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毕业论文

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悲剧及原因

时间:2021-02-18 11:38:51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悲剧及原因

  《贵妇画像》女主人公伊莎贝尔是美国人,而故事主要围绕伊莎贝拉在英国的生活展开。

  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悲剧及原因【1】

  【摘要】《贵妇画像》是美国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最佳的一部早期作品。

  文中女主人公伊莎贝尔是当时具有一定新思想的新型女性代表。

  她有着逐渐觉醒的自我意识,并努力追求独立与自由。

  然而最终还是受制于强大而顽固的旧观念,经历了一段悲剧的婚姻。

  本文将从主人公自身性格、社会背景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分析伊莎贝尔的悲剧及其产生原因。

  【关键词】伊莎贝尔 自由 悲剧 性格 社会制度

  1.前言

  《贵妇画像》是亨利.詹姆斯的经典作品之一。

  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多以描述美国人和欧洲人之间交往的问题为主。

  《贵妇画像》也是如此。

  女主人公伊莎贝尔是美国人,而故事主要围绕伊莎贝拉在英国的生活展开。

  作者通过描述伊莎贝拉的成长和多次选择将故事推进到了一个悲剧结局。

  在这部作品中,作为当时追求自由的新时期女性的代表,伊莎贝拉起初酷爱自由,有着体验生活、增长见识的强烈愿望。

  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她都渴望独立。

  她不贪图沃伯顿勋爵的财产和地位,不爱慕古德伍德先生如海啸般滚滚而来的激情,试图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

  然而她对自由的崇尚和独立个性却最终被小人利用,使她的婚姻和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她追求自由,但最终却被婚姻束缚;她渴望独立,却无法违背奥斯蒙德的意志;她抛开金钱与地位这些世俗因素的影响,一心要和奥斯蒙德在一起,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然而最后发现自己步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之中,奥斯蒙德爱的只是她的钱。

  伊莎贝尔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2.伊莎贝尔悲剧的原因。

  《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性格具有双面性,本身就具有矛盾性。

  同时,她的独特个性与当时体制下的人们格格不入,必然会受到旧思想的制约和被外界所利用。

  因此她的的悲剧主要是由她自身性格导致的。

  2.1. 渴望自由和独立导致错误的选择。

  美国是一个富有自由传统的国度,他们热爱和向往自由。

  伊莎贝尔也是如此,她希望自己能有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不受外力的阻碍。

  一生都在追求自由独立的梦想, 包括心灵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和行动的自由。

  因此她在花园山庄的时候并不贪图沃伯顿勋爵的财产和地位,也未被古德伍德先生如海啸般滚滚而来的激情所打动,一心想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

  虽然她时常暴露出单纯和不易察觉的脆弱,但这一切都不影响她对自由的渴望。

  她希望拥有一种在美国未能找到的生活魅力与经历。

  正是由于她这种向往个人自由的性格,使她对于婚姻充满了丰富的想象,不愿意接受沃伯顿和古德伍德的追求。

  她不愿意自己被权利与金钱束缚。

  她觉得,经济上的依赖会使自己受别人的控制和摆布,而精神上的依靠则会使一个人丧失自我。

  虽然她在父母去世及两个姐姐结婚后,成为一个没有多少钱的孤儿,但她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英俊温和富有的沃伯顿,因为沃伯顿属于英国资产阶级上流社会一份子,她认为他的贵族社会习俗规矩是一种让她难以接受的精神枷锁。

  对于古德伍德,虽然他很有钱也很成功,但伊莎贝尔还是几次三番的拒绝了他。

  她说“我太喜欢自由了,如果世界上有一件我喜欢的事,那就是我的个人独立。”古德伍德虽然爱她,但是她却不了解在她的内心,排在婚姻之前更多的是渴望自由和更多的去体验这个世界。

  伊莎贝尔对上流社会精神枷锁的畏惧和古德伍德的不理解最终使得她在某种程度上一意孤行,从而导致她在婚姻方面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她选择了奥斯蒙德,这也是她悲剧生活的开始。

