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技巧

高中文综有哪些答题技巧

时间:2020-12-06 20:03:06 学习技巧 我要投稿

高中文综有哪些答题技巧

  文综在高空中也占据很大的位置,那么高中文综答题技巧有哪些那?欢迎参考下面

  高中文综答题技巧【1】

  选择题的做法

  (1)选择题的构成

  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 , 高考政治尤其是文科综合政治部分选择题 , 从类型上看大多以 “组题” 的形式出现 , 即一个材料设计多个试题 , 最多可达到 5 个试 题;从形式上看有两部分构成:题干、题肢;从内容上看有三部分构成: 立意、情 景、问题设置。

  (2)具体做法

  ①抓住立意。

  每个选择题只有一个立意 , 即一个中心思想。

  因而 , 看到试题后 , 认真阅读 , 并要很快地找到它的中心思想 , 最好用一句话的形式提取出立意。

  然后 , 再看题肢的设问 , 这样就能很快地找到答案。

  当然 , 对于简单的试题来讲 , 读完也就应该做完。

  ②找关键词。

  一般来说。

  每个选择题的关键词大多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 , 如 “范围关键词” :经济学道理……、哲学道理……等。

  “内容关键词”: 措施 是……、制度是……等。

  “形容词关键词”:根本……、主要……等。

  “动词关键词” :表明……、说明 " …、体现……等。

  立意和关键词相结合 , 对做难度稍大的题目有较大的帮助。

  ③排查误项。

  高考试题中有一部分是难度大的题目 , 甚至有些题肢的设置一时难以理解 , 在这种情况下 , 最好用排查法 , 先把明显错误的选项去掉 , 然后进一步缩小范围。

  ④不得已 , 猜。

  对于实在拿不准的题目 , 千万不要放弃猜答案的机会 , 可 用猜测法。

  如果此题大多数人都不会 , 每一个人都有猜测得分的机遇。

  先用 排除法排除能确认的干扰项 , 如果能排除两个 , 其余两项肯定有一个正确答案 , 再随意选其中一项 , 这就意味着你答对的概率为 50%, 如果放弃就等于放弃了这 50% 的得分机遇。

  即使一个干扰项也不能排除仍不要放弃。

  四个选项中随便选一个 , 得分的机遇率仍有 2596, 若每名考生对自己不能肯定答对的题目都猜一下 , 那么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 , 考试对所有的考生仍是公平的。

  2. 非选择题解题的思路及步骤

  (1)非选择题的构成

  高考政治单科卷非选择题一般包括简答、辨析、论述三类; 文科综合政治部分非选择题总称为问答题; 部分省市试卷还包括分析说明题、研究性学习试题等。

  (2)具体做法

  ①认真读题 , 弄清题意 , 明确中心及分论点 , 确定论据在读题时 , 先要抓住试题提供的解题要求和条件 , 必须明确 , 答案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 而是从试题的文字中分析出来的。

  其次要明确中心 , 只有围绕中 心答题 , 才能与题意的口径相符。

  再次将中心论点按题意分成几个有机联系 的分论点。

  最后要确定用来分析说明中心论点或是分论点的根据 , 包括政策 根据、事实根据和数字根据。

  这是解题的钥匙。

  ②归类对号 , 落实课、节、框

  试题虽然千变万化 , 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

  读题时 , 必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

  这样就缩小了思考范围 , 然后胸有成竹 , 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

  ③规范化答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 :先归纳题目观点 , 表明自己的态度。

  第二步 :讲清有关的理论观点 , 即讲清分析说明问题的理论依据。

  第三步: 运用概念、原理、观点分析问题。

  这是答案的主体 , 理论联系实际 , 分析阐明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步得到体现。

  这一寸步的层次由理论依据的层 次而定。

  要遵循由远及近 , 由表及里。

  由共性到个性 , 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 ,层层剖析。

  第四步: 联系重大时事。

  主要是联系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 联系一年来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时事加以说明 , 主要是指党员代表大会、人代会通过的决议 , 重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等。

  第五步: 用事实证明(包括史实、事实、数据等等)。

  答题不仅要有理 , 而且要有据。

  新教材特别注重由基本事实引出基本观点。

  不论是正面论述还是驳斥题都要用“事实(实践)证明” 。

  “事实证明” 往往和作用、意义、结论紧密相连。

  第六步 : 反面论证。

  在正面论述之后 , 一般还应联系反面观点 , 指出观点的错误所在 , 以加深对正面的理解。

  这一步通常用“如果说……”“假如……”这样的句式来展开。

  第七步 : 表明态度或简述自己的认识体会。

  在论述题答案中这一步是不可少的。

  在教材中多处可以看到在阐述了一个观点后对青年学生(我们) 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表态既要联系实际 ,又要扣紧题意 , 不要空喊。

