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初中生家长

时间:2022-08-29 15:27:49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初中生家长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初中生家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家长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初中生家长

  一、在孩子升入七年级之前,家长应该做到以下三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教育方式的转变。

  中学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在飞速发展,他们的自尊心在日益增强,如果父母再用教育小孩子的方式,如讲道理、“打”等方式来对待他们,势必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和反抗。

  因此,父母要用尊重、协商等方式代替“小孩子式”的教育方式。

  第二个“转变”: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中,有人请高考状元的家长分享教子经验,这位家长是这样说的:对待孩子,小时候要“严”,长大后要“宽”。

  的确,每一个孩子都像一棵小树苗,在他们小的时候,父母们要严格地要求他们,以防他们长“歪”;但当他们长大之后,父母也要给他们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茁壮、快乐地成长。

  第三个“转变”:教育方向的转变。

  在小学阶段,父母更多的教育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如细心、讲卫生、讲礼貌等生活习惯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到了中学阶段,父母更多的则是要教育孩子树立明确的目标,并敢于朝着这些目标去努力;要能确定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并去主动把握自己的未来。

  有过教育初中生经验的家长都知道,七八年级的孩子正好在经历青春期,在这个时期,孩子正好处于学习成绩的突变期、心理的“断乳期”、情绪的暴躁期……也就是说,只要父母一不留神,孩子的一生就可能由此而走向坏的转折。

  但是,如果做父母的能够提前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这些特点,并做到上面所讲到的三种“转变”,那孩子一定能够平安、快乐地渡过这一特殊时期,并且孩子的人生,很容易就会由此而改变!

  二、升入中学,家长引导孩子必做的五件事

  七八年级的孩子已经拥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成熟的理性思考能力,那些好好学习、认真听课、老实做人等道理他们都懂,但他们缺少的是行动力、意志力和自控能力。

  虽然孩子很清楚,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作为一名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但每当家里有自己爱吃的东西时,他们总会想独自占有;

  虽然孩子知道不好好学习,将来前途很可能就会不光明,但在趁父母不注意的时候,他们总是会偷偷地玩一会儿;

  虽然孩子知道,与社会上那些“小痞子”交往很容易就会走上“斜路”,但在虚荣心、利益心的驱使下,他们还是喜欢与那些“大哥大”、“大姐大”一起玩;

  ……

  所以,我们应该在他们的行动力、意识力、自控能力等方面下足工夫。

  具体的做法就是从七年级开始,让孩子们每天问自己几个问题:

  今天上课时,我积极思考问题了吗?

  今天值日时,我积极的劳动了吗?

  今天回家后,我孝敬父母了吗?

  今天,我对自己一天的表现满意吗?

  明天,打算怎样改变自己?

  ……

  家长不要小看这些问题,它的作用比座右铭可要大的多,具体到理论上,它还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让一只黑猩猩戴着漂亮的花照镜子,一连照了十天。

  突然有一天,心理学家把黑猩猩头上的花摘掉,然后再让它照镜子,没想到这只黑猩猩竟然主动去找来一支花,并示意心理学家给它戴上。

  由这个实验,心理学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清楚自己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样时,人们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会通过积极的行动去弥补自己的不足。

  每天我让孩子自问那些问题,其实就是让这些孩子在寻找自己理想与现实行动的差距。

  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行动不够时,自然会主动在行动上下工夫。

  在这一点上,一个孩子是这样说:“我觉得老师的这种方法很高明,每天让我们自问这些问题,每当我做得不好时,心里就会产生内疚的感觉,为了尽快使这种感觉消失,尽管十分不情愿,每天我还会把这些事做好,这样我的心里就会舒服了。

  ”

  的确,七八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会有这样一个特点,虽然他们的行动力差,但当他们应该去做、或者计划去做的事情而没有去做时,他们的心里就会产生强烈的内疚感。

  当然,这种内疚感很容易消失,但在此时,如果有父母在他们身边提醒、引导,这种内疚感就会转变成行动力。

  很多时候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提高孩子的行动力、意志力以及自控能力,是孩子脚踏实地地走过初中三年的关键。

  但在此,我要提醒家长们的是,孩子这些能力,仅仅靠在学校的锻练是完全不够的,它需要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一点点改变、一点点提高。

  因此,在孩子进入初中的那一刻起,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的这方面能力。

  那家长们具体该怎样做呢?我通常会建议家长们引导孩子做以下几件事:

  第一件事:闹钟一响,马上起床——锻练孩子的行动力

  “闹钟一响,马上起床”,看到这个题目,肯定有家长想,这个建议很不好使,闹钟响上三次、五次,我家的孩子都不会起床,这对于这些“懒”孩子来说太难了。

  是的,在早晨的时候,要想孩子离开温暖、舒服的被窝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但“赖床”不仅会助长孩子体内的“懒惰”细胞,而且会使孩子的行动力大大减退。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喜欢喜欢“赖床”的孩子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拖”:

  家长让他们去做作业,他们会说“再五分钟再去”;

  家长让他们去锻练身体,他们会说“等一会儿再去”;

  老师让他们去打扫卫生,他们会说“等两分钟再去”;

  ……

  因此,就是?这种“等一会儿”、“等几分钟”等的拖延过程中,孩子的行动力在一点点的减退。

  当拖延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时,他们就会把拖延当成一种理所应当,当他们在拖延时,他们的内疚感也会消失。

  也就是说,“懒惰”会毫不费力地战胜“理智”,这对初中孩子的发展来说,将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孩子的这种“懒惰”行为往往是由家长造成的。

  孩子早晨不起床,家长为他们准备两个或三个闹钟,再不行,家长会亲自执行闹钟的“职责”,亲自叫孩子起床,而家长的这一做法,便成了孩子“再睡两分钟”理由。

  第一个闹钟响了,孩子心想:“反正有第二个闹钟呢,再睡几分钟吧!”第二个闹钟想了,孩子会想:“反正我不起床,爸爸妈妈也会来叫我起床,再睡两分钟吧!”在这种心理下,孩子的行动力永远也不会强。

  所以,要想锻练孩子的行动力,家长只需要做到一点就可以了,送孩子一个闹钟,这个闹钟只能订一个闹铃。

  闹铃想过之后,起不起床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起床晚了就让孩子接受自然后果的惩罚吧。

  升入初中之后,爸爸指着韩波的小闹钟对他说:“初中的作息时间跟小学不一样了,你看你是否应该跟你的‘老朋友’商量一下,改变一下作息时间呢?”

  韩波想了想,把闹钟提前了半个小时。

  七八年级的孩子什么道理都懂,在很多时候,他们是看家长的态度“下菜碟”的:如果家长送他们两只闹钟,并时刻关注他们的起床情况,他们就会把起床当作一种艰难、不能轻易完成的任务,甚至有时还会以不起床来要挟家长;但当家长送他们一只闹钟,并坚定地告诉他们,起床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起不起床由他们自己决定,在这个时候,七八年级的孩子当然知道,起床晚了迟到了要受到老师的惩罚,当然自己就会主动去把握起床的时间了。

  这也就是说,在锻练孩子的行动力方面,家长必须要给孩子一种明确的态度:行动不行动是你自己的事情,行动慢了,或者没有去行动,那你就必须接受自然惩罚。

  第二件事:让孩子学着洗衣、做饭——转变孩子的小学思维

  洗衣、做饭以及一些简单的家务,其实孩子在小学高年级时就应该学着去做。

  但在这里,我特别把它作为中学生必做的一件事情,是有一定目的的。

  首先,让孩子学着洗衣、做饭,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自立是每位优秀中学生都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他们走向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力。

  然而现在的中学生没有洗过衣服、没有做过饭的却大有人在,因为有些家长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因此把这些事情都大包大揽了;还有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做不好,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自己的精力,所以所有事情都由自己代劳了。

  其实,如果家长能够这样想,就能够坦然地让孩子去参与家务劳动了:洗衣、做饭以及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实际上是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立能力。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家长让孩子学着洗衣、做饭,实际上是在帮着孩子转变小学思维。

  所谓小学思维,就是在小学阶段,孩子特有的思维。

  具体来讲,就是孩子总是认为自己年龄小,需要人照顾。

  家长不要小看这种思维,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孩子会理所应当地懒惰、不承担责任、不去面对现实……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孩子的衣服脏了,家长应该告诉他:“你已经是初中生了,必须要自己洗衣服了。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不仅使孩子学着去洗衣服,而且在向孩子传达这样一种思想:你已经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必须要自己去做了。

  周末,家长请孩子给全家人做饭,并这样对他说:“初中生应该学着照顾家人了。

  ”那孩子就会得到这样一种思想:照顾家人是初中生的责任。

  ……

  任何一个刚刚升入中学的孩子,都会带有很严重的小学思维,但如果家长及时采用让孩子用洗衣、做饭、做家务等方式教育孩子,那孩子的思维就会一点点被扭转过来。

  当孩子彻底摆脱小学思维后,你会发现,孩子就像彻底变了一个人一样:他们变得积极、勤劳、负责任,更重要的是,面对问题,他们不再逃避,而是主动去解决问题了。

  第三件事:让孩子每天都去读报纸、看新闻——开阔孩子的视野

  看到这个题目,肯定会有家长会问,到了初中,孩子们的时间比以前紧多了,让他们每天去读报纸、看新闻不是在浪费时间吗?

