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毕业论文

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况论文

时间:2021-04-14 16:58:33 研究生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况论文

  【摘要】阐述了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在招生制度、生源素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科研条件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旨在探索适合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

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况论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创新人才

  1.引言

  创新能力是一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人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开展积极能动的思维活动并产生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产品、新工艺的能力,是人类大脑思维功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1]。“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标志和潮流。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是我国农业知识创新、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因此,在高等农业院校中积极开展和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为例,浅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开设的最早专业之一,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重点专业。2001年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开始正式招生,2005年获批农业机械化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8年获批农业机械化工程一级博士学科授权点。本专业依托农业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和“黑龙江优质米生产全程产业化技术”省级重点学科群,坚持立足黑龙江垦区、服务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办学思路,培养大规模现代化农业数字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寒区大规模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大规模旱作植物生产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现代农业系统工程技术等方面人才。

  3.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3.1招生标准单一、生源素质不高

  目前,在招生考试制度上严格执行教育部以及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的相关规定,并根据黑龙江省招生办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及录取办法》,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复试方案。近年来,由于招生人数的增加,虽然缓解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生源的质量。国家统一划定初试分数线使得在考生选择性上较小,只要初试成绩达到国家划定分数线,基本都能被录取,致使学生只重视考研课程的学习,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导致“高分低能”现象。此外,报考学生专业素质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缺乏深厚的专业功底,这也成为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之一[2]。

  3.2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呆板

  目前,在课程设置方面上,基本上还是沿用本科课程设置方法,课程内容局限于传统的农业机械,所设课程中体现本专业学术前沿的较少,体现学科交叉的课程明显不足,而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和其他机械工程专业相比较,又具有显著的学科交叉特征,如果不了解农业对象的特性,不熟悉农艺、园艺要求,那么所设计的农业机械也只停留在理论研究,势必脱离实际生产。此外,在教学方式上,大部分课程还是采用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静听,缺乏批评和怀疑精神,尽管在有些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采用启发式、讲座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但是实际课堂讨论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较低,形式大于内容,无法达到预期效果,限制了创新性思维的形成[3]。

  3.3导师队伍良莠不齐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首先要求研究生导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从现有研究生导师队伍来看,整体状况参差不齐。第一,部分导师知识陈旧,没有掌握本专业学术前沿动态,无法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新问题,不能指导研究生在前沿领域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科学研究。第二,部分导师科研方向不明确,承担的科研课题较少,科研经费不足,无法搭建高水平的科研平台,难以为研究生提供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第三,部分导师教学、科研任务较重,所指导研究生过多,导致导师没有精力认真进行指导,有些导师对研究生采取放任态度或者由高年级研究生去指导低年级研究生,这些因素都限制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4科研条件落后、学术氛围淡薄

  目前,许多高等农业院校都存在经费投入不足、实验仪器陈旧、实验材料短缺等共性问题。为了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不得不降低实验要求,影响科研工作的进行。学校和学院每年开展的有针对性的学术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较少,相关的学术交流局限于校内或院内有一定科研经验的教师,邀请国内外的高水平专家学者较少,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研究生出去参加学术交流及相关比赛的机会更少,只能“闭门造车”,难以拓展科研创新思路,学术氛围的淡薄影响了研究生创新的积极性。

  3.5管理体制僵化

  管理制度的科学规范性和灵活性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高低。目前,主要采用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存在约束过多、过细等现象,束缚了研究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影响了自由创新思想的形成,着重强调“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而没有更多的去引导、鼓励研究生“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对于研究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力度不足,导致其创新积极性不高,创新成果较少[5]。

  4.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在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便能够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1改革招生制度、提高生源素质

