蝼蚁吃掉,一定要把我这口粮食从蝼蚁口中夺出来去喂食野鸟,你们也太偏心了吧!”

  《庄子•至乐》中记载了庄子的死亡观:“死生为昼夜。

  ”意思是说:死生只不过是一种自然轮替的现象。

  所以,人附着于一个什么样的形体上,有什么样的形貌、举止、职业,身份、地位,都是无所谓的,这些都是生命的外壳而已。

  生老病死、喜怒悲欢、衣食住行、荣辱沉浮,都是逐层向外的附着物,越是外层的,越不值得挂累。

  从哲学层面上说,庄子将生命归结为气。

  他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之为死。

  ”(《庄子·知北游》)既然生为气之聚,死为气之散,就没有必要为了聚散这种不同的变化状态而或喜或悲了。

  在《至乐》篇中,他甚至认为气也是本无的,是“杂乎芒芴之间”的宇宙精神化而为有气,然后有形体和生命的。

  芒笏,意同“恍惚”,形容不可辨认,不可捉摸的状态。

  这是个起点,也是生命复归的终点。

  人的生死就像春夏秋冬的交替一样平常。

  只不过凡人的一生不过如春生秋死的昆虫一样,感受不到更大的循环罢了。

  所以,庄子建立起“不知悦生,不知恶死”的死亡观。

  也就是期望人们从一出生就开始不断加重的死亡阴影中摆脱出来,从时间的焦灼中解放自我。

  确实,人之常情,经常是在对未来的等待和恐惧中忐忑向前的,这样的生命状态太不诗意了。

  庄子思想的形成,起源于战国征战不休、民不聊生的时局。

  在庄子生活的时代,有两件事足以令庄子动心:一件是和他的生平相始终的宋国破败和灭亡,这使得他不再对功业的逻辑抱有信心,另一件是孙膑被废掉双脚,令当时整个士人阶层为之寒心的惨烈事件,这样惨烈的事件些都有力地支撑了庄子隐逸保身的主张,尽管他破衣烂鞋,尽管他面黄肌瘦、朝不谋夕,但毕竟在乱世中觅得一份坦然和天真。

  反之,庄子又能如何呢?没有圣王可以期望,没有道德可以秉持,没有公道可以维护,整个社会,无法、无天、无道,做得越多,对生人和自己的危害就越大,不退避又能如何?

  一般人以为庄子的养生仅仅是为了求生,但其实不是这样。

  庄子的一切学说都在于生命的解脱,而求生则仍是在死亡的恐惧下生存,这不是庄子的境界。

  庄子认为首先应该勘破生死,这是根本,然后才可以勘破变化与名利。

  老聃死,友人秦师前往吊唁,只哭了三声就出来了,别人看不惯,他说:“指(脂)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庄子·养生主》)生命之火是超越形体不断传续的,又何必不能安时而处顺,以应大化呢?

  “与其求不能避免的死而非死不可,则不如在短短的现生中,求一个善生,即合于道,出于德,顺乎自然的生”。

  [1]庄子一再地“齐一生死”,不是说要人们觉得生不如死,主动求死,最主要的,还是希望人们在生死的恐惧下解脱出来,过一种自由的人生。

  2.强者的拒绝

  在庄子生活的时代,诸侯用所占有的统治权吸引人们去争夺,儒家以所占有的话语权引导人们去遵循。

  而这些,在庄子看来,都是戕害人的自然生命的东西。

  很多人受了庄子的说服,做出一副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但是事实上他们也错了。

  庄子的拒绝,是强者的拒绝;而他们的拒绝,可能只是无奈的认可。

  强者的拒绝会带来成就感,而弱者的拒绝只能带来挫败感。

  快乐、幸福、成功、荣耀,其实就是个假象,是做给别人的,包括庄子自己,也未见得像他说得那样得道逍遥。

  道理很简单,凡事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深度的责难感——哪怕只是被责难感,他怎么会有那么深刻的反击?他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周围的人有没有批评他自私?只要他肯降低一点儿自己的做人信条,就不必断炊,不必去跟人借钱,可是他不做,老婆孩子没有抱怨?父母是不是因为穷饿而死的?他所承受的压力与他个人的自由相比,难道就那么不值一提?人生真的可以那么无情吗?

