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毕业论文

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

时间:2021-01-31 18:14:47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

  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1】

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

  摘要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剧家,也是全世界最杰出的文学家。

  尽管莎士比亚的时代距今已有四百余年,但是他的作品依旧受到广泛的欢迎,并吸引着研究者不断从中发现新的价值。

  本文从语言的角度探究莎士比亚的艺术魅力,认为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主体采用素体诗的形式营造诗化意蕴、使用大量词汇创造了丰富的内涵、灵活运用多种修辞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用适合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塑造真实的形象是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主要语言特色。

  关键词:莎士比亚 素体诗 修辞 个性化

  一 素体诗营造的诗化意蕴

  莎士比亚的语言最大的特色就是台词主体几乎都采用“素体诗”写成。

  素体诗是一种没有统一格式的诗体,以抑扬格五音步建行,韵文没有脚韵,十分接近自然语言。

  莎士比亚驯服了这种素体诗,打破原来统一拘谨的诗歌格式,用充满流动性和伸缩性的诗歌语言赋予戏剧的音乐性,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

  莎士比亚以他独特的诗人气质和诗人语言,给所有作品都蒙上了浓郁的抒情性。

  莎士比亚的素体诗首先用来传递剧中人物的肺腑真情。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他这样形容罗密欧的感情:“没有等你要,我已经给过你了/可是如果能再给,我仍旧情愿/它就是为了更多给你/我的恩情就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我的爱就像大海那样深不可测,给得越多/我自己拥有得就越多,因为两者都是取之不尽的。”很明显,在对朱丽叶的炽热情感表达上,这样生动酣畅的诗歌形式有更强的表现力。

  其次,为了充分发挥诗歌在戏剧中的表现力,莎士比亚让素体诗在他的作品中担当了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等多种重任。

  在《威尼斯商人》中,犹太商人说:“你问我为什么要选择一块臭肉,而不是三千大洋。

  我不会回答这个问题,但会无比骄傲地说上一句:我乐意!”这段话既有商人语言和心理上粗俗、平常的内容,又使用了高雅、讲究的诗体形式,做到了语言上的雅俗共赏,还将一个自傲坚定、振振有词的犹太商人形象生动地立在了观众眼前。

  最后,莎士比亚还常常根据戏剧需要,创造性地打破诗体的限制,尽情发挥自由诗体在戏剧中的作用,给戏剧创造酣畅的情感表达。

  例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感叹道:“人类是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动人的外表!/多么高雅的举止!/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聪慧上多多么像一个神灵!/世间最美的事物!/万物的灵长!/但是对我来说一个泥土塑造的生命算什么。”这段语言不限于字数,不限于韵脚,长短交错,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哈姆雷特心中激荡的强烈想法,哪怕只是没有逻辑的短句也要迫切地表达出来。

  二 大量词汇构成丰富内涵

  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是语言的宝库,其词汇量的丰富是惊人的。

  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普及后,马文・斯佩瓦克教授借助德国电子计算机精确地统计出,在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词汇量达到了29,066个。

  这个数字是《圣经》词汇量的四到五倍,以至于有研究者提出,应该把莎士比亚的作品同《圣经》一起共同列为英语语言的两大渊源。

  莎士比亚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是很短的,他如此庞大的词汇量从何而来呢?

  1 借用

  莎士比亚从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中借用了大量的词汇,例如在“我是Misantropos,我憎恨人类”一句中,“Misantropos”一词来自希腊语,意思是憎恨所有人的人;在“这是一个专注于学术细节(pedant)的男孩,没有人比他更加辉煌”一句中,“pedant”是法语中的一个词,指的是专注于细节的空谈家,擅于自我炫耀学问的人;还有丹麦语花环“krant”经过莎士比亚的引入用为“crant”,意思引申为“带着花环的少女”和“少女的纯洁美丽”。

  2 合成

  莎士比亚擅于灵活运用已有的词汇,将两个或者多个单词合成一个单词,这样的例子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例如:在《驯悍记》第一幕中有一句这样的台词:“is there any man has rebused your worship?”中的“rebused”是将“rebuke”(指责)和“abuse”(侮辱)合成了一个词,两个词语原本都有辱骂、诅咒、谴责的意思,组合在一起语气更加强烈,但是比原来更加简练,而且具有了幽默的效果;在《哈姆雷特》中,格特鲁德王后称哈姆雷特是“too-much-changed”(有太大变化的儿子);在《李尔王》中用在“conflicting”(矛盾冲突)前加了三个介词,构成“to-and-fro-conflicting wind and rain”,意为比暴风雨的冲突还要剧烈。