  招生制度的改革是为了选拔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一方面,国家应适当放权于招生院校,在划定初试分数线的同时允许分数线有一定比例的浮动;另一方面,应适度放宽招生计划限制,允许招生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及实际情况按需、按计划招生。允许初试分数线有一定比例的浮动,可保证通过初试的考生数量,在复试时能够真正实现差额复试,对于在创新能力方面有突出表现的考生可适当放宽分数线允许其参加复试,做到优中选优;适度放宽招生计划限制,可实现对考生多方位的考察,若在调剂后仍然不能完成招生计划,可以实行二次自主招生方式。初试专业课中加大能够体现考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的考核,复试增加创新能力方面的考核,如考核考生在大学本科学习期间是否参加过创新训练相关的项目或比赛以及取得的相应成果,做到全面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潜质。

  4.2更新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多样化

  由于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具有显著的学科交叉特征,因此,在课程体系中不仅应包含农业机械学、农业系统工程、汽车拖拉机学等传统农业机械知识,还应该增设农艺、生物、园艺、信息、工程技术创新研究等相关内容。采取多样化、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除了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之外,鼓励使用慕课、微课、蓝墨云班课等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作用,突出案例教学,指导学生案例分析和拓展运用,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6]。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一方面是利用本专业实践教学实验室,为研究生提供科学研究、试验操作场所,制定实验室开放的相关规定,保证其它专业实验室也对本专业研究生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与农机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开展合作,通过科研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有机结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导师不仅要能够灵活、及时把握农业机械化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占领该领域的新问题和制高点,而且应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教学经验。为了提高研究生导师自身素质,需加强对导师队伍的培训,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一方面,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研究生导师进行讲座培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知识水平和指导能力。另一方面,坚持选送优秀研究生导师到国内外高校访学、进修,学习研究生教育方面的先进方法和手段[7]。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考核,制定相应考核办法,对于违反导师职责行为,根据问题情节轻重给予不同处理。改革单一导师制度,采用多导师制度,构建高素质、多学科交叉的多元化导师队伍,其中,校内导师2名,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科研人员1-2名,共同管理、共同监督研究生培养,保证研究生可以接受不同学科和学术的熏陶,拓宽研究生创新思路。

  4.4改善科研条件、加强学术氛围

  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提供完善、高水准的实验设备,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建设研究生研究学习室,根据专业需求,配备充足的软硬件设施,制定研究室日常管理办法,积极引导研究生学习或进行科研创新活动。研究室定期进行内部Seminar交流,由研究生轮流进行主题汇报,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此外,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学校、学院积极申请学术会议主办权,邀请本领域高水平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交流,开阔视野。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和相关的专业比赛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奖励,使其了解本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能够及时发现前沿问题。

  4.5建立健全、灵活的管理体制

  摒弃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灵活的管理制度,选聘优秀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共同担任管理岗位,以“导师管理为主,研究生自我管理为辅”的共同管理体制,增加研究生话语权。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应体现研究生的个性发展,可根据研究方向,跨校、跨学院、跨专业自主选课。改革现行考核标准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注重过程考核。可采用教师考核、研究生自我目标考核、研究生相互考核等多种考核形式,促进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设立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创新基金投入,激励研究生进行创新研究。

  结语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研究生培养各方面的工作任务,需要教育部门、高等农业院校以及社会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共同完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使研究生成为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顾万荣,马月璇,邹德堂等.农业院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实践与探索—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农业教育研究,2013(4):9-12.

  [2]王玉洁,闫晓军,聂娟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s2):67-70.

  [3]万霖,车刚,张伟.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战略探析—以农业院校农业工程学科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1):59-61.

  [4]肖茂华,吴茂宁,康敏等.政产学研结合的农业院校机械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7(2):77-78.

  [5]李新殿,王浩,李博等.试论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史志,2009(20):147,159.

  [6]李晶,魏湜,顾万荣等.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以作物学科为例[J].农业教育研究,2014(1):38-40.

  [7]李阿利,胡新喜,郭时印等.加强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5(2):70-72.

【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况论文】相关文章:

试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论文10-28

中医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08-21

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10-25

建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论文08-12

化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10-30

简论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论文10-28

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论文09-13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践社群分析论文08-27

高等农业院校农药学课程创新改革与实践论文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