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毕业论文

当今散文创作的一些现象与反思

时间:2022-10-06 04:03:42 艺术类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当今散文创作的一些现象与反思

  如今的社会越来越不重视文学,当今的散文创作也存在很多问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论文,看看散文创作存在什么问题。

当今散文创作的一些现象与反思

  作为一种不讲韵律,不讲排比,没有任何束缚与限制的自由文体,散文从上世纪至今,如三角函数中的正弦曲线,走过了一个由波峰到波谷、又由波谷到波峰的路程,至上世纪九十年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但近年来,虽然创作园地很是热闹,涌现出的作品其数量也相当惊人,但真正有影响的独作品不多,独享文学地位的作家也不多见,甚至不见。究其原因,笔者以为,除了整体社会心态的浮燥,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心态之外,其语言艺术的走弱、随心所欲的构思、散文意境的误读和生活的丰富性、真实性、壮美性消退,影响着散文的创作。

  一、语言艺术的走弱,导致审美情趣的弱化

  散文语言作为最丰富、最富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具有凝瑰练丽的特质,自由恬淡的辞彩,它既可以运用小说的语言,进行生动的叙事描绘,也可以吸收理论的语言,对抽象的、深邃的哲理进行状物的喻理,还可以借用杂文的语言,嘲古讽今,幽上一默。所以,散文的语言,兼容了各类文学体裁的语言,有着广阔的天空。

  但是,如今的一些作者,在广阔的散文语言天空中,不是努力提升自己的语言艺术,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言风格,而是不顾语法修辞的基本规则,错乱文字的逻辑顺序,一味地刻意求变,过度地翻新变异,把散文语言“革新”到文法不通的地步,导致文字晦涩,病句连篇,让读者不知其为何所云,何云何事。也有的作者,其作品缺乏思想性,虽辞藻华美,如行云流水,似天马行空,但细读则淡而无味,如同嚼蜡,如送人一杯白开水,导致审美情趣的弱化,难掩内容的苍白,

  笔者以为,散文创作追求个性化语言,独创个人之风格,本无可厚非,但在追求语言风格上,无论追求哪一种语言的特质,都应以追求散文语言“完美表达”的艺术之美为目的,追求思维的奇崛,情感的丰盈,抒情的俊逸,哲辩的精警,致力于增强语言的表现活力与文学张力,扩充散文语言的表现空间,强化散文语言的表意功能,都应当合乎语法的修辞方法,符合文字的逻辑规律,恪守语言的法则规程。只有这样,才能清晰准确地把握散文语言的“言外之言”,把握散文语言生动奇妙的 “音外之音”,体现出个人独特的表现手法与创作风格,而不是一味地“装饰”,玩一些文字游戏。

  二、随心所欲的构思,导致文章 “一锅粥”

  任何一件文学作品的诞生,都需要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和提炼,进行先期的布局和谋篇,并且要寻找一条线索,把散乱的材料串联起来,自成一篇文章,以给人一种意境,一种启示,一种思想。而散文的取材虽然比较自由,没有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限制,其表现方法也不拘一格,但无论怎么“散”,怎么不拘一格,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思想而展开。

  但有些作品,既不讲格局,也不讲布局,可谓真正的不拘一格,真正的无拘无束,引起一句诗词来形容,这些作品一会儿“上天揽月”,一会儿“下海捉鳖”,串起上下五千年,纵横左右十万里。初看这些作品,可谓天马行空,洋洋洒洒,细看则是信马由缰,胡编硬扯,想到哪写到哪,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详略之分,是一篇真正的“散”文,“散”的如同风化已久的一盘沙砾,恰似一锅煮好的“粘粥”,没有一条主线所牵连,整篇文章形散神也散。

  所以,在散文的布局和谋篇上,笔者以为,必须要有一条明线、一条暗线贯穿始终。这条明线和这条暗线,可以是情感的,可以是物件的,也可以是对某一景物的遐想,对某一事物的沉思,还可以以行动为线索。只有文章有一条或明或暗的主线贯穿始终,才不会让人读来象是一锅“粥”。

  三、意境的误读,束缚了散文的“手脚”

  散文的“意境”,是作者的志向、主张、思想、感情通过具体的形象所表现出的一种境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触景生情”或“幻化生景”而滋生出的一种玄妙之物。这种玄妙之物,是以审美的理想和审美的方式,通过想象联想和意象的营造,使物境、情境和文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但是,就散文的意境而言,有不少的作者在创作中,未能真正理解散文的意境特征,走出了一个片面理解的误区。他们认为,散文作为美文,应意境为上,而这种意境应是诗的意境。也有的人认为,上好的散文必须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而美好的意境必须借景抒情。因此,这些作者不管写什么类型的散文,都要“多情”地、甚至是“滥情”地营造一个虚假的、做作的、“情景交融”的意境,把散文“意境”的特质,无限地扩大化,无限地泛质化。

  其实,散文有无意境、意境的深浅不是评判一篇散文优劣的唯一标准。以周国平先生为代表的“哲学散文” 、以余秋雨先生为代表的“文化散文”,其作品多是精神的思考、文化的思考,没有刻意去追求散文的意境,甚至与散文的意境基本无缘,但他们却拥有大量的读者,成为一定时期的精品。还有一些散文,并既没有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也没有浪漫的想象和奇特的意象组合,同样具有催人泪下的意境,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只是写实而没有刻意去营造意境,正如梁衡所说:“这个意境大概不美,但却催人泪下”。

  因此,笔者以为,不管写哪种体裁、哪种类型的散文,没有必要非得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没有必要非得夸张的修辞手段,浪漫的意象表述来强化情感,应当把握好散文的本质,自由地、随意地、无拘无束地以心会心,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造情,“人为地束缚了散文的手脚”。

  四、生活的丰富性、真实性、壮美性消退,导致内容的虚假化

  散文的写作,随着网络的普及,媒体的深入,在今天这个开放的时代,不再是深闺中的“少女”,而是大众的“情人”,不管哪行哪业的人,不管哪个层次的人,只要想写,都能写出一两篇长句短章,以渲泄自己的伤感,表达自己的情怀。但是,在当前的散文写作中,却出现了内容的趋同化、情感的虚假化、格调的庸俗化现象,主要表现在: