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三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时间:2020-12-10 08:38:09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为孩子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下面是关于三年级数学案例分析,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三年级数学案例分析【1】

  一、案例描述 “派车”的教学片断

  1、┏鍪疚侍猹老师组织了一次去外校参观的活动我们班将组织25名学生进行进行参观学校安排面包车、小轿车两种车接送。

  其中面包车每辆限乘8人小轿车每辆限乘3人。

  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派车

  2、┭生独立思考后并在小组内交流。

  3、┭生汇报

  生1:派3辆面包车和一辆小轿车3×8=24(人)┆小轿车坐一人。

  师:掌声鼓励

  生2:派4辆面包车留7个坐位放行李。

  算式8×4-7=25(人 )

  生3:派5辆面包车。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3:每辆面包车坐5人留3个坐位放行李算式5×5=25(人)

  生4:派2辆面包车和3辆小轿车算式2×8=16(人)3×3=9(人)。

  师:也可以

  生5:派6辆面包车其中5辆面包车每辆坐4人一辆坐5人空位放行李。

  ……

  课堂看似活跃,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主动。

  学生只管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只是说:好、好,不错等语言。

  以示教学的民主,体现“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大约过了15分钟,学生讲出了11种派车方案,教师小结并布置了练习,同学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案,每种方案都有自己的特色。

  老师说,有自己的特色。

  而特色在哪儿,接着老师说,如果增加4位教师,共有29人,你又会怎样派车呢?

  ......

  二、案例分析

  从这段教学注活动中教师目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但我认为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不能片面的只追求形式化,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教师要舍得放手σ相信学生恳桓鲅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独立思考尽可能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一点该教师已做到了。

  2、解决问题并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决φ獠煌于“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是学生个体能力的表现,是对每个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是一种很高的学习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是很难达到的要求。

  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是群体学习能力的表现,是学生集体的智慧,是学习个性化的体现。

  3、该教师在课堂上只追求解题的多样化方法,不求优化,更不说解决问题的实效性,而刻意的引导学生寻求“低层次的解题方法”。

  我们应该在追求多解化的基础上,进行解题的优化,即能解决问题又能找出合情合理的、具有实效性解题方案。

  三年级的学生还辨别优劣的能力还比较差;峥桃獾哪7吕鲜τ肫渌的同学,尤其是老师肯定了某一位学生的方法,其他的同学就会往他的方向去思考、寻求答案,以求得到老师的表扬。

  此时的学生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肯定。

  所以,要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和比较中,让学生找到最优的解题策略。

  三年级数学案例分析——《毫米的认识》【2】

  本文以“毫米的认识”为例,谈谈我在新课程理念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尝试。

  一、 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师: 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本书,猜猜哪本厚?(出示4毫米和5毫米厚的书)(学生猜,老师不加断定) 师:哪位同学能想个好办法又快又有根据地正确判断出哪本厚那本薄?(可以平放在桌上比一比) 追问:如果不用这种比较的办法,你还能想出更科学的办法来比较这两本书的厚薄吗?(可以用尺量) 师:用尺量就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米、分米、厘米) 让学生比划1米(出示米尺)、1分米、1厘米(在学生尺上找出,指明学生到投影的尺上指出)的长,并画出线段。

  师:这本书厚有1米吗?有1分米吗?有1厘米吗?那为了量出这本书的厚度同学们头脑里是否会有一个新的愿望?(要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师: 其实你们的愿望科学家、工人叔叔等一些前辈已经帮我们实现了,这个愿望就藏在你们的尺子里。

  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将一个简单的问题“比较两本书的厚薄”让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意见不一,于是需要寻找正确的判断方法,量一量时又发现不够1米、1分米、1厘米,由此激起学生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二、 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环节一: 师:请同学们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师: 直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1毫米)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1毫米的特点吗?(短、小、细) 师: 请你用手势来比划一下。

  师:请你任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数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数的时候可以用铅笔尖指着数。

  学生交流(我数的是1和2中间或5和6中间有几毫米)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了一个什么规律? 出示:1厘米=10毫米 齐读,往返各一遍 分析: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会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

  环节二: 练一练第2题环形针的长(27)毫米 师:你是怎么看出尺上是27毫米的? 生1:2厘米是20毫米,再数过去有7毫米,合起来是27毫米。

  生2:2厘米是20毫米,过去有一条比毫米刻度线长一点的是5毫米,再数过去有2毫米,合起来一共是27毫米。

  生3;3厘米是30毫米,30毫米减去3毫米是27毫米。

  师:这几种方法都是正确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其中的一种。

  分析:练习中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思维的创新,方法的简洁,但也照顾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 利用资源,课外延伸 师:请同学们量一量1元硬币的厚是多少毫米? 好几个学生交流是2毫米,这时有一位同学举起了手说:“老师,我量出来1毫米超过点,2毫米不到。” 师:哦,(我思考了一下)也对呀!因为尺子上的刻度不一定精确,另外我们眼睛看的时候也有偏差。

  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你们是否又会产生一个新的愿望呢? 生:想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师:是呀!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

  分析: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老师也允许学生在允许范围内求异,这些看似对教学程序不利的“突发事件”,我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的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识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四、 联系生活,趣味练习 小明的日记 20xx0月31日(星期四) 天气:小雨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

  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

  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同学们一齐念小明的日记,笑声一次接一次。

  师:你们笑什么? 生1:我笑小明的床长才2分米。

  生2:我笑小明的牙刷长才1厘米。

  生3:我笑小明的笔记本厚4米。

  …… 师:小明的日记中用错了很多单位,你们都在笑他,那难道小明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生1:有,小明上学的路上看见小树段了把它绑好值得我们学习。

  生2:小明进教室后认真地做起了笔记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