  的确,升入中学之后,孩子们会明显地发现,时间比小学时要紧迫得多。

  但是事情并不像家长们所说的那样,因为孩子的时间变得紧迫了,让孩子读报、看新闻就是在浪费孩子的时间。

  读报、看新闻确实会占用孩子一定的时间,但孩子在读报、看新闻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在同时间内学习的价值。

  我认为初中生与小学生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他们的视野要不同。

  小学生每天关注最多的事情,就是自己身边的这些事情,而中学生的视野就不能仅限于此了,他们要把视野从自己身边扩大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视野的开阔能够使孩子思维活跃、心态平和,从而使孩子能够以最优异的状态走过初中阶段。

  也许又有家长会说,让孩子每天主动去读报、看新闻很难,我们总不能强迫他们去做这些事情吧?

  的确,家长不能强迫这一阶段的孩子做任何事情,否则只会引来孩子的越来越反叛。

  “对付”初中阶段的这些孩子,家长们必须要讲究方法,这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

  每当我接触新一界初中孩子时,我都会告诉他们:“为了开阔你们的视野,你们应该每天读些报纸、看些新闻。

  从今天开始就要多关注新闻了,明天老师提问呀”

  第二天,当我跟这些孩子分享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用迷茫的眼光看着我,我知道,放学回家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看新闻。

  然而从他们的目光中我可以看出,他们对我所说的这些新闻很感兴趣。

  于是,从那一刻起,我决定改变措施——每天把我看到的那些新闻分享给他们听。

  在分享完新闻后,我请同学们来评价这些新闻,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

  没想到这种措施坚持了一个学期,这个班上的同学几乎全部都会主动去读新闻、看新闻了。

  更重要的是,在读、看新闻的过程中,孩子们受益匪浅:一些孩子坚持每天都读报纸,在视野开阔的同时,写作能力也在日益提高;一些孩子在新闻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立志要做一名国家经济的管理者……

  的确,读报、看新闻能让孩子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但当孩子不愿意去做这些事情时,家长可以通过巧妙地引导,使孩子爱上这些事情。

  第四件事:多培养一个好习惯——孩子比别人更优秀的资本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孩子:

  初中三年,这个孩子的成绩很出色,英语成绩尤为出色。

  她是我们班,也是我们学校第一个坚持用英语与英语老师交流的学生,也正因如此,她成了全校闻名的“明星”。

  在一次家长会上,我问这个孩子的爸爸:“你是怎样把孩子教育得这样优秀的?”这位爸爸想了半天,说:“我觉得我家孩子比别人多的仅仅是一些好习惯,比如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背几个单词、坚持与英语老师用英语交流等,也许正是这些好习惯,使她的成绩比别人稍微好一点吧。

  这位爸爸说得很有道理,他说出了孩子成才的秘密,这个孩子的这些好习惯,就是她比别人优秀的资本。

  其实,不管孩子在小学时表现如何,升入初中之后,所有的孩子都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在这一新的起跑线上,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向前跑,他们之间要想拉来差距是很难的。

  但如果孩子身上的优点多一点、好习惯多一点,这些就会成为孩子比他人优秀的资本。

  也许家长们会说,小时候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但现在,这个最佳时期已经错过了,想再培养他们的好习惯已经很难了。

  家长们的这些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在孩子小时候,由于他们的合作欲望比较强烈,孩子很容易就会养成好习惯。

  但这并不是说,上了初中之后,孩子就再也不能再养成新的好习惯了。

  家长们应该明白,在任何时候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都不算晚,在任何时候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都是必要的。

  自孩子升入初中之后,家长们就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多培养孩子一个好习惯,孩子就会比同龄人更优秀一点。

  所以,家长们不妨就从现在开始,从细节处入手,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就像上面那个事例中那位家长所说的那样,家长可以让孩子每天只多记住两个单词,积少成多,初中三年读完,孩子很可能就会记住一本英语词典中所有的单词;

