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毕业论文

双黄连粉针临床安全应用

时间:2021-02-11 18:36:43 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双黄连粉针临床安全应用

  双黄连粉针临床安全应用【1】

  [摘要] 目的:探讨双黄连粉针的临床安全应用。

  方法:通过对562例应用双黄连粉针静脉滴注患者进行分组临床观察,评价其安全性。

  A组选择无双黄连过敏史者180例给予常规剂量应用双黄连粉针,其静脉滴注速度为每分钟40~80滴。

  B组选择无任何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并排除年老体弱者382例给予常规剂量应用双黄连粉针,其静脉滴注速度为每分钟30~40滴。

  结果: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黄连粉针的临床安全性与病例的选择及静脉滴注速度密切相关。

  [关键词] 双黄连粉针;临床;安全;不良反应

  双黄连注射剂包括注射用粉剂和注射液,是中药金银花、黄芩、连翘提取物制成的纯中药制剂(主要含绿原酸、黄酮苷、连翘酚、皂苷、黄芩苷和黄芩素等),具有清热解毒、清宣风热功能,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临床适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及细菌感染的呼吸道感染、肺炎、扁桃体炎、咽炎等[1],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为全国中医院急诊首批急诊必备中成药[2]。

  随着双黄连针剂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屡见报道,甚至有严重不良反应如死亡病例的报道。

  其如何能更加安全的应用于临床是临床医生非常关切的问题,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选择2008~2010年因呼吸道感染而应用双黄连粉针剂患者562例,男284例,女278例,年龄18~82岁。

  随机分为两组,A组:选择无双黄连过敏史者180例。

  B组:选择无任何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并排除年老体弱患者382例。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双黄连粉针剂(哈药集团中药二厂生产)2.4 g加0.9%氯化钠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

  A组静脉滴注速度为每分钟40~80滴。

  B组静脉滴注速度为每分钟30~40滴。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组共有11例发生不良反应:过敏性哮喘1例(曾有哮喘史),神经血管水肿并胸闷1例(有食物如西红柿过敏史),皮疹8例(3例有青霉素过敏史,1例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发热反应1例(其年龄>60岁)。

  其中4例皮疹患者给予减慢静脉滴注后皮疹无增多,无其他不良反应。

  余患者因病情较重均迅速给予停止静脉滴注双黄连,并根据情况给予吸氧、抗过敏药物应用等处理后症状逐渐缓解。

  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1%。

  B组共有5例发生不良反应,均为轻度皮疹,面颊、颈部或手臂处共散在有1~4个皮疹,减慢静脉滴注或不处理,观察无皮疹增多,无其他不良反应。

  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1%。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讨论

  双黄连注射剂为复方中药制剂,由金银花、连翘、黄芩3味中药组成,每一味中药都含有多种成分。

  金银花中的有效成分绿原酸是一种致敏原,且在控制质量标准时又采用绿原酸作为主要质控指标,所以在注射过程中可能出现过敏[3]。

  黄芩苷可引起发热、白细胞骤降和致敏反应[4]。

  故在临床应用中变态反应现象比较常见。

  本观察结果显示,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有药敏、食物过敏史者及年老体弱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较大。

  有统计资料表明,过敏体质患者发生变态反应的机会较无过敏史的患者高出4~10倍,双黄连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23.3%有过敏史[5]。

  此外,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与患者的身体状况有关,如患者伴发其他疾病,特别是肝肾疾病,可能影响机体对药物的代谢功能,降低患者对药物的耐受力,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5]。

  老年人群各系统功能减退,对药物中的某些成分耐受性较差,较其他人群更易出现严重ADR反应[6],故而病例的慎密选择和用药的安全性密切相关。

  在临床应用双黄连时临床医生应高度警惕或尽量避免给有药敏史、食物过敏史及年老体弱患者静脉应用。

  双黄连针剂的静脉滴注速度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息息相关。

  由于中药注射剂纯度不够[7],输液时滴速过快,则单位时间内药物进入患者体内过多,亦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8]。

  虽然理论上变态反应的发生与给药剂量关系不大,但药物引起的抗体滴度变化仍与血液中药物浓度密切相关[5]。

  本观察结果显示,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且在发生变态反应时减慢静脉滴注速度可适当缓解其变态反应进程,故推荐在临床应用双黄连针剂时尽量选择慢速滴注为宜。

  [参考文献]

  [1]林飞,尹利辉,金少鸿.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分析[J].中国药事,2009,23(5):499-502.

  [2]吕本强,杨常成,张贞良,等.双黄连粉针剂化学成分进一步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9,25(3):225-227.

