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毕业论文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0-12-10 12:12:36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关于英国文学的毕业论文是怎样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英国文学毕业论文,仅供参考。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1】

  浅析英美文学课边缘化成因及其对策

  摘要:英美文学课是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英美文学课出现了诸多问题,并陷入了窘境。

  本文拟从文学课边缘化的成因入手,全面剖析教师、学生及课本等几方面原因,并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英美文学;边缘化;原因;对策

  阅读文学作品不但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更可以启迪精神、净化灵魂。

  对于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文学作为一种资源和财富,最起码的文学修养是有必要的。

  尽管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然而,在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中,英美文学课却陷入了一些困境,文学课已出现逐渐地被边缘化趋向,已经引起了很多教育人士的担忧。

  本文试从自身教学经历来探讨文学课边缘化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一、英美文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造成英美文学课边缘化的原因可以从教育体制、教师、学生和教材等方面来探究。

  1.教育结构失衡

  尽管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将英美文学课划为专业知识课,并规定在英语专业三四年级开设英美文学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文学课已被边缘化。

  “从主干课、必修课沦落到选修课、讲座课;从二十人的小班、讨论式上课改为两三百人的、讲座式的大课堂;从两个学年的课程‘浓缩’到一个学期。

  对该课程的要求也随之放宽”。

  [3]在教学实践环节,文学课已从主干课变成服务型课程,居于次要的位置。

  很多教师把文学课的作用归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而不是“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批判能力”。

  [5]

  2.课时紧,教学任务重

  文学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读到原汁原味的作品,其二是让学生读完作品之后有相应的反应,对作品做出评价。

  而现在的文学课只是停留在语言的输入过程中,即阅读欣赏阶段,文学课教师忽视了输出过程,即相应的批评活动。

  这其中的原因也是由于文学课课时紧,任务重,教师必须采取满堂灌的方法,讲述文学背景、流派、作家生平、作品主题及风格等。

  一堂课下来,不但教师觉得累,学生也忙得手忙脚乱,收效甚微。

  这种机械化的、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长此以往,学生的惰性增强,文学课就变成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应付考试的过程。

  学生课堂上的冷淡反应也会影响教师的授课热情。

  加之教师的课时多,科研任务重,疏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就在所难免。

  如此恶性循环,更加加剧了文学课边缘化的过程。

  3.学生价值观错误和缺乏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即价值观的改变和自主学习意识的缺乏。

  众所周知,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变革,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也深深地影响了身处象牙塔中的学子。

  理想主义价值观逐渐被追求金钱、物质的现实主义价值观所取代。

  英语专业的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能用证书来衡量和证明自己的课程中,如计算机课程、“专四”、“专八”考试等。

  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日后找工作的筹码和含金量。

  很多院校也迫于就业的压力,删减文学课课时来增加“实用”课的课时。

  殊不知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比那些证书要重要得多。

  此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缺失、学习方法不当、严重的依赖心理也是现实中的问题。

  有的学生由于英语的基本功不扎实,读原著简直是难上加难,对文学课也敬而远之,文学课对他们来说是形同虚设,几乎没什么作用。

  这也成了文学课被边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4.教材与现实脱节

  现行的很多文学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制约了文学课的发展。

  比如说,教材更新速度慢是很多院校面临的问题,有的院校甚至十年都在用同一本教材。

  另外,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与现实中使用的语言、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

  在学生初次接触英国文学的时候,就得去读英语诗歌“贝奥武夫”,且不说花费大量时间去消化解释诗歌用的术语,单纯那难懂的古英语就会使学生的文学初体验以艰难苦涩而告终。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由于大多数学生受语言能力的限制,对英美文学课有畏难情绪。

  上课打不起精神,学习兴趣不够。

  因此,文学课的教学应该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4]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英美文学课做到以人为本,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首先,教师应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想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多多参与课堂讨论,就特定的作家、作品发表自己的想法。

  在参与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的心理,采用启发式教学,无论对错,重在参与。

  比如,在讲解Walt Whitman和Emily Dickinson的诗歌时,可以让学生区别二者的异同。

  这个问题有很多切入点,学生可以探讨主题、写作手法、还可以从女性文学的角度来参与讨论。

  再如,在学习《了不起的盖茨比》时,会涉及美国梦这个主题。

  教师可以设计很多问题,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梦想展开讨论。

  受这些问题的启发,学生也会重新审视

  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课的价值也就真正体现出来了。

  2.在教学中加入中西文化导入和比较的环节

  在文学课程中加入文化导入和比较的环节,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一方面,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助于培养跨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中西文化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习意象派时,对意象的讲解可以借鉴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那么埃兹拉·庞德的《在地铁车站》就可以翻译成:“幽灵、人群、面孔;黝黑、树枝、花瓣。”把中西文化对比融入教学中,不但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重视现当代文学作品

