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毕业论文

高山单季茭白锈病综合防治技术

时间:2021-02-10 18:29:30 研究生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高山单季茭白锈病综合防治技术

  高山单季茭白锈病综合防治技术【1】

  [摘 要] 浙江省庆元县岭头乡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高山茭白种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但是山区夏季凉爽,降雨偏多,田间湿度大,且连年种植,锈病发生较严重,影响了产量与品质。

  通过改善栽培管理条件,平衡施肥,合理轮作,及时对症用药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切实有效地防治茭白锈病。

  [关键词] 高山茭白 锈病 发生 综合防治

  茭白是浙江省庆元县岭头乡重要的高山蔬菜,产量高,质量好,种植效益高,种植面积发展迅速,2013年种植面积达到了3000余亩,产值3200万元。

  但由于山区夏季凉爽,降雨偏多,田间湿度大,且连年种植,以锈病为主的病害逐年加重发生,发病田块将影响茭白的产量及品质,降低了茭白的商品性,一般病田减产20%-40%,严重的可减产70%以上。

  同时部分农户由于用药不当,也容易引起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一、主要症状

  茭白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及叶鞘,发病后叶片正面和背面都会出现黄褐色隆起的小胞斑。

  形成隆起的小胞斑,小胞斑破裂后,散发黄色孢子。

  该病严重时造成叶片枯死或植株生长矮小,肉质茎瘦小。

  二、病原及传播

  茭白锈病是由子囊菌亚门茭白单胞锈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病原茭白单胞锈菌,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

  夏孢子球形至椭圆形,壁厚,大小21-32微米× 16-22微米,黄褐色;冬孢子卵圆形至长椭圆形,顶圆而壁厚,上有若干指状突起,下部具淡褐色柄,大小25-40微米×13-21微米。

  锈病以病菌菌丝体和冬孢子在茭白老株及病残体上越冬,翌年在茭白生长期间,夏孢子借助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病部产生的夏孢子不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扩散蔓延。

  三、影响因素

  影响茭白锈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与温湿度、病源菌量、品种以及施肥情况和田间通透性。

  气温14-24℃适于孢子发芽和侵染,最适发病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80%-85%。

  3-4月气温回升后开始发病,在浙南4-9月份为锈病的发生期,6-8月为发病高峰期山区夏季天气凉爽,降雨量比平原地区多,相对湿度大,有利锈病孢子的侵染传播,容易造成病害蔓延。

  锈病的发生与施肥水平、施肥种类关系密切。

  茭白是耐肥作物,经济价值高,普遍施重肥,而且偏施化肥,有机肥施用少,偏施氮肥,磷钾肥少,降低了植抗病能力,容易引起锈病的发生和流行。

  在栽培上植株生长过密,通透性差的田块发病重,植株下部的茎叶发病早且重。

  连作发病严重,茭白对种植田块的选择要求较高,涉及到交通、排灌、土质等因素,山区可能选择的土地资源相当有限,因此,茭白田种植后一般是连作栽培,难以做到轮作或休闲。

  一般田块种植初期几年病害发生较轻,植株生长健壮,但二、三年后病害发生严重,株型退化,主要是土壤地力下降和病源菌迅速增加。

  四、防治措施

  1.合理轮作,控制菌源。

  提倡水旱轮作或与水稻轮作,控制菌源,减轻病害发生。

  茭白与松花菜等蔬菜水旱轮作,或与水稻能控制菌源,改善土地肥力。

  即使需要轮作的田块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菌源,如老病叶集中清除,在茭白采收结束后,及时清茬,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菌源。

  2.增施石灰,调节酸碱度,补充钙元素。

  山区土壤偏酸性,施适量石灰,降低土壤PH值,能减轻病害发生。

  pH5-6的茭田,春耕时每667平方米施石灰75-100千克,施后保水5天以上,杀死部分病源菌。

  3.平衡施肥

  茭白生长量大,需肥较高,应掌握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使用,N、P、K平衡施肥。

  一是施足基肥,每亩施入腐熟农家肥3000公斤或复合肥50公斤,二是及时施追肥,萌芽时追施复合肥15kg/亩、尿素10公斤;分蘖期施复合肥50kg/亩促进分蘖;立夏前,视苗情施复合肥40-50kg/亩。