  3 变换

  莎士比亚对于词语的灵活运用达到了恣肆自如的地步,他常常不按照词汇的标准语法来使用,使词汇在句子的具体使用中发生了词性的转变,这种不拘一格的方法起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例如,在《麦克白》“which the false man does easy”中,形容词“easy”修辞“does”,实际起到了副词的作用。

  此外,用人称代词取代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用动词作宾语等违背语法常规的现象常有出现,使语言具有生动鲜活的色彩。

  莎士比亚所处的伊丽莎白时代,英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和语法,英语词汇也没有任何字典和词典可以查询,莎士比亚这种借用外来词汇、创造新词、赋予旧词汇新含义、词类活用等遣词方式,不仅成为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鲜明特色,也对近代英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如评论家乔顿所说:“伊丽莎白时代在词汇和结构上的自由运用是无所不包的,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三 多样修辞增强语言表现力

  莎士比亚精湛的语言艺术还表现在他对多种修辞格的运用上。

  他毫不吝啬地使用比喻、夸张、排比、隐喻、反衬、双关语、双重否定等多种修辞,相互交替,灵活变换,为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深化戏剧主题而服务。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隐喻和双关语。

  1 隐喻   隐喻是将自己的思维赋予在物体上,使物体既有表层意义,又有深层含义,隐喻经过人们思维上的内在逻辑传递了更多的内涵。

  莎士比亚十分擅于使用隐喻的修辞方式,使他的作品内涵变得厚重。

  例如,莎士比亚晚年的代表作《暴风雨》,隐喻的修辞方式几乎贯穿始终。

  主角斐迪南出场时,作者用了这样的语言“他是谁?是一个精灵吗?他这样美丽!我从来没有见过宇宙中竟然还有这样出色的.人!”米兰达出现时,斐迪南也惊叹道:“神奇的姑娘啊!你告诉我!你是不是人世间的女子?”作者给了他们如此高的赞誉,表层含义是对两个人物美丽的外表和高尚正直的气质赞赏,用怀疑“宇宙”和“人世间”是否有这样的人存在表示他们代表了人类最高贵的品德。

  深层含义是对两个人物所代表的人文主义的赞美和推崇,“天使”和“精灵”代表了作者渴求的“理想新人”。

  2 双关语

  双关语是一种常见的文字游戏:两个词或者词组具有相同的读音,但是含义却截然不同,使用其中一个词的时候,实际表达的是另一个词的含义,或者两个词的意义都要,从而取得一语双关的目的。

  双关语是莎士比亚语言的一个显著特色,他对双关语的钟爱几乎到了不加节制的地步。

  《无事生非》中双关语的灵活运用给作品增添了活泼俏皮的色彩,如贝雅翠丝和信使的对话中,信使使用“stuffed with ”是“填满、充满”的意思,但是贝雅翠丝接过话说“确实,他是一个酒囊饭袋”,这里就把“stuffed man”运用成了“吃得过多”的意思。

  从这个小小的对话里,我们看到了贝雅翠丝的机智睿智,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广泛使用双关语,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双关语都起到了加强戏剧气氛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在《哈姆雷特》中,采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哈姆雷特对奥菲莉亚的感情“四万个兄弟的爱加起来,也抵不过我对奥菲莉亚的爱情”;在《麦克白》里,麦克佩斯踏着血泊登上了王位,作者贴切地比喻说“就像一个矮小的偷儿穿了一件巨人的衣服一样束手束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采用反衬的手法写“花一样的面庞里藏着蛇一样的心”、“美丽的暴君!天使般的魔鬼!披着白鸽羽毛的乌鸦!豺狼一样残忍的羔羊!”莎士比亚以天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娴熟地驾驭多种修辞手法,使作品语言精彩纷呈。

  四 个性化语言塑造真实的人物

  伊丽莎白时代的许多英国古典的宫廷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一律采用精致典雅的语言,他们不惜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也唱起典雅考究的唱诗词,也要保持文学语言的“纯洁”、“高雅”。

  莎士比亚从来不做这样的迎合。

  他笔下的人物处在什么环境、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是什么样的性格,就会说什么样的话。

  就像普希金说的那样:“他(莎士比亚)是从来不会损害他们(莎剧中的人物)的性格的,他使他们非常自然而随便地说话,因为他自己知道在一定的时候和一定的地方,他会使他的剧中人物用适应他们性格的话来说的。”这样的创作理念使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都有个性化的语言。

