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文学对个人的作用

时间:2021-05-28 19:47:54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文学对个人的作用

  文学对个人的作用是什么?文学,文学是什么呢?词典里给出的解释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

  最早的文学应当是古代的歌谣、神话之类的口头文学,而形成为书面作品的,一般认为是《诗经》,这个当然是中国范围的了。

  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抒发情感的,以诗歌为最。

  在我看来,一部可以被称为文学作品的作品。

  都一定程度上寄托着作者本人的理想抱负。

  可能是对作者本身,也可能是对社会,也有可能是对国家。

  且不谈文学的大意义,就说一说文学对个人的作用。

  不管你是热爱文学,还是对它毫不在意,你都一定多少读过一些文学作品,其中总会有那么一些话、一些人物留在你的脑海中,那种深刻印象,是极难抹去的。

  可能你没有看过《红楼梦》,但你一定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可能你没读过《罗密欧与朱丽叶》,但你一定知道主人翁的悲情命运;可能你没有读过原著《西游记》,但孙悟空的故事,你一定不会陌生。

  可见,文学的力量是强大的,走入人们内心的力量是强大的,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使人深受震撼。

  我引用一句话来结束我的演讲,“文学是人类价值生长的过程,也是人类文化的镜子,它照耀着人类的灵魂,同时也照耀着人类的行为,使人成为人。”

  文学对于教会建造的意义

  教会建造中,其实我们都在使用文学,但对此我们不仅全无自知,甚至否认。

  于是,我们也就没能真正在教会建造中用好文学。

  这种出于中国教会传统文化带来的理念,不仅影响了对文学不了解的人,其实也包括我这种身兼作家和传道人双重身份的服事者。

  我很长一段时间,在教会服事中,都有意无意地希望淡化自己的作家身份,总觉得作家和传道人这两个身份,在传福音的过程中相得益彰;而在教会的日常牧养和教会建造中,文学并无帮助,最多属于个人修养。

  但近几年,一方面因着读教牧博士时对圣经文学的研究,一方面借着在教会的具体服事实,我越来越感到教会需要重新认识“文学”,需要自觉、主动、有策略地,在教会建造中使用文学,也鼓励同工提高文学素养。

  下面我就简单讲述我所想到,并行之有效的几点,以便抛砖引玉,让我们一同在当下这个网络时代,更好地运用并发挥文学在教会建造中的作用。

  文学与教会的讲台信息

  一个健康的教会需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结果。

  向下扎根的关键,就是要在神的话中扎根。

  事实上,福音派的华人教会都十分重视主日讲台信息。

  准备一篇主日信息,首先当然是祷告,求主启示这堂信息当向会众说的话,也就是求主告诉我们当讲哪段经文,从哪个角度来讲。

  然后,就是释经。

  但在释经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更多依靠解经书和网上的资源,而这些释经的信息大多比较理论性,并且以西方神学的逻辑性为主。

  这样准备出来的讲章即便正确性很高,对中国人的会众来说,其感染力却不够。

  原因是,中国人对“道理”的接受,不仅需要其中有逻辑性,更要有感性,甚至要有画面、人物,以便听众自我代入其中,产生情绪的共鸣,从而进入思考,以至接受并反思自己。

  其实,这方面符合后现代文化特征之一:故事性地说理;另一方面耶稣也为我们作了很好的榜样,他常以寓言、比喻等文学手法来“讲道”。

  旧约和新约中都记载着许多人物和故事,如何来解读这些有关于人物和事件的经文?这就需要我们在释经的过程中,运用文学的方法和素养,分析这些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彼此关系,以及经文中环境的设定和描述的意义。

