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初三学习方法解析:"理解"法

时间:2022-10-09 11:40:42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三学习方法解析:"理解"法

  实践证明,通过理解的是难忘的 初中政治,因为理解是的基础。所谓理解,就是掌握事物和现象内在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对问题的理解越深刻,速度就越快,记得愈牢固,并能通过推理判断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世界各地的气候类型与特征,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果不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去分析理解,光凭机械记忆去背,那是暂时的、不牢固的记忆,也解释不了各地气候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初三学习方法解析:"理解"法

  例如东北三省长白山区的河流水力资源丰富,先要懂得河流的水力资源决定于流量和流速,长白山区雨量丰沛,因而流量大;河流流经山地,所以水流急,因而形成丰富水力。这样,不仅记住了长白山区的鸭绿江、松花江水力丰富,而且还可以推断出如新安江、闽江、西江、澜沧江等同样水力丰富,因为它们也是流经山地丘陵,而且也是气候湿润地区。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地质构造作用

  【—初一地理总结之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如下:

  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

  地球表层的岩层和岩体,在形成过程及形成以后,都会受到各种地质作用力的影响,有的大体上保持了形成时的原始状态,有的则产生了形变。它们具有复杂的空间组合形态,即各种地质构造。断裂和褶皱是地质构造的两种最基本形式。

  板块运动被认为是使地壳表层发生位置移动,出现断裂、褶皱以及引起地震、岩浆活动和岩石变质等地质作用的总原因,这些地质作用总称为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改变着地壳的构造,同时为地貌的形成打下基础。

  地质作用强烈地影响着气候以及水资源与土壤的分布,创造出了适于人类生存的环境 初中化学。这种良好环境的出现,是地球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地球形成的初期,大气圈和水圈的成分、质量都和现代大不相同。例如,大气曾经历以二氧化碳为主的阶段,海水是约在10亿年前才具有今天的含盐度,生物最早出现在地球形成约10亿年以后等等。

  地质作用也会给人带来危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泛滥等。人类无力改变地质作用的规律,但可以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使之向有利于人的方向发展,防患于未然。如预报、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就有可能减轻损失。中国在古代就有“束水攻沙”,引黄河水灌溉淤田压碱等经验,是利用河流的地质作用取得成功的例子。

  总结:地质作用也会给人带来危害是不可预估的。,涉及到人类的生命财产。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长江三峡

  【—初一地理总结之长江三峡】,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 初中英语。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自西向东主要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

  汇千川百流,劈崇山峻岭,跨巍巍峡谷,越万里平原,万古奔流的母亲河-长江,以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带着远古的神韵,伴着惊涛的风采,从遥远的青藏高原各拉丹东雪山一路滚滚而来,穿越神州大地,孕育了独特的江南风韵,即而浩浩向黄海。

  万里长江之神韵,当推二百里三峡,奔腾的江水和陡峭的峡谷高度集中于此,无峰不雄,无滩不险,山之雄奇豪放,水之幽静绚丽,云之变幻莫测,雾之神秘缥缈,写不完,说不尽。[2]

  三峡概念指重庆市奉节白帝城到湖北宜昌南津关之间的三个大峡谷: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全长192公里。七千万年前的燕山运动和三四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孕化出滚滚长江,造就了巍巍三峡。长江三峡这一大自然的杰作,自古以来,就以它瑰丽雄奇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醉人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世人。

  三峡全长191公里(千米),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唐代大诗人李白经过这里留下了优美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使白帝城更加出名。

  三峡特产:美景、美人、美石,美景有:三峡自然风光、三峡人家、三峡大坝,美人:有王昭君;美石有:景观奇石幻彩红、三峡浪。长江三峡不仅有已经建成的葛洲坝,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工程—三峡工程。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三峡水电站的功能有十多种,航运、发电、种植等等。三峡水电站1992年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

  总结:三峡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它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用武之地。长江三峡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

  中考地理科备考点滴体会为初三生指路

  地理科作为综合科的组成部分,列入初中升高中统考已经有三年了,如何抓好初三阶段的复习备考工作呢?通过这三年的教学实践和对统考命题的研究,在此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和认识。

  一、 紧扣考纲,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复习

  给学生印发考纲资料 初中地理,依照考纲进行一轮地毯式讲解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对考点内容和要求有一全面、大致的了解,同时查漏补缺,把学生初一、初二时未掌握好的知识盲点消灭。老师要把各个考点的要求、掌握尺度向学生交代清楚,使学生复习时心中有数。

  二、复习要注意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考纲内容覆盖了初中地理四本书,知识点多而杂,记忆性内容所占比例大,而且这几年的中考命题大多考那些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怪题、偏题较少。因此,不必要也不应该让学生面面俱到、不分轻重地去复习每一个考点,一定要有详有略,有主有次,重点内容要多留意,次要内容简单看看,大体了解即可。

  三、讲——练——考相结合,实现知识的消化和巩固

  复习时除了要讲解考纲,还要选择一些合适的、编写水平高的课辅资料供学生自学和做练习,同时定期由老师出题进行阶段性考查。通过大量练习和考试检查,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考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可以发现自己还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使知识得以消化和巩固。