  [3]肖若媚,范治国,王琦,等.78例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14):1107-1109.

  [4]唐春燕,曾立威,林昊,等.广西2009年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16):1501-1504.

  [5]吴嘉瑞,张冰.双黄连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流行病学特点[J].中成药,2007,29(5):638-641.

  [6]成岚,王莉,袁强,等.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2):140-147.

  [7]谭丽萍.双黄连注射剂所致药疹与病症及滴注速度的关系[J].中国药业,2010,19(12):65..

  [8]张赞玲,阎敏,龙丽萍,等.双黄连注射剂致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11):1704-1707.

  双黄连制剂研究及其临床应用【2】

  【摘要】:自九十年代注射用双黄连粉针剂问世以来,双黄连其他制剂接踵而来如雨后春笋般陆续上市,是目前中药剂型最多的一个品种,单品种产值及利润名列中成药前茅。

  其各项研究仍不断发展深入,且卓有成效。

  双黄连制剂是由金银花(双花)、连翘、黄芩制成的纯中药制剂。

  目前有注射剂(括粉针剂、射液)、气雾荆、口服液三种。

  双黄连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在学领域已经得到良好开发和广泛应用,疗效确切。

  【关键词】:双黄连;研究;临床应用

  本文将双黄连制剂研究及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药学方面研究

  1.1方解

  双黄连方剂由金银花、黄芩、连翘组成,由银翘散(《温病条辨》)精简化裁而来。

  主治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卫气被郁,开合失司,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风热上犯以致咽痛咳嗽;温邪易伤津液,故口渴,舌尖红;邪在卫表,故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当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方中以连翘为君,既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作用,又具芳香避秽的功效,在透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多夹秽浊之气的特点。

  金银花、黄芩辛凉,助君药解表透热为臣。

  三药同用,共奏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功。

  1.2化学成分

  双黄连方剂中的有效成分复杂,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有机酸类,以绿原酸为代表,包括异绿原酸、咖啡酸、棕榈酸等;二、黄酮类,以黄芩苷、黄芩素为代表,包括汉黄芩苷、汉黄芩素、木犀草苷、木犀草素、槲皮苷、槲皮素、金丝桃苷、芦丁等;三、苯丙素类,以连翘苷为代表,包括异虎耳草素等;四、苯乙醇苷类,以连翘酯苷为代表,包括连翘酚等。

  据文献报道,双黄连方剂还含有β-谷甾醇、大黄酚、大黄素甲醚、齐墩果酸、熊果酸、葡萄糖、微量元素等多种化学活性成分,其他未知成分有待进一步研究。

  1.3剂型

  目前,双黄连有多种剂型,包括双黄连口服液、浓缩型口服液,双黄连胶囊、软胶囊,双黄连片(薄膜衣片)、含片、咀嚼片,双黄连颗粒,双黄连糖浆,双黄连气雾剂,双黄连栓(小儿消炎栓),双黄连滴眼液,双黄连粉(冻)针剂、粉针剂、水针剂、滴注液等。

  一些新剂型正在研发当中,如双黄连分散片,鼻喷剂等。

  据资料显示,目前应用较广的剂型是双黄连针剂和口服液,栓剂、气雾剂、鼻喷剂、片剂应用前景良好。

  其中双黄连粉针剂还是全国中医急症(诊)必备用药。

  究其原因,主要是能最大限度满足防治疾病的需要,满足“产、运、贮、带、用”方便性的需要。

  1.4药理学研究进展

  在抗菌方面,双黄连制剂对多种G+菌、G-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白色念珠菌等真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在抗病毒方面双黄连制剂独具优势,据研究报道其对多种病毒包括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Ⅰ-Ⅳ型),多种流感病毒变株(B型),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3、7、21型,柯萨奇病毒B3型,艾克病毒8型,单纯疱疹病毒2型,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等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

  双黄连制剂中有多种成分能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力,在抗菌抗病毒、抗癌、抗炎解热治疗中,在自体组织损伤后的重建修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临床应用

  2.1呼吸系统疾病

  2.1.1小儿呼吸道疾病:双黄连粉针剂与抗生素静点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作对照,就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肺部罗音消失时间和治愈时间比较以双黄连粉针剂为优。

  2.1.2病毒性肺炎:双黄连注射液与手术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肺炎55例对比,经5~7天治疗均痊愈,但对减轻患者病痛早日康复以前者为佳。

  2.2消化系统疾病

  2.2.1慢性胃炎双黄连粉针口服治疗慢性胃炎,同时辅以其他中药,总有效率为百分之98.27。

  2.2.2胆汁返流胃炎:用双黄连粉针剂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5O倒,总有效率为百分之82临床证实其疗效肯定。