  只有当这段经文在我们心里成为一幕幕活的情景,甚至我们彷佛能进入其中,我们才能借着讲道、教导,将会众带入情景之中,来体会上帝的心意,与这段经文产生共鸣。

  文学与主日学和小组查经

  无论是成人主日学,还是儿童主日学,文学性的释经与文学性的表达也同样极为重要。

  它能够让参加的大人和孩子因为生动、有趣而爱上读圣经;它还能让参加的大人和孩子因为形象化、故事性而记忆深刻,让经文活化在我们的心中。

  我一直认为,一个教会的成长取决于每个会众的属灵生命的健康成长。

  属灵生命要成长就需要吃灵粮——读上帝的话,而且这个吃绝对不能是一周吃一次。

  所以,主日学不仅仅是用神的话喂养会众,更是要培养会众吃灵粮的兴趣,让他们尝出灵粮的美味;然后,还要教导他们怎么吃,怎么消化(应用),甚至是怎么去喂给别人吃。

  目前教会中的团契和小组常出现两种不同的偏离,一种是形式枯燥的查经班,一种是过于活跃的同乡会。

  有一位长老曾经对我说,小组就是不能以查经为主,小组最重要的就是彼此相爱,分享感恩,查经会让人有“宗教的灵”,会死气沉沉,难以让小组发展壮大。

  当时我觉得很不理解,神的话只会让人活,怎么会让人“死气沉沉”?何况我从信主开始带一个邻居查经,到一个小组,期间带过不同的小组和团契,大家查经总是兴趣盎然,查经过程中也自然就会有分享和感恩,甚至悔改。

  怎么两者会是对立的呢?

  后来我想这也许是出于他过去的某些经历。

  若带查经的人缺乏文学性的'表述,又没有带出生命的体验,查经就成了“学知识”,不仅会让感性思维的人感到无趣,而且一旦“真理”被人私自拥有,就成了随时指责别人,或互殴的武器。

  文学与教会的关怀牧养

  进入网络时代后,许多教会都建了网站,甚至微信群。

  网站上会有各种内容,包括见证、讲道,甚至书介、福音电影等,有的教会还出版了电子刊物。

  于是,文字事工就不再仅限于传福音,文学也不再仅限于福音预工了。

  在网络时代的牧养中,牧者的讲章或讲道录音、录像常常要被放在网站上,读者和听者首先还是本教会的会众,若会众有感动,也会分享到公共网络领域。

  这也成了教会一种新的牧养渠道。

  但是,当一篇讲道变成了文字或是音频视频,并放在网上让人可以反复看和听时,因为脱离了讲道现场,于是,不仅对讲道内容的逻辑性、解经的正确要求更高,而且更要求表述的生动、形象与感人。

  如果只是靠讲道中的事例来达到生动、形象与感人,久而久之势必难以吸引人对神的话语饥渴,也就渐渐会造成牧养的偏失。

  另外,当代城市教会的会众住处分散,生活压力大、变动多,于是需要关怀的人很多,且很需要及时,牧者很难依靠传统的家访、个谈来满足这一需要。

  小组、团契常常承担了主要的关怀牧养工作,然而这也容易造成牧者与会众的隔膜。

  但是,微信的产生为牧者对个体会众的牧养提供了方便,以我所在的教会为例,我们教会会众有微信群,每个小组也各有微信群,还有长执和各事工的微信群等。

  在这些微信群中,牧者或带领者几乎每天都会分享灵修所得,或是个人服事与生活的动态、感受及代祷事项。

  渐渐地,会众也常会将上帝的感动,及肢体或自己需要祷告的事写出来,也会将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好信息转介到微信群。

  彼此增进了互动,有感恩有劝勉有鼓励,也有实实在在的各种生活上的帮助。

  起初,也常有词不达意之时,渐渐地大家都开始注意自己的文字了,灵修分享写得越来越感人,选择转介的文章也越来越贴切,这些都是在有意或无意地提高各自的文学素养后达到的。

  当然,若要提高这种牧养果效,若要扩大这种网络关怀牧养到教会外,到慕道友中、甚至到网上陌生人群中,我们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其实,不仅是在网络上用文字关怀牧养需要文学,我们在教会传统的关怀牧养中也需要文学。

  一个故事常常能让太硬的“道理”易于被理解并接受;一个圣经人物的分析,常常能让听者自己领受到光照与安慰;一篇合宜的好文常常能替我们说出爱并传递理解。

【文学对个人的作用】相关文章:

汉语言文学对中学生的作用论文03-18

古代文学的教育作用12-12

大学英美文学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作用01-17

汉语言文学对翻译专业学生学习的作用论文03-18

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作用02-15

汉语言文学对中学生的重要作用论文03-11

古代文学的教育作用探究01-19

疾病对药物作用的影响12-04

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的意义12-09

刘勰文学欣赏论的当代作用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