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毕业论文

管理类毕业论文

时间:2022-10-08 23:11:28 研究生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管理类毕业论文

  以交通运输分析及预测进行公路建设

管理类毕业论文

  【内容摘要】交通运输分析及预测是确定公路建设项目的技术等级、建设规模以及经济效益评价的主要依据, 本文提出了须从整体进行交通运输分析和综合进行交通运量预测的观点。

  【关键词】交通运输 运量 分析 预测

  交通运输分析及预测是公路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综合分析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 同时也是确定公路建设项目的技术等级、建设规模以及经济效益评价的主要依据。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许多人在进行交通运输分析及预测时一直是站在项目、行业和部门的角度, 而不是站在综合运输的角度来从事这项工作, 必然导致交通量预测依据的预测结论令人难以信服, 严重影响了项目建设必要性论证的质量和说服力。

  1 从整体进行交通运输分析

  整体交通运输分析是利用各种经济分析方法,通过分析交通运输发展规律, 来指导交通需求预测,同时也为整体分析项目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提供依据。整体交通运输分析主要包括四项内容。

  第一是运输结构分析。首先分析拟建项目影响区内综合交通运输方式的结构, 各种运输方式占运输总量的比重及变化情况, 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然后介绍拟建项目走廊内主要相关的各种交通运输线路特点, 包括运输线路的走向、长度、等级( 包括线路等级和港、站等级) 以及历史发展变革等。在此基础上, 分析拟建项目走廊内整体交通运输方式的构成、各种运输方式运量占走廊运输总量的比重及其变化情况, 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第二是能力利用分析。能力利用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拟建项目走廊内各运输线路是否适应交通需求。铁路运输可以通过计算线路实际运量与设计运输能力的比率来加以分析。公路运输除了采用此方法外, 还可利用公路实际路况和交通构成计算现有公路分区段( 城镇路段或非城镇路段) 的服务水平来进行。通过对拟建项目走廊内各运输线路能力利用程度的分析, 可以进一步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是运量增长分析。为了把握各种运输方式历史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 必须对拟建项目走廊总运量和各种运输方式运量, 历年或各个历史时期的增长速度进行分析。总运量可以采用运输量或运输周转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依据。公路运输可以采用主要相关公路观测站历年交通量观测资料或直接影响区运输量、车辆保有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铁路运输可以采用主要相关线路客货运密度、主要车站发送和到达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水运运输可以采用主要港口客货吞吐量或水运运输量统计资料作为分析对象。

  用最小二乘法计算运量平均增长速度时, 是以交通运输量作为被说明变量, 以时间变量作为说明变量。参数估计的方程式为:t—时间变量( t=1、2、3??) ;a、b—待估计参数。

  系数b 就是平均增长速度。

  第四是运输特点分析。对运输特点的分析包括各种运输方式的客运特点、货类特点、货类构成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各运输方式的交通区间构成( 区间内与区间外、过境运输) 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各种运输方式平均运距、客运及分货类不同运输方式最佳分界点里程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可根据实际情况按其交通区间构成情况分类分析) ; 各种运输方式的分工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可能发生转移的主要货类特点( 来源地、消费地) 及其运量增长态势分析等等。

  对运输特点的分析必须建立在拥有各种运输方式资料的基础上, 公路运输资料可以通过调查得到,铁路运输资料可以在铁路部门收集或利用铁路站点发送到达量及运输密度资料推算得到, 水路运输资料可以利用水运港口吞吐量及平均运距推算得到。

  2 综合交通运量预测。

  第一、运量预测。客运量预测可以采用国内交通规划中经常采用的四阶段法: 先汇总各种运输方式基年旅客运输量表, 然后预测综合客运量, 再通过交通分布得到超未来特征年旅客综合运输量表。根据旅客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和费用进行未来状况下有无拟建项目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 得出将来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的公路和其他方式旅客运输量表, 通过交通分配和不同车型构成及实载率, 预测出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公路不同车型客运交通量( 有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公路客运交通量的差值即为客运转移交通量) , 同时得出将来有无拟建项目其他运输方式客运量。

  根据目前我国现状, 综合交通客运量预测一般在公路与铁路之间展开。通过对调查得到的公路资料和铁路资料的分析, 以及对这两种运输方式运输特点的分析。

  第二、货运量预测。总体思路是在综合交通运输分析的基础上, 选择几种可能发生转移的主要货类的综合运量进行交通方式分担分析, 再结合各种运输方式运输规划预测。

  具体采用以下步骤:

  2.1 按照目前采用的方法预测出公路无拟建高速公路、其他运输方式运能无质的变化状况下未来公路货运交通量表。

  2.2 分类汇总基年有可能产生竞争关系的主要货类货物运输量。

  2.3 根据统计资料、运输规划资料以及与这几类货物有关的产业发展规划资料预测出这几类货物的未来运输量表。

  2.4 通过运输方式选择模型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无拟建项目状况下其他运输方式运能有无质的变化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 得到这两种情况下公路运输所承担的货运量表。将这两个货运量表的差值换算成交通量表( 代号“B”) AB即为未来状况下无拟建项目情况的公路货运交通量表。

  2.5 通过运输方式选择模型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计算未来状况下有无用拟建项目两种情况的交通方式分担, 得到这两种情况下公路所承担的货运量表。将这两个货运量表的差值换算成交通量表( 代号“C”) , A- B+C 即为未来状况下有拟建项目情况的公路货运交通量。

  2.6 通过交通量分配得到将来有无拟建项目公路货运交通量。其他运输方式未来货运量可根据其规划或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并结合C得到。当预测期内其他运输方式运能不会发生质的变化时, 可以省略第四步, 此时B=0。

  另外, 也需适当考虑公路和铁路、水路之间货运量相互转移的数量。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拟建项目走廊内各种运输方式规划, 采用四阶段法预测出未来走廊内公路、铁路客运量和拟建公路运输客运量,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预测出未来走廊内公路运输、铁路、水运货运量和拟建公路货运交通量。

  参考文献略

  论管理活动的实质

  [摘要] 在对管理学的研究中,许多问题都会涉及到管理活动的实质。本文作者从管理的内涵和基本任务入手,根据管理过程中的物质运动及其基本原理,经多方面论证认为,管理的实质是信息沟通。这一观点,对于解决管理中的许多问题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管理基本任务 管理活动实质 信息沟通

  在管理科学的研究中,许多问题都涉及到管理活动的实质。因为,管理活动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从大的方面来看,有国家行政管理,也有企事业单位管理;有社会事务管理,也有经济活动管理等等。再从管理所涉及的行业来看,有农业管理、工业管理、商业管理、金融保险管理,还有学校教育管理和军队管理等等。所以,从理论上真正搞清楚管理活动实质无疑对于管理科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管理及其基本任务

  要正确理解管理活动的实质,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管理?以及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等等。对此,不同的学者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

  按照形式逻辑原理,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所以,要正确理解管理的本质,必须从管理的概念入手。对于管理概念的认识不同,必然产生对管理职能和任务的不同理解。在管理科学发展的历史上,不同的管理学家对于管理概念的表述各不相同。比如,管理决策学派强调,“管理就是决策”(西蒙)。而在管理实践中,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共识,即认为“管理就是服务”。搞管理研究的人认为,管理事一门学问一门科学;而从事管理实践的人则更多地认为,管理是一门艺术。这种情况充分说明了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对于管理,比较权威的表述是古典组织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的说法,他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1]和美国企业管理教授亨利.希斯克的说法,他认为“管理是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目标。”[2]实际上,从管理的基本要素看,这两种表述虽然对管理的职能做了比较完整地表达,但并没有体现出管理的基本要素。

  从管理的基本要素来看,任何管理活动都少不了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1)管理主体――即管理者,亦即谁来管理;(2)管理客体――即管理对象,亦即管理什么,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等;(3)管理手段和职能――即运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和作用等,也就是如何管理的问题,包括运用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经济方法和教育方法等基本管理方法,对管理对象进行预测、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激励和控制等等;(4)管理目标――即朝着什么方向走,最终达到什么目标。这四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尤其是管理目标,没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就不可能有有序的管理组织,从而也就根不可能有管理效率可言。所以,从管理的基本要素出发,我们倾向于对管理做这样的定义,即所谓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达到预定的管理目标,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和教育的等管理手段和方法,对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管理对象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这一定义中包括了管理的所有基本要素,即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手段和管理目标。