  2.2.3小儿肠炎:双黄连注射液与庆大霉素注射液同时治疗小儿肠炎作对照,结果治疗组治疗时间短且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庆大霉素。

  2.3传染病

  2.3.1急性黄疸性肝炎:双黄连粉针剂治疗该病,与对照组用ATP、Co-A、Vit C静滴,口服肌苷片和肝泰乐片对比,无论是症状改善、肝脾回缩时间及降酶、退黄均较对照组为优。

  2.3.2腮腺炎:双黄连粉与大黄粉混合加食醋调糊外敷,与对照组单用大黄粉治疗腮腺炎作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4泌尿系统疾病

  2.4.1急性肾盂肾炎:治疗急性肾盂肾炎用双黄连粉针总有效率达百分之百。

  2.4.2泌尿系统感染:双黄连治疗单纯性和复杂性泌尿系统感染总有效率均高于西药常规治疗。

  2.5妇科炎症

  2.5.1幼女阴道炎:用双黄连注射渡灌洗阴道,与对照组口服螺旋霉索加阴道滴入氯霉索眼水比较,数据经统计处理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前者为优。

  2.5.2慢性附件炎:采用双黄连粉针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附件炎72例总有效率为百分之98.61。

  2.5.3妊娠早期急性尿路感染染:石曼雅等报道双黄连为妊娠早期急性尿路感染首选药。

  另双黄连制剂可治疗皮肤、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

  3结语

  双黄连制剂疗效显著,使用广泛,临床实践表明一些疾病尤其是危急重症、疑难病症、瘟疫需要双黄连针剂的治疗,但在临床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必须高度重视。

  同时我们要对双黄连制剂加以科学合理应用,充分发挥双黄连制剂不同给药系统在临床上的积极作用,全力避免类似青海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我们相信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与中药制剂研、产、用相结合,双黄连制剂必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必将更好、更安全地服务于现代医疗卫生事业,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罗佳波.制造注射用双黄连粉针剂的方法.CN1039725[P].1990,2.

  [2] 吕本强,张永勇,罗佳波.双黄连粉针剂的化学成分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

  双黄连粉针与抗生素配伍的稳定性【3】

  摘 要:双黄连粉针在临床上比较适合治疗呼吸道感染、肺炎和急性扁桃体炎等病症,给药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静脉滴注的形式,这种药物在和抗生素联合使用的过程中,对金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多种菌的敏感度都有非常显著的效果,敏感度得到了十分显著的提升。

  所以,我们开展了双黄连粉针与抗生素配伍的稳定性进行实验,从而为临床也提供了非常好的依据。

  关键词:双黄连粉针;抗生素;配伍稳定性

  1、实验材料及仪器

  1.1实验仪器

  岛津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UV一2201。

  1.2实验动物

  小白鼠(昆明种)

  1.3实验药品

  注射用双黄连,哈尔滨中药二厂;注射用青霉素钠,华北制药厂;注射用头袍唾肪钠,哈尔滨制药厂;硫酸妥布霉素注射液,广东清远新北江制药有限公司;注射用头抱哇琳钠,深圳蛇滨死亡。

  2、实验方法与结果

  2.1溶血性试验

  按照溶血试验法,如表2配制合用药液(均按临床常用药物浓度配制),结果见表1,即均无溶血记录。

  2.2异常毒性测定试验

  按照《中国药典》95版附录刀c项下进行,观测48h,均无死亡。

  2.3体外抗菌活性测定

  2.3.1纸片扩散法测定抗菌活性

  将通过自制处理的每片的含量分别是10、30、50、70、100μg的双黄连纸片采用3种标准菌体,及黄色皮套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和铜绿色假单胞菌和临床分离君主肺炎克雷伯氏菌配制成浊度为1.5亿/ml的菌液,分别均匀的涂在9cm的MH琼脂上,同时还要制备好物种双黄连纸片,将其紧紧的贴在1只平皿上面,在37℃的温度条件下孵育24小时,之后再取出测量抑菌环直径为0,也就是说根本测不出抑菌环。

  2.3.2稀释法测定撒谎黄连的MIC

  将双黄连配制成100、200、400、500μg/ml的溶液,用和2.3.1项下所使用的君主及阴沟肠杆菌分别配置成1.5亿/ml的菌液,在每个管当中既有水解酪蛋白液体培养基1.8ml的是管当中,在其中加入药液和菌液,将其进行混匀处理,在37℃的温度条件下孵育24h,在观察的过程中得知所有试管当中都生长出了细菌,双黄连粉针剂溶液浓度在达到了6mg/ml的时候,对上述细菌在体外依然没有抗菌活性。