  由于课时紧,任务重,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详尽地讲解每个流派。

  而且,现行的文学教材有厚古薄今的倾向,有时不得不放弃一些现代作品的讲解。

  因此,应“放弃一些早期的语言难度大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现、当代英美文学经典作品”。

  [1]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

  如从网络上查找一些可读性强的作品来弥补教材更新慢的缺点。

  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为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人才。

  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是英语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除了从社会、环境、教育思想等方面找原因外,我们更应从自身去找原因”。

  [3]面临困境的英美文学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尝试教学改革与研究,切实地发挥英美文学课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范谊,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与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李公昭.现状与忧思[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4]芦红娟.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J].空中英语教室(社会科学版),2010,(12).

  [5]孙琳,曹红晖.谈英美文学教材的选编问题[J].山东外语教学,2003,(2).

  [6]王春晖.高师院校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2).

  [7]徐庆宏,常漪.英美文学自主学习探索[J].文学教育,2011,(2).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2】

  浅析《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个人主义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个人主义人物思想

  摘要:在英国文学史上,十八世纪被认为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因为在这一时期英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变,工业革命爆发,导致了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经济变革,同时也是一场社会变革,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全面变革。

  改变了人们的经济地位,形成了新的社会阶级关系。

  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们意识形态领域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开始抛弃传统,废除影响个人发展和个人独立思想形成的旧观念、旧模式和旧思维。

  《鲁宾逊漂流记》中的个人主义

  在英国文学史上,十八世纪被认为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因为在这一时期英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变,工业革命爆发,导致了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经济变革,同时也是一场社会变革,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全面变革。

  改变了人们的经济地位,形成了新的社会阶级关系。

  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们意识形态领域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开始抛弃传统,废除影响个人发展和个人独立思想形成的旧观念、旧模式和旧思维。

  一个新型的经济和政治组织给其成员最大的自由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正是在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下,一个新的名词“经济个人主义”诞生了。

  这一思想促使了人们背离过去和社会传统规约,以自我为中心,张扬个性和挖掘能力,同时在宗教界,新教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为“经济个人主义”思潮推波助澜。

  政治、经济和宗教界的种种变化在英国产生了轩然大波。

  丹尼尔.迪福,这个被称为英国小说之父的伟大作家,用自己独特的写作方式记录了当时时代、社会和人们思想的变迁,其哲学观与17世纪经验派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其小说也从各方面揭示了社会的“经济个人主义”思想,《鲁宾逊漂流记》就是这一思想得以表达的典型代表。

  这部小说是迪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启发而创作的。

  1704年9月一名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南美洲大西洋中的按菲南德岛上,四年后当他被救回英国时已成了一个野人。

  塞尔柯克在荒岛上并没有做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是迪福通过自己的想象把鲁宾逊塑造成了一个充满劳动热情的新人。

  他凭借着自己顽强不息的劳动与大自然作斗争,表现出惊人的毅力。

  鲁宾逊一到荒岛,就克服了最初的悲观情绪,立即投入了政府大自然的斗争,这种征服自然的无限勇气和坚韧不拔的实干精神使鲁宾逊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作者借此歌颂了资产阶级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冒险精神,强调了个人的聪明和毅力。

  因此,“鲁宾逊”成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代表了西方文学中的一个理想化的新型资产者形象。

  《鲁宾逊漂流记》一经问世,就被许多经济学家看作是了一本经济学著作。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经济个人主义的有力体现。

  他孜孜以求,以追求个人利益和占有、发展和扩大为最终目的,作者把这一行为看作是当时整个世界的主流趋势。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在根据自己的得失想方设法地获取金钱和利益,麦克斯.韦伯认为这就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典型技术特征。

  迪福小说中的主人公,无需学习这种技巧,他们生来血液里就已经具有了这种技能。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也表达了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价值趋向,正是这种生活愿望使迪福小说中的主人公和其他小说中所描写的流浪汉大相径庭。

  鲁宾逊不像奥托里斯科,一个既熟悉当地生活又遍游各地的生意人;也不像尤利西斯,一个努力回归家园和故土的航海家。

  他唯一的使命就是追求利益,梦想着占有整个世界。

  追求个人经济地位的价值趋向不仅削弱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群体关系,而且也影响了个体关系。

  正如韦伯所说,作为人类生活最重要的非理性因素之一,性在迪福的小说中成了个体追求经济目标最大的潜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