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毕业论文

小议伤寒杂病论运用大黄临床发展

时间:2022-10-01 00:55:22 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议伤寒杂病论运用大黄临床发展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小议伤寒杂病论运用大黄临床发展

  大黄又名川军,绵纹、性寒、苦泄,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为临床常用药之一。

  早在《草经》就有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的记载。

  仲景为善用大黄之鼻祖,在《伤寒杂病论》中应用“大黄”共计有36方。

  1其用药特色

  从剂型上据病情的急缓分别以汤、丸应用;用量上因药量的大小之别,作用部位不同;炮制上的“薰”、“酒洗”、“去皮”制作不同,药效各异;煎法上的“水煎”、“酒煎”、“后下”、“麻沸汤”浸渍等煎法不同,作用各异;服法上因病情不同,有“顿服”、“得利则止”、“分温再服”或“日三服”及“少少温服之”等服法。

  2其药功著效卓

  2.1攻下导滞仲景灵活应用大黄于攻积导滞,成为下法之源,主要体现在配伍不同,分别有寒下、温下、润下等几法。

  即:①以大黄配芒硝、枳实、厚朴、甘草组成著名的治疗阳明“胃家实”之三承气汤。

  其分用治热结胃肠的痞、满、燥、湿、坚等症。

  并根据其症不同,即上述症状具备、证情急迫者,则以大承气汤釜底抽薪、急下存阴;若病情较缓,症见“痞实而满”者,则以小承气汤泻实消痞,除满痛;若病缓仅见“燥实而坚”者,则用调胃承气汤润燥通便,调和胃气。

  ②以麻仁丸(小承气汤加大大黄用量,配合养阴润燥下泻热之麻仁、杏仁、白芍)治胃强脾弱之“脾约”证,成为润下泻热之范例。

  ③以大黄配大辛大热的附子、细辛(名大黄附子汤)主治寒湿闭阻证,为温下之祖方。

  可见,古云“大黄乃荡涤之将军”很形象的说明了本品是一味难得的攻下导滞、去菀陈莝之要药。

  2.2泻火解毒凉血仲景据其大黄性寒、入气血分、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功,临床广泛用于火毒上攻之症。

  以大黄配黄连(名大黄黄连泻心汤),以麻沸汤浸渍(取其轻扬)用治邪热入胃,壅滞成痞之证。

  以大黄配芩、连(名泻心汤)煎服顿服,治疗火毒上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之症。

  又大黄配芒硝、丹皮、桃仁、冬瓜仁(名大黄牡丹皮汤),治下焦瘀热之肠痈。

  有泻下逐瘀,凉血解毒之效,为治肠痈之祖方。

  总之,仲景以大黄作为泻火解毒凉血之用,为历代医学所推崇。

  2.3活血逐瘀仲景以大黄配桃仁赤芍、丹皮、水蛭、蛰虫等治疗“瘀热在里”、“干血内着”等引起的谵语如狂,腹满疼痛、经水不利,五劳虚极症瘕疟母等证。

  如将大黄配破瘀逐干血之桃仁、蛰虫(名下瘀血汤),治疗干血内着之“产妇腹痛”或“经水不利”等,用蜜丸、酒煎、顿服,取其缓攻入血,柔中有刚,逐瘀而不伤正。

  又以大黄配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地黄、干漆、虻虫、水蛭、蛴螬、蛰虫(名大黄蛰虫丸),主治“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之证,用本方攻补兼施,峻剂丸服,使之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即谓“缓中补虚”。

  总之,仲景以大黄作活血逐瘀之用,为后世活血化瘀学说形成奠定了基础。

  2.4泻湿热、利胆退黄仲景以大黄为主配伍他药,分别治“谷黄”、“酒黄疸”等阳黄证。

  如用大黄配伍清热利湿之茵陈,栀子(名茵陈蒿汤)主治“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之“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证;亦治“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证。

  总之,仲景以大黄为主清利湿热退黄之理论久经临床验证,至今沿于临床。

  3现代医药学对“大黄”的研究及临床运用

  3.1大黄的药理作用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大黄主要成分为具有泻下作用的蒽醌化合物,其作用部位主要在大肠,能增强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属接触性泻药;大黄有抗病原微生物(如抗细菌、抗病毒等)、抗内毒素、抗感染、解热等作用。

  内含鞣质有止泻作用,故在服用较大剂量大黄产生导泻作用后,能产生便秘的后作用。

  此外,大黄还有止血、保肝、利胆、健胃、抑制胰消化酶、降血脂、降压、增加免疫及抗衰老作用。

  3.2在给药途径上扩展到采用针(剂)、粉(剂)、膏(剂)、散(剂)等制剂,以口服、灌肠、注射液、外用等多种途径给药。

  3.3在临床治疗上该药现广泛用于内、妇、儿、骨外、五官科、皮肤科等临床各科。

  以治疗病毒性肝炎、上消化道出血、胆道出血、急慢性肾衰、败血症、急性胰腺炎、肥胖症及高脂血症、黄疸、呕吐、血栓性浅静脉炎、腹膜后血肿、急性肠炎、泌尿系感染、骨折、腰椎管内麻醉术后腹胀等证,张力性水泡、带状疱疹、脂溢性皮炎、复发性口疮等等。

  由此可见,大黄确实是值得发掘的一味价廉效著的中药。

【小议伤寒杂病论运用大黄临床发展】相关文章:

伤寒论杂病论读后感10-05

浅述《伤寒论》中的治未病思想10-08

由《伤寒论》的临床应用浅谈中医学辩证论治论文10-08

李东垣阴火论临床运用体会10-08

杂谈杂论随笔01-20

《伤寒论》乌梅丸方证研究论文10-09

论教学语言的运用与规范10-08

生态资本经济增长发展小议10-26

论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10-09

论IP电话在我国的发展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