  在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主观题中,材料题是最常见的题型。

  因此能否解答好材料型主观题,就成了提高高考文科综合成绩的关键之一。

  那么如何解答好材料型主观题呢?要求自然是多方面的,但能否正确审题,通过审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打个比方说,如果把材料主观题比作一栋房子,那么科学、正确的审题方法就是进入房子的一把钥匙。

  不同的高考试题有不同的特点和解法。

  对待材料题,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审题方法。

  首先是粗读材料,细审设问。

  材料题试题的问题有一个也有多个,或明确或隐蔽,也有问题中套问题。

  但不管怎样,问题都是针对材料提出来的,它包含了对材料的理解。

  可以说,问题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材料内容,体现命题者的意图。

  因而明确问题往往是解答问题的良好开端。

  面对试题,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分析问题。

  第一确定问题是从经济、哲学还是政常角度提出的。

  这一点比较简单,但不能马虎。

  如果搞错将一分不得。

  第二要确定问题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中的哪个角度提出来的。

  这一环如果搞错,也将失分很多。

  第三要明确问题的各种限制性条件。

  这些限制性条件为考生提示了正确的思维方向,使考生能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指向。

  通过这三步搞清问题到底问的是什么,并借助问题的启发,把握阅读材料的方向。

  其次是推敲材料,把握“有效信息”。

  离开了对材料的理解,就谈不上理解题意。

  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材料加以推敲,以便把握材料的真实内涵。

  其一是时间。

  任何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都有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而时间则是事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标志。

  注意时间就能把材料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加以考查。

  其二是总结性语句。

  即点明材料的中心的语句。

  就表格类材料而言,其表格上的标题往往点明表格所反映内容的中心。

  其三是材料中出现的概念、名称。

  它揭示了材料与教材的关系。

  通过上述三方面的推敲并借助从问题中得到的启示,一般能把握材料的中心论点、真实含义,从而明确题意。

  再次是“书”题结合,确立论点论据

  材料类试题的特点之一就是“题在书外”但解决问题需借助书本知识,也就是说,对试题的分析,离不开书本知识。

  只有将试题中的“有效信息”同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也可以在分析、把握材料内涵时进行。

  在明确题意后更需要应用书本知识加深对试题的理解并组织答案。

  下面

  例题实讲

  2002年一高考材料题为例说明如何通过审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解答材料型鞴厶饽俊?/SPAN>

  (2002年全国文综高考题)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达6000多平方公里。

  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

  近年来,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1) 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2分)

  (2) 在上述变化中,政府是怎样履行其管理经济职能的?(9分)

  (3) 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12分)

  先来看第一问。

  按照审题的一般方法,应首先粗读材料细审问题。

  第一问肯定是从经济角度提出的。

  第二确定问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中的哪个角度提出来的。

  虽然这一设问中有“怎样”两个字,但问题仍是从“是什么”这个角度提出来的。

  事实上我们可以把问题直接变换为“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三明确问题的限制性条件。

  通过审阅问题不难发现第一问的限制性条件有两个,一是要材料中反映出的变化,因而不能脱离材料;二是洞庭湖区经济上的变化,而非其他变化。

  对问题的正确分析为阅读材料明确了方向,即在阅读材料时要把握两方面的有效信息,一是有关变化的描述,如反映时间先后的名词,反映事物变化过程的动词,反映事物性质变化的形容词等。

  二是有关经济活动或关系的描述。

  然后带着问题提供的方向细读材料。

  从“变化”的角度看,变化过程总是有个时间上的先后,时间是事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标志。

  所以我们首先找出材料中反映时间先后阶段的名词。

  通过分析,洞庭湖区在“历史上”、“多年来”、“近年来”“尤其是1998年以来”三个阶段的情况及先后变化。

  再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历史上”这一阶段只描述了洞庭湖区的自然风光,没有经济上的变化。

  因而其与“多年来”变化的关系是命题者设置的小小陷井。

  “多年来”与“近年来”都有关注经济的描述且存在变化关系。

  此时可以将第一问具体为“洞庭湖区经济上从‘多年来’到‘近年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接下来从材料中获取“多年来”到“近年来”的有效信息。

  “多年来”有三条信息:①片面强调粮食生产②围湖造田;③泥沙淤积,洞庭湖面积缩小;“近年来”有④退耕还湖;⑤政府投资进行综合治理;⑥湖区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改善;⑦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⑧湖区居民收入提高

  这样分析后就可直接从有效信息中获取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