  四、做好学生思想动员工作,激发学习积极性

  这几年的中考,综合科的分数都偏低,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综合科不够重视,初一、初二时未打好扎实的基础,等到了初三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复习。因此,老师要给学生讲明利害关系,认识到综合科同样对升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鼓励学生争取把综合科变成自己的优势科目,为考取理想的高中学校创造有利条件。

  百花齐放的教科书,精彩纷呈的教和学

  全国范围的地理教师在一起群聊时,有的教师提及“有的用湘教版,有的用人教版,哪个版本好?”。从全国范围看,有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粤教版、苏教版等没的版本,我觉得用“百花齐放”来形容我国的地理教科书,并不过分。

  虽说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各有特色,但它们有个共同点:以新课标为依据,充分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落实地理课程内容标准的各项要求,使地理教科书成为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基本的教学资源。

  “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同一版本的教科书”都是静态的,它们的内涵需要教师深刻去挖掘。因为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教师怎样把静态的书中图片和文字展示给学生,其中不仅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以及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学习方法养成的“过程与方法”。

  例如在人教版八下《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的“绿洲特色产品”的学习中,教科书只是给了三幅图片和相应的文字介绍。(如图)

  记得在当时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考虑到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看图说话的能力,而且本段也没有难懂的地理原理,所以放开手,让学生们自己去学习和表达。而我则准备根据学生们的表现进行评价——例如:能否提出地理问题?能否通过阅读地图或图片获取信息?能否将地理信息资料恰当归类?仍记得当时学生们的热情高涨,在分组讨论后选派代表上台当老师,进行了角色表演。有的用了“因为---所以”的关联词(因为夏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和糖料作物的糖分积累,所以新疆的瓜果特别甜),有的分门别类(开个新疆特色产品展销会,红色系列──西红柿、石榴、枸杞等,白色系列──棉花等),有的用了讲授法(采用了看图片时进行解说的介绍方式)。课堂上其乐融融,甚至还有学生说将来要到新疆亲自去看看。

  几年后回母校的学生与我谈起当年的学习时,这段往事也被提及。看来当初的教学的确影响了一些学生。实践证明,学生喜欢这种方式,但教师不能使其“泛滥”,要“因地制宜”,才能事半功倍。

  在二十一世纪的地理教学中,我们也需要“因地制宜”的推出不同版本的教科书,留给教者更多的选择。我相信在全国各地,各自教学岗位中的教师们,正在用百花齐放的教科书,进行着精彩纷呈的教和学活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希望我能在接下来的地理教师的教学大讨论中,继续向专家和优秀教师们学习,提高自己!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之背斜构造

  【—之背斜构造】,背斜指岩层发生折曲时,其形状向上凸起者。在一般平地上,背斜的地层上半部受到侵蚀变平,会形成中间古老,两侧较新的地层排列方式。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地矿程人员在黑龙江松嫩平原某地区经多年地质勘探,判定本地区为大型背斜构造,储油的可能性极大。后经开采,原油喷出。本地区地质剖面如右图所示,据此完成5-6题。

  5.该地区为大型背斜构造的判定依据是在地表由甲至乙一线多点采集岩石标本,经同位素方法测定,岩石年龄分布为

  A.老—新—老 B.新&mdash,初中学习方法;老—新

  C.无规律 D.新—较新—较老—老

  6.图中的E.F.G分别代表的是

  A.气、水、油 B.气、油、水

  C.水、气、油 D.油、气、水

  总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天然气构造。开发石油、天然气多寻找背斜构造(包括海底油、气开采)。背斜因其拱形结构,受力均匀,隧道、铁路等对地质要求较高的工程多选址背斜。背斜岩层的走向呈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存地下水,便于施工。

  初一地理认识跨省区域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属区域篇中的内容,区域的是建立在祖国篇的基础上,主要是对的综合与运用。黄土高原地区在新教材中首次被单独作为一节课列入课程中,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形成原因。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

  导学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法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

  有关课本插图和多媒体教学软件。

  六、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播放影片--我们的黄土地 。

  然后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

  [板书] 形成--"风成说"

  为更详细地了解黄土高原,请同学朗读黄土高原的材料

  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

  3.矿物成分不同

  4.有多层古土壤

  [承转过渡]

  [板书]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我们从电视片和P66页图8.2"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

  [学生活动] 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归纳总结。

  [板书] 1、人为因素

  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P69页图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上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初中地理。

  得出结论:植被对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学生活动] 学生读P68页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

  [板书] 2、自然因素

  [承转过渡]

  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归纳得出:还是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小结] 略

  [思考题]:面对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范围

  2.成因-----"风成说"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1.人为因素

  2.自然因素

【 初三学习方法解析:"理解"法】相关文章:

体育学习方法有哪些解析05-19

最不好的6个学习方法解析10-10

解析注会复习阶段的错误学习方法10-10

解析初中学习方法的常规问题09-28

成人英语之阅读理解学习方法04-15

学习方法推荐:矛盾学习法12-13

理解自然初三作文10-10

初三数学的学习方法05-15

2016专家最新评析:担保法司法解析06-01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七步法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