  个性化语言一方面体现在给不同人物设定不同的语言。

  英国当时的戏剧界盛行两种语言风格:宫廷化和平民化。

  无论是哪种风格的语言都会在一部文学作品中贯穿到底。

  莎士比亚也曾一度在精雕细琢的宫廷化语言上下功夫,不适用“粗野”、“下流”的词汇。

  但是随着艺术造诣的不断加深,莎士比亚抛弃了这种桎梏,坚持为每个人物定制符合他们各自身份、环境的语言风格。

  正如歌德在《莎士比亚命名日》中说:“观众通过人物的言谈后才知道人物内心的演变,而所有的角色似乎都在一起约定,在这方面不让我们有不清楚的、模糊的地方。”于是,《威尼斯商人》里有语言文雅、优美、含蓄的鲍西亚,也有语言粗鲁、低俗、刻薄的夏洛克,甚至还有像《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奎克琳夫人那样的形象,说起话来完全就是淫秽无知的笑话合集,粗俗下流的言辞总是引起大家的哄笑。

  尽管这些语言受到了当时不少人的指责,德国佛里特立克大帝愤怒地评价“只配给加拿大的野人去看”,莎士比亚还是抵制住了这种毁谤。

  莎士比亚给每个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不是虚伪造作的“诗的语言”,而是真实的“生命的语言”。

  个性化语言另一方面体现在给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下设置不同语言。

  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心境下,也会有不同的心理状态,莎士比亚将这种微妙的心理状态用语言表达了出来,他笔下的人物会随着人物的心情变化时而温文尔雅,时而愤怒粗俗,时而妙语连珠,时而语无伦次。

  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痛失爱人的罗密欧十分悲愤,对仆人说话的语气也十分简单粗暴“把火把给我”、“我要把你的骨骼一节一节扯下来,让这饥饿的坟地上散满你的肢体”,从这些语言中,我们感到了罗密欧极度的愤怒和悲伤,以及害怕别人干扰他殉情的心情。

  当他的仆人答应他后,他给了仆人一些钱,说的是:“这才像个朋友”,“愿你一生幸福。再会,朋友。”可见,此时的罗密欧已经恢复了平静,因此言语也有了往日的平和和一个贵族少爷的修养。

  这些作者精心设计的人物语言,完美配合了情节的推进,是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 李伟民:《莎士比亚语言研究综述》,《高校社科信息》,2002年第4期。

  [2] 杨勇:《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3] 刘瑶:《漫谈莎士比亚作品的语言特色》,《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4] 肖学农:《浅析莎士比亚喜剧的语言特色》,《长城》,2010年第12期。

  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2】

  摘 要:一代文学泰斗莎士比亚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37部戏剧和154首十四行诗,他反映时代特色的广泛题材、让人惊叹的语言运用、精巧绝伦的戏剧布局和鲜明的人物刻画,同时也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独立的项目——“莎士比亚研究”。

  对莎士比亚的研究在其在世时就已经开始,几个世纪以来依然热度不减,几乎涉及莎翁作品和生平的方方面面,但是追根溯源,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对莎士比亚作品的语言特色以及语言中反映的时代特征的研究。

  关键词:威廉·莎士比亚;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影 响

  威廉·莎士比亚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剧作家和诗人之一,他是英语语言的大师;他丰富和发展了英语语言。

  莎士比亚作品就像一部大辞典,从中可看到各种语言元素。

  莎翁语言在中古英语和近代英语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融合了古罗马、古希腊、盎克鲁撒格逊、法国诺曼底、西班牙文化的精华。

  既大量使用圣经典故、英语成语,庄重、典雅、俗语、谚语、俚语、行话等也均有涉及。

  能够模仿不同阶层人物的口气说话,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莎翁的作品可谓语言的宝库,甚至被研究者认为与《圣经》并列同为英语语言的两大渊源。

  各式的语言材料经过莎士比亚的巧妙裁剪、精心加工,有助于更形象地刻画人物性格,增加舞台效果。

  一、莎士比亚作品中的遣词特色。

  莎士比亚在其作品中运用的词汇量超过了16,000个。

  最生动鲜活的莫过于莎翁独创的词汇,莎翁常常根据上下文的需要创造出既能符合语境又具有个人特色的词汇。

  这不仅丰富了英语的词汇和用法,也显示出他在语言上无与伦比的创造力。

  他的很多灵感源自于拉丁语的词汇,如“These things,indeed,you have articulated,proclaim’d at marketcrosses,read in churches.”其中“articulate”这个词就是由莎士比亚根据拉丁词汇“articulus”创造出来的。

  不仅仅是拉丁语,他还积极从别的语言中汲取养分,将更加丰富的词汇引入英语,比如说“krant”在丹麦语中表示花环[2]。

  在“Yet here she is allow’d her virgin crants,her maiden strewments,and the bringing home of bell and burial”中,莎士比亚用“crant”表达双重含义:“带着花环的少女”和“少女的纯洁美丽”。