  茭白植株拔节后,喷施生长调节剂(15%多效唑800倍液)控制植株徒长。

  4.加强田间管理

  根据茭白生长特性及气候条件,保持适宜的水层,为植株生长提供最适合的田间温湿度条件。

  根据“浅水移栽、深水返青、浅水分蘖,适时露田、活小孕茭、湿润越冬”的原则。

  在孕茭膨大期应加深水层10-15厘米,并要求串灌清洁水,保证茭白嫩白,提高品质。

  茭白成活后应结合施肥进行耘田1-2次,第一次在栽后15天进行,第二次在栽后30天进行,第三次清棵删苗,栽后30天左右进行,每蔸保证有效分蘖15株,第四次做好剥老叶、茭白拔节期后,可将茭株基部老、黄病叶及无效分蘖剥去,有利于通风透光,抑制病害发生。

  5.及时防治

  药剂防治当田间出现零星病斑时,即要抓紧用药防治。

  可选用2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以上药剂任选一种轮换使用,每隔5-7天喷施1次,连续用药2-3次,晴天最好选择早晚用药,叶片正反面喷湿。

  高山茭白锈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2】

  摘要 阐述了高山茭白锈病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影响因子,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高山茭白;锈病;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高山茭白是岳西县农业的主导产品,主要分布于石关、主簿、古坊、头陀、包家、田头等海拔600 m以上的乡镇。

  茭白锈病是茭白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多年连作和大面积种植,近年来发生逐年加重,影响茭白的产量及品质,降低茭白的商品性,使茭农的收入也因此受到一定影响。

  1 发病症状

  茭白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上也有发生。

  发病初期,在茭白叶片的正、反面及叶鞘上散生黄褐色小斑点,并逐步形成隆起的小疱斑。

  随着病情的加重,黄褐色隆起疱状斑逐渐增多,叶片叶鞘上均布满黄褐色疱斑。

  严重时,疱斑连成一片,叶片疱状斑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物,降低光合效能,使病叶早枯,肉质茎瘦小。

  到茭白生长后期,叶片叶鞘现灰色至黑色疱斑,长条形,表皮不易破裂[1-2]。

  2 发病规律

  茭白锈病是由子囊菌亚门茭白单胞锈菌(Uromyces cor-onatus Miyabe et Nishi-da)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以病菌菌丝体和冬孢子在茭白老株及病残体上越冬,翌年茭白生长期间,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

  病部产生的夏孢子不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扩散蔓延。

  茭白锈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气温在14~24 ℃适于孢子萌发和侵染,最适发病温度为25~30 ℃,相对湿度80%~85%。

  岳西县4—9月为锈病的发生期,6—8月为发病高峰期,10月中下旬茭白生长季节结束后,在病叶的正反面形成大量黑色冬孢子堆,在老株及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3]。

  3 影响因子

  锈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品种、施肥及种植密度等有密切的.关系。

  通常高温、多湿、偏施氮肥有利于发病。

  茭白锈菌喜温暖,气温14~24 ℃适合茭白锈病孢子发芽和侵染,春夏雨日多的年份病害发生严重。

  生长茂密、通透性差的田块发病重,植株下部的茎叶发病早且重。

  偏施氮肥发病重;平衡施肥,施用有机肥和复合肥田块发病轻。

  施锌肥可明显减轻锈病的发生。

  凡多年连作,则菌源积累多,发病早,病情重。

  不同茭白品种对锈病的抗性差异明显[4]。

  4 防治技术

  4.1 选用抗病品种,清除病残体

  应选用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熟期适中的茭白良种,如大别山1号、大别山3号等。

  从无病区引种,选用无病种苗,从源头上阻断菌源。

  连年种植茭白的田块,由于田间病菌积累多,病害发生逐年加重。

  如果条件允许,最好采取水旱轮作。

  难以轮作的田块,要做好清洁田园工作。

  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结合防病治虫进行剥叶2~3次,主要是剥去植株上老、黄、病叶,使田间通风透光,促进孕茭。

  全年茭白采收结束后,一定要排干田水,齐泥割除茭白残茬,铲除田边杂草,集中烧毁,以有效减少越冬菌源。

  4.2 降酸增钙

  茭白连续多年种植的偏酸性田块,易诱发病害发生。

  应降低土壤酸度,降解茭田有害物质,可在早春移栽前施生石灰1 500~2 250 kg/hm2,施后保水5 d以上,能起到有效杀菌及调酸增钙作用,促使茭白植株生长稳健,增强抗逆力。

  4.3 健身栽培

  提倡采用宽窄行栽植,宽行1.2 m,窄行0.8 m,株距0.35 m,栽植2.55万~2.70万丛/hm2,每丛留苗3~4株,基本苗数保持在9万株/hm2左右。

  平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

  一般施腐熟有机肥22.5~30.0 t/hm2、钙镁磷肥900~1 050 kg/hm2作基肥,茭白移栽后10~15 d用尿素300 kg/hm2、氯化钾150~225 kg/hm2促蘖,并配施适量的锌、硅、硼等微肥。

  茭白植株拔节后,施肥量视苗势而定,长势强旺则少施或不施,并配合喷施生长调节剂(15%多效唑800倍液)控制植株徒长;长势弱则施茭白专用肥375~600 kg/hm2。

  茭白植株蒸腾量大,苗期受旱分蘖少、长势弱,中后期长期深灌水,易加重病害。

  为此,在分蘖前期,要做到浅水灌溉,促蘖早发;中期发足苗后搁好田,控制无效分蘖,防止茭株生长过旺;盛夏高温季节,活水串灌,以利于孕茭[5-6]。

  4.4 药剂防治

  田间出现零星病斑时,及时选用40%氟硅唑乳油6 000倍液、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药剂轮换使用,7~10 d喷1次,连喷3~4次。

  但应注意孕茭期慎用杀菌剂,避免杀伤黑粉菌,产生不孕雄茭。

  施药时喷细雾,并喷湿茭白叶片正、反两面,以提高防效。

  5 参考文献

  [1] 叶琪明,顾国平,李建荣,等.茭白锈病和胡麻叶斑病的发生规律及其无害化防治[J].浙江农业学报,2003(3):144-148.

  [2] 俞晓平,陈建明.茭白高效生产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 郑许松,陈建明,陈列忠,等.不同品种间栽培模式对茭白病虫害的控制作用[J].浙江农业科学,2006(6):129-132.

  [4] 汪炳良.高山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技术[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

  [5] 林海华,张敏芳.茭白锈病的发生及防治[J].长江蔬菜,2007(1):13.

  [6] 翁丽青,李忠伟.高山茭白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J].新农村,2004(2):12.

  单季茭白种苗繁育新技术【3】

  为解决单季茭白传统育苗方法存在的繁殖系数低、用种量大问题,浙江缙云茭农摸索出了一套新技术――薹管寄秧育苗法,它利用茭白薹管腋芽的分蘖特性,选用上年孕茭率高的茭白薹管扦插育秧种植,待寄秧成活后及时定植,不仅提高了繁种效率,实现了一年双收,提高了产量,而且降低了孕茭节位,提高了茭白的品质。

  茭白是浙江省重要的水生蔬菜品种,常年种植面积2.67万hm2。

  种苗繁育是茭白生产的关键技术,采用分蘖苗进行无性繁殖,秧苗变异较大。

  近年来浙江缙云采用薹管寄秧繁育种苗新技术,创新单季茭白栽培模式,实现了一年双收,产量、效益明显提高。

  1 茭白育苗方法

  目前,夏季、秋季茭白常用的选留种技术有湖北株选法,江苏苏州夏茭墩选、游茭选种法和苗茭选种法,浙江黄岩露地带胎育苗法,浙江桐乡“二段”育苗法等。

  桐乡“二段”育苗法与湖北株选法均采取提前种植分蘖秧苗的方法以提高繁殖系数。

  目前浙江省茭白传统的栽培方法为:单季茭品种一般3月分墩栽植,8~9月采收茭白;双季茭迟熟品种采用春栽,当年收获夏茭白,早熟品种则采用夏秋栽,3月寄秧,7月底8月初移栽大田,当年收获秋茭,来年收获夏茭。

  传统栽培中单季茭白采用分墩方式繁育种苗,近年来缙云茭白产区已逐渐推广普及薹管寄秧育苗技术繁育种苗。

  1.1 分墩繁殖

  一是寄秧后分株繁殖,当年秋茭采收后将选好的种茭墩掘出并移到秧田中,通过秧田管理促进分蘖,到翌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分墩,将种墩用刀劈成若干个小墩定植到大田,由于此时分蘖苗少,一般将含1个老薹管的小种墩作为1棵定植苗,也可待茭墩植株分蘖萌发后再分株定植,即采用桐乡的“二段”育苗法等方式,可提高繁殖系数和繁苗效率;二是分株直接定植,夏秋季茭白采收后将选中的种墩按薹管分株定植到大田,1株含1薹管。

  以上2种育苗方法繁殖系数均不高,且需要种苗数量较大。

  1.2 寄秧育苗

  ①薹管寄秧育苗法是浙江省缙云县前路乡茭农近年在农技推广部门与相关科研单位指导下摸索出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主要利用茭白薹管(短缩茎拔节而形成)上腋芽的分蘖特性。

  即在9月底至10月初生产田中的单季茭白采收结束后,把秋季选中的茭种寄植在秧田中一段时间,利用薹管上每1个节位都有腋芽和新鲜薹管本身自带养分的特性,配合秧田的水分补充,使一般需待来年萌发的腋芽在寄秧田中约半个月即可萌发成秧苗,一般每节薹管上的腋芽均可成为1株秧苗,而后移栽到大田。

  既可以腾出茬口实行轮作,又可以减少来年夏茭损失,提高秋茭纯度,还可解决传统茭白育苗方法繁殖系数低、用种数量大的问题,且秧苗的一致性好,有利于秧苗提前定植、提早上市,育苗效率比传统繁苗方法提高3~6倍。

  ②薹管分主薹管和侧薹管,主薹管坚硬,青棕色或棕色,上有茎节,节间短缩,长的2 cm左右,短的0.2 cm左右,基部粗3 cm左右,上部略细,没入土中的薹管长度可达20~30 cm;侧薹管由腋芽发育而来,呈黄色或青黄色,细而短。

  一般腋芽贴生在各薹管的茎节上,一般每节1个芽,互生。

  腋芽萌发后地上部形成新单株,并生须根,每个新单株从夏季到秋季又可不断分蘖,腋芽可达10~20个,由这些腋芽形成的株丛俗称茭墩。

  2 关键技术

  单季茭白寄秧一般在10月中旬进行,在种茭大田附近选地寄秧,以减少移栽时的运输时间。

  寄秧田要求排灌方便,上水后整平,施足基肥,但不能过多,以防秧苗徒长。

  2.1 选种与剪取薹管

  根据茭田海拔高度的不同,海拔200~300 m的地区,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到高山茭白产区调运、购买孕茭率高的茭白薹管(图1)。

  提前选定种性良好的单季茭,要求其生长整齐、成熟期一致、结茭多、孕茭率高、茭肉嫩白、母株丛中没有灰茭和雄茭。

  待单季茭白采收结束后,剪取长约30 cm的薹管作为扦插材料。

  割母茭秆时,要在泥面下2~3 cm处割断,并带有1~2个须根,以提高茭苗成活率。

  运回后及时整理薹管,剥去茭白叶鞘,露出芽后,即可排播寄插到预留的秧田(图2)。

  2.2 预留秧田

  茭白生产基地一般都是连片多年种植,头茬茭收获后,应将薹管栽插至大田附近预先留足的寄秧田中,一般秧田面积与大田面积比例为1∶10。

  一般在割母茭秆前3天作好秧田,畦宽1.2 m左右为宜,留水沟30 cm,以方便操作。

  2.3 寄秧管理

  将薹管排放到备好的秧田中,斜插或平栽均可,一般采用平栽,即将薹管横放使其自然陷入秧板泥平面即可,做到合理密植,薹管排放间距2~5 cm,秧田充足的可适当稀些,秧田紧张的可适当密植。