  2.3.3稀释法测定双黄连与5种抗生素

  分别伍用的体外抗菌活性将5种抗生素(含轻氨节青霉素)配制成比其MIC低2倍、4倍、8倍及比MIC高2倍的梯度溶液共2组,再在其中加入培养基1.sml金葡菌液0.1m浊度0.5麦氏单位),一组5管梯度溶液中加入双黄连粉针溶液(120mg/ml)o.05ml,另一组中则加入生理盐水.005ml,混匀置37℃孵育24h观察结果。

  加入双黄连后,使4种抗生素的MIC大幅度降低。

  2.4肺炎患者血药浓度及疗效考察

  精称黄芬贰6.6mg,用50%乙醇溶液10ml溶解配成I液(0.66mg/ml);精称绿原酸10mg用甲醇10ml溶解为u液(1mg/m)l,各取l液20、40、60、50、100、120mlII液10、20、40、60、50、100,分别加入1ml血清中,混匀,加甲醇5.oml,旋涡振荡20sec康氏振荡器上振荡10min,放置lh,取上清液分别于276nm、327nm处测A。

  无药血清做空白。

  黄答贰标准曲线方程:A一0.005010C一0.0129下~0.998;8绿原酸标准曲线方程: A-0.07805C-0.044255--0.9971。

  (2)肺炎患者静滴双黄连粉针血药浓度测定:随机抽取我院肺炎患者10例,用药方案均为3.69d/,静脉滴注双黄连粉针剂,5%葡萄糖溶液250ml,50mni左右滴完。

  于用药第6天滴注完以上药液时,于给药另一侧臂静脉取血2.0ml,静置离心取血清0.6ml,如标准曲线项下“加甲醇5.0ml.,处理.结果见表4。

  8例患者血清黄琴贰浓度均为20-50户g/ml左右,血清绿原酸为15-35μg/ml左右,2例前者为277、377对g/ml,后者为73.72、120.06尽g/ml。

  (3)肺炎患者静滴双黄连粉针与抗生素伍用血药浓度测定:随机抽取我院肺科轻、中度肺炎患者26例,分为5组。

  在黄芬贰紫外吸收峰处(276nm),两药联用其峰值明显增高至109-571μg/ml左右,但妥布霉素与双黄连联用峰无变化。

  而在绿原酸吸收峰(327nm)处,所有药物吸收无明显变化,C值仍为20-40mg左右。

  3、讨论

  就本次实验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看,所选用的双黄连以及四种抗生素均能够有效地满足国家药典质量标准的市售药品,在经过溶血性试验和异常毒性规范检查后,可发现黄黄连在与头孢唑啉钠以及青霉素等伍用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不会出现溶血或异常毒素,进而将其经紫外线光谱扫描,可以发现其并未产生新的峰或者是峰位移情况。

  相关研究资料显示,通过衍生化法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双黄连自爱制备过程中极易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峰重叠情况出现。

  此种情况表明,双黄连粉针与抗生素配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未发现新物质的产生。

  在血药浓度测定的过程中,在对同等几辆的双黄连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无论是单用还是合用,实际绿原酸峰值部位的吸收都比较稳定,并未有明显差异出现。

  因此双黄连粉针与抗生素配伍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有助于维持疗效的持续性,生物安全性较强,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就实验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看,双黄连与妥布霉素置于同一溶液中,能够立即产生沉淀,而青霉素在合用药液中的稳定性较差,因此两者不能进行同瓶静滴,那么在实际临床应用过程中,同瓶静滴能够有效的减少输液量,并减少静滴时间,对于提高小儿、老年和心衰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俊华,商洪才,郑文科,胡晶,徐宏娟,王辉,张莉,任明,张伯礼.双黄连注射剂与西药配伍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02)

  [2]程淑云,李永吉,陈英,崔淑霞,张文君.浅谈中药冻干粉成型的影响因素[J].时珍国医国药.2007(08)

  [3]王鼎盛.六种中药注射液与抗菌药配伍稳定性[J].中国药师.2005(05)

【双黄连粉针临床安全应用】相关文章:

双黄连粉针活性炭处理前后的对比试验04-10

血栓通粉针治疗脑梗塞临床效果04-10

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与护理05-10

炎琥宁粉针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临床04-10

抗生素瓶粉针生产工艺设备04-10

针药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分析04-08

调脂药的临床应用05-26

医学检验的进展与临床应用05-30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