  家长还可以让孩子每天记住一个数学公式、一个成语,就在这种记忆和巩固的过程中,孩子比别人优秀的资本就会一点点显露出来。

  当然,家长也可以培养孩子别的方面的习惯,如帮助他人、孝敬父母等,这些好习惯不仅能使孩子顺利地渡过初中三年,而且也将成为孩子以后人生路上的资本。

  但父母们还要特别注意一点:孩子的好习惯不在多,贵在坚持到底。

  所以,父母还应在孩子的意志力上多下工夫。

  合格的初中生家长要点

  1.知识的储备

  孩子升入初中后,学习的范围逐步扩大,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大大扩展,认知能力迅速提升,身心发育迅速而剧烈。相对小学阶段,家长所面临的复杂局面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家长首先在知识方面做好充电,以备不时之需。家长在知识上的充电包括:第一,初中阶段孩子心理发展特征与规律的心理学知识;第二,青春期性生理发育与规律的知识;第三,学科知识之外,孩子所探求的、喜欢的、触及的各类相关知识。家长丰富自身知识储备的目的,并不在于为自己的孩子进行学业上的辅导,而是获得与孩子进行有效交流的“话语权”,对孩子青春期身心发育发展的“知情权”和“辅导权”,获得对孩子进行有效引导的“影响力”。如果家长对孩子口中所表达的事情、所使用的词汇、所运用的语境知之甚少,那么也就彻底丧失了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权利。

  2.角色的认定

  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家长的教育和引导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采取什么样的沟通形式,与家长所扮演的角色有极大的关系。从孩子出生之日起,家长就以父亲、母亲的角色对孩子进行教养,而当孩子进人初中以后,之前所扮演的“长辈”“权威”的角色开始发生动摇,因为初中的孩子逐渐有了表达自己思想的愿望,逐渐有了不同于父母的想法,逐渐地表现出独立性,开始对父母的言行表现出“逆反”。其实,这些现象的出现本身没什么对错,这是孩子在青春期成长的特性。如若家长无法及时地对自己的“权威”角色进行调整,和孩子的沟通将无法有效地进行下去。

  在孩子升人初中以后,作为家长应该扮演好两种角色,即父母和朋友的角色。在生活中,家长继续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奉献伟大的父爱和母爱;在孩子的心理发展和思想成长中,家长则要扮演好朋友的角色。当家长以朋友的角色与孩子相处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形式就会变得平等、平和;当家长以朋友的心态与孩子交流时,就会更加容易倾听孩子的心声,更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少地使用批评、指责、甚至是打骂的手段。同样,这种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也会使孩子的逆反心理降低到最少,也更容易将父母的话听进去。

  3.鼓励的手段

  不少家长常常为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的无能感到郁闷,“孩子大了真不好管,哄,没用;责,不听;打,不成!”其实,埋怨、批评、斥责、打骂均非教育之良策,最为有效的手段是鼓励。作为家长需要反思的是,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是鼓励的多呢,还是批评的多。我们懂得如何对孩子进行鼓励吗?

  有效的鼓励要做到这样几点:第一,鼓励是对积极的行为和努力的结果做出肯定性评价。鼓励的目的在于促进孩子的进步与变化,而孩子任何积极的变化,都值得家长对其做出肯定性的评价。第二,关注具体的行动或事件,不要泛泛而论。例如,“今天你的作业写得非常整洁、认真,老师在批改你的作业时,一定会很满意!”第三,始终保持鼓励的信念,善于运用鼓励的语言。家长要善于将自己对孩子的满意表达出来,而不是藏在心里。要多运用“做得很不错”“我赞成你这种想法”“我相信你肯定能够解决这个难题”“你也是可以帮助爸爸妈妈的”“我们一起去努力”等表达方式。第四,鼓励不同于表扬。表扬是和其他学生进行的比较,更加关注结果;而鼓励则是和个体以前的行为表现的比对,更加关注努力。第五,鼓励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而不是为了顾及孩子的脸面,更不是对孩子的一种讨好。第六,鼓励要表达出对孩子的信任,促进其自信心的建立,形成一种“我能行”的自我信念。

  当然,在这里强调鼓励的作用并不是完全排斥批评的教育手段,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时,同样应该注意方式方法。第一,批评要对事不对人。例如,“我认为你今天的作业没有认真去思考”而不是“我认为你这孩子太懒、太不认真”。第二,对孩子的某些行为采取漠视的态度。如果孩子的某些调皮行为是为了唤起他人的注意,而家长采取漠视的态度将减少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第三,从建设性、启发性的角度提出批评。例如,“这件事情你做错了,那从中你得到了什么教训呢?”第四,幽默的表达方式,将缓解孩子对家长批评的“逆反”。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初中生家长】相关文章: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护士演讲稿05-23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演讲稿11-17

做一个合格小学生倡议书(通用14篇)07-13

如何与家长沟通心得12-22

家长对初中生评语-家长评语07-25

如何给孩子写家长的寄语01-16

如何与家长沟通心得通用12-22

如何与家长沟通心得集锦12-22

学习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团员心得体会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