  正确认识管理的内涵,有助于正确认识管理活动的基本任务。首先,我们不难理解,在原始社会,在人们单枪匹马地从事狩猎活动的时候,根本不需要管理。而后来随着集体劳动的出现,人们为了进行相互的沟通和协调,才逐渐地出现了管理。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单独的小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而一个乐队就需要有一个指挥,以便协调大家的行动。显然,管理在这里所发挥的作用首先就是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管理活动的这一基本任务,在20世纪60和70年代我国农业集体化经营时期可以看得很清楚。那时候,农业的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均属于集体所有,农业生产活动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组织。在每一次劳动开始之前即出工时,都要由生产队长派工,即给每一个社员安排活路或工作。经过派工,劳动者才能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才能开始创造财富的劳动。在那时,派工实际上就是一个生产队长作为管理者的基本任务。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管理活动的基本任务,就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当然,我们决不否认管理活动具有两重属性。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精辟地论述了管理活动的两重属性。他从资本主义管理的现实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具有的两重性,即“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的增值过程。”这实际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劳动过程”和“剥削过程”,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过程。马克思指出,“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不过,它具有二重性。”[1]这种二重性也就是说,管理活动一方面具有与合理组织社会生产力职能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也具有与调整维护社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说,管理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合理的组织社会生产力,故也称作管理的生产力属性。管理的这一性质是一切共同劳动所要求的,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要求产生的,是社会协作过程本身的要求。所以,所有社会的管理活动都具有共同的自然属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需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2]而这种能够使它们结合起来的力量,不是别的,正是管理。管理对于诸生产因素的结合作用,最集中地体现了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关于这一点,马克思还进一步明确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的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指挥。”[3]他还说,“凡是有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地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各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场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像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这是一种生产劳动,是每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中必须进行的劳动。”[4]马克思的论断在这里清楚地表明了四点:(1)管理的必要性是由社会化大生产决定的;(2)管理的目的或任务首先是协调相互联系和统一的生产过程;(3)管理是一种生产劳动,是任何生产过程都必不可少的;(4)管理具有两重性,但首先是它的生产力属性,其次才是它的生产关系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说,管理必然要履行监督劳动的职能,它反映生产资料占有者的意志,受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也就是说,任何管理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都必然地要体现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定要求,为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服务,从而实现其调节和维护社会生产关系的职能。所以,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叫做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既是生产关系的体现,又反映和维护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其性质取决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性质。在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谁来监督、监督的目的和方式都会不同,因而也必然使管理活动具有不同的性质。

  管理两重性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生产力是最基本的、最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只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保证作用。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管理的基本属性是它的生产力属性,即合理组织和配置生产力,这实际也就是管理活动的基本任务,不论是在宏观管理还是在微观管理中,都是如此。

  我们知道,生产力主要由三方面的要素构成,即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其中,劳动资料也叫生产手段,包括生产工具、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等,其作用是将人类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劳动对象是人类劳动加工的对象,其最终目的是要生产出有用产品。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人类要获得有用产品,要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仅仅只有某一个方面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而且,按照现代管理原理的要求,不仅要使三个方面相结合,而且必须是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才能获得高效运转,才能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这一点,在过去农业集体化经营时期表现得非常清楚。由于劳动者每一次出工前必须经过生产队长派工,才能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因此,很显然,如果队长能出于公心,能端平一碗水,派工合理,能用人所长,毫无疑问劳动效率就高。反之,如果生产队长在派工中徇私,公报私仇,不能合理派工,把脏活儿累活儿统统派给对自己有成见的人,而把轻松活儿都留给亲朋好友,这样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消极怠工,或者偷懒磨洋工,结果必然是低效率的。在过去人民公社化时期,许多农业生产队搞不好,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一个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当家人,无法实现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配置。

  其实,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我们经常说“管理出效益”、“向管理要效益”,这里所说的效益所指的实际上就是资源的组合效益。按照现代管理的能级原理,现代管理过程中,必须合理用人,必须把具有不同能量等级的人放在相应的岗位上,才能充分地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实现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转。如果一个人可以跳起100斤的重担,你却偏偏让他只挑50斤,显然是资源的浪费;相反,如果一个人只能跳起50斤的担子,你却一定要让他挑100斤,则必然将发生两种情况:一是此人可能会硬充好汉,勉为其难地挑担而行,其结果必然是低效率的;二是此人可能比较明智,并不愿意跟自己过不去,他在望担兴叹的同时,则贻误了完成任务的大好时机,给事业带来了很大损失。很显然,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须实现能级与岗位的匹配,必须实现能级与岗位的动态管理。所以,现代管理的能级原理实际上乃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理。因为,一定的工作岗位必然是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一个特定组合,只是对于不同的人而言,生产资料的具体形式不同罢了。

  此外,再从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方式来看,其基本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二是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其中,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即主要依靠增加投资规模,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则主要依靠改变投入要素的比例和优化组合,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很显然,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主要是通过管理措施和管理手段实现的。通过改善要素组合可以实现内涵的扩大再生产,这实际上也正是管理中经常讲“管理出效益”、“向管理要效益”的客观依据。

【管理类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写作方法10-26

有关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开的题报告10-07

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10-08

人力资源管理类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10-09

经济管理类毕业论文的写作要点和常见问题分析10-07

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10-05

管理类工作心得04-06

管理类实习报告10-11

电大的毕业论文10-06

医学毕业论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