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困境

时间:2022-10-08 22:25:24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困境

  看电视和阅读报章杂志的时候常常会看到许多西方的古建筑物。巴黎圣母院至今仍然安然立于巴黎市中心,成为游人合影留念的背景和这个城市的标签;2000多岁的罗马斗兽场依然雄立,并成为了现代所有大型体育场的建筑标本。类似的西方古建筑,我们今天仍能见到许多。它们年迈却不体衰,依旧雄壮,接受着钢筋混凝土构成的现代文明的膜拜。由此想及中国的建筑艺术,则不免短叹长嗟,扼腕叹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曾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脊椎,撑起整个华夏文明的框架。历代以来出现过许多伟大的建筑物,建筑艺术不止一次达到顶峰,但令人叹息的是这部伟大的史诗究竟留下了几个篇章呢?旧时桂殿兰宫,亭台楼,今日都成残垣败瓦。还有多少古建筑可供凭吊?十三朝古都西安今天面改了容,六朝古都南京也失去了许多关于建筑的记忆。故宫?还有几个故宫?中国的古代建筑何以如此气短,集体在历史洪流中瓦解?中国建筑艺术惹了谁?思之良久,我认为原因有三。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困境

  第一,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重要构造材料。中华文明自古就有对木的崇拜。五行之中,“木”赫赫在列,说明木是构造万物的基本元素,建筑当然也就不例外了。我们可以看到,木材构成了大部分传统建筑的要害部分,如脊梁、支柱等。然而,木材作为建筑材料的致命弱点就是其耐用性。随着时间推移,横梁和支柱逐渐腐烂变质甚至折断,进而使整个建筑物随之变形甚至面临坍塌的危险。与中国古代建筑广泛使用木材相比,在西方建筑物的构成中,石材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毫无疑问,与木头相比,坚硬的岩石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社会变革的鞭笞。在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中,许多中国建筑沉淀于河底。

  第二,过分把建筑物与历史功绩绑定。君王们爱把建筑物看成前朝的历史标记,这使得建筑历受战乱的严酷摧残。中华文明有非常浓厚的“代”际思想,改朝需换代。一朝天子尚且一朝臣,何况是残留下来的宫殿?阿房宫么?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那是秦朝的遗体,我西楚霸王焉能留用之!于是,楚人一炬,阿房宫灰飞烟灭,惹来后人叹息了两千年。如此建筑物在朝代更迭中消亡的例子在过去的五千年里多不胜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也许你会认为战争对建筑物的摧残是必然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过去的两千年里,硝烟同样笼罩了西欧,但当地的建筑物却往往得到很好的保留。征服者不会把建筑视为讨伐的对象,这是他们对建筑艺术的尊重。历史上,希腊发生的纷乱多得惊人,但巴特农神殿却很少受到折磨(宗教变革除外),唯一一次因战乱而蒙受大规模损伤发生在17实际与土耳其人侵略者的战争中。这至少可以说明,在欧洲,同一个文明圈内,社会变革甚至战争不会给建筑艺术以致命打击。而中国的君王总不能忍受前朝建筑的存在,“这是我的朝代了!”。

  中国建筑艺术之所以衰落,建筑之所以难以得到完整留存的第三个原因,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印刷术的发明及广泛应用。这其实是人类建筑艺术面对的共同厄运,大文豪维多·雨果借《巴黎圣母院》表达了这一掷地有声的观点。在书中,博学的主教代理堂·克洛德指着印刷体的书,面对宏伟的圣母院,对到访的法兰西国王说,印刷术扼杀了建筑艺术。听起来有点风牛马不相及,其实这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之间的更替,当然,是印刷术替代了建筑艺术。事实上,在印刷术得以广泛应用之前,建筑艺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承担着记录人类历史,临人类思想的重要任务。建筑物不仅是供给屋檐的木头和木块,还是一部部书籍,记录时代的脉搏。文明的发展和各种思想的倾注使得建筑形体丰满,体韵俱佳。人类需要一部记载自己的“书”,毫无疑问,在印刷术之前,建筑艺术是不二之选,因为只有建筑艺术能穿越时间的冲刷。当然,那时候已经有手抄书,但手抄书不可能流行,论流传了。建筑艺术成为文明的表现形式,建筑艺术当然就能活力无限,散发耀眼光辉了。但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着一切。有了印刷术,人们只需要纸笔墨就可以简便而廉价地造出大量记载信息的书籍,再也不需要劳民伤财,费煞心思,花上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来建造石头书了。传承文明的任务交给书吧,人们只需要漂亮舒适的房子了。随着建筑艺术作为记录文明的载体的角色不再,思想家、艺术家也逐渐离开建筑艺术。建筑艺术逐渐衰亡,从一部记载人类文明的史诗退化为庞大的物理建筑群。西欧各国十五世纪开始广泛应用印刷术,到十六世纪,建筑艺术的病症已经一目了然了。基本上它已不再表现社会,而只是可怜巴巴地变成古典艺术,甚至伪古典艺术。建筑当然依然繁衍生息,但作为人类文明史的建筑艺术已日渐气短。不再有建筑艺术家了,只有能盖漂亮房子的能工巧匠。不可避免地,中国建筑艺术也经历了如此厄运。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是社会的进步,毕升应该名垂青史,但不能否认的是,十一世纪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已经给中国建筑艺术以致命一击。元气大伤,恐难再复原。道理很简单:人的思想改变形式,随之也要改变表达形式。哪一种形式能成为思想的表达载体,哪一种艺术形式就将兴旺,而其他艺术只能俯首称臣。

  建筑艺术地位被印刷体书籍取代,不但遏制了建筑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而且给现有建筑的保存带来了巨大威胁。建筑物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破坏也就更加理直气壮,而保养甚至修复则会耗费财力,也许还会妨碍建设。近现代以来,以发展之名,多少古建筑被毁,又有多少古建筑被弃之于不理?君也许不见,在我的家乡肇庆----- 一个可爱可敬的宣称要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小城------ 那古老的宋城墙上已晾满了民工们的衣服,城墙上满布的不是标记厚厚历史的青苔,而是由于无人打理而衍生的杂草!

  就这样,我们的建筑艺术逐渐被流放,既因为其发展本身的短板,也因为我们并无爱惜,甚至主动施以破坏。曾经的桂殿兰宫,一部记载文明的天书。我们手里有一本《论语》,一本《史记》,一本《全唐诗》,但我们也需要一本阿房宫。21世纪了,我只能坐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为无数失落的古书默哀。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困境】相关文章:

走出困境作文11-25

面对困境作文02-16

试论世博会建筑艺术论文10-09

困境的心情随笔10-12

走出困境话题作文03-06

困境儿童帮扶方案04-09

书鼓砖雕建筑艺术论文10-12

古代建筑艺术探究毕业论文10-08

哈尔滨建筑艺术导游词介绍05-31

困境儿童帮扶方案通用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