  2.2. 软弱屈服的性格使悲剧升级。

  伊莎贝尔虽然一名自我意识已经觉醒的女性,但始终不能拜托旧观念的束缚。

  在当时,男性仍然在家庭里占主导地位,女性必须服从与他们的丈夫,应以家庭为重。

  她认为 “一个女孩子飞行的最高点就是结婚”。

  由此可见伊莎贝尔开朗自信的性格里被深深的刻上了那个时代道德教育的烙印。

  在她婚后的生活里,这一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

  她在罗马过得很不开心,奥斯蒙德的专横不容许她有自己的想法,她事事都得按丈夫的意思去做,这让她感觉不到丝毫自由。

  奥斯蒙德的“半吊子艺术家”品味她也不苟同,同时,她也清楚的意识到奥斯蒙德只是爱她的钱。

  但是伊莎贝尔仍然选择留在罗马。

  她因为要回去探望病危的拉尔夫和奥斯蒙德进行激烈的争执,奥斯蒙德还是不允许她离开。

  并在之后不久从奥斯蒙德姐姐口中得知她自己活在一场由梅尔夫人和奥斯蒙德精心策划的骗局中。

  她的情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在此时,她已经有足够的理由遵从自己的内心,离开罗马,结束这个骗局,结束和奥斯蒙德的悲剧婚姻。

  然而不管她的婚姻有多么痛苦和不幸, 她是不会打破她那个时代的社会习俗和规范, 不会为了自由而牺牲了婚姻, 哪怕是形式上的婚姻。

  她的理想是传统与自由的完美结合。

  当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 她既不愿完全放弃自我, 又不能放弃名存实亡的婚姻, 并非完全自由的心灵使她无法摆脱女性头脑中深层传统意识的羁绊,她那种作为女性多年以来的软弱本性使得她处处以社会世俗的道德标准来约束和衡量自己。

  伊莎贝尔在拉尔夫去世后还是选择回到了罗马,她消极地选择了继续她的悲剧生活。

  3.结语

  贵妇画像》中,亨利. 詹姆斯细致地描写了伊莎贝尔的心理转变及自我认识的发展过程。

  巧妙地将故事中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融合。

  从各个方面向读者展示伊莎贝尔的悲剧人生及原因。

  伊莎贝尔自身渴望自由,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想要去更多地了解这个社会,而不是安于现状。

  同时她的一意孤行和倔强独立的性格也为她失败的婚姻埋下伏笔。

  因此,伊莎贝尔的悲剧在亨利.詹姆斯的笔下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James. Henry. The Portrait of a Lad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2]亨利.詹姆斯著.项星耀译.贵妇画像[M]北京凡量文学出版社.1984

  [3]李慧.不同层面的个性冲突与婚姻悲剧[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1(2):87-89

  [4]丁璞.亨利詹姆斯小说创作中的女性视角[J]..孝感学院学报,2011.

  [5]蒋芳.遭遇悲剧婚姻的女性[J].宜春学院学报,2011(1):147-149.

  《贵妇画像》中的女性话语权【2】

  摘 要:《贵妇画像》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历来就是文学评论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拟以《贵妇画像》中的女性群体形象为切入点,结合当时男权社会的话语权特征,指出伊莎贝尔・阿切尔等人虽有女权主义意识和追求,虽然个性张扬,但从其潜意识中的女性化概念和所做的种种选择分析,本文认为她们所拥有的女性话语权该打个问号;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话语权尤其该受质疑,其实她始终在社会的女性化要求和她自己的女权主义追求之间协调着,以期尽可能达成二者之间的和谐,但没有成功。

  只要社会体制不改变,只要性别定位仍然是传统的固有模式,女人的话语权就不可能成为现实。

  关键词:女性化现象 女性话语权 自由 独立

  《贵妇画像》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代表作,以细腻的心理刻画而著称,其在世界文学史的影响经久不衰,文学评论界已从各种不同角度对该小说进行了深入研究。

  William Stein(1959)、Nancy Cott(1978)、Jeanne Dapkus(1997)等人从心理分析角度对该文本进行解读;Annette Niemtzow(1975)、Schriber(1976),以及陈丽(2007)从女权主义视角研究;Harold Bloom(1987)主编的论文集则从爱默生的自力更生原则解读伊莎贝尔。