  保持秧田水位与畦面相平即可,不可过深,寄后保持畦面无水,水沟有水,如水位过高,薹管被淹腐烂,腋芽易死亡;水位过浅,薹管吸不到水分,分蘖芽易干枯。

  如薹管数量充足,可直接竖插或适当斜插,寄秧操作相对方便,该栽植法对水位的管理要求不高,但繁殖系数低,部分腋芽不能成苗。

  一般寄秧7天左右,薹管每个节位的腋芽都会萌发生根,并抽出新的茭白苗(图3),待芽抽出泥面后可适当增加灌水量。

  再过2~3周,苗高20 cm时即可定植至大田,一般1根薹管有3~6节,每节1苗,均可成秧(图4)。

  2.4 插秧

  根据各地气候不同,山区茭白秋冬季秧苗插植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1月中旬(即下霜前)(图5),否则茭苗易受冻害,影响秧苗成活率(图7)。

  为便于田间管理操作,采用宽窄行栽插(图6),宽行80 cm,窄行30 cm,株距40 cm,每1 hm2栽4.5万丛左右为宜。

  3 薹管寄秧育苗、促早栽培收两茬模式应用效果

  薹管寄秧育苗、年前栽培的种植模式,改变了传统茭白整株连根分墩种植的方式,通过采用上年孕茭率高的茭白薹管扦插育秧种植,寄秧成活后及时定植,增产增收效果良好。

  3.1 有利于提高繁种效率,提高茭白种性

  通过薹管寄秧育苗,可缩短种苗繁育时间,繁殖系数比直接分株繁殖提高3~6倍,促早栽培及年年选种插秧,不但可节省劳力和秧田,提高育苗效率,也更新品种,提高茭白孕茭率和孕茭一致性,减少雄茭、灰茭的发生。

  3.2 有利于茭白提前插秧定植,合理安排茬口

  通过采取薹管寄秧繁苗技术,浙江省缙云县单季茭种植区推广促早栽培一年双收的高效栽培模式,茬口衔接紧凑。

  基地的秋茬茭白一般在10月初收获完毕,而此时已提前10天以上在外地采购薹管、备好秧田、并育好了茭白秧。

  本田采用拖拉机清茬后,施足基肥即可定植,一般栽插3~5天即可成活。

  将茭白定植期提前到10月,当年秋冬季植株即有一定的生长量,越冬后次年萌发早(图6),生长快,茭白生育期一般比当年3月才定植、采用传统分墩或育苗栽培方式的可减少20天以上。

  3.3 创新栽培模式,实现单季茭白采收双茬,提高产量,降低病虫害发生基数

  采用薹管寄秧方法,单季茭白可于年前插秧,再通过促早栽培,可实现早管理早上市、拉长生长期,使夏茭采收期提前到6月上中旬(图8,9),此时双季茭的夏茭基本落市,因而正好填补了茭白市场空档,产品畅销;且茭白生长整齐,孕茭一致性好,一般10~15天即可全部采收完毕,大大提高了采收效率,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夏茭收获后清茬,进行再生茭栽培,夏茭的茭白茎秆等及时还田,并统一进行病虫害防治,可大大降低病虫害发生基数,秋季病虫害发生相对较轻;同时茭墩萌发再生秧苗的分蘖期正值夏秋高温伏旱期,分蘖生长速度快(图,10),一般到9月中下旬即可孕茭收获秋茭(图11,12),而此时双季茭还未上市、高山茭白则已基本落市,同样处于茭白供应空档期上市,不但实现一年双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且效益高。

  采用该栽培模式,667 m2夏茭产量为2 000~2 500 kg,秋茭2 000 kg左右,全年产量4 000 kg左右。

  3.4 有利于降低孕茭节位,提高茭白品质效益

  茭白孕茭节位越高,产量越低,品质越差,传统方式栽培的单季茭白在9月时孕茭节位一般在20~40 cm,而采用薹管寄秧、单季茭促早栽培一年双收高效栽培模式种植的再生的秋季茭白孕茭节位一般在泥面或泥面上10 cm左右,茭白个大,单支质量150~300 g,且白嫩、品质好,深受消费者与客商的欢迎。

  据缙云县前路乡农技站调查,采用该育苗模式,2009年10户茭农每1 hm2平均产量为6万kg,产值约12万元,高的达15万元,效益十分明显。

【高山单季茭白锈病综合防治技术】相关文章:

枣树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04-06

黄沙鳖疾病综合防治技术04-06

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技术04-06

林木兔害综合防治技术04-06

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04-06

茄子褐纹病综合防治技术04-06

水产养殖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05-06

生态紫桃树病害防治技术分析论文10-13

现代建筑管线综合技术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