  一个人要有多强的实力和心理素质才能做得来庄子!

  现在很多人根本就是自己没什么实力,然后被动地去拒绝一些东西,却也说自己是老庄之道。

  这就是受了庄子学说的负面影响,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积贫积弱。

  人世间的战争是避无可避的,弱者在残酷的竞争中却只能丢盔弃甲。

  对于年轻人来说,还有机会奋起反抗;对于老年人来说,也可以默默化解;可是对于中年人来说,只能是几十年陷于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之中。

  庄子的性格豁达通透,他看穿了地位和金钱给人带来的危险和束缚。

  庄子认为富贵者劳神累心,财富不得尽用,徒然伤害自己的身体。

  “生人之累”是人们苦闷的主要根由。

  庄子倡导“物物而不物于物”,也就是说要利用外物,而不应被名利所奴役和控制。

  庄子没什么朋友,只有一个经常与之辩论的对手,叫做惠施。

  惠施是个名家的人物,庄子说惠子是“学富五车”,很有学问。

  一次,庄子对身处相位的惠子进行拜访,结果弄得对方惊恐万状,在境内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突然自己出现了,他用寓言的方式告诉惠子,高洁的鹓鶵根本就不会去吃地上的腐肉,地上的猫头鹰却在那里紧张地发出“吓”的声音,根本没有必要。

  意思就是说自己根本没把他的相位当一回事儿,只是他自己才看重那些东西罢了。

  有个人拜见宋王,受赐十辆车子,他用这十辆车子向庄子夸耀。

  庄子说:“河边有个家庭贫困靠获蒿编织畚蒉为生的人,他的儿子潜入深渊,得到价值千金的珍珠。

  他的父亲对他的儿子说:‘拿石头来锤破它!这值干金的珍珠,一定在九重深渊驱龙的颔下,你能得到珍珠,定遇到龙在睡觉。

  假使龙醒着,你还能得到什么呢!’现在宋国危机的深重,不止于九重的深渊;宋王的凶猛,不止于骊龙;你能得到车子,一定遇到他在睡觉。

  假使宋王醒着,你就要粉身碎骨了!”

  庄子的寓言很美妙,但现实也的确很残酷。

  子贡对孔子说,我不想强加别人什么,也不想别人强加给我。

  孔子说,你办不到啊!文化给你的氛围,不是你可以轻易拒绝的。

  这才是生命的真相。

  人类的历史发展与个人的成长史都证明,发展的向度不是自由,而是不自由,一直到死。

  但死的自由活人又无法体会到。

  因此,还是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不自由吧,这才是人生的常态。

  人是有情的,人不是草木,只要你有情,就做不来庄子,就拒绝不了对别人的担当,那么你就勇敢地去负责吧。

  如果说伟大的庄子给了我们什么,那也许只是清醒和超脱的精神而已。

  古人云:大隐隐于市,我想稍微改动一字:大隐隐于事,这样你就可以获得一种平和的环境和心态。

  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陶渊明不是也说“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吗?事件的本质可能是荒谬的,但做事本身,却是你存在的必然方式。

  二 庄子式的人生超脱

  1.苦难人生的超脱

  人的痛苦来自于概念。

  没有概念的浑沌状态,就是儿童的天真阶段。

  但是随着概念的繁复,也就是说随着文化自身不可逆转的建构进程,人会越来越深地置身于计较的泥潭之中,难以自拔。

  孔子是很注重这些概念的“正名”的,他认为一切仁心都是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下的情感表达,因为是父子,所以就要慈、孝,是朋友,就要信、义,但是,“至善之德,必缘于位而后起也”,“庄周之破执,即以破位为始”。

  [2]这是道家和儒家的分野之际,也是摆脱烦恼的关键所在。

  老人们喜欢念旧,过去的日子尽管物质匮乏,但总是令他们感到快慰,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概念的简单和分配的平均。

  衣服的选择只有黄、蓝两色,冬储菜也就白菜、萝卜、土豆这几样,住的大都是筒子楼、四合院,出门也没有的士和飞机可坐。

  所以当时的人们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心思去选择、计算和比较,因此也能乐得天真。

  现在可就不一样了,随便任何一个小问题,都让人绞尽脑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