  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结构以及修辞特色。

  首先是他对于双重结构的偏爱,在其作品中运用双重结构,如双重否定、双重的前置词、双重的修饰词等。

  “Nor do not saw the air too much with your hand”一句就是运用了双重否定但表示的仍然是否定的含义。

  “The scene wherein we play in”则运用了双重的前置词。

  有时莎士比亚为了表达强烈之意,甚至在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使用上也采取双重的结构,如“How much more eider art thou than thy looks!”和“with the most boldest and best hearts of Rome”。

  其次,他的作品中还出现了许多不规则的句子结构。

  “Who would …but that”这样的句型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很常见,如“With a bare bodkin?Who would these fardels bear,to grunt and sweat under a weary life,but that the read of something after death…”但是这一结构表达的是:“Who would do…if not for”的含义。

  “Neither…nor…”在莎翁的作品中也出现了表达“both…and… ”的含义,如“He waived indifferently’twist doing them neither good nor harm.”而“…no…nor…but”则用来表示“neither…or…”,如“Smells wooingly here:no jutty,frieze,buttress,nor coign of vantage,but this bird… ”

  对修辞的驾驭能力往往可以作为衡量一个作家是否具有独创性和想象力的标准。

  在这方面,莎士比亚所具有的才能让人惊叹。

  这不仅表现在莎翁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还表现在修辞手法的多样性和巧妙的布局上。

  另外他还大量使用并列、连珠法、交错法、倒装,反复等,其中反复包括间隔反复和结句反复;在音韵上有押头韵、押元音韵和押辅音韵;还有明喻、暗喻、转喻、双关和拟人等。

  三、从伊丽莎白时代和早期现代英语的发展看莎士比亚作品的语言特色。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处处体现着其所处的时代——伊丽莎白时代的特征。

  从英语语言发展的角度看,伊丽莎白时代的英语正经历由中古英语向现代英语的转变,正处于现代英语初步成型的阶段。

  但是伊丽莎白时代的英语也有着自身的特点,这也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得到体现。

  伊丽莎白时代的英语与现代英语在发音上的一些差异导致了莎士比亚作品中有些押韵是学习现代英语的人所无法理解的。

  比如元音在这一时期正处于发展之中,许多元音都在发生变化。

  正因为如此,现代英语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口音。

  四、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

  莎士比亚剧中的人物,都有一套符合各自性格特点的语言,而且随着场合的更迭、际遇的变化,人物语言也有所发展变化。

  歌德在《莎士比亚命名日》中说,观众通过人物的“言谈后才知道人物内心的演变,而所有的角色似乎都在一起约定,在这方面不让我们有不清楚的、模糊的地方。”夏疮克的语宫,粗鲁、庸俗,尖刻,常常用令人憎恶的事物打比方,而的亚娅的语言文雅、优美、含蓄,与夏洛克恰成对照。

  哈姆雷特的语言,有时温文尔雅,有时明白畅晓,有时妙语连珠,有时语无伦次,这一切均取决于他内心矛盾的斗争和思想性格的发展。

  如第三幕第一场中“生存还是毁灭”的这段著名独白,它是闪耀着哲理之光的名诗,也是揭示哈姆雷特内心奥秘的传神点睛的妙笔。

  通过这段独白,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他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对复仇重任的痛苦探求,对思想矛盾的坦诚剖示。

  正因为如此,高尔基在《论剧本》的著名论文中,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了要用足够有力和鲜明生动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必须向莎士比亚学习语言的明确结论。

  五、莎士比亚以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对英语语言及文学发展的影响

  人们常常把英国文学史上的伊丽莎白时代称为“莎士比亚时代”。

  首先,莎士比亚的作品促进了英语语言的发展,英语中使用的词汇得到了大大的丰富。

  许多现代英语中仍然使用的谚语和警句也是出自莎士比亚的作品,正是由于人们对于莎士比亚作品的热爱,早期的现代英语的许多特征才得以保留并为世人所知,并且为英语语言学家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随着莎士比亚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英语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直至今日英语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

  这不仅仅是英语受到了莎士比亚作品的影响,其他的语言也受益匪浅。

  因此,莎士比亚作品对于英语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对于莎士比亚的研究促进了文学研究的发展,并最终形成了莎士比亚研究的单独门类。

  同时,莎士比亚作品的魅力还体现在其对后世作家的风格和题材的影响上。

  毫不夸张地说,自莎士比亚之后的作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佩兰,马茜,黄际英.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Crag W J(ed).The Oxford shakespeare[EB/OL]. (2000-08-04) [2006-04-01] .www.省略/70.

【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相关文章:

朱自清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02-03

广播语言的特色02-05

林语堂文学观念的转换及文学作品的特色02-08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特色比较研究的论文11-19

试析赫斯顿作品的黑人语言特色01-24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特色比较研究论文11-20

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的论文12-28

浅析关于《白象似的群山》语言特色的语用学研究02-03

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特色教学探索的论文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