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毕业论文

对话理论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时间:2021-01-16 12:49:05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对话理论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对话理论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对话理论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摘要:在当下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一线教学者已经有不少进行了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的探究和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和现代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探寻更加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就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本文通过探讨对话理论的相关理论从而对英美文学课堂中的教学实践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对话”理论 英美文学 课堂教学

  引言

  现代课程理念是一个具有综合指导意义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是一个对各门科目有效促进的教学理念。

  在英美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不少一线教师将文学课作为一种精读课的模式来进行,由此文学作品的教学就往往变得索然无味。

  在“对话”理论的相关主张下,则更主张对话和讨论的相关模式,从而使得英美文学的教学充分利用到这样的对话和讨论模式中,从而使英美文学的教学更具有挑战性。

  一、“对话”理论?“对话”理论最早由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后,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同。

  在巴赫金的相关研究中,人的主体性和主体间对话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成为了他对“对话”理论研究的重点。

  在“对话”理论所倡导的一系列关于对话的说法中,其“对话”的定义往往不是表面上的语言的交流和传授,而是整体上的包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精神上的传递和整体沟通等。

  在“对话”理论中,研究者们倡导平等而富有创造性的交流,认可平等主体之间的思想交流是思想的碰撞及对文学作品赏析过程中的体验和分享。

  二、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呆板单一

  当下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呈现出来的一个现状是教学模式的呆板单一。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师生关系放置在了一种主客对话的关系上,也就是说,教师作为一种主体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而教学模式往往是固定的照本宣科。

  例如,以当下的英美文学史的`相关课程来讲,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几个方面的讲解,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这样就容易造成教师在填鸭式的教学中感到十分疲累,而作为客体接受者的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甚至由于长时间对枯燥题材的讲解和模式的灌输,使学生产生怠倦心理,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足

  当下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热情不足,出现怠惰和排斥的心理也是较为常见的现状之一。

  在当下很多教学中,尤其是对后现代主义作品的教学中,学生更表现出来一种排斥的心理。

  长时间以来,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只是有所耳闻,而对于后现代的文学理论和相关作品则知之甚少。

  (三)教材的编排繁琐缺乏新意

  当下英美文学教材的编排主要遵从的还是传统的模式,将文学作品和文学流派按照时间的发展进行归类并依次排开,而每一章节的内容则根据这个时代的大背景开始叙述。

  例如在现行的英美文学作品的相关理论书籍中,各章节的内容大体上都是先叙述文学流派,然后介绍代表作家,进而将代表作家作品独立为一个内容抽分出来单独罗列和详解。

  这样的流程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教材枯燥呆板,而教师的照本宣科的教学习惯则更使得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可以说教材的排版繁琐而缺乏新意也成为了不能够将有关作品和流派进行有效结合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三、“对话”理论下的英美文学教学

  (一)对新的师生关系的合理建立

  在“对话”理论的指导下,师生关系更多是倡导了合理平等的主体性交流,也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师和学生看作互相平等的主体。

  这样则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更加合理关系的建立。

  以波德莱尔的相关诗歌教学为例,波德莱尔的作品是受到了美国著名作家、诗人、文论家爱伦・坡的深刻影响、具有一种颓废唯美风格的诗歌作品。

  在“对话”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就爱伦・坡和波德莱尔的相关文论和诗歌,包括其他文学体裁的作品进行先行的了解和深入对比,尤其是可以以主体身份对爱伦・坡及波德莱尔两位重要文学人物进行倾向性认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对爱伦・坡的相关文学理论作合理的、详尽的了解,并对波德莱尔的相关诗论进行比对。

  在分析波德莱尔的重要代表作品《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时,尤其可以对作者本身的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可以由学生组织教学中的具体过程,互相配合,甚至可以进行小组式的合作,并将这种探讨的结论或对两位作家具体作品之间的联系、差异、风格、文论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经验分享和体验共享等等,由此有可能弥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枯燥的植入和灌输的不足。

  (二)和作者之间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在“对话”理论指导下,我们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不仅实现教师之间,也同时实现与作者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是一种不断挖掘和经验发掘的过程,其中对于文学作品本身的背景、内容和思想内涵等等的挖掘都成为了学习文学作品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对话”理论讲求对作品思想和思想传递、交流的理解和体验,学生通过“对话”理论的指导,对文学作品中传递的深刻内涵进行主动探讨和挖掘,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文本所赘述和引导的方向。

  例如,就福克纳的作品《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来说,文学史中更倾向于将它与南方文学进行关联。

  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南方种植园文化下的没落贵族爱米丽,在极端的压抑和引导下最终将她的丈夫杀害,并在小说的最后引入了一段房间中尸体的陈述,这样的尸体是“灰色”的,发丝也是“毫无生气”的,而这个房间则早已被蛛丝覆盖,呈现出死亡的气息,成为了没落南方种植园制度的典型代表。

  小说和南方种植园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和作者内心对于南方种植园时代的缅怀也有着重要的联系,而具体是怎样的关联,是否只是像文学史中所引导的和美国南方文化之间具有关联?这都可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对话”理论的指导下,可以进一步鼓励学生对美国南方文学进行整体、全面的了解,从而对美国南方文学所体现出来的特有的对种族冲突的思考、对种植园文化的思考以及对美国命运本身的思考等等做出自己的判断,再返回到具体的文学作品中,就具体文学作品进行合理、详细的挖掘。

  (三)构建自我完善的平台

  通过对“对话”理论的充分利用和合理认识,也能够促进学生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合理的构建和自我完善。

  学生在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借鉴“对话”理论的相关主张,通过和文学作品、作家之间的平等对话及富有创意性的自我体验,增强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时对自我素养和学习模式的完善也都具有良性的作用。

  在对西方经典名著《荷马史诗》的学习过程中,应当了解希腊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变革等,然后才能对作品中阿喀琉斯做出的行为有本质上的理解。

  在《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由于自己的手下被阿卡门农所杀而愤怒地进行了征讨,发动了十分有名的特洛伊战争,之后在对方国王哀求下承诺在治丧期间停战。

  阿喀琉斯在这个过程中集结了希腊人渴望看到的、渴望达到的一种尚武精神和人本主义的追寻和探究,是对人格、尊严和荣誉的维护,这样的体验来自于学生对西方人文思想的前提式了解和条件性总结。

  结语

  “对话”理论弥补了传统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不足,将学生的主观体验和作品、作家之间的平等交流合理地融入课堂教学,并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性,形成了师生之间的主体性平等交流对话。

  无论是对教学本身还是对学生自身素养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保罗・弗莱雷.顾建新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育研究,2001(11).

  [3] 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5).

【对话理论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相关文章:

关于行为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3-12

试论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运用01-29

浅谈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运用01-27

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文学论文04-11

骑士精神在英美文学中的衍变05-31

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模式02-03

语料库在英美文学课中的应用02-04

谈责任会计管理在企业中的具体运用02-09

英美文学中的文化气质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