  代显梅和方亚中分别在《当代外国文学》和《世界文学评论》上发表了题为“痛苦・知识・责任――论《一位女士的画像》的结尾”及“伊莎贝尔的女性悲剧:一种运用依利加雷理论的解读”的论文,前者探讨了伊莎贝尔回归其原先婚姻的心理动机,后者则用依利加雷理论解读该小说,认为伊莎贝尔的人生是一个悲剧。

  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但从传统评论界来说,《贵妇画像》中的伊沙贝尔・阿切尔似乎已经以一个独立自主、追求自由、热情而又充满好奇心的形象定格了,女性话语权在她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但笔者再读《贵妇画像》时发现女主人公极力倡导的女性自由独立观点夹杂着许多无奈和痛苦,这跟当时男权社会盛行的女性化现象有着很大的关系。

  本文拟以《贵妇画像》中的女性群体形象为切入点,结合时代话语权特征,指出伊莎贝尔・阿切尔虽有当时的女权主义意识和追求,但从其潜意识中的女性化概念,从其对婚姻的包容程度,以及最后的选择分析,笔者认为她所拥有的女性话语权应该打个问号。

  她始终在社会的女性化要求和她自己的女权主义追求之间不停地协调着,以期尽可能达成二者之间的和谐,但她没有成功。

  一、女性化现象 亨利・詹姆斯时代的女权主义者坚持认为性别是一种社会构建,或者说男权文化的一种构建。

  这种文化只会把女人塑造成更称职的家庭服务员,更称职的“家庭天使”,以更好地满足男人的需要。

  ①当时的社会把“生意”(business)等同于“生活”,而且认为这是男权社会中的决定性存在(presence):男人=生意=生活=存在;以此推断,女人=取乐=死亡=缺失=否定。

  ②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很少享有任何合法权益,她们通常被边缘化,被贬值,而且往往被排斥在父权社会之外。

  ③《贵妇画像》中的女人们也逃避不了这种文化模式,婚姻和财产成了她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和永恒主题,只是因为伊莎贝尔的女权主义话语貌似强烈,读者的阅读注意力趋于分散而忽视了当时的女性化现象。

  小说女主人公伊莎贝尔尚未出场,她的表哥拉夫就从母亲发回的电报中得知表妹要来英国,便和朋友沃伯顿勋爵谈论开了,话题当然是婚姻:“……也许她已经订婚了;美国女孩通常都订婚了。 ”④凡涉及年青女士,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婚姻,因为在他们观念中这是女人改变命运、提升自己的捷径。

  在男人们看来,女人等于装饰品,而她们带来的嫁妆则成了男人们财产的当然组成部分。

  从伊莎贝尔到达伦敦的那刻起,拉夫就把她当成高档的生活调味品或娱乐物看待了:“如果对他而言,他表妹只是个娱乐物的话,拉夫意识到那也是个高档次的……她比最精致的艺术品还要好,比希腊的浅浮雕,比伟大的泰坦神像,比哥特式教堂都胜一筹。”在拉夫生活得毫无乐趣可言时,他母亲竟然给他带来了这么一个高档次的“艺术品”,这让拉夫喜出望外;他感觉好像突然间收到一个邮包,一个装着希腊神话中“泰坦神”的邮包,可以“挂在我家墙上”。

  在他母亲到达英国的当天拉夫就已经问过母亲打算怎么处理伊莎贝尔,而且重复了四遍,对此特切特夫人回答道:“怎么处理她?你说起来好像她是一码印花布似的。”

  她的话虽带有责备的意思,但这个性格独立、个性张扬的美国女人跟儿子谈起伊莎贝尔时,同样也把她当成装饰品了:“对于我这个年龄段的女人而言,一个美貌的外甥女是最好最合适的装饰品。”后来当奥斯蒙在罗马遇见沃伯顿勋爵,并得知伊莎贝尔曾拒绝了这么高贵的男人,他对伊莎贝尔就更有兴趣了。

  书中叙述道:“他喜欢原创的、超越普通的、精致的东西,他喜欢珍品;……伊莎贝尔已经证明自己是他艺术收藏中的精品之一,把这样一位年轻女士占为己有,他就更有兴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